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地理学习的组织、引导与合作。地理学习必须改变重机械记忆而轻理解记忆、重学习结果而轻学习过程、重知识“再现”而轻知识“迁移”的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也应很好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从而培养学生的人精神、科学态度、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基于上述认识,本课借鉴电视栏目的某些做法,采取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构建开放式、基于现代教学技术的课堂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2.
地理教学的课时少,而要记忆的地理概念和地理事象多,如何通过复习强化学生的记忆痕迹,避免遗忘;又无枯燥无味的“抄冷饭”之感,根据教材内容我常采用联想思维来加强学生的理解记忆。  相似文献   

3.
范敏 《地理教学》2005,(3):17-18
地理教材中有不少抽象概念,学生受已有知识经验的限制,对这些地理概念往往难以接受,单靠教师的讲解,似乎很难解释清楚。例如,地转偏向力就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往往只是机械记忆结论“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如果采用以下的实验,通过学生的亲手操作、观察和讨论,使其具体化,看得见、摸得着,就能帮助学生理解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知识:  相似文献   

4.
邹宏伟 《地理教学》2001,(5):35-35,21
1.运用谐音。谐音法是构成幽默的主要方法之一。用此方法可把一些难记的概念、原理、规律和知识点,利用谐音编读出大家熟知的事物或易记和词句,并给人以幽默。比如黑色属主要包括铁、铬、锰等,可以采用“铁哥们”作谐音记忆。又如类地行星的主要成份是氢、氖、氦,可以采用“勤奶孩子”作谐音记忆。这样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又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性,从而达到“记中乐,乐中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自然地理过程的本质是物质能量传输。基于物质能量传输视角,从输入、作用和输出来认识地理过程的发生序列,主要有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关注物质能量的输入基础,即地理过程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条件;二是关注物质能量的作用细节,即地理过程的序列和特点;三是关注物质能量的输出表现,即地理过程的结果和影响。深化学科理解,基于物质能量“输入—作用—输出”序列认识地理过程时,相当于有了一个来自地理学科本体的思维地图:从动态到静态,以“镜头”方式横切地理过程;从感性到理性,以“序列”方式解构地理过程。  相似文献   

6.
丁继昭  薛璐 《地理教学》2022,(18):10-12+60
地理物质能量传输“流”本质视角对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主要有三个指向性要求(教学指引):一是引导学生把直观看到的事物抽象归纳为相应层次的地理物质能量,二是引导学生运用学科逻辑建构起基本的物质能量概念体系,三是引导学生运用动态视角从事物联系中认识物质能量“流”。本文结合教科书中的具体内容,详细阐述教学指引内涵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7.
陆志明 《地理教学》2011,(23):56-56
一、语言风趣,通俗易懂 高中地理知识中,有一些概念和规律比较抽象,学生总感到难以理解和记忆。为此,通俗易懂的语言,能帮助学生理解,强化学生记忆。  相似文献   

8.
何毅 《地理教学》1995,(4):36-37
高中地理下册,内容头绪较繁,要求学生记忆的多,理解的少;事实材料多,原理规律少。学生反映易学难记。为此,我采取了以“理清知识结构,疏通自学渠道”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效果较好。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9.
美国心理学家诺曼曾指出:“很奇怪.我们要学生学习,却很少教他们怎么学;我们要学生解决问趣,却又难得教他们如何解决问题。同样.有时我们要求学生记住很多东西,但又不教给学生记忆的技巧.现在是我们弥补这个缺陷的时候了,我们应该发展一些训练学习、问题解决和记忆能力的手段。”本文就地理学习中的记忆心理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物质能量传输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重要模块,但在以往的教科书编写和教师教学过程中该视角一直以“隐性”的形式存在。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增添了对该方面的描述,这表明在地理教学中需要增强对该视角的关注。文章论述了物质能量传输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从地球运动对物质能量传输的基础性作用、各圈层中的物质能量传输、物质能量传输是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基础三个角度对人教版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分析,并从这三个角度提出三点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1.
高剑 《地理教学》1995,(5):25-25
地理课本知识点多,涉及面广,为了帮助学生记忆,高剑老师将中国地理上册的全部内容编成三字歌,让学生背育,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教学上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现选刊两则:  相似文献   

12.
一、地理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一般原则。1.及时设疑、激疑。“方法指导不在于全盘指导,而在于相机引导”(叶圣陶)。由于中学生还缺乏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学习中很少发现问题,所以在其似通非通,似懂非懂处教师必须及时设置疑点,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13.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真正明确这一概念,必须弄清楚该概念所包含的三方砸含义。  相似文献   

14.
卢钢  柯健 《地理教学》2009,(9):43-43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定性地描述。……”(人教社必修1)关于这部分内容的教授,通常的办法是讲授法(照本宣科)+图示法(板图演示),教师讲得是头头是道,学生却听得一楞一楞。我们尝试课堂模拟实验活动,模拟实验活动结束后,再用上述“复合动片”投影演示的办法加以总结,实际教学效果比单一使用上述方法更加容易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相似文献   

15.
地理物质能量传输“流”本质视角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地理物质视角,即按照“地理圈层→地理要素→化合物→元素”的认知顺序,建立具有学科特色的地理物质认知线索,准确地从地理现象中辨识地理物质;二是地理能量视角,即从外能和内能两个方面建构起具有学科特色的地理能量体系,把能量与影响自然环境的内外两大营力相关联;三是地理“流”传输行为视角,即不仅将物质和能量的运动与“流”及其运动相结合,还把物质和能量的传输过程视为“流动”。文章结合具体内容,探讨地理物质能量传输“流”本质视角的课程与教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玄宇  刘云刚 《热带地理》2022,42(7):1128-1137
渔民是天然流栖性群体,不仅需要关注其流动性时空规律,更要关注其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文化意涵。文章从流动性与集体记忆视角出发,选取海南省东部典型渔村为案例地,通过访谈深入理解渔民在流动中的地方记忆建构,主要从流动、停泊、定居的3种不同状态归纳渔民流动中的时空盈缩、物质条件和流动路径节点,从时间、地方和权力三要素探讨渔民集体记忆的形成。研究发现:1)渔民跨界流动具有动态盈缩的特点,经历了从民间自觉到官方规范,从渔业生产到商渔复合,从局地到广域再到局地的动态过程。2)渔民的流动状态和过程赋予海洋以地方特性。人船组合拓展渔民自主流动的能力,“陆—海—岛”流栖空间中的地物和景观凸显集体记忆的物质依赖性。3)随着生产生活方式变迁,代际更迭削弱了原有的人海关联,流动资源的分配不均导致集体记忆结构性消退,渔业村镇的全球—地方的跨区域色彩逐渐被剥离,回归到同质化的域内流空间。  相似文献   

17.
王立  龚世明 《地理科学进展》2023,(11):2256-2271
城乡记忆记录并演绎了社会形态与文化结构的变迁,可以透视人地关系、地方文化精神和城乡景观变迁,是人们生活在“理想家园”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论文运用CiteSpace和VOSviewer可视化图谱软件,结合国内外城乡记忆研究的比较,探讨其重要研究进展并反思现代社会的发展。研究发现:(1)该领域可细分为纪念性记忆、日常性记忆和媒介性记忆。(2)城乡记忆为多学科交融的研究领域,国内以建筑、规划、旅游管理等学科为主,具有明显的应用指向;而国外则是综合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3)国内外研究思想理论一致,将记忆视为社会遗产,国外主要沿着“文化转向产生的集体记忆—官方叙事下的纪念性记忆—地方与习俗下的日常性记忆”脉络演进,集中于地方和景观分析,重视空间感知;而国内演进脉络为“档案建设与记忆—城市历史文脉保护与记忆—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旅游与记忆”,倾向于以人的乡愁情感为切入点。未来,应界定城乡记忆与文化遗产的内涵与区别,关注少数群体的记忆话语权,立足本土文化发展的实际,更全面地建构地理学视角下的城乡记忆空间范式。  相似文献   

18.
广州河涌的自然社会构建与城市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敏  赵美婷  朱竑 《地理学报》2019,74(2):353-365
基于网络文本、访谈和照片评定等数据,本文采用NVivo分析方法对广州河涌案例展开分析,讨论了城市自然的社会建构与城市记忆之间的互动机制。研究发现,城市自然资源的功能随着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并通过人的实践与社会系统彼此渗透、共同演化。具体来讲,以广州河涌为例,本文指出河涌的社会建构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城市职能和物质形态的演变,反映了物质的利用方式及其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关系;此外,城市居民与河涌的互动是文化生产的一种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河涌是地方文化的物质承载者,也是维系地方感的重要物质载体;最后,河涌是城市居民产生记忆及其身体实践的重要物质场域,通过此类物理的沉淀,城市记忆才得以传承和保存下去。研究立足于物质地理学视角,强调了自然资源的社会建构过程,重新审视了人类与自然资源的互动关系及过程,进而反思城市发展与自然之间的处理方式,从实证角度回应了文化地理学从“唯物主义”到“文化表征”再回到“重返物质主义”这个轮回对“物质”和“文化”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审视。从现实意义来讲,本文讨论了城市居民与城市自然之间的互动,为营造健康城市以及为城市再生产的发展思路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梁玮 《地理教学》2008,(10):17-19
从课改的思想理念以及现行的地理课程标准中,都能够非常明显地看到: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才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尤其对于初中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不应采取灌输性、机械性的记忆方式,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记忆,更重要的是这将会消磨掉他们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进而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地理学习。。  相似文献   

20.
迅速判断学生的困惑点,搞清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释疑的前提。为此,在学生质疑时教师就要做到一听二问三判断。“听”是注意听取学生提出的疑难,“问”是对学生质疑中表述不清的地方,进行必须的诱导性询问:“判断”,即迅速判断学生所提问题的关键点,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