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辽吉古裂谷部分地区深部地质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4条实测高精度重、磁剖面及MT剖面探测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及野外地质研究,对辽吉古元古代裂谷(简称辽吉裂谷)边界、内部地质结构和基底组成等深部地质问题进行了论述。 新获取的非震地球物理剖面为揭示辽吉裂谷的深部地质结构提供了重要信息,在MT剖面上发现沿连山关—赛马一线存在一个明显的南倾构造界面,该界面为控制辽吉裂谷北部边界的伸展断裂构造面,以往认为在本溪市—本溪县一线辽河群分布的北部边界应为辽吉裂谷的古地理边界;证实南北辽河群岩相的差异主要是由相变造成的;MT剖面揭示出辽吉裂谷内部具有复式褶皱结构特征,基底埋深可达10km以上;区域地质研究及重磁电联合反演结果表明辽吉裂谷的基底主要发育2种类型:一是太古代表壳岩花岗岩型;二是太古代花岗岩-古元古代花岗岩型。  相似文献   

2.
大港探区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遵循沉积盆地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思路,运用重力、磁力、地震多种数据,通过重磁正反演和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解释,提供大港探区的深部地球物理场和深部界面的信息,阐明沉积层和基底的磁性特征和密度特征,通过这些地球物理方法的相互印证、相互补充,加深对沉积盆地结构与演化的认识,从而指导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3.
根据对第聂伯尔-顿涅茨克古裂谷(简称第-顿裂谷)的地区地质与地球物理综合性研究资料的分析,发现沿横穿该构造延伸的深层地震探测剖面出现4个可能存在的地震带。最有可能发生地震的是第-顿裂谷与乌克兰地盾和沃罗涅什结晶地块结合地区、古裂谷中央区域(皮亚钦塔拉拉耶夫卡深层地震探测剖面)以及第-顿裂谷与顿巴斯褶皱区结合带。  相似文献   

4.
巴颜喀拉块体东南缘地质构造的航磁反演成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研究区(98°E~103°E, 315°N~34°N) 1∶50万航磁资料的476条南北向剖面采用磁性标量层析成像方法进行了2-D成像反演.每条剖面资料点距1 km,反演的磁性柱体剖面方向宽度1 km,共约277个柱体,深度方向共8层柱体,每层厚度4 km.反演的476个断面的磁性柱体相对磁化强度幅值组成了3-D磁性数据体.对5.5、17.5、21.5、29.5 km深的磁性水平切片和7个北东向的磁性垂直切片表现的磁性特征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地质解释.结合研究区已经公布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讨论了磁性细结构能提供工程地质灾害数值模拟仿真结构模型的信息,得到了反演的磁性细结构特征比场的特征能提供更多的断层和岩体3.D细节信息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5.
研究九瑞矿集区成矿地层和岩体的三维分布特征可为区域成矿背景和成矿规律研究提供新的信息,实现研究区深部及外围找矿突破.本文首先综合分析研究区区域地质及地层和岩石密度和磁化率特征,然后将区域地质和12条地质剖面信息利用自行开发的GIF2UBCmodel程序构建剩余密度和磁化率参考模型和上下边界约束模型,实现了带约束重磁数据三维反演.反演结果揭示九瑞矿集区剩余密度和磁化率三维分布特征,解译了矿集区主要地层和岩体分布特征.该区存在邓家山—东雷湾以及武山—丁家山两个大型岩体;盖层褶皱与结晶基底隆起方向一致,是深部基地隆起的继承.通过与矿集区已知矿床对比发现,高磁性岩体边缘和基底隆起(高密度体)两翼为成矿有利区.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浅覆盖区半出露辉长岩等基性岩体地球物理与遥感影像识别方法,本文利用大井坡航空地球物理试验场建设过程中获取的多种地球物理和遥感影像数据,开展了辉长岩岩石磁性、密度、电性、放射性及光谱等综合岩石物性特征,磁、重、电磁、放射性等地球物理场与遥感影像特征以及不同方法组合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大井坡辉长岩具有高磁化率、高密度、中等电阻率、低放射性以及高反射率等综合物性特征,具有近东西向条带状较强磁异常、椭圆形重力高值异常、近椭圆形中等强度电阻率异常、条带状低放射性异常等地球物理场特征和近东西向红色-砖红色条带状、梳状影纹等遥感影像特征;大井坡辉长岩的遥感影像信息、放射性异常信息及地质信息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能够比较容易圈定岩体出露地表范围;大井坡辉长岩体磁、重、电磁信息相关性较差,不同方法之间存在信息差异,这种差异是地质体不同属性的反映,与遥感影像、放射性及地质资料对比可圈出隐伏岩体范围.因此,地球物理与遥感影像等多源信息可从不同角度更加全面地表征地质体特征,有助于更加客观地反映地质体属性.多种地球物理及遥感影像、地质等信息显示,大井坡辉长岩体受东西向龙头山断裂控制,总体呈近东西向展布,东西长...  相似文献   

7.
新疆库鲁克塔格新元古代花岗岩年龄和地球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新疆塔里木北缘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孤山岩体(或太阳岛岩体)的岩石学、锆石U-Pb年龄及地球化学组成。研究表明:该岩体主要由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及正长花岗岩组成,结晶的时间为795 Ma。其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富Na、LREE、LILE及亏损HREE、HFSE,因此具有高的(La/Yb)N及Sr/Y比值,与现代的艾达克岩相似。然而该岩体具有低的Nd初始值及太古代的Nd模式年龄,因此推测其岩浆来自太古代基性下地壳的重熔。鉴于在库鲁克塔格地区发育有800 Ma左右的蛇绿岩,因此我们推测该岩体是碰撞造山引起的加厚的下地壳重熔的结果,代表了塔里木地块前寒武纪基底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8.
地球物理信号能量(密度)多维分形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1,他引:1  
地球物理信号代表的地质地球物理过程在多种尺度上和尺度之间表现为自相似性(self-affinity)或尺度无关性(Scale Invariant),称为地球物理信号的分形性质,多个分形地球物理信号叠加在一起表现为多维分形特征,研究多维分形地球物理信号的能量或能量密度特征,可以进行时间或空间地球物理信号的校正、奇异性研究分析,或进行不同地球物理动力学过程的分解,本文描述了地球物理时间(空间)信号的多维分形过程和功率谱密度(能量密度)与波数以及重磁场能谱密度及面积(能量)与能谱密度的多维分形关系,并用地球物理测井与重磁资料作了试算。  相似文献   

9.
在北苏鲁超高压变质带(UHPM)上开展了深反射地震的同时,进行了大地电磁、地磁、放射性测量和重磁编图.本文介绍用这些方法取得的结果.两条区域性的地球物理剖面总长126km,经过二维反演取得了电阻率和磁性体剖面.结果表明:(1)大地电磁等综合地球物理资料与深反射地震剖面的推断结果基本一致,同样反映了UHPM岩块的俯冲折返与后期的隆升.(2)非地震地球物理资料不仅为地震解释提供约束,还可以提供地热流上涌、断裂和磁性体分布等更多的信息.(3)新发现莒南-海州北北西向断裂,对研究本区构造演化有重要意义.(4)根据地热流上涌、侵入体多和高波速体埋藏较深等特征,认为在本区进行科学钻探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10.
广东韶关某地找矿的多种地球物理方法综合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可以发挥各种勘探方法的优势,补充单一方法的不足,并且对于单一方法无法解释的异常给出新的理论支持.依据地质资料,位于广东省韶关始兴良源矿区成矿母岩主要为黑云母花岗岩,以及黑云母花岗岩蚀变后形成的白云母花岗岩或云英岩化花岗岩.母岩在电性上均体现为高电阻率;另一方面,高电阻率的花岗岩一般具有低磁性的特征,而围...  相似文献   

11.
已有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平原区存在有多条第四纪隐伏活动断裂和隐伏盆地.为了研究该区的地壳浅部结构、断裂的空间展布、断裂活动性以及深浅构造关系,2006年,在北京平原的西北部地区完成了1条60次覆盖的中深层地震反射剖面和跨断裂的浅层地震反射剖面.结果表明,沿剖面结晶基底埋深约为3~6 km在结晶基底以上,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一套连续性较好的强反射震相,应是新生代、中生代和古生代的沉积岩系;在结晶基底之下,为一系列横向连续性较差、能量较弱的短小反射事件,可能代表了变质程度较高的结晶变质岩系或不成层的其他岩体.中深层和浅层地震剖面揭示的断裂具有上下一致的对应关系和明显的第四纪活动,对本区地堑-地垒状盆岭构造和新生代地层厚度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本项研究不仅可进一步提高对北京地区新构造活动的认识,而且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技术对其他地区的深浅构造探测研究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南海地区的地质构造一直为地学界所关注.本文根据南海的地球物理场特征,讨论了南海中部的基底岩相类型,并将它划分为5个基底岩相区.在中央海盆,分析了高精度磁测异常和卫星测高重力资料,并使用海底扩张磁条带异常相关分析方法,鉴别出扩张脊、转换断层和各磁条带地层的年代,揭示出许多有意义的而过去显示不清楚的特征.进一步提取深部地球物理信息,包括磁性、密度、层速,以及一些界面的深度值,如基底面深度、居里面深度、莫霍面深度等,综合分析并探讨了南海中部的地壳深部地质.认为南海经历了长期地质演变形成了过渡性地壳结构.  相似文献   

13.
王桥  王绪本  杨剑  闵刚  郭镜 《地球物理学报》2016,59(12):4771-4781
矽卡岩型矿床是云南北衙金多金属矿区的一种主要矿床类型,受岩体、构造及层位等控制,其有利找矿空间为中酸性岩体与碳酸盐岩的接触带.以岩石物性为纽带,实现目标地质体与地球物理场的转换,提取有效信息.接触带中低电阻率、岩体的低密度性、铁矿的高磁性和高极化率等都是矽卡型铁矿床的特有地球物理属性.通过地质地球物理等多元信息的层层约束,解析不同级次的成矿要素问题,实现对隐伏矽卡岩型铁矿床的定位,建立地球物理勘探模式,并在矿区外围开展方法有效性的验证,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效果,提出一套适应于北衙地区及类似成矿地质背景下的隐伏矽卡岩型铁矿床定位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处理琼东南盆地现有的重磁数据资料,得到琼东南盆地重磁特征,并采用三维Parker法进行重磁基底深度的反演,获得琼东南盆地的重力基底深度变化在1~11 km之间,磁力基底深度变化在5~11 km之间,结合地震剖面的重磁震联合反演结果和钻井资料推断琼东南盆地的基底岩性主要以酸性花岗岩和中性安山岩为主,少量陆相中生界地层.琼东南盆地的基底演化表现为早期主要与古特提斯洋的演化相关,晚期则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攀西构造带南部地壳与上地幔结构的爆炸地震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84年攀西地区南部爆炸地震折射剖面资料的研究结果表明,本区的地壳厚度约为55km,且可分为20km、20km和15km厚的三个主要构造层。地壳的平均P波速度为6.22km/s。在深度23-27km之下的中地壳下部有一个厚9-14km的P波低速区,这一结果与其它地球物理观测资料相当吻合。上地幔顶部的P波速度为7.62-7.90km/s,与现代大陆裂谷区或构造活动地区的P_n波速度一致。另外,位于构造带轴部地区的渡口市一带,上地壳中有一高速岩体,下地壳中有高速夹层以及有些断裂带可能延伸到上地幔顶部,均表明地壳中曾经有地幔物质侵入。通过研究,我们推断这个地区有可能是一个被后期构造运动强烈改造过的、至今仍保留有一些裂谷构造残迹的古裂谷带。  相似文献   

16.
南海北部盆地基底岩性地震-重磁响应特征与识别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性选取东南沿海露头剖面18条,采集245件南海盆地基底可能出现的岩性样品,测定其密度和磁化率,建立各种岩性的密度-磁化率交会图版,以此约束过井地震剖面和重磁异常的地质解释,总结出南海北部盆地基底火山岩、侵入岩、变质岩和沉积岩4大类11亚类岩性的地震-重磁响应特征.应用重磁震-岩性解释模型逐一对南海盆地北部主干剖面进行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从而实现了盆地基底岩性的平面填图.这种从盆缘剖面到盆地内部、从岩石物性测量到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的方法,在资料获取难度大、地质条件复杂的南海盆地基底地质研究中,业已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相信在其他盆地研究中也会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褶皱逆冲带的几何学研究是造山带研究的热点,但是无论是传统构造地质学方法还是地球物理学方法都在研究褶皱逆冲带几何特征时存在多解性.为了制约这种多解性,本文以天山北麓的呼图壁河剖面为列,介绍一种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该方法首先沿呼图壁河剖面进行详细的地表观测,获取地表的构造地质数据形成初步的地质模型,其次结合地表构造和钻井分层数据,对收集到的石油地震剖面进行重新解释.然而,地震反射数据只分布在盆地内部,在盆山结合带缺失或者不清晰,因此对该剖面进行了重力测量并计算出布格重力异常.结合盆地各沉积地层和基底密度值,用重力正演方法模拟呼图壁河剖面的密度结构.研究结果显示沿呼图壁河剖面并不存在天山北缘断裂,盆地的沉积盖层可以从准噶尔盆地连续过度到天山内部并不整合覆盖在天山古生代基底之上.这一结果与西段金钩河剖面的天山基底逆冲到准噶尔盆地显然不同,说明了天山北缘盆山结合带构造的多样性.利用平衡剖面技术,恢复的呼图壁河平衡剖面缩短量约为4.8km,对比前人研究,说明了天山北缘的缩短量沿东西方向存在显著的不均一性.本研究也说明这种构造地质与地震及非震地球物理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广泛地被应用于褶皱逆冲带.  相似文献   

18.
褶皱逆冲带的几何学研究是造山带研究的热点,但是无论是传统构造地质学方法还是地球物理学方法都在研究褶皱逆冲带几何特征时存在多解性.为了制约这种多解性,本文以天山北麓的呼图壁河剖面为列,介绍一种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该方法首先沿呼图壁河剖面进行详细的地表观测,获取地表的构造地质数据形成初步的地质模型,其次结合地表构造和钻井分层数据,对收集到的石油地震剖面进行重新解释.然而,地震反射数据只分布在盆地内部,在盆山结合带缺失或者不清晰,因此对该剖面进行了重力测量并计算出布格重力异常.结合盆地各沉积地层和基底密度值,用重力正演方法模拟呼图壁河剖面的密度结构.研究结果显示沿呼图壁河剖面并不存在天山北缘断裂,盆地的沉积盖层可以从准噶尔盆地连续过度到天山内部并不整合覆盖在天山古生代基底之上.这一结果与西段金钩河剖面的天山基底逆冲到准噶尔盆地显然不同,说明了天山北缘盆山结合带构造的多样性.利用平衡剖面技术,恢复的呼图壁河平衡剖面缩短量约为4.8 km,对比前人研究,说明了天山北缘的缩短量沿东西方向存在显著的不均一性.本研究也说明这种构造地质与地震及非震地球物理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广泛地被应用于褶皱逆冲带.  相似文献   

19.
攀枝花-西昌古裂谷与“活化”的地球物理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近年来在攀枝花-西昌(攀西)构造带所做的重力、地磁、航磁、古地磁、遥感、天然地震、大地电磁测深、地热和爆炸地震探测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研究,得出了该构造带的深部结构和地球物理场的特征。基于此,提出了攀西吉裂谷存在的地球物理标志,论述了该裂谷带与现代强烈活动的裂谷带和已消亡的古裂谷的差异与其“活化”的证据。本文最后提出,这是一个被动“活化”的古裂谷的论点。  相似文献   

20.
闽西南地区位于福建武夷山成矿带西南部,自远古宙以来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演化.该区地处东南沿海构造-岩浆-成矿带上,为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多金属成矿带与南岭多金属成矿带复合部位,是我国重要的多金属矿产地.永定大排多金属矿区作为近年来武夷山成矿带新发现的大型多金属矿,区内叠加作用和控矿作用相对复杂,现有的地质地球物理工作程度不足以满足对该区域成矿规律的深入认识,一些基础地质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本文在深入收集永定大排矿区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基础上,综合分析区域成矿背景与成矿构造,在重点区域布设综合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包括1:1万高精度磁测、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剖面及反射地震剖面.基于上述工作:1)开展了研究区航磁数据三维磁化率反演与分布特征分析与大地电磁二维电阻率反演与分布特征分析,开展了地震资料真地表深度偏移成像,获得了更加准确的地震剖面成像结果.2)结合推覆体控矿特征,地震剖面和电阻率剖面、航磁反演结果相互验证和约束,勾画了地下构造形态.地表地质剖面延伸和标定了构造形态的地质内涵,获得了从地表到3000 m深度的构造解释结果.解释结果清晰地显示了与推覆相关的构造、控矿层位以及岩体信息,为三位一体的找矿思路提供了地球物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