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表覆盖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化幅度、主要地类的变化原因以及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4年保护区地表覆盖类型主要为草地,占总面积95%以上;过度放牧、鼠虫害、旅游、挖药等多重因素影响,致使保护区地表覆盖类型之间转移较为频繁。目前,保护区人均生态足迹明显小于人均生态承载力,发展处于一种相对可持续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针对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问题,该文提出了将具有空间分析优势的GIS技术与具有定量分析特色的生态足迹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并将该方法用于江西省可持续发展评价。文章利用1990年、2000年、2008年3个时期的统计数据与空间信息数据,分别从全区域与其子区域两个层次,计算了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赤字(盈余)。分析表明,江西省在3个时期均出现了生态赤字,且持续增大,全流域的可持续性向不利的方向发展。在各子区域中,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差的区域有新余市、萍乡市;较好的区域有赣州市、上饶市。空间分布方面,可持续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与东部,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中部与东北部。  相似文献   

3.
基于生态足迹的格网化生态承载力评价——以衡水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行政单元生态承载力评价不能精细反映区域内部生态状况的差异和局部细节特征的问题,难以满足精细管控生态承载力的需要,本文提出了格网化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结合人口空间分布模型,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从格网角度对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定量估算与空间格局分析,并以衡水市为例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格网尺度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与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相比更符合真实情况。从格网尺度看,衡水市生态足迹分布圈层特点,生态承载力呈离散分布特征。生态赤字状况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沿滏东排河和滏阳河两侧呈条带状分布。衡水市大部分地区处于生态赤字临界状态,生态状况亟须得到保护。  相似文献   

4.
李一琼  刘艳芳  唐旭 《测绘科学》2016,41(11):72-78
针对人类活动对广西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问题,为今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该文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广西全区县域生态足迹及影响因子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西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生态足迹的空间分布差异是由人口、经济和居民消费共同作用的结果;生态足迹和人口、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消费水平及生物资源消费量在空间分布上存在部分地区明显聚集的现象。最后提出广西区域发展分区建议,将全区划分为优势发展区、转型发展区、引导发展区和适中发展区。  相似文献   

5.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评价可以找出挂钩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分析导致政策实施产生偏差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本研究从节约用地、实施过程、投资效益3个方面构建10个评价指标,采用生态评价中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指标法,经K-均值法聚类分析2006 ~ 2014年济宁市11个县(市、区)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情况.研究结果表明:①全市整体水平较好(Ⅱ级);②各县(市、区)评价结果空间差异较大,其中邹城市实施评价综合指数最高(().572),为优良(Ⅰ级),嘉祥县最低(0.194),为较差(Ⅲ级);③空间分布上,Ⅰ级区与Ⅱ级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济宁市的中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6.
生态修复工程对国家生态保护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生态质量评价及构建生态网络是识别生态修复区域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重力模型构建2000、2010、2020年黄土高原生态网络,并分析其演变特征,识别不同时期生态关键修复区。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黄土高原生态质量整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空间上呈西北差东南优的分布特征。2000—2010年,生态质量改善趋势明显,占总面积的53.55%。(2)2000—2020年黄土高原生态廊道数量增加,总长度减少。生态廊道主要景观类型为草地、林地、耕地。重要廊道多分布于研究区东南部生态源地附近,数量占比逐年增加;西北部廊道数量少、距离远、重要性低、连通性较差。(3)黄土高原生态关键修复区中,生态夹点集中分布在西南部和东部,障碍点分散在东部和南部,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草地和耕地,面积均呈增加趋势。生态断裂点分布广泛,在黄土高原东部省会城市周边较集聚。本研究可为黄土高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0年、2005年TM影像获取的土地利用信息,以武汉市为研究区域,根据其土地利用结构特征,以GIS技术为数据分析平台,构造了综合性生态风险指数。同时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对生态风险指数进行了变量空间化,通过对生态风险指数采样结果进行半变异函数分析和空间插值,编制了武汉生态风险程度分布图,以分析解释研究区的生态风险空间分布特征和形成机理。结果显示:2000年、2005年研究区生态风险水平分为3个层次,广大的植被和水域集中分布区域属于低生态风险区,城市建成区和靠近城市建成区边缘形成中度生态风险和生态风险相对较高的分布区域。5 a内各个等级分布的空间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采用状态空间法构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该区2001、2007和2013年3期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对其时空分异特征和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2001~2013年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市生态承载现状均超过了生态承载力,但生态承载压力总体趋向减轻;2)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生态承载状况空间分异明显,襄荆宜城市带最优,环长株潭城市群次之,武汉城市圈和环鄱阳湖城市群较差。武汉、长沙等区域中心生态承载状况相对良好,周边地区生态承载压力较大,尤其天门等市,整体呈现出"中心轻、边缘重"的区域生态承载格局;3)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市压力因子水平较为均衡,变化趋势一致,但承压和潜力因子水平极不均衡,是影响"中心轻、边缘重"格局和次区域生态承载差异的主要因素;4)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既存在经济持续增长、人口增加、资源环境条件约束趋紧等造成的生态超载问题,同时,也激发了环境投入、科技研发、区际交流等因素,缓解了生态压力,区域生态超载状况趋于改善。  相似文献   

9.
为了定量评价大丰区生态承载力水平和载荷,首先利用RS、GIS技术获取和处理了反映大丰区生态系统状况的指标数据;再根据生态承载力的内涵,由生态压力度、生态敏感性和生态恢复力3个指标准则层组成了大丰区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综合因子分析法和熵权法确立了指标权重。评价结果表明,1生态承载力最低的区域集中在大中镇,需要加快产业升级,重点发展服务业;2生态承载力最高的两个区域为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和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应予以保护;3大丰港沿海区域生态承载力情况良好,可作为重点开发建设区域。  相似文献   

10.
以遥感影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与统计年鉴为数据源,在GIS技术支持下,选择15个评价指标建立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土壤侵蚀脆弱性指数模型,并揭示了脆弱性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土壤侵蚀脆弱性以中度和高度脆弱为主,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土壤侵蚀脆弱性与土壤侵蚀现状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不同。从土壤侵蚀驱动力、敏感度与响应能力这3个要素出发探讨了脆弱性空间分布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