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理地震学是地震学的一个分支,其主要研究内容是把各种应用数学方法及某些理论与实验分析方法应用于地震学的研究当中,它可以包括统计地震学和模糊地震学的大部分内容和计算地震学,理论地震学、实验地震学、非线性地震学等的一部分内容,侧重于数学方法与模糊研究和计算,本文简要介绍近年来数理地震学研究的某些新进展,1995年5月3-6在杭州召开的中日数理地震学术研讨会,会后于5月7-15日在国家地震局杭州干部培训  相似文献   

2.
数理地震学是地震学的一个分支,其主要研究内容是把各种应用数学方法及某些理论与实验分析方法应用于地震学研究当中。它可以包括统计地震学和模糊地震学的大部分内容和计算地震学、理论地震学、实验地震学、非线性地震学等的一部分内容,侧重于数学方法与模型研究和计算。本文简要介绍近年来数理地震学研究的某些新进展,1995年5月3—6日在杭州召开的中日数理地震学学术研讨会,会后于5月7—15日在国家地震局杭州干部培训中心举办的数理地震学新进展培训班,以及新出版的中、英文版专著《数理地震学进展》。  相似文献   

3.
现代地震学和地球科学研究的杰出人物安艺敬一先生2005年5月17日在印度洋法属留尼汪岛逝世,享年75岁。安艺敬一教授被公认为是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上最著名的地震学家和现代理论与观测地震学奠基人之一。他的著作Quantitative Seismology被认为是地震学家的“圣经”。安艺敬一教授生于1930年3月3日,1958年获东京大学博士学位,1966年至1984年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之后任南加州大学教授和地球科学系主任。他创立了著名的南加州地震中心。1979年他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他还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荣誉会员、美国地震学会…  相似文献   

4.
工程地震学在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对一般工程结构抗震设防的地震区划研究及重大工程结构进行的专门的地震作用研究为主线,对工程地震学在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作了回顾和前瞻.  相似文献   

5.
工程地震与工程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工程地震是地震学为解决工程建设中地震问题的专门研究领域,其目的是为工程建设的抗震设防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为了使服务于工程建设的工程地震事业能够健康茁壮地发展,文章针对我国工程地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妥善解决的建议 。  相似文献   

6.
零讯     
首次由中国地震学会和日本地震学会联合发起和组织的中日地震学术讨论会将于1989年5月28—31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学术讨论会的目的是交流中日两国地震学者近年来地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讨论地震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探讨中日两国地震学会在地震研究领域内开展合作研究的课题和途径,扩大和增进两国地震学者的友好交往。这次学术讨论会研讨的内容较广,涉及到地震学研究的各个主要领域,包括:地震预测;地震波传播和震源物理的理论、观测和实验研究;强地面运动的预测、地震区划;地震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地震学未来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国际地震学发展的前沿问题,结合目前我国地震学研究的具体状况,从地震观测技术开发与资料管理、地震的地震学研究、地球内部物理的地震学研究和地震的工程学应用研究几个方面,对我国地震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思考。  相似文献   

8.
震级是地震大小的尺度,是地震的一个主要参数,也是地震学里研究得最多的一个参数。目前世界上所用的震级很不统一,测定的偏差也大,这对地震的研究带了很多麻烦。随着地震学的发展,震级问题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近十几年来,它已成为国际地震学家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专门成立震级委员会来研究它。近年来,我国地震学界对震级问题的研究也很重视,已将它列为重点科研项目之一,组织力量进行研究。本文简介三个问题,一是较为常用的震级标度;二是震级标度存在的问题;三是改进震级标度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根据 198 8年以来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 (NMSC)所提出的各类地震学异常资料 ,研究每一年异常与下一年大陆地震的对应关系 .9a内 46种地震学方法所提出的93 2项异常资料表明 :在 1989~ 1993年间 ,用地震学预报地震方法的数量有一个增大过程 ;各种方法所提出的异常对应地震的比率在 0~ 48%之间 ,平均为 2 8%左右 ,这也与我国地震预报中预报区数的成功率相当 ;统计预报、区域应力场增强、地震条带、小震调制比和b值等方法有较高的地震对应率 ,而地震活动异常平静、分数维、异常震群、c值和地震窗等方法要差一些 ;用地震学方法预报地震最成功的年份为1989年 ,最差年份为 1990年 ;与预报区数的成功比率一样 ,其地震的对应比率并未随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提高 .各种地震学方法的物理内涵及其与地震孕育的内在联系及各种地震学方法间相互关联问题是今后用地震学方法预报地震的研究课题 .  相似文献   

10.
地震学进展     
简要回顾了当代地震学发展的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地震波探测地球内部.包括:现代测震技术的发展、数字地震学、地震层析成象、地震勘探和地下核爆炸侦查等;二是研究天然地震的成因以及地震灾害的预测和预防,包括:考古地震学的发展,地震活动的统计特征,地震模型、中长期地震预报等.  相似文献   

11.
针对由工业化发展带来的日趋增多的诱发地震事件,分析了诱发地震对传统地震学研究带来的挑战及其可能存在的应用前景,指出可成立"诱发地震实验室"对该现象进行专门研究,以期对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改革设计研究——地震预测预报20年发展设计"的有关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地震震级的综合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震级是一个表征地震大小的基本参数。不言而喻,震级标度的统一和如何测准震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国际上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于1967年专门为此设立了震级分委员会。着重研究各种震级问题。  相似文献   

13.
陆远忠 《地震》1992,(4):77-78
刘文龙与笔者已在“地震学预报方法深入攻关的建议”(国际地震动态,1990,9)一文中,较全面地提出了今后几年值得深入研究的预报地震的地震学方法的某些课题。本文仅就应用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如何推进地震学预报方法的定量化方面,发表一些浅见。 1.地震学预报方法的基础是来自地震事件的记录,包括地震目录、地震波记录和地震波的传播。它  相似文献   

14.
为了广泛开展学术活动,交流科研成果,中国地震学会拟于1980年第四季度召开地震学学术讨论会。内容包括地震观测及仪器、地震予报的地震学方法(以震报震)、震源物理、一般地震学问题等。由地震学、地震仪器、地震前兆等三个专业筹备组负责筹备,届时还将正式成立专业委员会。会议予计八天左右,具体时间及地点另行通知。此次会议将与国家地震局地震学专业会议联合举行。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地震频度高、强度大、范围广、灾害严重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地震记录和地震研究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地震学界有关地震科学研究的进展和成果,在国际地震学界占有特殊的地位并为国际地震学界所瞩目和渴求。为了全面掌握我国地震研究的始末,继承我国地震学前辈的研究遗产,促进国内乃至国际地震学研究的发展,进一步适应文献检索现代化的需要,开创我国地震研究的新局面,着手编纂一部完整的、系统的、可供直接利用的地震科技文献目录是十分必要的。在江苏省地  相似文献   

16.
正引言研究理论地震学计算问题所涉及的数值算法以及计算机实现是一门分支学科。它的诞生得益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大量的高质量地震波形观测资料的获得,是介于理论地震学、计算科学和观测地震学之间的新兴交叉学科。基于基本的物理定律和严格的数学工具,理论地震学给出了定量描述地震震源自  相似文献   

17.
在地震参数的测定中,对于震中经纬度和震源深度的测定,简称地震定位。地震定位的研究,是现代地震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随着应用数学和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及其在地震学领域的应用,以及地震学本身观测系统的改进,才使得地震定位的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地壳和上地幔的研究成果也逐步用于改进地震定位的方法,这对提高地震定位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18.
武衡 《地震学报》1989,11(4):437-437
我国地震学家谢毓寿和历史学家蔡美彪主编的《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以下简称《汇编》)是一部既有学术意义又有实用价值的著作。该著所收集的地震史料,起自公元前约23世纪,止于1980年,时间跨度达四千余年。这部《汇编》,由全国地震、历史、地理、考古、文物、天文、档案、图书、出版等各界近千人,历经五年的辛勤劳动,于1987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9.
一、一般情况我国地震科研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在我国地震科研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我国和国际地震学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目前,我国地震科研对外学术交流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派出和邀请地震学者进行互相考察访问近几年来我国已先后派出400多人次出国考察访问,其中有我国地震学界的老科学家,更多的是地震学各学科的中青年科研人员,以及地震科研管理人员。考察内容包括地震现场、地震观测台网、研究设施、防震抗震实  相似文献   

20.
一度成为举世瞩目的1975年海城7.3级地震预测预报成功事件,已经过去十一个年头。在这期间,国内外地震学界对于海城7.3级地震,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与研究。国外来访考察的有30多个国家130多位学者,国内曾经专门针对这次地震召开四次科技总结和学术讨论会。这次地震预测预报,在我国地震研究工作史上是个新发展,对于中外地震学术交流也开辟了新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