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南二叠纪腕足长身贝类的形态演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阳  何卫红 《中国科学D辑》2008,38(12):1521-1532
通过对华南二叠纪腕足类壳饰的研究和个体大小的统计分析表明,长身贝类的形态演化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律:从乌拉尔世(早二叠世)到晚二叠世吴家坪期,同心饰或放射饰较强的种(类型3)所占的百分比呈现先减小再增大的变化趋势;与此同时,同心饰或放射饰较弱的种(类型2)所占的百分比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从晚二叠世吴家坪期到长兴期,同心饰或放射饰较强以及较弱的种所占的百分比均呈增加的趋势.从乌拉尔世到晚二叠世长兴期,壳刺发育的种(类型4)所占的百分比一直保持减小的趋势.从吴家坪期到长兴期(包括过渡层),部分种表现出壳体小型化的趋势.二叠纪长身贝类壳饰和个体大小的演化规律与二叠纪末生物大绝灭前以及绝灭过程中的贫氧、食物短缺、海平面变化以及底质的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2.
岩溶旋回     
《地球》2011,(2):15-15
Cycle of karst development岩溶地貌由上升的岩溶高地开始发育。经幼年期、壮年期、壮年后期和老年期,完成一个发展序列,称为岩溶旋回。  相似文献   

3.
长白山天池火山喷发序列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白山天池火山周边的11个钻孔资料揭示了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喷发序列和岩浆演化过程.天池火山的喷发序列分为3个旋回:早期旋回喷发于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对应着周边地区的造高原喷发,天池火山熔岩盾主体开始形成,岩浆演化顺序是粗面玄武岩到粗面岩;中期旋回是早更新世的玄武岩浆演化到粗面岩和粗安岩(相当于小白山组);晚期旋回是从更新世到全新世,老房子小山组的玄武岩演化到白头山组粗面岩及碱流岩.在粗面质岩浆喷发过程中,有寄生火山的玄武质岩浆伴随喷发.全新世内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主体由碱流质火山碎屑堆积物构成,松散堆积物的钻孔堆积层序表明,天池火山在全新世至少发生过两期巨型造伊格尼姆岩喷发.  相似文献   

4.
华南早-中二叠世筳类物种分异度变化过程的统计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宇坤  杨湘宁 《中国科学D辑》2004,34(11):1041-1046
用Rarefaction方法对华南早-中二叠世筳类物种表面分异度进行了统计验证, 证明华南筳类动物群物种数在早二叠世初迅速增加, 并在紫松期保持稳定的高分异度状态; 自早二叠世隆林期起, 筳类动物群物种分异度开始下降并呈长期低迷状态; 随着具副隔壁类群的出现, 筳类物种数在早二叠世晚期有所回升; 中二叠世孤峰期筳类动物群物种数再次增加, 但其规模远小于早二叠世初筳类动物群的辐射演化; 中二叠世中、晚期筳类物种分异度持续下降, 至中二叠世末大部分筳类物种消失.  相似文献   

5.
四川盆地东北部宣汉县盘龙洞剖面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剖面发育著名长兴期海绵礁.川东北地区由于强烈白云石化作用的破坏,二叠-三叠系地层界线难以确定.本次研究从盘龙洞剖面的上二叠统长兴阶长兴组到下三叠统印度阶飞仙关组依次识别出6个古生物群落:苔藓虫-古始孔藻-钙质海绵礁群落、钙质绿藻-有孔虫-海百合群落、小腹足有孔虫群落、介形虫-小腹足-囊状微生物群落、介形虫-小腕足群落和非钙化蓝细菌群落通过群落演替和古环境分析,将该剖面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定在发育囊状微生物群落的钙质微生物岩中部.盘龙洞剖面的晚二叠世到早三叠世群落演替序列与我国南方其他地区同期礁区剖面比较一致,表明华南各地区P-T重大转折时期具有一致的古环境变化.研究表明:(1)中国南方长兴期海绵礁一般在大灭绝发生之前消亡,它们的消亡可能与晚二叠世大海退有关;(2)钙质绿藻-有孔虫-海百合群落替代海绵礁群落并成为大灭绝前的最后一个群落,该群落的灭绝可能与同时发生的一次全球性海平面下降有关;(3)大灭绝之后,首先发育小腹足类、有孔虫为主的生物群落,然后发育以微生物为主的群落,以微生物为主的群落结束后,又一次发育以小腹足类、小腕足等为主的群落,这三种群落之间的替代可能指示大灭绝后环境由贫氧到缺氧,再到贫氧的变化过程;(4)早三叠世正常浅水台地生物丰度极低,以海百合、腹足类和双壳类为主.  相似文献   

6.
用Rarefaction方法对华南早-中二叠世(?)类物种表面分异度进行了统计验证,证明华南(?)类动物群物种数在早二叠世初迅速增加,并在紫松期保持稳定的高分异度状态;自早二叠世隆林期起,(?)类动物群物种分异度开始下降并呈长期低迷状态;随着具副隔壁类群的出现,(?)类物种数在早二叠世晚期有所回升;中二叠世孤峰期(?)类动物群物种数再次增加,但其规模远小于早二叠世初(?)类动物群的辐射演化;中二叠世中、晚期(?)类物种分异度持续下降,至中二叠世末大部分(?)类物种消失.  相似文献   

7.
用Rarefaction方法对华南早-中二叠世(蜓)类物种表面分异度进行了统计验证,证明华南(蜓)类动物群物种数在早二叠世初迅速增加,并在紫松期保持稳定的高分异度状态;自早二叠世隆林期起,(蜓)类动物群物种分异度开始下降并呈长期低迷状态;随着具副隔壁类群的出现,(蜓)类物种数在早二叠世晚期有所回升;中二叠世孤峰期(蜓)类动物群物种数再次增加,但其规模远小于早二叠世初(蜓)类动物群的辐射演化;中二叠世中、晚期(蜓)类物种分异度持续下降,至中二叠世末大部分(蜓)类物种消失.  相似文献   

8.
珠江三角洲第四纪地层可划分为三个沉积旋回,分别对应于三次海水进退旋回和三次气候暖冷交替旋回;三角洲盆地边界及其内部的分割性断裂构造有同沉积活动属性,地表探测难以找出其活动的直接地质依据;本区晚更新世晚期地层的古气候记录暗示,地球演化本身正在使现今气温逐渐升高,其力量远超过人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华北沧东断裂的构造特征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战武  徐杰  宋长青 《地震地质》2000,22(4):395-404
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表明 ,沧东断裂为发育于上地壳的上陡下缓的铲状断裂 ,断面于 10km深处的上地壳底部变为近水平的拆离滑脱面。沧东断裂经历了中、新生代两个裂陷旋回 ,开始形成于晚侏罗世 ,此时为正断裂性质 ,早白垩世末期的燕山运动使断裂反转为逆断裂 ,并有一定的左旋走滑 ,形成正花状构造。早第三纪始新世时在中生代断裂的基础上改造成为正断裂 ,控制了黄骅坳陷下第三系的分布。早第三纪为断裂主要活动时期 ,塑造了现今沧东断裂的主要形态 ,断裂不同区段的产状、发育历史和活动强度表现出鲜明的分段性。晚第三纪以来断裂活动微弱。从浅层地震勘探结果看 ,沧东断裂晚更新世以来基本不活动 ,不是活动断裂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合运用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和(U-Th)/He、镜质体反射率及盆地模拟等手段,深入细致地探讨了中扬子江汉平原簰洲湾地区中、新生代构造-热史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中-新生代大规模构造抬升剥蚀、地层冷却事件始于早白垩世(140-130 Ma);大规模抬升冷却过程主要发生在早白垩世中后期至晚白垩世.研究区虽然可能存在一定厚度的晚白垩世-古近纪地层沉积,总体沉积规模相对较小.综合分析认为,区内应该存在较大厚度的中侏罗统或/和上侏罗统乃至早白垩世地层的沉积;而现今残存中生代中、上侏罗统地层相对较薄,主要是由于后期持续构造抬升剥蚀造成的,估计总剥蚀厚度约4300 m左右.区内中生代地层在早白垩世达到最大古地温,而不是在古近纪沉积末期;上三叠统地层最大古地温在170~190℃之间.热史分析结果表明,区内古生代古热流相对稳定,平均热流在53.64 mW·m-2;早侏罗世末期古热流开始降低,在早白垩世初期古热流约为48.38 mW·m-2.  相似文献   

11.
在华南震旦系至三叠系地层中,有与热水沉积作用有关的层状、似层状和脉状金属矿床,主要集中于4个时期:(ⅰ)震旦纪大塘坡期,(ⅱ)早寒武世早期,(ⅲ)中泥盆世晚期和晚泥盆世早期,(ⅳ)早二叠世晚期.4个成矿时期均发生在一级海平面变化旋回的上升过程中的三级海平面变化旋回的最大海泛期前后,一级海平面下降过程的三级旋回的最大海泛期成矿作用微弱.最大海泛期深的海水层和非补偿性饥饿状态的悬浮、低速沉积和低能及缺氧环境为大型和超大型热水沉积矿床的形成和保存提供了有利的沉积环境;最大海泛期也是区域张裂构造活动、深部岩浆和热水作用的强烈活动期,为大型和超大型热水沉积矿床的形成提供了动力和成矿物质来源及有利的热水流体进入海底的通道,并通过热水沉积的快速堆积形成大型和超大型热水沉积矿床.  相似文献   

12.
鄱阳湖流域蚌类环境DNA宏条形码引物的筛选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DNA技术是一种非侵入、高灵敏、高效率且对环境无破坏性,对生物体无损伤的调查工具.为了筛选适合于蚌类环境DNA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宏条形码引物,本研究通过对鄱阳湖流域24种常见蚌的基因组DNA进行普通扩增和高通量测序筛选了11对引物(设计了9对通用引物及从相关文献中引用了2对引物),结果显示引物cyt b和16S rRNA具有良好的扩增效果和高辨别度.进一步用环境样本(n=6)并结合传统采样技术对这2对引物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使用引物16S rRNA共注释到蚌科物种6属8种,蚌科物种序列占总序列数的26.69%;而使用引物cyt b共注释到蚌科物种4属6种,蚌科物种序列占总序列数的6.60%.引物16S rRNA更适合用于蚌类环境DNA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宏条形码引物.在生物多样性监测中环境DNA技术可以作为传统方法的有效补充,且同时使用多对引物,可增加可信度和检测率.  相似文献   

13.
气候与环境变化是影响生物群演化的关键驱动因素,因此研究陆地生态系统所处的古气候与古环境背景对于探讨生物盛衰甚至灭绝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盛产恐龙骨骼和恐龙蛋化石,但迄今对于古气候-环境演化与恐龙种群数量和多样性演化联系的研究相对匮乏.东秦岭地区发育多个晚中生代-早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蕴含大量晚白垩世恐龙骨骼和蛋、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是开展古气候与恐龙动物群多样性演化关系,探究恐龙灭绝原因的理想场所.本研究对东秦岭灵宝盆地好阳河剖面开展环境磁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重建了该区晚白垩世-早始新世期间的化学风化强度和古水文循环过程,以揭示生物-环境协同演化的关系.化学风化强度和磁化率记录表明晚白垩世-早始新世期间灵宝盆地古气候-水文环境发生了三次大的阶段性变化:在约74.4~68.0 Ma,研究区处于水动力较稳定的深湖相沉积环境和逐渐变冷的气候状态;随后68.0~65.8 Ma时期研究区逐渐干旱化,水文波动变强;在65.8~54.7 Ma,区域气候变化强烈,呈现明显增强的干湿水文循环.本研究揭示了古气候-水文环境变化与恐龙种群演化的关系,提出东秦岭地区在晚白垩世末期(约68~66 Ma)的气候干...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中下游中生代沉积盆地的含矿建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与成矿作用的关系。印支旋回本区在挤压构造环境下,形成坳褶盆地和海退序列的含矿建造;早中三叠世在局限台地-萨布喻环境下形成周冲村组富铁碳酸盐、铅锌、膏(盐)等含矿建造;中三叠世与三角洲前缘亚相有关的沉积环境下形成黄马青组含铜砂岩建造。  相似文献   

15.
研究海平面变化与生物多样性及其演化之间的耦合关系, 对于进一步认识地球环境变化对生物演化的影响、探索地史时期的生命-环境协同演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对陕西镇安西口地区晚石炭世逍遥期至早二叠世隆林期类化石的地层分布资料进行了定量分析, 探讨了类物种分异度与相对海平面变化之间的关系. 从总体上看, 研究区的类动物群物种数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一次快速的上升和一次明显的下降. 在石炭-二叠纪之交, 类物种分异度骤然增加, 是一次极为明显的生物辐射事件, 代表假希瓦格亚科的新生. 结合层序地层和海平面变化研究表明, 类的物种分异度与其在旋回层序中的产出位置关系密切, 受海平面特别是高频海平面变化控制明显. 在海平面快速上升形成的高频旋回下部单元, 类物种分异度小, 首现和末现物种数也较少; 在海平面缓慢下降形成的高频旋回上部单元, 类物种分异度增大, 首现和末现物种数也较多. 在三级层序的初始海泛面和最大海泛面等关键界面上, 类的物种分异度较低, 其上物种数呈增加趋势; 在三级层序内部, 海进体系域中类物种分异度不大, 而在高位体系域中类物种分异度增大. 二级海平面升降与高级别类单位的盛衰对应关系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对山西北台期夷平面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多年野外实际观察和吴忱关于地文期的最新研究成果,论证了在北台期夷平面之下尚有一级晚于北台期的夷平面存在,它的形成时代为渐新世。北台期则在中—晚白垩世。指出了确定夷平面和夷平面时代的依据,不能像Wilis(1907)那样,只根据地形面切削了燕山期的地质构造确定。必须根据形态、沉积、旋回、层位和岩溶等综合证据,进行区划分析。最后,讨论了这两级古夷平面在地震地貌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大别山南麓中生代盆地充填记录对造山作用属性的反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别山南麓暨江汉盆地北部中生代充填序列显示5个演化阶段: ①早三叠世-晚三叠世早期: 为陆缘海相碳酸盐岩(T1)-海陆交互相细碎屑岩沉积(T2-T31); ②晚三叠世中晚期: 抬升剥蚀, 反映挤压构造背景; ③晚三叠世晚期到早-中侏罗世: 为准平原化陆相含铁质结核细碎屑岩沉积(T33)、辫状河流相碎屑岩及含煤沉积(J1-2); ④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 酸性火山岩与火山碎屑岩的旋回充填, 区域构造背景转换为陆内伸展; ⑤晚白垩世: 粗碎屑类磨拉石堆积. 砂岩碎屑和砾石组成特征并结合沉积相研究表明, 第1至第3演化阶段的陆源碎屑主要来自扬子大陆, 其物源具有“再旋回造山带”属性; 第5阶段碎屑岩矿组合反映物源具有“弧造山带”类型特征, 其源区为大别山. 研究区没有与大别山“晚三叠世同碰撞造山作用”直接相关的沉积记录, 而上白垩统类磨拉石建造显然是大别山碰撞后造山作用(陆内造山作用)和伸展体制下强烈剥露作用的反映. 此外讨论并指出了大别山南、北麓盆地沉积记录与造山带差异隆升模式存在的不协调关系及其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西藏羌多地区羌多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基础之上,对分布于羌多地区的早-中二叠世生物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划分,厘定了该区早-中二叠世岩石地层单元,建立了3个腕足类化石组合和4个蜒类化石组合带,为西藏二叠系地层的研究与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渤海湾盆地中生代地层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地震资料解释和测井、录井资料分析,将渤海湾盆地中生代地层划分为下-中三叠统、下-中侏罗统、上侏罗统、下白垩统、上白垩统等五个构造层.通过碎屑锆石的分析,渤海湾盆地碎屑岩记录了两期侏罗纪的岩浆活动,分别为180~175Ma、160~152Ma,可分别与燕山地区南大岭组和髫髻山组对应.但是,由于在渤海湾盆地没有直接发现侏罗纪火山岩,推测这两期活动可能主要集中在华北克拉通周缘而不是内部.通过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锆石的分析,渤海湾盆地早白垩世的岩浆活动主要有两期,分别为120~125Ma、110~100Ma,可以和华北克拉通东部岩浆活动对应.这些锆石年龄唯独缺乏了在华北克拉通北缘极其常见的土城子后期和张家口期火山活动,这可能与渤海湾盆地在晚侏罗世后期抬升有关.通过对比渤海湾盆地与燕山构造带中东段造山带中生代盆地构造和沉积地层发育过程,发现两者总体可以对比,但是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燕山构造带中东段缺少早-中三叠世的地层,渤海湾盆地缺失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的地层.结合燕山构造带中东段晚中生代沉积构造相关研究成果,本文认为渤海湾盆地及其周缘燕山运动A幕表现微弱,而燕山运动B幕对渤海湾盆地及其周缘均产生了强烈的影响.目前的资料表明其表现方式存在差异,渤海湾盆地表现为垂直隆升,华北克拉通北缘表现为水平挤压隆升.  相似文献   

20.
莺山地区火山岩的岩石类型复杂,区域分布状况不均衡,岩性横向变化快,物性致密,火山岩油气藏勘探难度大.火山岩喷发特征研究能够揭示火山岩空间展布规律和不同岩性组合的成因联系,能够为火山岩储层勘探提供有效的指导.通过钻井、测井及三维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将莺山地区营城组火山岩划分为三个旋回,六个期次.在精细分期次层序约束的框架下,利用相干体技术和趋势面分析法并结合火山机构在地震上的响应特征,分期次地识别火山口及火山机构,通过分析各个期次火山机构分布及演化特征开展本区火山岩喷发特征研究,总结了本区火山岩喷发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莺山地区营城组火山岩喷发具有阶段性和差异性,各期次喷发强度差异大,总体表现为逐渐增强的趋势,旋回内部表现为先强后弱的特征.方向由东南向西北迁移,主要形成东、中、西三个大的火山机构发育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