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地震前兆台网观测数据跟踪分析工作应用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基于中国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网,探索创建由数据分析模型、软件硬件设备、数据库、网络通讯等构成的挖掘处理系统。对海量前兆观测数据进行挖掘处理,获得地震前兆观测事件记录信息,并行于前兆台网观测数据产出流程,形成常态化地震前兆观测事件记录产出流程,为推进智能化地震前兆监测、提升数字化地震台网信息处理能力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地震监测数据是进行地震分析预测及其他地球科学研究的基础。在分析原有数据特征基础上,整合地震前兆数据、测震观测数据、地震台站信息等数据,建立河北省地震监测信息综合数据库,研制基于地震信息综合数据库的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为监测预报、应急救援和地震科学研究等提供及时、稳定、安全的基础数据服务。  相似文献   

3.
现代地震观测积累了大量、种类繁多的地震前兆数据和震后数据,但数据中隐含的地震规律及趋势无法用经典的算例、数学公式、物理公式进行定量解释、分析和预测,需要探索新方法、新技术。案例表明,大数据分析具有预测事物发展趋势、改变传统观念和发现新事物的功能,有助于从错误信息中挖掘有价值信息。本文由此提出基于大数据技术处理地震数据的新思路,对地震监测预报新思路进行探索;通过在大数据平台上基于地震目录的余震预测研究,给出大数据技术在地震数据处理方面的一个应用实例,验证该思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回顾了四川地震监测预报工作40年发展历程。四川地震监测预报积累了地震学和前兆观测资料,推进了测震台网、前兆监测台网、流动监测网以及空间技术的发展应用,为地震预测探索之路奠定了基础;地震预报科研经历了多次科研攻关研究,总结了经验和教训,提炼和筛选了一些预报指标和方法;地震监测数字化的发展,给地震监测预报提出新的课题;今后仍将依赖于科学和创新机制,依赖于高新技术应用,依赖于地震监测网能力和质量提升,始终坚持边观测、边研究、边预报的地震预测的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5.
正众所周知,地球科学是强烈依赖于观测的科学,毫无疑问,地球科学领域里的新发现强烈地依赖于观测技术的进步。尽管世界一直在争论着地震是否有前兆,但在中国,为寻求"地震前兆"的监测与地震预报研究的探索却已经持续了40多年,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地震监测体系。流体地震前兆监测是地震前兆监测体系中的4大学科技术之一。我国自1966年邢台地震后开始地震监测预报探索的50年以来,地下流体监测技术经历了从人工手测(点测采样频率1次/日)、机械模拟观  相似文献   

6.
前兆台网观测数据跟踪分析工作在前兆台站和区域中心全面展开。地震前兆数据跟踪分析产出的事件记录,展现了前兆台网观测数据的动态变化情况。本文从地磁学科数据跟踪分析的现状出发,提出该学科数据跟踪分析注意事项,并通过事件分析缺时段和过度分析、数据类型选择、事件起止时间、事件分析描述、图件绘制与标注、事件类型分类及地球物理事件分析等多个方面,对地磁跟踪分析中常见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相应解决方案,最后针对地磁学科数据跟踪分析的推进工作提出措施。希望为地磁台站观测人员更好地开展数据分析研究及产出应用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为地磁学科的预测预报与科学研究提供坚实基础,推进地震前兆台网日常工作重心从观测为主,向观测、应用并重转变。  相似文献   

7.
地震前兆现象的分析研究是开展地震预测的重要途径.在地震预测尚处于经验性预报的现阶段,积累可靠的前兆数据尤为重要.虽然我国的前兆台网观测技术已基本进入数字化发展阶段,但大量的模拟观测仍在运行,几十年来积累的模拟观测数据仍是十分宝贵的科研资料.如何对已有的模拟数据进行科学管理、使未来采集的模拟数据与已有数据进行科学的衔接、为分析预报提供方便快捷的数据服务、使前兆模拟数据的产出和使用真正实现网络数据库的管理等都是值得深入思考并认真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概述了青岛市地震前兆观测系统,提出青岛市地震前兆系统发展建议,以期对青岛市地震监测、预测预报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地震前兆台网跟踪分析工作的展开,推进前兆台网从观测向观测、应用并重的转变,强化观测数据质量产出,发挥其观测数据在震情监视、地震会商中的作用,使监测与预报更好的结合,有利于服务地震监测和科学研究。统计了2014年以来的前兆跟踪分析不明原因数据资料和预报研究中心地震会商数据资料,通过对比研究,试图探索跟踪分析新的数据记录方式。  相似文献   

10.
地震期间电离层扰动现象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大量的关于地震电离层扰动现象研究的最新进展,研究表明地震发生前的几天或者几个小时电离层扰动被观测到,电离层前兆是确实存在.但要将震前的电离层扰动作为地震短临预报的工具,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应用空间技术开展大区域范围内电离层参数的实时观测,如用地震电磁卫星、GPS台网、并和地面电离层垂测仪观测相结合,建立“电离层地震前兆监测系统”,无疑会加速这项研究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为推进地震前兆观测技术和分析预报方法创新,广泛听取各方面对我国地震预报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学会电磁专业委员会于2008年11月29—30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地震电磁波前兆观测技术与分析预报方法论坛”。  相似文献   

12.
为能够在短时间内建成区域高密度地磁场观测台网,实现地磁场数据成网、成片观测,需要解决精准捕捉极震区特大震前磁场异常现象的问题。项目组利用物联网通信技术,基于RM3100三轴磁传感器,开发低成本地磁场监测设备,并部署在天津市宝坻区、武清区,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数据分析技术和时序数据存储技术,开展地震前兆异常自动判定和可视化预报技术研究。该成果在2022年6月23日天津宝坻M2.0地震中得到了验证,说明低成本地磁场观测系统不仅对大震有察觉,对于近距离的中小地震同样敏感。  相似文献   

13.
地震地下流体井水位、水温观测是地震地球物理台网主要观测手段,其数据集包含水位、水温测项的原始数据、预处理数据、产品数据和均值类数据,可为地震监测预报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用于前兆异常、同震响应、区域应力变化特征、含水层参数反演、观测机理等研究。地下流体井水位、水温数据集不仅可为地震预测预报和科学研究提供服务,而且在国民经济建设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针对数字化地震前兆观测系统的设计不足,研制一套对于外电路的监控装置,实现对农村等偏远地区数字化地震前兆观测点外电源停电、跳闸的监控和及时处理,有效提高观测数据的完整率,更好地为地震的监测预报服务.  相似文献   

15.
根据观测值的数学物理特性,采用前兆观测系统的“动态灰箱”分析方法,对川西、滇西部份前兆资料的监测能力与预测能力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并对单台的预报地震能力与若干台站综合预报地震能力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6.
邢台地震后,经过现场调查研究,发现了一些前兆异常现象,开展了地震监测台网和群众业余骨干测报点的建设.海城和唐山地震后,提出了专群结合、土洋结合的预报方针,进一步推动了地震前兆观测的发展.后来发展到在有发生地震危险的地方进行短临跟踪,即临时布设一些台网进行前兆学科的短期观测,以期能预测忖可能会发生的地震.  相似文献   

17.
吴忠良  蒋长胜 《中国地震》2007,23(3):211-224
从"统计预测"、"经验预测"、"物理预测"的角度讨论了世纪之交地震预测预报研究的国际进展。"统计预测"包括地震预测预报方法的统计检验、"统计地震学",以及统计物理在地震预测预报中的应用;"经验预测"包括搜索可能的前兆异常的尝试、建立将可能的前兆异常现象与地震孕育过程联系起来的简单模型、发现对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新现象,以及地球介质变化的动态监测试验;"物理预测"包括地震孕育和发生的物理模型、地震断层带性质的观测和实验研究,以及对震源的直接探测和钻探。讨论了"统计预测"、"经验预测"、"物理预测"之间的关系,对"把经验预测或统计预测变成物理预测"的发展战略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8.
蓟县台地形变观测资料映震效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汪翠枝  陈嵩  田山  李恩建 《地震》2009,29(3):99-108
该文对蓟县地震台固体潮观测各测项数据进行了计算和分析,提取了华北地区中等以上地震的短、临前兆信息。 结果表明,该台固体潮观测对华北中等以上地震有一定的监测能力,其中: ① 水管倾斜仪和垂直摆倾斜仪观测资料对华北地区中强及中强以上地震有中、短期预报能力; ② 重力和伸缩应变资料对华北地区中强地震及首都圈地区中等以上地震有短期甚至短临预报价值; ③ 伸缩应变资料对地震方位的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震灾防御技术》2007,2(2):218-219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为中国地震局直属研究所,是国家级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主要科研方向是:开展震源环境、地震过程和震源破裂机理等地震科学的基础研究;以地震预测试验场为基地,开展地震数值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开展地震前兆机理研究;开展对构造活动、地震过程的观测方法研究,发展流动观测技术,开展防震减灾类观测专用设备的研制工作;承担地震中期和长期预报、地震预报攻关研究、地震现场流动观测任务;承担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数据中心管理、数据分析处理和数据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20.
文中论述了地震前兆观测数据的采集、处理、入库、报送和共享等具体工作,指出了当前数据报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以保障前兆观测数据的连续、完整。为地震监测预报提供可信度较高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