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谱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地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地震参数。在地震预测和工程地震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谱震级测定还可得到地震辐射的能量,再通过和标量地震矩的比较,可以估计地震震源处的视应力,而视应力也是震源物理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物理量。考虑到我国地震台网分布不均匀的情况,本文尝试利用单台的宽频带波形资料进行谱震级的测定。选用CDSN昆明地震台(KMI)记录的近震宽频带波形资料,分析地震图垂直分量上的P波,采用 Duda等人提出的谱震级的测定方法,改进并提出了一种能够利用宽频带波形资料,直接用速度谱值测定地震谱震级的方法。所得谱震级结果与ISC给出的Ms震级对比后,发现相差不大;所得的能量结果与NEIC用远震体波测得的能量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用同样的方法,将来还可对不同地区更小的地震进行谱震级的测定,这无疑对地震学的进一步研究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2.
随着宽频带地震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及区域数字地震观测台网的密度正在不断加大,用于流动地震观测的宽频带地震仪的数量将继续迅速增加。与此同时,宽频带数字地震观测资料的积累速率按指数增长,这意味着震源波裂过程及地球内部结构的高分辨率地震成像研究将成为21世纪地震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地震学与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关系将日趋紧密,宽频带流动地震观测的作用和重要性必将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3.
高原  吴忠良 《中国地震》1995,11(2):147-160
远震体波宽频带记录可以用来研究震源参数和破裂过程,利用宽频带地震记录的P波振幅,可以找到一种较方便地得到一次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的计算方法。1993年10月2日中国新疆南部Mb6.2地震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事件,利用宽频带波形资料和本文提出的一种简化的计算震源两个子事件相对位置的方法分析后认为,这次事件实质上是两次破裂的结果。Mb6.2地震事件发生前约2.3秒,有另一个小地震事件发生,两个事件之间的相  相似文献   

4.
测定震源深度的意义的初步讨论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32  
高原  周蕙兰 《中国地震》1997,13(4):321-329
在地震目录中,震源深度是地震学最基本的参数之一,然而它也是一个最不易测准的参数,PDE报告中的震源深度以及USGS和Harvard大学的CMT反演的矩心深度和利用宽频带波形的深度震相资料获得的震源深度各不相同,其含义也不同,而宽频带波形模拟得到又是一种破裂“核心”的深度。本文对不同测量手段的震源深度的不同物理意义做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地震学是研究地震及与地震有关现象的学科,尤其是对地球内部物理性质的研究。海洋地震学只是针对在海洋进行观测的地震学。由于海洋覆盖了大多数的板块边界,所以大多数地震发生在洋底。这为在海洋进行近源地震观测和研究提供了契机。模拟地震波速度结构为了解正在进程中的地震过程和历史活动提供了基本方案。但由于缺少洋底宽频带地震数据,目前对全球范围的地球深部模拟工作开展得还比较有限。  相似文献   

6.
远震体波宽频带记录可以用来研究震源参数和破裂过程。利用宽频带地震记录的P波振幅,可以找到一种较方便地得到一次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的计算方法。1993年10月2日中国新疆南部Mb6.2地震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事件,利用宽频带波形资料和本文提出的一种简化的计算震源两个子事件相对位置的方法分析后认为,这次事件实质上是两次破裂的结果。Mb6.2地震事件发生前约2.3秒,有另一个小地震事件发生,两个事件之间的相对距离约为5.5km,沿破裂面接走向以顺时针方向计,小地震事件相对于主破裂之间的方位是295°。对于以上提出的两种算法的结果,我们进行了宽频带地震波形正演拟合检验,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新疆是个多地震地区,本文以新疆南部这次Mb6.2地震为中心,对方圆200km范围内的历史地震序列作了分析,并对这次地震的构造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中小地震宽频带辐射能量的单台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辐射能量是独立于地震矩的另一个重要的震源参数,在地震危险性和地震危害的评估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通过辐射能量和地震矩的比较可以估计视应力,而视应力是震源物理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物理量。考虑到我国地震台网分布不均匀的情况,本文尝试利用单台宽频带波形资料进行辐射能量的测定。选用CDSN昆明台(KMI)记录的中小地震宽频带波形资料,分析地震图横向分量上的SH波及其后续震相,采用哈佛大学的震源机制结果进行辐射花样因子的校正,通过采用Brune模型,用补偿谱的方法试错得到品质因子Q。所得结果与NEIC用远震体波测得的能量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用同样的方法,还对更小的地震进行了能量测定的尝试,结果表明小地震的视应力一地震矩标度关系似乎与中强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
应用矩张量概念对震源物理的研究是当代地震学的一个重要的前沿课题。近20年来,随着宽频带数字地震仪的广泛应用,地震波形记录的质量明显提高,极大地推动了对震源物理过程研究的进展。对于区域性中、小地震,由于区域性地震的波形记录包含了有关震源和区域地壳的丰富的信息,利用波形资料研究区域性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其结果有助于了解震源区和区域性应力状态以及断层的构造特性,是理解地震孕育过程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计算合成理论地震图的理论和方法的进步,使用矩张量反演方法确定中小地震的点源机制解以及有限破裂参数等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两种针对区域中、小地震震源参数反演的求解方法,通过数值试验讨论了震源机制反演结果的稳定性,并结合实际地震观测资料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地震图是地震台所记录到的震源和地球内部构造大量信息的图纸,是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有了它可以做许多工作。如研究全球性的地震活动性,大地震的破裂过程,断层面的力学结构……等等。因此,如何珍惜和保护地震图,高效率的利用它,实现对这些资料的现代化管理,已经是很迫切的任务了。就目前来看,采用缩微技术是解决以上  相似文献   

10.
地震是一种以力学运动为主体的自然现象。因此,测量并掌握地壳的力学状态与力学运动,是地震学与地震预报研究中最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获取大范围的地表连续覆盖的同震位移形变场图像,并利用这些地表同震形变场来揭示震源破裂面的断层位移和运动速率等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对深入了解地震重复间隔、潜在震源区等问题,从而认清地震应力应变的积累与释放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震后地表实际破裂带的分布及其性质和特征,对于更好地理解地震破裂过程和破坏强度及评价周围地区未来强震或强余震的危险性等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且可以为地球物理解提供更好的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11.
牟其铎教授是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技术管理研究室主任。本文包括:作一个线性系统的地震观测系统、数字地震记录的压缩、数字地震记录的格式三部分。  相似文献   

12.
The UK broadband seismology network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lan Douglas considers the origins and the future of one of Britain's most successful seismic networks.
Broadband seismology is a powerful tool for geophysical research. Over the past decades, most seismometers have recorded only part of the spectrum of frequencies of vibration from earthquakes. Broadband seismology brings far greater research rewards. The UK has been a pioneer in its use and has had a broadband network for around 30 years. During this time, Britain has developed the technology and made significant research advances in the fields of earthquake source mechanisms, deep-Earth structure, detection and location of distant earthquakes and explosions, and nuclear explosion detection. The network has also played a part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ata Centre of the Observatories and Research Facilities for European Seismology. But changes in funding mean that the future of this pioneering network is now uncertain.  相似文献   

13.
井下甚宽频带地震观测能获取来自地球内部微弱的、丰富的、准确的宽频带地壳活动信息,包括地层微破裂、慢地震等,对地震学、地震预报和相关学科均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研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井下甚宽频带地震仪,并推进其工程化、产业化是地震观测仪器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介绍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 “井下甚宽频带地震仪的研制与应用开发” 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项目首次在国内外成功研制了可应用于2000 m深井观测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甚宽频带地震仪,并将在国家级重大项目中示范应用,打破了国外在井下甚宽频带地震观测的领先地位,促进了国内地震观测科学技术的发展。项目的主要进展将在项目专题中的4篇文章中分别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4.
由于我国数字地震学研究起步较晚,在很多地震学家中,对于数字地震学的意义和数字地震资料的使用还存在不少疑问。本文结合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的工作,对经常提出的比较集中的两个问题,即数字地震记录的物理意义和数字地震记录与传统地震记录有哪些不同的问题进行了回答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回顾与展望——21世纪的固体地球物理   总被引:3,自引:13,他引:3  
回顾了20世纪固体地球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和对地球科学发展的贡献,阐述了地球物理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和地位,并以中国反射地震方法取得巨大成功的实例,说明国民经济建设的巨大需求,是地球物理学发的重要动力。最后,给出了21世纪地球物理学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强调地球物理学科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6.
地震辐射能量的测定是地震定量化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基本问题,也是数字地震学中重要的研究课题,对地震定量化和工程地震学等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本文对地震宽频带辐射能量理论和测定方法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总结近年来辐射能量测定方法和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区域台网地震矩张量快速反演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美国内华达大学地震实验室的矩张量反演程序,采用JAVA和HTML语言,研发了一套近实时全波形矩张量快速反演系统,用于区域台网地震矩张量的快速产出.该系统由区域地震速报系统触发,能自动实现中等强度地震矩张量的快速反演,同时也包含人机交互模块,可进行人工校正,最终以网页形式对外服务.本文将系统运行以来成功反演的结果与USGS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The devastating 05/12/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Mw7.9) in Sichuan Province of China showed very few precursory phenomena and occurred on a fault system once assigned to be of moderate long term seismic risk. Given the existing coverage of seismograph stations in Sichuan Province, real-time seismology could have been effective in avoiding some earthquake damage and helping post-earthquake emergency response. In a retrospective view, we demonstrated that the epicenter can be located with 20 km accuracy using just two broadband stations with three-component, which takes only about 10 s after the onset of the earthquake. Initial magnitude is estimated to be M7 with the Tc measurement over first 4 seconds of P waves. Better magnitude estimate can be obtained within 2 min by modeling Pnl waves for stations about 500 km away where the S waveforms are clipped. The rupture area is well revealed by teleseismically-recorded >M5 early aftershocks within two hours after the mainshock. Within a few hours, teleseismic body waves were inverted to derive a more detailed rupture process and the finite fault model can be readily used to calculate ground motions, thus providing vital information for rescue efforts in the case where no real-time strong motion records are available. Supported by the Knowledge Innovation Program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rant No. KZCX2-YW-116-1) and National Key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06BAC03B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