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完成了灵山重力标定基线场的升级改造,新建4个绝对重力观测墩,改造1个相对重力标墩,对所有重力测点进行相对重力联测。测量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基线场观测墩建设和重力联测工作均符合相关要求;各相邻重力点间6台仪器测量段差互差均优于40×10~(-8) m·s~(-2);改造后的灵山重力标定基线场最大重力段差值为246 956.8×10~(-8) m·s~(-2)。对比1990年建场值和2000年复测值结果,2014年复测结果显示该基线场稳定性较好,一般重力测量的重力仪标定可以根据测程范围选择灵山重力标定基线场进行标定。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LCR—920和LCR—922两台重力仪在长基线以及短基线标定场上的三期标定情况。通过各期标定观测的初步质量分析和标定参数的解算,分析了仪器的格值和周期误差参数的变化规律,讨论了零漂和其它因素对仪器标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关于拉科斯特G型重力仪标定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LCR-920和LCR-922两台重力仪在长基线以及短基线标定场上的三期标定情况。通过各期标定观测的初步质量分析和标定参数的解算,分析了仪器的格值和周期误差参数的变化规律,讨论了零漂和其它因素对仪器标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林海  陈石  庄建仓  卢红艳  张贝  杨锦玲 《测绘学报》1957,49(12):1543-1553
相对重力仪的格值系数随时间会发生微小的变化,是影响精密重力测量精度的重要因素。通常需定期对相对重力仪进行专门的基线标定来评估仪器格值系数的变化。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重力观测数据进行格值系数评估的新方法,原理是利用测网中已知的多个绝对重力基准点作为先验约束,同时考虑仪器的非线性漂移变化,将格值系数作为超参数,基于贝叶斯原理和赤池贝叶斯信息准则(ABIC)估计最优值。通过对模拟数据的测试,该方法在高斯噪声和仪器非线性漂移等不确定性存在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格值系数的准确估计结果。对实测重力数据的测试表明:估计的格值系数与测量前在基线场标定的格值系数差值在5×10-5以内;而且相较于采用标定不准确的格值系数,该方法可以获得与绝对重力测量结果差异更小的平差重力值。本文研究结果为有效提高精密重力测量的效率和精度提供了方法保障。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了不同的潮汐公式,及其引起的重力测量计算成果不一致的问题,计算了当潮汐改正公式不统一时,对我国范围内绝对重力测量、相对重力测量、重力仪长基线格值因子标定、重力仪短基线周期误差标定及物探重力控制测量成果的影响,分析了我国85重力基本网所选取的绝对重力控制点之间的一致性、控制点与我国85网相对联测平差结果的一致性、以及85网与我国一等重力控制同之间的一致性问题。最后,为统一我国重力控制测量成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简要介绍了利用野外基线法进行格值标定的方法以及格值试验的目的、要求和方法:通过对六台Z400重力仪的两次格值试验结果的分析,提出了在格值试验中使用长基线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A10-022绝对重力仪在庐山短基线的测量试验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10流动式绝对重力仪通过近几年来的改进与实用研究,已说明其观测结果的稳定性、可靠性及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利用A10-022绝对重力仪对庐山短基线部分重力基点进行绝对重力测量,试验结果表明利用A10绝对重力仪进行室外相对重力仪格值标定场的流动绝对重力测量,是可行的,测量稳定而高效,获得的各基点重力值相互独立,没有误差积累与传递,观测结果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两台新的LCR-G型重力仪的检验和标定过程,并对这些仪器的零漂特性做了初步分析,对仪器的性能做出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两台新的LCR-G型重力仪的检验和标定过程,并对这些仪器的零漂特性做了初步分析,对仪器的性能做出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0.
中国南极长城站绝对重力基准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004~2005年南极夏季期间,我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利用FG5绝对重力仪在长城站两个站点(C001和C002)进行了绝对重力测量,精度在±3×10-8ms-2以内,并同时进行了重力垂直梯度测量和水平梯度测量;利用2台LCR相对重力仪在韩国站、智利机场(2点)和菲尔德斯半岛地区的山海关、盘龙山、香蕉山、半边山等7个站点进行了高精度相对重力测量,精度达±10×10-8ms-2,并进行了相对重力仪比例因子的标定,建立了我国南极长城站地区绝对重力基准。  相似文献   

11.
我国原有重力网是1957年苏联航空重力队协助建立的,属波茨坦系统。国务院中央军委1978年84号文决定重建我国高精度重力网和重力基准。国家1985重力基本网共57点,分为6个基准点,46个基本点和5个引点。在6个基准点上以意大利都灵计量研究所的可移式绝对重力仪(或我国计量科学院的绝对重力仪)进行了绝对重力测量。1983—1984年又以9台高精度、大测程的拉科斯特·萨贝格(LCR)—G型重力仪在57个点间进行了高精度相对重力联测。以后,为加强85网与国际重力网的联系,又以6台LCR—G型重力仪从北京出发,联测了巴黎、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23个国际重力点。  相似文献   

12.
陆态网络灵山重力基线场初值测定与数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灵山重力基线重力观测情况,并对观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相对重力联测成果互差优于40.0×10-8ms-2,绝对重力观测成果中误差优于5.0×10-8ms-2,重力垂直梯度观测成果中误差优于3.0×10-8ms-2,最终各点成果精度优于5.0×10-8ms-2,满足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的技术要求,可供相关项目重力仪标定使用。  相似文献   

13.
青海省连续运行参考站(QHCORS)作为二等重力点,选点符合国家现行规范的要求.以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国家重力基本网补测与加密重力测量项目、1606工程重力基准网为起算点,利用两台CG-5型相对重力仪在QHCORS基准站上进行了二等重力测量,建立了青海省二等重力网.平差后点位重力成果精度平均中误差为18.00×10-8 ms-2,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4.
应用重力仪进行海洋重力测量,主要困难是仪器不断遭受到波浪运动和船运动的扰动影响。这样的扰动有:船只倾斜、周期性水平加速度和垂直加速度等。在研究水平加速度对重力仪读数的影响时,讨论了长周期和短周期平衡架两种情况。由讨论的结果得知,平衡架周期足够长时,可以消除水平加速度的影响;而采用短周期平衡架,则必须附加水平加速度二次项改正,并且还应考虑由平衡架的有限周期和阻尼所引起的倾斜改正。而垂直加速度对重力仪读数的影响和c—c效应,可以在仪器的结构和测量的过程中予以消除。同时,也研究了船与地球作相对运动时的速度改正及计算重力异常时所需的深度改正和海深改正。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LCR-G型重力仪周期误差的产生机制,讨论了周期误差标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LCR-G920和LCR-G922在灵山重力基线场上的3次标定,对LCR-G型重力仪的周期误差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要介绍了北京和南宁两个国际绝对重力基本网(IAGBN)点的点位和环境条件,列出了这些点上的首批绝对重力测量结果及所使用的仪器。在北京点的测量结果表明,不同仪器的测量结果间差异很小。将IAGBN点的1990年观测值通过换算后求得了同一城市的我国1985重力基本网(85网)点的重力值,与1981年意大利绝对重力仪IMGC的测量结果和85网的平差值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正1992年4月,我从西北军营调入河北丰润县某部,仍然从事大地测量,专业方向由导线测量改为重力测量。我用过一种从美国进口的沃尔登重力仪,也用过国产的ZSM-3重力仪。它们的核心部件都是石英弹簧、测程都是200毫伽(地球赤道和两极的重力差近5190毫伽),每次作业都需要用两台仪器。按照规范的要求,这两种重力仪的格值每两年测一次。一我们在河北丰润的农村里驻训了一个来月,就去了北京昌平高崖口基  相似文献   

18.
Torge  W 赵珞成 《武测译文》1992,(1):25-30,8
在Colrado大学天体物理实验室的联合研究所(JILA)制造的一台可移动式的绝对重力仪,于1986年IFE所进行的仪器研究、软件改进及15个测站绝对重力测量的研究报告。一年来使用该仪器经验的主要结论是一个测站上一天内以几个微伽的精度测定及约10个微伽的最后精度测量绝对重力。  相似文献   

19.
重力网平差     
使用拉柯斯特G型重力仪施测国家基本重力网,在我国还是第一次。为了确定重力仪的格值函数和完成高精度重力网的平差,我们对代表重力仪性能的数字模型和我国绝对重力测量精度进行了讨论,并且利用重力网的部份观测资料进行了多种方案的平差计算和相互比较,最后提出了一个切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重力网平差方案。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CG-5数字重力仪三种核心传感器信号存储格式,解析了重力传感器信号、倾斜传感器信号以及温度传感器信号转换为重力、角度和温度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倾斜角度和温度分别与测站相对重力读数的关系,并进行了相关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解析方法正确。该研究结果有利于了解仪器结构,掌握仪器性能,适用于重力仪各类信号的二次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