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汉寿县国土资源人充分行使国土资源管理职能,以"先锋"、"卫士"、"堡垒"和"推手"的四种身份切实推进了保障资源与保障发展工作。  相似文献   

2.
霍焰 《辽宁地质》2010,(9):F0002-F0002,1
2010年9月17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陈超英到辽宁省国土资源厅现场办公,考察指导国土资源"一张图"建设工作。考察后,陈超英副省长对辽宁省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就进一步加强和做好辽宁省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开展好"一张图"工作讲了重要意见。  相似文献   

3.
贺国伟 《湖南地质》2010,(12):64-66
当前,益阳市国土资源管理的任务多,责任重,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现阶段及明年全市国土资源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主题"、着眼"两个提升"、守好"三大阵地"、营造"四个环境"、打造"五型国土"、强调"六有要求".  相似文献   

4.
申永强 《辽宁地质》2010,(12):53-54
明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未来五年中,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如何适应新形势,落实新举措,实现新跨越,是摆在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部门面前的新课题。作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部门,应当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要未雨绸缪,前移工作关口;要创新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长效机制,推进国土资源管理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5.
学习贯彻好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土资源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重大政治任务,对于改进和加强新形势下我省国土资源系统党的建设、推动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要求我们结合工作实际,将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到矿产开发管理各项工作中,科学分析面临形势,不断完善工作思路,不断破解难题,紧紧围绕"双保双服务"、"两整治一改革"的目  相似文献   

6.
为增强全体干部职工创新意识,提高工作创新能力,8月15日上午,寿光市国土资源局举办"国土资源大讲堂",邀请中国石油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王桂荣为全系统干部职工做了题为《创新思维与方法管理创新》的专场辅导报告。王桂荣教授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运用大量实际案例,采取现场互动教学方式,从"什么是创造创新"、"创造创新的重要性"、"为何要进行思维创新"、"如何实现思维创新"、"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整场报告会融学术性、实用性、指导性于一体。通过听课,大家对"创造创新"有了新的认识,了解掌握了"突破思维定势、克服思维盲从"建立创新性思维的基本方法,对今后工作中推进国土资源管理创新将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石枫 《湖南地质》2010,(12):14-15
五年前,延续了50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首次改为"规划".虽仅一字之变,却是湖南国土资源行政管理"十一五"以来,且行且思的新坐标. 坐标之一:"计划"让位于"规划"之后,作为国土资源的行政管理部门,湖南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十一五"确定的指导思想是:以提高国土资源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和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为主要目标,注重国土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地质环境的保护,注重管理机制创新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以保障国土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国土资源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人民日报》2月28日刊发的张启生厅长的这篇文章,从我省国土资源工作实际出发,深刻阐述了转变国土资源利用方式对推动和配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意义,明确提出了"规划引导、精细管理、构建载体、集约挖潜、加强调控"等加快国土资源利用方式转变重点要做的工作。张启生厅长的这篇文章,对全省国土资源系统用国土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做好今年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本刊特予转发,希望全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认真研读,准确把握,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入改革国土资源管理制度,不断提升国土资源管理及运作水平,确保实现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9.
这次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的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系统总结2010年和"十一五"国土资源工作,深入分析和研判形势,明确"十二五"国土资源工作思路,部署2011年重点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0.
《浙江地质》2011,(8):36-38
国土资源工作既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又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更事关社会和谐稳定。衢州市衢江区立足区情实际,将国土资源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整体谋划,坚持以"统筹、集约、和谐"的科学理念协调推进,努力提升经济社会发展保障能力,取得了较好成效。始终把国土资源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坚持"空间与要素、开发与保护、城市与农村"统筹互动、协调推进。一、以"统筹"的理念引领国土资源工作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寿光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土资源部“金土工程”建设总体要求和省国土资源厅一个平台2个市场的要求,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化资源成果,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系统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标准规范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及网络安全服务等方面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全面提高寿光市国土资源行政管理效能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2.
坚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定至关重要,"招拍挂"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主要方式,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影响,土地"招拍挂"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实现城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产生促进作用,同样也可能产生一些不利现象,因此对于"招拍挂"与土地可持续利用之间的关系要一分为二地看,应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完善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方能有效实现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3.
王冬玲  方杰  刘青  薛天武 《吉林地质》2009,28(1):116-118
探矿权与采矿权管理是矿产资源行政管理的核心内容。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土地,《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规定探矿权人享有根据工程需要临时使用土地的权利,采矿权人享有在矿区范围内建设采矿所需要的生产和生活设施和根据生产建设的需要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权利,这就为矿业权人在法律上明确了从事矿业活动可以使用土地。矿权审批和土地权审批是两个程序,只有同时取得了两权之后才能进行合法的矿业活动。因此在矿政管理中要纳入地权管理职责,不应脱节为两个部门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日照市国土资源局创新依法行政理念,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监督机制,努力打造"阳光国土",提高了国土资源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5.
王东 《山东地质》2010,(7):67-68
针对当前国土资源所规范化建设中出现的科室业务衔接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就如何明确科所责权、完善机制,全面提升科所业务水平,提出了"一对一"业务指导、通过"收(退)件登记卡"完善管理机制、制定不同行政许可事项工作程序流程图等措施。  相似文献   

16.
开创国土资源管理事业新局面和带出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成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面前的重大课题。临沭县国土资源局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需要为宗旨,以国土资源业务管理为主线,以促进高效管理、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为目标,突出现代化、精细化管理特点,走出了一条以信息化建设推进精细化管理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菏泽市牡丹区针对区内人均耕地少、土地后备资源不足,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急需增加用地日益突出的矛盾。本着"盘活存量,集约用地"的原则,牡丹区采取有效措施,强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较好地拓展了项目落地空间,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了土地利用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18.
王强先 《山东地质》2010,(5):55-56,59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平度市国土资源局积极响应国土资源部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的"保增长、保红线"双保行动,立足部门职能,扎实工作,加强和改善土地宏观调控新机制,有效保障扩大内需,保障重点项目用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深入分析石羊河流域中下游"水-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了包括8个一级系统、27个状态变量、27个速率变量、65个辅助变量、31个表函数、41条反馈回路及191个SD(System Dynamics)方程的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选取水浇地灌溉面积增长率、水浇地灌溉定额、水浇地灌溉水利用系数、菜田灌溉定额、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等5个参数作为方案设计的决策变量,设计了四种方案,在对各方案水量供需关系模拟分析的基础上,以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平水年可供水量为约束条件,通过SD模型模拟计算了各规划年研究区可承载的水浇地灌溉面积及社会经济与生态规模.  相似文献   

20.
吕卫东  黄强 《山东地质》2010,(8):65-66,69
批后监管工作一直是国土资源管理的薄弱环节,"重审批、轻监管"是导致土地闲置低效利用的原因之一。泰安市国土资源局按照上级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对批后监管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出台了规定,建立了制度,形成了长效机制,促进了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