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分析了东南亚高压极涡活动对齐齐哈尔市降水的关系.结果发现,南亚高压和极祸是决定当地夏季降水的两大重要环流系统;北半球100hPa冬季极涡异常变化对当地夏季降水具有很好的预报意义;冬季高原高度距平对7月500hPaM高变化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夏季北半球极涡与南亚高压东西振荡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永仁  李跃清 《高原气象》2007,26(5):1067-1076
利用合成分析、交叉谱和Morlet小波分析,讨论了夏季100 hPa极涡面积指数与南亚高压东西振荡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极涡与南亚高压东伸指数之间存在显著的反相关关系,当极涡面积扩张时,南亚高压易偏西;当极涡面积收缩时,南亚高压则易东伸。交叉谱的结果也表明:二者在不同波数上,也具有显著关系,在7.5年及3年周期振动上,二者位相相差较小。同时,在南亚高压异常偏东及偏西年份,高度场、流场、温度场均有不同的配置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亚高压偏东及偏西年不同的环流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1979年7月23—26日南亚高压活动同我国降水天气之间的关系。发现:①主要降水区发生在南亚高压的中心和脊线附近,有随高脊北移而增强的趋势。②小—中雨区同300毫巴等压面上的上升气流区以及100毫巴等压面上的气流辐散区配合一致,而大—暴雨区则吻合较差。但大—暴雨区多在100毫巴散度梯度很大的地方发生。说明那里由于对流层上部有十分明显的非地转效应产生,有助于低层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发展,这可能是产生大—暴雨天气的一个重要原因。 普查1979年5—9月的历史天气图,从100毫巴流场型式发现南亚高压中心或脊线附近出现明显辐散区,当天到次日基本上都有大—暴雨。这个定性分析的特征,可以用来作短期内大—暴雨落区预报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引言我们在研究夏季亚洲100mb大陆高压活动规律与500mb副热带高压(包括西藏高压和太平洋高压)以及与川西暴雨、川东伏旱的关系时,发现在成都单站高空风时间剖面图上,每次平流层底部东风的下传,都与副热带环流形势的重大变化相联系。我们认为,这些现象可能是平流层底部和对流层高层大型流型改变的反映。1972年夏季,我国天气异常,四川也出现大范围干旱,就连以夏、秋雨著称的川西地区,也出现了历史上少见的伏秋连早现象,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这年盛夏,对流层中低层天气系统活动异常,而这种异常情况又与100mb大陆副高的活动有密切关系。实践使我们体会到,要作好夏季环流形势和灾害性天气的预报,进一步开展对流层高层  相似文献   

5.
100hPa南亚高压特征向量及其与我国夏季降水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文对10°-40°N,60-130°E的区域内的1956-1984年4到8月的月平均100hPa位势高度进行了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分离出了主要四个特征向量场,它们分别表示了南亚高压的平均强度,南北摆动、东西振荡和脊线走向的主要特征,为进一步分析南亚高压及其活动特征提供了新参数。本文还分析了南亚高压的主要活动特征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南亚高压及其活动特征对我国夏季降水具有重要影响,这与天气经验是一致的。它们与降水的相关关系也为长期预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东北夏季气温变化与北半球温度及极涡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1-2002年中国东北地区80个气象站夏季6-8月逐日气温、美国NCAR/NCEP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环流因子资料,采用相关分析、SVD分解等方法,对中国东北夏季气温变化与中高纬主要环流系统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发现:中国东北位于东西伯利亚变温区南缘,其夏季气温年际变化规律和东西伯利亚一致;北极极涡边缘的形态变化影响东北夏季气温,不同的边缘形态对应东北不同的温度分布特征,主要是极涡边缘70 °N左右的150~180 °E和60~90 °W两个关键区,其高度场的变化决定着东北夏季气温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8.
利用1951~2016年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及台站降水资料,研究了极涡与南亚高压的关系及其对我国降水的协同影响.结果表明:极涡和南亚高压在夏、秋、冬季周期变化的时间尺度基本一致,夏季为准9a尺度变化,秋季为准8a尺度变化,冬季为准4a尺度变化;极涡和南亚高压的相关性在夏季最强,在春季最弱,其同期变化对我国降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利用1951~2016年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及台站降水资料,研究了极涡与南亚高压的关系及其对我国降水的协同影响。结果表明:极涡和南亚高压在夏、秋、冬季周期变化的时间尺度基本一致,夏季为准9a尺度变化,秋季为准8a尺度变化,冬季为准4a尺度变化;极涡和南亚高压的相关性在夏季最强,在春季最弱,其同期变化对我国降水的影响十分显著;根据同期的极涡和南亚高压各自面积指数标准化距平的正负,将"正-正、正-负、负-正、负-负"四个模态分别定义为SS型、SW型、WS型、WW型,其中SW型与WS型占比较多,表明极涡与南亚高压的同期变化以负相关为主;春季极涡与南亚高压对我国降水的影响主要在新疆及东北渤海湾一带,SS型和WS型对应北方多雨,SW型和WW型反之;夏季其影响主要在高原北部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除SW型以外,其余三种分型均对应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雨;秋季其影响主要在新疆地区,SS型和WS型对应该地区降水偏多,SW型和WW型反之;冬季其影响主要在新疆至长江三角洲一带,SW型对应40°N附近地区多雨,WW型对应西北至东南地区少雨;夏季,极涡与南亚高压的异常调整了东亚大气环流的配置,进而对我国的降水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南亚高压与华北夏季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11,他引:21  
黄樱  钱永甫 《高原气象》2003,22(6):602-607
利用1958-1997年40年华北地区逐月降水资料与南亚高压的特征参数进行比较,分别检验了同一年6月南亚高压中心经度和前一年6月高压中心强度与华北夏季降水的相关性。从100hPa流场形势、低层到高层速度势和流函数的上下配置、辐合辐散风场以及涡旋风场的高低空配置等不同方面讨论了南亚高压对华北夏季降水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如果当年6月南亚高压的位置偏西,华北夏季降水就有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11.
夏季东北冷涡持续性活动及其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孙力  安刚  廉毅  沈柏竹  唐晓玲 《气象学报》2000,58(6):704-714
本文首先分析了夏季东北冷涡持续性活动特征及其对东北地区天气气候的影响,然后利用NCEP/NCAR 1958~1997年月平均再分析资料,探讨了东北冷涡持续性活动与大气环流异常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东北冷涡持续性活动是导致东北地区夏季低温的一个十分关键的因子,同时对降水也有重要影响.冷涡活跃年夏季,500 hPa高度场会出现以东北地区为中心的南北向和东西向分布的正-负-正距平波列,即与东亚阻高势力偏强而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南等大尺度环流背景相联系.在对流层中上层,高空西风急流有明显的分支现象,特别是亚洲中纬西风急流位置偏南.而在对流层中下层,东北地区和华北大部以及朝鲜半岛和日本北部等地由明显的气旋式距平环流所控制,并且源自东北及其以西地区的北风距平可一直推进至长江流域并转变为西北风距平,并与那里的西南风距平汇合而形成有利于该地区梅雨偏多时的环流形势,与此同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四川盆地等容易出现垂直速度负距平、涡度正距平和散度负距平分布,而华北和华南大部上述物理量一般为相反的距平分布,从而对应少雨形势,并且中国北方地区(长江以北)对应负温度距平.当夏季东北冷涡活动偏弱时,一般会出现与上述相反的结果.即东北冷涡持续性活动不但对东北地区,而且与中国其它某些地区的天气气候可能也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北夏季极端高温变化特征及其与环流异常的联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东北地区1960—2010年夏季逐日气温资料,研究了中国东北地区夏季极端高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区域性特征,并对东北地区夏季极端高温事件与大气环流异常的可能联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夏季极端高温频数有明显的升高趋势,升高幅度由南向北逐渐增大;东北地区南部、东北部和西北部夏季极端高温频数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存在明显差异。东北地区夏季极端高温高发年500 hPa位势高度上盛行纬向环流,东北地区上空位势高度的垂直分布接近于正压结构,且一直延伸至对流层顶,海平面气压场上亚洲大陆低压明显偏弱,南北气压梯度减小,冷空气不易南下;低发年,则反之。  相似文献   

13.
两类极区平流层异常增温的特征及其与850hPa温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将冬季极区平流层增温分为两种类型:Ⅰ型和Ⅱ型,并分析了两种类型增温的特征、机制及其与850hPa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波动强迫的强度和对流层的热量能否向上到达平流层是决定两类平流层异常增温的两个主要因素。Ⅰ型平流层增温期间,对流层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增温特征,850hPa与平流层温度距平场呈现相当正压结构,极区和中纬度异常表现为反位相的振荡,呈现典型的北极涛动的特征;Ⅱ型平流层异常增温期间,增温异常仅局限在平流层范围内,平流层的中低层与高层呈现反位相的距平分布,850hPa温度距平场呈现无规则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东北地区夏季低温的气候分析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丁士晟 《气象学报》1980,38(3):234-242
本文分析了1881年以来东北地区夏季气温,得到了东北夏季严重低温在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上都是一种很大尺度的现象。长春5-9月的平均气温和可以很好地代表东北地区的冷暖。东北夏季气温有明显的阶段性,即有明显的110年长周期和3年左右的短周期。东北夏季低温会造成农业严重减产,气温低的地方危害更大,低温冷害年水稻减产最大,其次是高粱。  相似文献   

15.
对青藏高原加热场与青藏高压发展和维持的影响程度进行了一些阐述,着重分析青藏高原的热量变化以及热量传递的主要方式,并对青藏高原加热场与青藏高压位置对应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夏季北极涡与副热带高压的联系及对华北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由于北极涡与副热带高压是两个影响我国天气气候变化的主要大气环流实体,两者紧密相联,且均对华北夏季降水有明显作用,本文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74个大气环流因子及中国160 站月降水资料,利用合成分析、相关分析及SVD等方法讨论了夏季北极涡与北半球大气环流及副热带高压的相互关系,分析了夏季北极涡及副高对华北降水的共同作用.结果表明:(1) 北极涡的变化不仅与高纬高度场密切相关,而且与中、低纬度环流紧密联系,当极涡异常偏大偏强,中、低纬地区位势高度均明显偏低,北半球副高的面积和强度易偏小,北界位置易偏南,其中副高强度的变化最大.(2) 各分区极涡因子与副高因子之间基本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西太平洋和南海副高的北界、脊线位置呈正相关.(3) 极涡指数、副高脊线及北界指数与华北降水之间以正相关为主,副高面积、强度指数与华北降水基本呈负相关.当亚洲和欧洲区极涡异常南扩,北非、大西洋、北美副高显著收缩减弱,西太平洋和南海副高明显北抬时,华北降水易增加.  相似文献   

17.
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中国东北地区旱涝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孙力  安刚 《气象学报》2003,61(3):346-353
文中利用 196 1~ 2 0 0 0年中国东北地区 80个测站 4 0a的月降水和同一时期的北太平洋海温资料以及奇异值分解 (SVD)技术 ,分析了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中国东北地区夏季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 :东北地区夏季降水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当前期冬季和春季甚至是前一年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如果处于异常偏暖 (或偏冷 )状态 ,并且西风漂流区具有较明显的SST负 (或正 )距平分布时 ,则东北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具有整体偏多 (或偏少 )的倾向。当然 ,东北地区降水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之间的这种联系也并非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对于100 hPa极涡分裂过程,对流层2波能量的大量上传是主要因素,其次是波与波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影响。而对极涡重建过程,主要因素是波与波非线性相互作用,其次是对流层能量上传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100 hPa极涡、南亚高压的变化及大气环流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NCEP/NCAR高度场资料进行计算,对冬、夏极涡与南亚高压面积进行Morlet小波变换,并对100 hPa高度场进行EOF分解和长期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极涡、南亚高压具有相似的演变特征,这种相似特征在前期冬季极涡与南亚高压之间表现更为明显,体现了准5年尺度和准20年尺度的周期变化,在变化的位相上则相反.EOF分析表明,前期冬季高纬度地区与中低纬度地区的环流变化呈相反趋势,且第一模态的时间系数与前期冬季极涡的趋势一致,第一模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前期冬季大气环流分布.夏季第一模态全场为负值,体现了夏季100 hPa整体异常性;第二模态反映了副热带中低纬度大气环流与高纬度大气环流变化相反.从其长期变化趋势来看,冬季高纬度地区的高度场呈负趋势变化,副热带地区呈正趋势变化,夏季除我国华北部分地区为负趋势变化外,均为正趋势变化.极涡、南亚高压的这种年代际变化与100 hPa高度场的长期线性趋势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20.
The energy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the splitting and rebuilding of the 100 hPa polar vortex are studied.They are the energy transporting upwards of the wave with wavenumber 2 in the troposphere and the nonlinear interaction between waves.The former mechanism appears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aking the polar vortex splitting,and the latter is minor in this process.However,in the rebuilding of the polar vortex,the latter seems to be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form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