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李建旭 《地质与勘探》2011,47(2):323-332
智利铁氧化物铜金矿床形成于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中生代岩浆弧及弧后盆地,区域构造特征主要为岩浆侵入构造岩相带和阿塔卡玛断裂系统(AFZ),岩浆侵入构造及岩相分带控制矿田形成,AFZ断裂系统控制了矿化带和大型矿体产出.矿田构造主要有五种类型:火山构造;岩浆侵入构造+复式背斜;NS向平行韧性断裂带+岩浆侵入构造;走滑断裂弯曲...  相似文献   

2.
许多破火山口沿着破火山旋回后断续活动的区域性的重要断裂带分布。在有矿化的破火山口中,矿床受破火山形成期间发育的各种构造以及切割和活化破火山构造的区域断裂控制。破火山旋回的最初阶段定位于浅部的岩浆房之上发生火山隆起,且在岩浆房上部的构造穹隆内发育正断层。断裂作用的早期被破火山形成打断,但其中有些断裂则被保存于破火山口的外围并可能成为重要的控矿构造。与破火山相关的构造如环状构造断裂往往在控制再生岩浆的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博罗县横河钠长石矿构造岩浆演化及成矿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广东省博罗县横河超大型钠长石矿床、锡铌钽矿化带和金矿化带野外勘查和室内微观分析,发现岩浆随着构造演化而分异自交代成矿的特殊新颖现象。研究表明该矿区在不同的构造旋回中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不同,持续构造压应力作用下发生不同构造序次,岩浆也随构造应力场的演化而分异。燕山构造旋回控制的早期第三阶段岩浆,结晶分异和气液分异导致强烈岩浆自交代形成超大型钠长石矿床;燕山构造旋回控制的晚期岩浆,随着构造演化产生云英岩化、石榴子石化等岩浆自交代而锡铌钽矿物结晶富集成矿;燕山构造旋回最晚期的北北西向、北北东向、北西向断裂,控制岩浆热液期的金矿化带。即本矿区经构造岩浆演化分异,发生岩浆自交代至热液蚀变演化系列成矿机理。  相似文献   

4.
吉林夹皮沟断裂带动力系统碰撞,叠加及金矿床形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动力系统是金成矿作用研究的关键,它控制金矿床产生的始终,运用成矿动力系统思想把夹皮沟区地壳演化和金成矿为三大阶段和三大构造带,(1)太古一元古宙克拉通隆-滑动力系统边缘矿化带,太古宙克拉通隆起,元古宙沉积物拉伸滑断,矿矿动力系统在克拉通周边形成韧性剪切带,金受到初步富集;(2)海西俯冲动力系统南缘矿化带,西伯利亚板块与中朝板块间大陆拉张和碰撞,正反动力系统产生超壳断裂和金矿化;(3)中生代叠加构造岩浆动力系统成矿带,中生代太平洋板块俯冲,反动力系统产生超壳断裂和金矿化;(3)中生代叠加构造岩浆动力系统成矿带,中生代太平洋板块俯冲,反动力系统产生超壳断裂和金矿化;(3)中生代叠加构造岩浆动力系统成矿带,中生代太平洋板块俯冲,郯庐断裂滑称及区域NNE与NW向共轭控矿等多级动力系统叠加,岩浆活动和幔源流体上升及金元素进一步富集等夹皮沟金矿床最终形成,成矿预测范围由原变质岩区进入夹皮沟断裂带上及两侧俯近中生代花岗岩区。  相似文献   

5.
李大鹏 《地质与勘探》2010,46(6):1051-1060
矽卡岩型金属矿床的形成与构造活动是密切相关的。本文以安徽铜山矽卡岩型铜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岩体侵位特征、矽卡岩矿化分带特征、和矿物组合变化规律的研究,系统分析了断裂、褶皱、不整合、接触带等构造活动对本区矽卡岩型铜矿床的成矿控矿意义以及对于矽卡岩矿化的影响。研究表明,构造运动贯穿岩浆上侵、就位、岩浆热液流体活动、接触交代、成矿等整个地质过程;岩浆侵位和矿体的赋存主要受不整合面控制;垂向上矽卡岩矿化分带不同,浅部矿体主要产于石炭-二叠系(C-P)灰岩与燕山期花岗闪长岩体形成的矽卡岩接触带上,而深部矿体则是由于岩浆热液流体的灌入式侵位,发生接触交代、矽卡岩化而成矿的;断裂-接触带共同控矿导致反向矽卡岩矿化分带。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师生三年来地质填图的初步总结。文中提出纬向构造体系的存在,以褶皱为主,其形成时代为早燕山期。并认为新华夏系是在经向构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改造了纬向构造,以压性、压扭性的断裂为主。形成于晚燕山期。东西向褶皱和北东向及南北向断裂相互构成斜方格子状构造骨架。 这一构造型式控制了岩浆活动和矿液活动,其中南北向张断裂是岩浆上升的通道。岩浆上升过程中常向两侧流动,形成岩盖。岩盖顶部的“上窿区”形成矽卡岩型铁矿;张性断裂中岩墙两侧形成热液型铁矿;早奥陶世于小井、燕瓦山一带曾有火山喷发活动,伴有磁铁矿化,后又被岩浆侵入所破坏。 笔者认为,在本区有三种成因类型的铁矿,对不同地质位置上,不同时期的岩浆活动应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伴随着构造运动,岩浆和矿化活动以晚期和东部为最强。认为东部几个纵向控矿带上,特别是纬向构造带与新华夏构造带相接的位置上,是最有远景的地段。  相似文献   

7.
陈林沟金矿床矿体呈脉状赋存于近EW向断裂构造中,矿石类型以石英脉型矿石为主,蚀变岩型矿石为次;矿化从浅部向深部出现由金矿化向金银多金属矿化转变,矿体规模逐渐变大,矿化强度逐渐变强;成矿年龄约为130 Ma±,其形成与燕山期岩浆作用具有时空和成因联系,矿床成因类型为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8.
校园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及区域找矿前景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桃园金矿的成矿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点的分析研究认为,桃园金矿是一种新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化。受中下石炭统火山沉积凝灰岩、不纯灰岩层及桃园-云 寺区域断裂控制,而矿体直接产于层间断裂破碎带与含矿层复合地段。矿化形成除层间断裂破碎带与岩性层位外,岩浆活动、热液蚀变也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并提出了今后在该区普查找矿的3个远景区。  相似文献   

9.
青海各拉丹冬地区的主要矿产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区内铁、锑、铜、银多金属及石膏、水晶等主要矿产的矿化特征和成矿条件进行了总结,指出铁、铜、银多金属和水晶等内生矿产主要分布在岩浆活动较强烈的各拉丹冬地区,矿化与岩浆侵位过程中的热液活动有关;锑矿分布于该区南部的NW向断裂中,是藏北美多锑矿带的组成部分,矿化受断裂控制明显,为低温热液充填型;上述矿化形成于喜山期,与藏北地区新生代构造岩浆热事件相耦合。石膏矿是区内分布最广、规模最大的矿种,主要分布在赤布张错周缘的侏罗纪地层中,其形成时代以中-晚侏罗世为主,属化学沉积成因。各拉丹冬周缘和抱布德-亚恰一带是寻找内生多金属矿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0.
清水塘矿田位于断裂带中,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及矿化富集除与地层岩性有关外,主要受断裂破碎带控制。通过分析清水塘区域构造控矿特征和矿区断裂构造控矿特征,总结了清水塘矿区断裂构造控矿的特点,认为多组断裂以及背斜和断裂的交汇部位均是铅锌矿体的主要富集部位;在成矿演化过程中,由于构造-岩浆活动及含矿热液的运移,断裂张开,热液充填沉淀结晶形成矿脉;当一部分矿液渗透到围岩中,继续沿微裂隙转移、萃取、活化、重新产生压裂,使裂隙张开,在构造-岩浆活化影响下,形成新的矿体。深大断裂作为导矿构造控制着含矿热液的运移空间,次级断裂作为容矿构造控制着矿化的富集部位。  相似文献   

11.
微细浸染型金矿成矿与找矿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微细浸染型金矿赋矿岩石以钙质粉砂岩为主。许多矿区既有产于沉积岩中的浸染型矿化又有产于裂中的脉型矿化,按照岩浆热液成矿体系,在微细浸染型金矿产出地区要注意近岩浆源的斑岩型,夕卡岩型等金矿化。成矿深度可达2-4km,Au主要呈纳米级微细粒或单原子状态自由金(Au^0),也有的呈晶格金或结构(Au^Ⅰ)存在于含As黄铁矿或毒砂中,但在一个沉积岩地区的金矿不一定全是浸染型金矿,金的粒度也可更大。深部岩浆,变质(含Au)流体在构造-岩浆活动中向上运移与不同岩性和(或)流体反应,在浅部有利构造部位沉淀成矿的成矿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勘查工作要围绕以(高角度)断裂与深部连通的有利岩性寻找浸染型矿化,同时要十分注意脆性地层中直接受断裂控制的脉型金矿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分析灞源地区的赋矿地层,岩浆岩及断裂构造与金矿形成的关系,查明了控制金矿形成与分布的地质条件,并重点论述了金矿床的产出、矿化类型、围岩蚀变和含金矿物等主要地质特征,最后根据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分析阐明本区金矿床的岩浆热液成因。  相似文献   

13.
夏塞银矿是一个与燕山晚期壳源重熔形成的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关系密切,由岩浆热液作用形成的充填—交代为主的银锡多金属特大型银矿床,主要表现为热液—充填交代银锡多金属矿化,局部有矽卡岩型矿化。成矿具有深源浅成特征,银矿化主要发生在中低温阶段,成矿主要受岩浆活动与断裂构造组合的控制。通过夏塞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对比矿床成因机制,建立成矿模式,对该区的找矿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安徽沙溪斑岩铜(金)矿床矿化小岩体的形成条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各种数据资料证明沙溪斑岩铜(金)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热液。矿化斑岩体的特征应包括与矿化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岩体的各种特点,特别是岩浆期后热液活动的特点。根据岩体的形态、产状和形成方式,岩浆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岩浆期后热液活动的特征,推断矿化斑岩体形成的充分且必要条件是:岩浆-热液体系极端远离平衡态;岩浆-热液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其能够提供足够的成矿物质;岩浆热液体系具有半封闭性,一方面不断与环境(岩浆源、围岩、地下水)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另一方面成矿物质又要相对集中不被逸散。  相似文献   

15.
林斯克金矿区位于绿色片岩相中,由变质的上元古代陆源岩石和碳酸盐陆源岩石组成。金矿化、矿床与碳质片岩中少量硫化矿建造有关。金硫化物矿化赋存于浅变质泥砂岩和片岩中,这些岩层充满含碳的物质,矿化程度不同(黄铁矿、砷黄铁矿、磁黄铁矿)。金硫化物矿化赋存于次级背斜中,岩石挤压增高带以及各组断裂破坏的交叉点。岩浆因素的意义完全没有表现出来,但是岩浆因素对矿物质的形成却有很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新疆阿尔金地区清水泉铜金铂矿床特征及成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国范 《矿产与地质》2003,17(3):214-217
阿尔金南缘断裂带是一条深达上地幔的区域性大断裂。沿断裂分布着众多基性—超基性杂岩体。岩浆结晶分异晚期,铜、金、铂、钯元素富集,在后期断裂及热液作用下形成工业矿体,仅清水泉一处即发现三个规模较大的矿化带,通过对该化带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指出该带找矿前景极佳。  相似文献   

17.
通过区域地质调查,认为丰宁满族自治县双井子南西一带的晚侏罗世张家口期火山-侵入活动、同熔型岩浆作用、火山通道及火山断裂与银、铅(锌)矿化关系密切。在整体的火山-侵入活动过程中,先期的火山活动可使成矿物质初步富集,后期的岩浆侵入作用封闭性好,热量充足,可使成矿物质进一步叠加富集成矿。同熔型岩浆作用形成的石英正长斑岩是成矿物质的主要提供者,岩石中Ag、Pb、Zn等成矿元素的丰度值普遍较高,约为世界同类岩石平均值的4~10倍,呈强富集状态。火山通道深达上地幔,有利于岩浆向上运移及深部含矿热液的上升环流,是良好的导岩导矿构造。火山周边断裂规模相对较大,其内多形成构造角砾岩带,是成矿物质沉淀、富集的理想场所和最有利的容矿构造。放射状断裂是沟通火山通道和火山周边断裂并使含矿热液从火山通道向火山周边断裂运移的重要渠道,起到配矿构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上明峪金矿地质特征及其与大河南岩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行山北部的大河南岩体内部分布有一些金矿床及大量金矿化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上明峪金矿。大河南岩体侵位之后,遭受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形成了近SN向和近EW向的两组断裂构造,断裂构造的活动使岩石强烈破碎形成破碎蚀变岩,岩浆热液萃取了花岗岩中的成矿元素并将其搬运至断裂带内,这种富含成矿元素的岩浆热液在断裂带中与天水混合,导致热液中的成矿元素沉淀形成矿化。上明峪金矿的形成是岩浆热液与天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刘铁庚  裘愉卓 《矿物学报》1996,16(3):278-283
虎圩金矿位于湿热多雨的江西省东部,赋存在东乡火山岩盆地北部,江南地体与赣中地体的拼接带上,因此,矿区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金矿化产于燕山中期侵入的花岗闪长玢岩的内外接触带上。矿化以充填交代张性断裂构造带的脉状形式产出。矿体为不规则脉状和透镜状,具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上部为氧化矿石、具黑色土状、蜂窝状构造,Au含量达工业品位以上,形成金矿体、此外,氧化矿石还富Co,相对贫Cu、Zn、Ag和Pb  相似文献   

20.
华北地台区金成矿地质构造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华北地台区构造作用具有多期次板块俯冲和碰撞,是金矿形成的有利条件。深大断裂在成岩成矿中占重要地位。地台活化主要表现为燕山—喜山期构造和岩浆活动对原有地质构造和金矿化进行了强烈的改造。本区有利的找矿方向是地台边缘金矿集中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