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引言1982年6月16日在四川省甘孜县西北的下扎科一带发生了一次中强地震。根据四川省地震台网资料测定的参数为:发震时刻(北京时间):07点24分29秒;震中位置:北纬31°50′,东经99°51′;震源深度:17公里,震级:6.0(Ms)。宏观考察的结果表明:木次地震的宏观震中在甘孜县下扎  相似文献   

2.
1982年6月16日甘孜6.0级地震异常情况与短期预报判断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年6月16曰07时24分,四川甘孜发生6.0级地震。甘孜县扎科公社麦玉弄、瑞达等生产队破坏严重。破坏范围涉及扎科、来马、仁果、贡隆、卡贡、昔色等六个公社。这次地震造成11人死亡,13人受伤;牲畜死亡49头;全部和部分倒塌民房192户,受轻微破坏的有313户;粮食损失约3万斤。估计造成的经济损失折合人民币约292万元。  相似文献   

3.
西藏当雄6.6级地震与尼木6.5级地震震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年10月6日16时30分在西藏拉萨市当雄县(北纬29°48′,东经90°21′)发生了Ms6.6级地震,而在1992年7月30日16时24分在拉萨市尼木县(北纬29°35′,东经90°15′)曾发生过Ms6.5级地震。上述2次地震发生在同一活动构造带上,地震类型相同,震级、震源深度也相差不大,但2次地震造成的灾害损失却相差很大。作者在地震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这2次地震的人员伤亡和震害情况,探讨了造成地震灾害损失轻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陈学忠  李艳娥  赵晓燕 《地震》2010,30(1):28-35
利用1900年以来全球MS≥7.0地震目录, 分析了全球强震随纬度分布特征, 得到的结果显示: 全球强震主要分布在35°S~65°N之间, 中心点在15°N附近, 而非以赤道为对称点的分布; 在0°~180°W之间的地震, 主要分布在45°S~15°N之间, 中心点在15°S附近; 在90°W~90°E之间的地震, 主要分布在40°S~40°N之间, 中心点在赤道附近; 在0°~180°E之间的地震, 主要分布在25°S~55°N之间, 中心点在15°N附近。 分析表明, 全球强震的纬度分布特征与潮汐引起的地球自转动能变化随纬度的分布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说明地震的发生与地球自转动能有关。 由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 将引起不同质量的地球岩石圈块体之间产生相互作用(非弹性碰撞), 这种相互作用可能是引起地震的主要成因之一。 非弹性碰撞会造成块体动能的损失, 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就来自于所损失的动能。  相似文献   

5.
1 地震背景 据中国地震台网( CENC)测定,2021年6月10日19时46分07秒,在云南省楚雄州双柏县发生MS5.1地震,震中(24.34°N,101.91°E),震源深度8 km.本次地震共造成楚雄州双柏县、玉溪市峨山县和易门县3个县5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2人受伤,直接经济总损失3440万元(引自云南省地震局关于双柏MS5.1地震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评估工作报告).  相似文献   

6.
玉树7.1级地震震后损失快速评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在青海省玉树县发生里氏7.1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3.2°、东经96.6°,震源深度为14 km.在玉树地震发生后,基于经验模型的震后损失快速评估方法,用较少的信息和数据,对玉树地震灾情进行了快速应急评估,绘制了经验等震线图,给出了房屋损失的初步评估结果,与最终的损失调查统计结果相比,震...  相似文献   

7.
多次强震单个发震概率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健 《中国地震》1995,11(4):397-400
本文提出了应用复杂记忆概率预测模型,对预测时段内发生多次地震的各次概率的计算方法。对华北北部地区(39°─41°N,114°─117°E)1995年至2005年10年内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概率进行了预测,结论是发生一次大于6级地震的概率为0.85;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计算第一次地震后发生第二次6级以上地震的概率为0.24;第三次6级以上地震的发生概率为0.01。  相似文献   

8.
正1970—2013年,四川及邻近地区(97°E~109°E,26°N~35°N)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40次,7级以上地震7次。本文主要对四川6级以上地震前的地壳形变、地下流体、电磁学科异常从基于前兆观测异常与地震、基于《中国震例》、基于四川省《地震趋势研究报告》中前兆观测异常3个方面进行了循证研究。  相似文献   

9.
<正>2015年4月15日15时39分28.6秒(北京时间),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发生MS5.8地震,中国地震台网给出该地震的震中位置为39.8°N,106.3°E,震源深度为10 km。此次主震后,发生多次余震,根据中国地震台网记录,于当日15时44分33秒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发生M4.0地震(39.8°N,106.3°E)、当日18时49分58秒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发生M3.1地震(39.8°N,106.4°E),两次  相似文献   

10.
正2018年6月17日11时12分,甘肃酒泉市阿克塞县发生M4.5地震,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的结果,震中位置为(38.87°N,94.93°E),震源深度15 km。阿克塞M4.5地震是一次发生在祁连山地震带内的显著地震,同时,也是在祁连山西段M_L4.0地震长期平静背景下发生的显著地震事件。有研究表明祁连山地震带显著性地震事件的出现与区域地震活动增强和成组前兆同  相似文献   

11.
正2018年2月6日23时50分台湾花莲县附近海域(24.13°N,121.72°E,震源深度11 km)发生了6.5级地震,截至2月7日晚24时,地震已造成7人遇难,260人受伤,67人失联。这次地震就发生在2014年5月以来在台湾东部海岸线附近形成的ML5.5以上地震条带内。张年明等~([1])曾对台湾岛及邻近海域发生的强震前的地震图像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认  相似文献   

12.
2021年8月26日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38.88°N, 95.50°E)发生5.5级地震,震源深度15 km,震中烈度为Ⅶ度,震区总面积为1 352 km2,距震中30 km处存在烈度异常点。本次地震震害较轻,未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较轻。本文从地震应急响应、现场震害调查、建筑物破坏情况调研、烈度评定、灾害损失评估等方面对本次地震震害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对造成震害的致灾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得出震害经验和相应的防震减灾启示,以便本地区查找防震减灾不利因素,进而采取属地化措施,尽可能减轻未来地震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13.
1955年9月23日,渡口市仁和区与会理县交介的拉、鱼鲊发生了63/4级强烈地震。震中烈度为Ⅸ度,震中位置为东经101°56′,北纬26°251′。这次地震造成593人死亡,1103人受伤,例塌房屋15,000间,震裂10,000余间。这次地震强度大,破坏严重,地震前有没有宏观现象  相似文献   

14.
2011年9月18日20时40分,印度锡金邦发生Ms6.8地震(27.7°N,88.2°E).受此次地震波及,我国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出现了严重灾害.地震在西藏灾区造成7人死亡,136人受伤,数千群众转移安置,地震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3.3亿元.  相似文献   

15.
2010年1月24日10时36分,在山西省河津市发生了4.8级地震,通过野外调查,对这次地震灾害损失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表明,这次地震造成重伤1人,轻伤2人,总经济损失为278.415万元。本次地震损失较轻,当地房屋建筑质量较高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据山西省地震台网测定,1989年10月18日22时57分在山西省大同县西册田、徐疃至阳高县东小镇一带(北纬39°57′,东经113°43′)发生5.5级地震,19日01时01分又发生6.1级地震,02时20分再次发生5.6级地震.10月19日18时29分,在大同县许堡乡(北纬40°00′,东经113°46′)发生5.0级地震.截至11月15日,已发生地震4 125次,其中5~6级地震7次,4~4.9级地震16次,3~3.9级地震79次.震中区最高,烈度为8度.据了解,震中区的大同、阳高、浑源、广灵四县交界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房屋破坏和人员伤亡.其中,大同、阳高县部分乡村破坏较重.截至10月底统计已有30 000余间房屋倒塌,死亡19人,伤193人,其中重伤50余人;死亡大牲畜1957头.这次地震有感范围较大,有感范围东至渤海湾、西到离石县,北至大青山,南到武乡县.太原地区强烈有感.地震发生后,山西省地震局、国家地震局立即派出科技人员41人携带仪器于10月18日夜奔赴现场监视震情.10月19日省地震局又派出40余人赶赴现场工作,同时成立了大同—阳高地震监测预报指挥部(震区为前方指挥部、机关为后方指挥部)进行震情监测分析预报.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部北纬35°线附近地区7.0级以上强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0年以来我国西部及邻近地区先后发生了6次7.0级以上地震,这些地震的震中位于35°N线附近,其纬度界于34.4°~36.2 °N之间,平均纬度为35.45 °N. 美国哈佛大学给出的震源机制表明,这些地震的主压应力轴方位一致性较好,都为NE向,似乎说明这些地震的发生是在统一的应力场作用下的结果,可能与印度板块对我国大陆的推挤作用有关. 结合地质构造和余震分布确定了发震断层,计算了它们产生的应力场,根据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结果显示,在这些地震中,对后续发生的地震可能具有促震作用. 根据引潮力在震源断层面上产生的有效剪切应力, 分析了引潮力对这些地震的触发效应, 结果没有显示这些地震的发生受到明显的引潮力触发.  相似文献   

18.
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地应力实测结果表明, 我国大陆地区存在近似于辐射状的区域应力场, 其辐射中心位于青藏地块东部. 本文首先定义我国大陆应力场近似辐射中心(35°N、 100°E)为动力源点, 在此基础上计算了1900年以来我国大陆东部地区(30°N—44°N、 104°E—125°E)所发生的34次MS≥6.0地震震中到动力源点的距离与地震发生时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20世纪南北地震带中北段发生MS≥7.0地震后, 华北地块陆续发生了一系列MS≥6.0地震, 且有随时间从南北地震带附近大体向东迁移的规律. 据此说明, 华北地块的地震主要受控于印度板块作用下青藏地块向我国大陆东部挤压的影响, 在其作用下产生了华北地块MS≥6.0地震的系列东向迁移活动. 总体来看有4组明显的地震迁移活动, 每组地震“序列”的迁移视速度约为80 km/a. 华北地块首发MS≥6.0地震距南北地震带中北段最近一次MS≥7.0地震的时间间隔约为1个月至11.8年, 且60%的MS≥6.0地震发震地点在(39°N±1.5°)区域内. 据此推测, 2008年汶川MS8.0和2013年芦山MS7.0地震后, 华北地块近年存在发生MS≥6.0地震的可能, 晋冀蒙交界和环渤海及其附近地区值得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9.
2006年7月4日11时56分在河北省文安县(东经116.3°、北纬38.9°)发生5.1级地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和山西均有震感。本文作者在地震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我国其他大陆地区5级左右地震的人员伤亡和震害情况,探讨了此次地震未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损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李文俊    曲哲    孙海林  熊政辉   《世界地震工程》2021,(4):109-121
房屋建筑的地震易损性是地震损失评估和地震巨灾风险模型的基础。作为房屋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非结构构件的损失在现有的易损性模型中并未得到足够重视。本文以一栋典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教学楼为对象,通过将房屋建筑中的各类构件划分为具有不同地震损伤特性和损失后果的易损性组,考察建筑内的损失分布和非结构损失对房屋建筑地震易损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由于许多非结构构件在中小地震作用下即可能发生较严重的破坏,房屋建筑在中小地震下的易损性主要受非结构损失控制;随着地震动强度等级的不断提高,结构损伤渐趋严重,结构损失对整体建筑易损性的影响不断增大;在结构进入震后不可修状态之前,建筑不同楼层的损失分布是评估建筑地震损失时不可忽略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