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9 毫秒
1.
中国泥盆纪珊瑚的生物地理区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廖卫华 《地层学杂志》1993,17(4):277-280
<正> 古生物地理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化石的地理分布及其变化的一门学科。古生物地理区系是判断古板块位置、重建古地理最有力的证据,因此它与古地磁学和古气候学是构成现代古地理学的三大支柱。  相似文献   

2.
古生物学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形态古生物学阶段、古生态学阶段、古生物地理学阶段和古生物迁移研究阶段。古生物迁移研究是古生物学现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李四光教授早在20年代就注意到古生物迁移现象,并把古生物迁移资料应用于海水进退规程的研究中。到了60年代,李四光教授再次强调古生物迁移研究的重要意义。可以认为,古生物迁移,不仅是地质力学基础理论的一个极重要的研究领域,而且更是地壳运动理论和古生物学发展的一个极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3.
贵州东部及邻区的南华纪沉积锰矿是我国重要的锰矿资源之一,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但其成矿作用至今仍存在争议。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古地理、古环境两方向分别介绍了贵州东部及邻区大塘坡早期古地理环境及其控矿作用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古地理环境在锰矿成矿过程中的控矿作用,认为古地理环境控制着锰矿的成矿物质来源、迁移富集、沉淀成矿成岩等过程。分析认为现阶段南华纪大塘坡早期古地理、古环境及其控矿作用研究的系统性、综合性仍显不足。在系统研究古地理、古环境的基础上,将古地理环境各因素置于统一的成矿环境体系中,综合考虑南华纪大塘坡早期古地理、古海洋环境、古生物、海平面变化、海底同生断裂及火山活动等因素的耦合作用,来探讨锰矿的古地理环境综合控矿作用,不失为一种可行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
生物迁移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迁移命题是由达尔文(1859)提出来的。他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认为,一个物种只能有一个起源中心;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它会从这个中心迁移到力所能及的地区。然而,当布克曼(1922)的"迁移炮弹"理论问世之后,迁移研究几乎陷于停顿状态差不多50年。李四光是在"迁移炮弹"阴影下,依然坚持迁移观点的少数科学家之一。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了达尔文迁移思想的强大生命力。屡见不鲜的化石"穿时"现象和时代差异,大量的生物地理新资料,使人们从不可知论的桎梏中逐渐解脱出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由于地壳运动理论研究的新需求,以及大陆漂移和海水进退规程研究的新进展,掀起了重新认识迁移的高潮。作者依据自己的积累和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迁移的研究方法可概括为:最低层位的地理追索方法、演化程序的地理追索方法和相应环境的追索方法。迁移如同演化,在达尔文力的全弥漫作用(All pervadins action)下时刻在进行着。迁移与其说是生物自身的一种能力,倒不如说是环境给予的一种机会。迁移造就并维系着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态系统。迁移研究必将发展而形成一门新的学科--古生物迁移学(Palaeobiomigratology)。生物迁移思想是与地质力学的诞生和发展共存的。李四光(1927,1928)在研究海水进退规程时,曾列举了伴随海水南北方向的运动,生物作相应迁移的许多事实。生物迁移和海水运动,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运动,其间必然存在着一个联系两者的中间环节;这个环节被李四光(1962)暗示为气候的变化,或两者共同导源于地球自转的不均衡。   相似文献   

5.
本文系统地评述造山带古地理重建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古地磁学、沉积学、古生物地理学、构造地质学和地球化学等方法。文中强调了板块构造与古地理重建的重要性。古地磁数据是精确地进行古地理重建的关键。各种方法应当综合分析,同时也指出了各种单一方法的局限性和简介了古地理重建的某些进展。  相似文献   

6.
晚石炭世腕足动物古生物地理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成文 《吉林地质》1994,13(1):14-23
本文详细研究了晚石炭世腕足动物地理分布,辅之以、双壳和植物等资料,确定了晚石炭世腕足动物的三个古生物地理大区(realm):冈瓦纳大区;古地中海大区;北极大区。指出冈瓦纳和北极大区为凉水型腕足动物大区,古地中海大区为暖水型的腕足动物大区。将古地中海大区进一步划分为区(province),小区(subprovince),并指出了北美北部阿舍尔期古生物地理的变化。筛选出了各大区、区及小区的腕足动物特征属,简要叙述各大区、区及小区腕足动物群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7.
东北南部地台型早石炭世沉积的基本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在东北南部发现早石炭沉积之后,笔者研究了该区下石炭统的分布,层型,沉积类型,岩相古地理,古生物及其地理分区等的特征,认为该区早石炭世沉积属地台型构造,由海陆交互相的陆源碎屑岩组成,形成了滨海-滨海沼泽环境,其沉积中有成于氧化潮坪-泻湖环境,区内古生物组合明显具有欧美植物群和早期华夏植物群的色彩,与区域对比,可以独立划分古生物地理区。在此基础上,本文建立了一种新的早石炭世沉积类型-东北型和一个新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岩相古地理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时期。初期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体是以古生物地层学的理论为指导编制出版大区域的古地理图集,集中反映海陆分布,岩相内容较少,较少的学者开展了岩相古地理研究,揭开了由古地理图向岩相古地理图转变的序幕。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总体上是以大地构造学、古生物地层学、沉积学等理论为指导,开展了大量的岩相古地理研究与编图工作,并采取多种编图思路和方法编制大区域的岩相古地理图,是我国岩相古地理研究与编图大发展时期,形成了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编制的图件不仅尽量体现活动性古地理的学术前沿,而且更多的是强化实用性,聚焦对沉积层控矿产远景预测和油气勘探的支撑和指导作用。现代阶段:2000年至今,岩相古地理研究与编图聚焦支撑油气地质调查与勘探成为了这段时间的主题,采取不同的编图思路和方法编制出版了大区域的岩相古地理图。具有三大特点:一是编图资料丰富,技术方法新颖;二是编图思路先进,体现了以构造为主线,岩相古地理恢复为核心,支撑服务油气为根本的研究思路;三是以服务油气目标为特色。由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促进大数据岩相古地理向前发展,数字岩相古地理必将推动我国在岩相古地理编图思路和技术方法的创新,提升支撑服务沉积矿产找矿和油气勘探开发的精准性和预测性水平。  相似文献   

9.
古地理学研究和探讨的是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表环境,是构造—环境(气候)—物质相互作用的产物。传统的古地理学及相应的构造古地理、生物古地理学等对大地构造演化及古大陆重建、油气勘探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地球演化的深入研究,在多层圈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古气候、古环境等研究基础上,需要有机地把地表环境和构造环境相结合,并且综合考虑深层及浅层地质过程对古地理格局的形成和演化的制约。在传统的古地理学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学科——年代古地理学,用以研究和探讨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表过程。该学科是精细的同位素年代格架下的不同动力学—运动学—物质迁移—环境变迁形成古地理的研究,或者物质—力学—环境(气候)相互作用下的古地理格局的研究。旨在研究和探讨地表过程,亦即形成地表环境的过程,强调同一时间的多元性、不同空间的差异性和不同尺度的穿时性。文中以近年来研究的台湾、扬子及华北克拉通等地区的精细时间尺度下的古地理环境为例,进一步剖析年代古地理学对于重新理解和认识古构造格局演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古地理学研究和探讨的是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表环境,是构造—环境(气候)—物质相互作用的产物。传统的古地理学及相应的构造古地理、生物古地理学等对大地构造演化及古大陆重建、油气勘探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地球演化的深入研究,在多层圈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古气候、古环境等研究基础上,需要有机地把地表环境和构造环境相结合,并且综合考虑深层及浅层地质过程对古地理格局的形成和演化的制约。在传统的古地理学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学科——年代古地理学,用以研究和探讨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表过程。该学科是精细的同位素年代格架下的不同动力学—运动学—物质迁移—环境变迁形成古地理的研究,或者物质—力学—环境(气候)相互作用下的古地理格局的研究。旨在研究和探讨地表过程,亦即形成地表环境的过程,强调同一时间的多元性、不同空间的差异性和不同尺度的穿时性。文中以近年来研究的台湾、扬子及华北克拉通等地区的精细时间尺度下的古地理环境为例,进一步剖析年代古地理学对于重新理解和认识古构造格局演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生物地质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地质学殷鸿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关键词生物地质学1生物地质学的意义生物地质学是研究生物圈与地球其它层圈相互影响的一门新的地学分支学科。在数、理、化、天、地、生六大基础科学中,数、理、化、天均已与地学结合,形成了蓬勃发展的数学地质、地球...  相似文献   

12.
不同源区铅同位素的组成不同,因此可以利用铅同位素的这种"指纹"特征来示踪铅的不同源区。近年来铅同位素示踪在研究土壤中相关重金属来源及其运移途径起到独特的作用。由于铊和铅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性质,并且在云浮硫铁矿区污染土壤中其分布与铅有很好的相关性,笔者利用铅同位素作为示踪工具探讨了土壤中铊的污染特征,初步研究表明铊污染物主要累积在土壤深度0~16.5cm范围内,深度为16.5cm以下土壤受到废渣中铊污染的影响较小,但废渣周围土壤深度约44cm范围已经受到来自废渣中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成煤作用可生成大量气体和液体。这些气体和液体在岩层中运移时,可使岩石中的高价氧化物还原成低价氧化物,生成次生矿物如菱铁矿鲕粒或结核,同时使岩石的颜色改变,由红色变为灰色,或者变为紫斑岩。由于上述改变属于煤成气运移过程留下的遗迹,可以用来追索煤成气的运移,寻找浅层煤成气藏。   相似文献   

14.
南秦岭裂陷槽位于中秦岭微板块和摩天岭地体之间.本文根据裂陷槽盆地三河回群和摩天岭地体泥盆系沉积学研究,结合火山作用和生物古地理的研究,探讨该区泥盆纪的盆地格局.三河口群以深水盆地和陆棚沉积为主,内夹拉斑玄武岩和硷性玄武岩,岩石化学和稀土元素的分配型式都反映其处于裂陷槽盆地背景。生物古地理分异也指示型陷槽盆地的存在.摩天岭地体泥盆系为滨岸-陆棚碎屑岩和陆棚-缓坡碳酸盐沉积,其为扬子板块北部大陆边缘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要介绍了天津市排水专项规划编制的必要性、方法、理念及远景展望。希望通过本文,读者能对排水专项规划的编制理念有新的认识和提升,进而对排水规划编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The ESR (Electron Spin Resonance) signals of quartz is a newly developed sediment provenance tracing method. In this paper, the various ESR signals in quartz,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quartz ESR signals in sediment provenance tracing, thermal sta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heat treated E’ center, the potential use of quartz nature E’ center and the irradiated Al/Ti center, as well as successful applications in aeolian sediments, river sediments and marine sediments provenance tracing, were briefly reviewed. The most useful ESR centers of quartz include the heat treated E’ center, the nature E’ center, the Al center and the Ti center. According to recent application researches, the heat-treated E’ center is the most commonly practiced among them while the significance of provenance tracing by Al and Ti centers are still in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stage. Moreover, nature signal intensities of quartz E’ center not only show a significant dependence on lithology both in bedrocks and deposits, but also can reflect the mixture ratio of deposits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sourced bedrocks. As for the study objects, this method has been successfully used in the studies of provenance area of East Asian dust,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of Loess Plateau provenance, the provenance change of aeolian sediment over time and space on Japanese Islands, as well as sediment provenance tracing of Japan Sea sediments. In addition, the ESR provenance tracing of quartz has promising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quantitative and semi-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fluvial sediment provenance tracing.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SR dating, this method can significantly reflect and reconstruct the relationship among regional tectonic movements, geomorphic evolution, and climate evolution. In future work, the combination of trace elements provenance tracing and ESR signals provenance tracing in quartz will help improv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ediments provenance tracing methods.  相似文献   

17.
环境·灾害与地学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环境与灾害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 ,保护环境、减轻灾害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和科学支撑。环境与灾害的形成主要受两大因素控制 :一是自然变异 ,二是人类社会活动。地球在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 ,致使人类、地球、环境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并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从表面看 ,地圈的运动和变化导致地质环境的变迁和地震及地质灾害的产生 ;水圈的运动和变化导致水环境的变化和水灾害的发生 ;气圈的运动和变化导致气候环境的变化和气象灾害的发生 ;地球表层系统和生物圈的运动和变化导致生态环境的变化和生物灾害的发生。然而 ,从深层次看 ,由于地球是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 ,各个圈层自身运动变化的同时 ,彼此也在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流 ,各个圈层的运动与变化受控于全球运动与全球变化 ,并受太阳及其它天体运动和变化的影响。由此看来 ,地球各个圈层的环境与灾害的产生都不是孤立的现象 ,而是彼此相关 ,形成环境灾害系统 ,并作为地球系统的一个分支 ,属于全球变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基于这一认识 ,环境与灾害应当是地学研究的新命题。  相似文献   

18.
The survival of Vibrio cholerae -the pathogen agent of cholera- in aquatic environments is linked to both abiotic and biotic ecological factors, which are likely to be influenced by global climate changes and the resulting rise in sea level. Yet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possible impacts of these predicted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s on water-borne diseases such as cholera. The probable ecological mechanisms to explain why cholera may increase if predicted global warming and sea level rise do occur have, as yet, not been addressed.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argue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survival of Vibrio cholerae in aquatic environments may be favoured by global warming and flooding of low-lying coastal areas due to rising sea level. Those changes may enhance primary and secondary transmission of cholera in developing nations, particularly among populations settled in low-lying coastal areas of tropical regions. Primary transmission is also likely to increase in developed nations, mainly among populations living in low-lying coastal areas of subtropical and temperate regions, where new foci of hypoendemic cholera may appear. Nevertheless, if current high levels of hygienic standards in developed nations are relaxed, secondary transmission of cholera may also increase. The prediction and assessment of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on cholera epidemic and endemic potential and its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should consider the role of the aquatic reservoirs of Vibrio cholerae in the transmission and endemicity of cholera.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cholera depends not only on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but also on ecological variables. On the other h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s may cause different impacts in different ecosystems and geographical landscapes. Hence it would be useful to calculate and map future cholera incidence rates for areas defined by natural boundaries, such as ecosystems and geographical landscapes, in search of space-time associations between cholera incidence rate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9.
根据7个属产地及层位分析,证明晚石炭世腕足动物存在两极分布现象。认为古生物地理大区的混生区是这些两极分布的凉水型分子的起源地,即混生区起源。两极分布的分子具有快的迁移速度,推测凉(冷)水洋流的携带作用是这些凉水分子散布的主要途径。简要叙述了两极分布的性质及在古生物地理区研究中的意义,从另一角度验证了古生物地理区的形成机制──环境控制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