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俄罗斯和澳大利亚农业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的自然禀赋相近,然而两国农业发展水平差距巨大。澳大利亚是高效农业,商品化、国际化程度高,有3/4的“富余”产品出口国外;俄罗斯则自给不足,肉、奶、蛋、土豆等依赖进口。本文从土地所有权、农业生产主体和农业生产分工三个角度出发,分析造成俄、澳农业劳动生产率差距的原因,探讨提高土地利用率、规模与效率以及市场对组织生产的调节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进一步有序提高农村经济增长是当前乡村振兴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密不可分。在劳动力重新配置的视角下,采用超效率DEA-Tobit模型,利用河南18个省辖市2000—2017年的面板数据,对河南农业从业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及其动态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河南农业从业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整体水平偏低,受经济发展水平、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地方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支出等多元因素的影响,城市间差异显著并且有逐渐扩大的态势。因此,在执行相关政策时应根据农业从业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时空差异特征,采取精准措施,优化配置农业从业劳动力资源,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西部大开发与农村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信宝 《山地学报》2000,18(5):391-393
1 西部农村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思路当今世界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模式及其特点 :( 1 )自给自足型家庭农业。规模小 ,劳动生产率低 ,商品率低 ,适应性强 ,土地生产力高低不一 ;( 2 )兼业型家庭农业。与前者的区别是主要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 ;( 3)高效特色农业。规模中 -小 ,科技含量、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均高 ;( 4 )规模集约农业 ,规模特大 -中等 ,机械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高科技含量一般较高 ,土地生产力中 -高。西方发达国家主要采用规模集约农业模式 ,美、加、澳、新等国在处女地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农业 ,规模多为特大 -大…  相似文献   

4.
张争胜  周永章 《热带地理》2005,25(3):233-237
分析了湛江市农业生产结构的演化历程,认为湛江市农业在发展过程中,自然条件、生产传统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需求、国家产业政策等影响因素作用增强。湛江市的农业竞争优势包括土地资源、光热资源、热带作物资源、人力资源等内部驱动因素和交通区位、市场需求以及发展政策等外部环境因素两个方面。为了提升区域农业竞争力,湛江市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与资金投入,优化农业生产要素,同时应积极发展创汇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不断改善农业产业经营、市场营销和政府管理等环节。  相似文献   

5.
中国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发展状态与产业兴旺途径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陈秧分  刘玉  李裕瑞 《地理研究》2019,38(3):632-642
中国农业竞争力偏弱,农业发展关乎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本文引入“要素-结构-功能”分析框架,探讨了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农业发展与产业兴旺的理论基础,解析了中国农业发展特征、影响因素与兴旺路径。结果表明:① 农业乡村已由特别强调农产品生产与社会稳定,转向兼顾产品供应、社会稳定、文化传承、生态涵养等诸多功能。农业的多功能属性,支撑了中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与广阔的发展空间。② 基于比较优势进行分工、通过产品差异化以提高农业附加值、加强政府支持以化解市场失灵、促进“人”“地”“业”协调耦合,是推动农业发展的主要理论选项。③ 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间接利益相关者的获得感要强于农民群体,同时还面临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偏低等瓶颈问题。④ 考虑农业的多功能属性与现实问题,建议切实推动中国农业发展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增效,促进产镇融合、产村融合,建立农业要素功能显化增殖机制与“进得来、留得住、能受益”的生产要素配置机制,提高农业支持政策的针对性、协同性与联动性,推动中国农业发展与产业兴旺。  相似文献   

6.
将地区划分为城区和农村两区域系统,构建一个综合考虑城乡劳动力迁移、环境污染、农业生产效率、城乡贸易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因素的核心-边缘模型,以深入系统地考察城乡差距问题,对于解决现有城乡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表明:劳动力向城区迁移有助于提高城镇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效用水平,并缩小城乡差距;环境污染物排放对居民生活造成负面影响,生产活动的集聚对城乡差距的影响取决于污染的危害程度;倘若农业生产的环境影响较小,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可以缩小城乡差距;城乡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区交通及通信设施建设和产业集聚等将提高城镇居民效用水平,拉大城乡差距.  相似文献   

7.
弃耕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被认为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明确撂荒耕地驱动因素对于提高农村地区耕地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法(QCA)对赣州市49个村庄的耕地撂荒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耕地撂荒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是赣州耕地撂荒发生的必要条件,对耕地撂荒具有重要影响。(2)导致耕地撂荒现象的路径不具有唯一性,研究区有5个导致耕地撂荒现象产生的组合。它们分别是组合A1(交通便利、农业生产设施完善、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土地流转程度低、无政策扶持产业相结合),组合A2(农业生产设施完善、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土地流转程度低、农业劳动力充足、无政策支持产业相结合),组合A3(交通便利、农业生产设施完善、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劳动力充足、无政策支持产业相结合),组合A4(交通便利、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土地流转程度低、农业劳动力充足、政策扶持产业相结合),组合A5(交通不便、农业生产设施完善、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土地流转程度高、农业劳动力充足、政策扶持产业相结合)。(3)在耕地撂荒现象的条件组合中,核心条件与辅助条件共同对耕地撂荒产生影响。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能更深层次地揭示耕地撂荒的机理,为政策制定者正确决策提供全新的思路和方法,进而促进耕地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8.
石羊河下游农户的土地利用行为及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琼  赵雪雁  郭芳  李文美 《中国沙漠》2015,35(6):1715-1722
农户的土地利用行为不仅决定着土地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更影响着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本文以石羊河下游484户农户的问卷调查为基础,采用多独立样本和数据包络分析(DEA)法分析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差异性和土地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越向石羊河尾闾,粮食作物的种植比例越小,而经济作物种植比例越大;(2)坝区种植多样化指数最高,湖区农户土地的投入和产出最高,坝区与湖区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高于泉山区;(3)随着非农化水平的提高,农兼户的种植多样化指数最高,纯农户、农兼户和兼农户的土地投入与产出、综合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依次降低;(4)家庭规模、户主年龄、非农业收入与土地利用效率呈显著负相关性,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农业总投入、农业收入与土地利用效率呈显著正相关性。最后,提出改善石羊河下游农户的土地利用行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弃耕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被认为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明确撂荒耕地驱动因素对于提高农村地区耕地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法(QCA)对赣州市49个村庄的耕地撂荒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耕地撂荒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是赣州耕地撂荒发生的必要条件,对耕地撂荒具有重要影响。(2)导致耕地撂荒现象的路径不具有唯一性,研究区有5个导致耕地撂荒现象产生的组合。它们分别是组合A1(交通便利、农业生产设施完善、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土地流转程度低、无政策扶持产业相结合),组合A2(农业生产设施完善、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土地流转程度低、农业劳动力充足、无政策支持产业相结合),组合A3(交通便利、农业生产设施完善、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劳动力充足、无政策支持产业相结合),组合A4(交通便利、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土地流转程度低、农业劳动力充足、政策扶持产业相结合),组合A5(交通不便、农业生产设施完善、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土地流转程度高、农业劳动力充足、政策扶持产业相结合)。(3)在耕地撂荒现象的条件组合中,核心条件与辅助条件共同对耕地撂荒产生影响。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能更深层次地揭示耕地撂荒的机理,为政策制定者正确决策提供全新的思路和方法,进而促进耕地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0.
空间结构与城市竞争力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丁成日 《地理学报》2004,59(Z1):85-92
城市竞争力的最重要决定因素之一是城市效率.城市效率反映在劳动力资源(市场)效率、土地资源(市场)市场效率、资本资源(市场)效率和城市基础实施利用与投资效率.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是地方政府有能力提供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作者阐述了城市空间结构对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资本资源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利用的影响.同时,可以通过科学规划,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京津冀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时空格局及收敛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方 《世界地理研究》2019,28(5):130-140
将京津冀地区146个典型县域划分为京津近郊农业区(I)、冀东北农业区(II)、冀中平原农业区(III)、太行山农业区(IV)、坝上农业区(V)五大农业区,测算了2000—2015年京津冀及五大农业区的农业生产效率,检验了京津冀及五大农业区农业生产效率的收敛性,揭示了京津冀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收敛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农业生产效率变化趋势总体较为平稳,五大农业区农业生产效率由大到小依次为:V>II>IV>I>III,Malmquist指数呈显著波动趋势,技术进步对对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作用显著;在农业资源禀赋、地理区位等内源性因素与经济发展环境、技术进步与农业政策支持等外源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京津冀地区优化重组农业生产要素,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并通过要素流动与要素替代作用,缩小了不同农业区内部的农业生产效率差距,使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各农业区农业生产效率收敛于不同稳态水平;最后,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农业规模经营等角度提出了京津冀地区农业协同发展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2.
关于我国农业土地规模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究其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农业土地的经营规模狭小,致使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资金利用率都很低。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运行机制进行分析,研究了阻碍土地规模经营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且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刘成武  黄利民 《地理研究》2015,34(12):2268-2282
认识农地边际化过程中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对正确判断中国的粮食生产形势,制订相关政策以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湖北省咸宁市4县1市1区的23个村组、1252个农户家庭的调查数据,对1981年以来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变化的特征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农户用于粮食生产的劳动力与土地面积明显下降,农户用地方式出现“省工性”变化,劳动力被农机要素替代,农业机械、化学肥料与农药等物质投入显著上升。② 主要粮食作物的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与商品率分别提高了4.61%、29.69%与50.56%,但区域主要粮食作物的总产量与农户家庭平均粮食占有量却分别下降了10.49%与10.50%,区域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出现弱化。③ 丘陵山区主要粮食作物的“三率”提高幅度高于平原地区,丘陵山区的水稻总产量与家庭占有量均略有提高,但平原地区却出现了明显下降。产粮重心在空间上出现从平原地区向丘陵山区倾斜的现象。④ 稳定主要粮食作物的用地规模,促进农户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是应对农地边际化作用的关键。从事规模化与专业化粮食生产的农区与农户,应成为国家惠农政策与粮食安全政策重点扶持的对象。  相似文献   

14.
在对陕西省农业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对农业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拓宽和深化了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提高了土地资源适宜性的精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15.
在对陕西省农业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对农业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拓宽和深化了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提高了土地资源适宜性的精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16.
农业在中国与东盟对外贸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土地资源缺乏、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中国对东盟农业经贸合作长期存在贸易逆差、附加值不高等问题,中国—东盟农业经贸合作迫切需要转型升级。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分工的层次从产品分工深入到生产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国-东盟农业生产与贸易也要嵌入全球价值链,通过对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对东盟农业经贸合作的全球价值链地位问题,最终提出通过五个方面全球价值链升级路径实现中国-东盟农业产业链一体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采用经济学分析方法,在理论上解析了农业劳动力非农就业对农地利用的影响。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农民对劳动力在两个部门的配置和不同质量土地的利用方式上遵循收益最大化原则和"均衡原理"。非农收益较高、劳动力之间存在比较优势,其结果是农地经营的劳动力投入数量和质量降低。劳动力成为农户土地利用决策的主要约束条件,一方面,由于质量较好的土地仍然有较高的经营收益,所以农户不会放弃这些土地的经营,甚至采取集约化利用的方式;另一方面,质量较差的土地容易被粗放化利用,收益极低的土地容易被边际化。本文的分析为农业政策和生态建设政策提供了学术基础。农业劳动力非农就业且务农机会成本上升,将导致质量差的土地退出农业生产,这需要政府决策者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农业在中国与东盟对外贸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土地资源缺乏、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中国对东盟农业经贸合作长期存在贸易逆差、附加值不高等问题,中国—东盟农业经贸合作迫切需要转型升级。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分工的层次从产品分工深入到生产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国-东盟农业生产与贸易也要嵌入全球价值链,通过对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对东盟农业经贸合作的全球价值链地位问题,最终提出通过五个方面全球价值链升级路径实现中国-东盟农业产业链一体化。  相似文献   

19.
综合运用GIS技术、逐步回归法、Logit模型,分析了2009—2012年河南省农业专业村数量结构、空间分布的变化特征,并探究了地理环境对农业专业村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专业村空间分布不均衡,局部地区集聚程度发生变化;农业专业化率随劳动力资源的增加而降低,丘陵、山区农业专业化率比平原区低,村庄区位显著影响农业专业化率;伴随农区发展,农业专业化生产对劳动力资源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丘陵、山地地形对农业专业化率的负面影响减弱,市场因素对农业专业化率的影响凸显;劳动力资源对花卉、蔬菜等劳动密集型的专业村形成具有正面影响,邻近批发市场能提高蔬菜、水果、花卉等市场依赖性强的专业村形成概率,靠近地级市、县城的区位条件有利于形成蔬菜、水果等专业村。该结果对农区专业村发展方向和策略制定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业劳动力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不断向非农部门转移,进而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存结构不断转变。当前中国正在大力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农户行为是制定农业环境政策时必须要考虑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利用农户微观调查数据和计量经济学方法,从农业要素的替代效应和农业规模经营效应两方面,定量研究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研究得出:农业劳动力规模增多并不有利于降低农业面源污染,而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带来的收入提高会改善农业要素投入结构,进而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政府部门应向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补贴或激励措施,扩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面积和服务次数,引导农民使用绿色农业技术,进而从源头上降低农产品生产资料投入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此外,发展适用于小面积土地耕作的小型农业机械也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