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谁来养活中国”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耕地面积,单产潜力和中国,日本,韩国的类比问题出发,综合中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能力研究,讨论布朗的“谁来养活中国”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好地养活,养好中国人的四项基本对策:(1)保护耕地,开发荒地,提高复种,保持农作物播种面临的稳定性;(2)努力提高单产水平,集中力量建设八大片商品粮基地;(3)面向全部国土,积极开发山区与海洋,广辟食物资源;(4)控制人口增长,提倡适度消费,建立适合  相似文献   

2.
从耕地面积、单产潜力和中国、日本、韩国的类比问题出发,结合中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能力研究,讨论布朗的“谁来养活中国”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好地养活、养好中国人的四项基本对策:(1)保护耕地,开发荒地,提高复种,保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稳定性;(2)努力提高单产水平,集中力量建设八大片商品粮基地;(3)面向全部国土,积极开发山区与海洋,广辟食物资源;(4)控制人口增长,提倡适度消费,建立适合国情的动植物产品并重型的膳食营养结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海洋世纪必然来临的立场,从世界资源和环境的发展态势及海洋经济大省的内涵出发,论证建成海洋经济大省对福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突出和特殊的重要性。亦即,在福建省的资源和环境约束下,“加速海洋开发,发展蓝色产业,建设海洋经济大省”之区域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正确性。一、21世纪是海洋经济大发展的世纪当今的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人口、粮食、能源、资源和环境等五大难以克服的问题。人口的持续增长和资源的无止境的消耗造成了陆域生存空间的日益有限和陆域资源的日渐衰竭,这是一个人尽皆知的事实。在这个严峻的事实面前,人…  相似文献   

4.
《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孝芳 《地理学报》1989,44(1):128-128
土地是人类生措和生产活动赖以进行的空间,是农业生产、工矿业开发、城市及交通建设等生产门类和社会活动的基本资料。土地对于人类来说,历来似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但在世界人口急剧膨胀,其数量已突破5Q亿大关的今天,由于人类活动日益频繁。技术手段日趋先进,  相似文献   

5.
楼惠新 《自然资源》1995,(5):58-62,45
晋陕蒙接壤区是我国资源重点开发区之一,随着区内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区内人口将聚增,劳动力资源将不断转移。人们发展和劳动力资源转移是研究该地区资源开发和环境整重大课题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着重探讨了晋陕蒙接壤区人口和劳动力的历史发展,转移规模及转移类型。  相似文献   

6.
《地理教学》2005,(1):43-44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人口局4日公布报告说,世界人口将在2050年达到峰值92.2亿,随后将略微下降,但2300年前都将保持在90亿上下。这次世界人口数预测比之前估计的要低,基于一个重要假定,就是人口出生率将显降低。报告预测,即使在不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也将下降到平均每名女性只生育1至2名子女,经过一段时间后再略微回升。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口地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劲松 《地理学报》2014,69(8):1177-1189
1978年以来是中国人口地理学复兴和发展时期。中国人口地理学工作者消化吸收西方经典人口学理论,讨论中国人口容量问题,认识到中国人口总量即将达到增长极限,强调控制人口总量、努力发展生产和转变生存方式是解决人口问题的关键。针对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提出了创建第四产业,实施环境抚育,推动劳动力就业,降低环境污染的策略。针对民生问题,提出深入开展微观社会调查,主动再造跨尺度的社区制度,推进对人口行为的尺度综合和文化自觉。针对中国人口快速转变和人口结构问题,提出了人口均衡发展理论。针对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问题,提出了区域发展均衡模型,强调通过产业转移、人口流动、转移支付等手段,形成相对均衡的区域发展格局。针对区域人口发展不平衡问题,提出了人口发展功能分区指标和分区模型,初步实现了视野综合化、指标定量化、分析模型化,将人口地理学研究推向新高度。未来中国人口地理学研究,一要围绕人口普查和人口业务数据库,建设分布式人口地理信息系统,推动人口专题数据和人口计量模型共享,巩固和发展人口地理学定量化研究之特色;二要加强不同尺度的社区微观调查,主动调控人口快速转变情景下的社区行为,提高对人口地理学定量研究结果的理解和解释;三要加强国际人口情报交流,把握各国人口演化趋势,从经济全球化的分工合作体系的视角,合理配置中国劳动力资源和人才资源。中国人口地理学应坚持走跨学科的发展道路,努力在世界人口之巅辛勤耕耘,为国家发展、学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地理教学》2007,(9):47-47
法国国家人口研究所日前发表报告指出,随着世界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快,2007年世界上已有33亿人生活在城市,超过了全球人口总数的50%。  相似文献   

9.
30年来我所在山区开发研究方面承担过国家级、院省部级重大科研任务30余项,发表论著200多种.研究领域有:山区综合开发,山区农业发展布局,山区资源条件评价及开发潜力,山区城镇和工业发展布局,山区人口的就业、移民和人口容量等.前两者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10.
占地表面积70%的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聚宝盆,它在藏着丰富的动力、化学、生物和矿产等资源,拥有最广阔的空间,又是人类至今认识尚浅、开发利用不多的一个十分主要领域.特别是在人口、资源和环境矛盾日益尖锐的今天,人们纷纷把目光从陆地转向海洋,希望在那里找到解决矛盾的出路.另外,行将到来的21世纪是个海洋世纪,开发海洋的时代,海洋经济将成为临海国家重要的经济部门.在这种形势下,临海国家都争先恐后地制定、调整自己的产业政策和机构,使开发海洋成为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奔腾不息,冲击着世界沿海各国,包括改革开…  相似文献   

11.
论海洋功能区划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洋功能区划是实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和海洋开发与保护的管理依据,海洋功能区划成果要符合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管理属性,为此本文在研究中着重解决三个问题:第一是政府重视问题,第二是科学合理的划分问题,第三是与各类计划、规划协调问题,最后并试图建立海洋功能区划模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了干旱区流域开发中的人口承载力、人口超载和移民问题;资源开发和人类活动的强度及其环境问题。认为要解决和预防这些问题,必须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PRED)。在对PRED协调的必要性,可能性,理论基础和一般模式,有关措施作了初步分析之后,以宁夏黄河干流流域开发为例,讨论了干旱区流域开发中PRED的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地理教学》2012,(3):62-63
全球人口已经达到70亿。虽然人类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运用各种新兴技术解决生存问题,但是,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印度是个经济新兴国家,如今人口已经超过ll亿,不久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目前,印度正为人口的快速增长而忧虑。印度的国家资源亚不富有,石油、天然气需要大量进口,煤的储存量也不多。更为严峻的是,对今天的印度来说,最缺的资源还是水。  相似文献   

14.
在上“中国的人口”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知道中国目前有多少人口?大家异口同声地说:“13亿”。那么,你知道它在世界的地位吗?“第一人口大国。”不错,这么多的人口好吗?不料,问题一提出就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黄土高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存在的,综合分析了协调的可靠性,探讨了协调的一般模式,提出了实现黄土高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的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海南省三沙市行政建制特点与海洋资源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区是地方政权存在的地域,中国在海南省成立的三沙市,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小、海域面积最大、人口在市一级行政机构中最少的地级市。三沙市成立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护南海岛礁、开发南海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深海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海洋旅游资源以及水下文物资源等。在阐述三沙市的历史沿革、区位、政区规模以及政区形态特征等基础上,分析了三沙市的渔业资源、油气资源和旅游资源等,以图、表的形式反映了中国提出的油气招标区块的数量、面积和深度。最后提出三沙市应以旅游、水产、油气、水下文物等为重点发展的海洋产业,开发过程中必须重视海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使资源开发达到持续、绿色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人口承载容量研究的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次大战后,尤其是70年代以来,全球性区域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加剧,特别是人口急剧增长,在一些地区超出了区域经济的负荷及区域土地资源的承受能力。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困境,这又反馈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停滞和不稳定性,出现了粮食危机,因而产生了引起世界广泛关注的所谓人口、资源、环境及发展(简称为PRED)这一普遍性、整体性和综合性问题。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协调好在区域发展中的“人地关系”,这就要求在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必须首先进行区域发展时空规模规定性的人口承载容量研究,而后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区域发展目标以及解决PRED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耕地数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发展,福建省耕地非农化数量日趋增多,从而影响到人类基本的物质生存条件。耕地非农化在当前是一个倍受关注的焦点,耕地数量又受诸多因素影响。本文以协调“吃饭”和“建设”的矛盾为出发点,通过回归分析,研究福建省人口增加、城市化水平、粮食单产与耕地资源的数量关系,寻求协调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人口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资源,其收缩态势关系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性和平稳性。基于2008—2017年贵州县域人口数据,利用年均人口变化率公式测算人口收缩的空间态势,并选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定量探讨贵州县域人口变化特征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 2008—2012年,贵州县域人口收缩区域增长显著,尤其西部与南部地带;2013—2017年,贵州县域人口收缩区域锐减,且主要集中在西南部重度石漠化区域。(2)2008—2017年,贵州县域人口收缩类型以阶段收缩为主,持续增长次之,持续收缩最少。(3)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各因素对贵州县域人口收缩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别,政府财政支出是人口收缩的主要驱动因素,地形起伏度次之,到地级市中心距离和到省会距离影响较大,非石漠化地域占比、人均GDP和二三产值占比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0.
《地理教学》2008,(1):47-47
联合国人口机构最近发出警告,全世界人口在未来12至13年中将增加10亿多。据预测,至2020年,人口将从现在的65亿增至76亿,2030年增至82亿,2050年将达到惊人的90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