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421:中国发现世界》作者加文·孟希斯(Gavin Menzies)将中国的海洋文明推向15世纪初,这个历史命题令世界震惊,"郑和航海图"就是证据之一。"郑和航海图"记录了郑和舰队巡航南海,远航印度洋国家的探索过程。该地图发现于明《武备志》240卷,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导航牵星图和针路图,充满了许多待解之谜。本文对郑和航海图中"更数"所代表的现代概念的距离和速度进行了研究,发现帆船航行"更数"的距离和速度在不同的地区存在差异;牵星图中的星座只能用来确定纬度坐标。将郑和航海图和现代地图做了实验对比,在进行大气折射校正后,郑和航海图的纬度坐标能够准确显示在现代Google地图中。在郑和航海图的许多航点上,我们可以在现代地图中准确找到带有明显中国特点的航海基地。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第一书《四洲志》的主编林则徐,亲自命名并委托魏源担任主编完成的《海国图志》,于1842-1852年连续3次出版,迅速传到日本并被争相购买,而在中国却被皇宫束之高阁。直至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史地学界开始了研究《海国图志》的热潮,并高度评价其为“最完备的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的鸿篇巨著”、“中国近代第一本自编世界地图集”等。为了探索《海国图志》的成功秘诀,本文首先分析了《海国图志》100卷版内容构成,概括了《海国图志》发表后在中国与日本的不同反响;接着,重点探讨了《海图图志》的“设计思想、内容编排、编纂技术”等方面的地图学价值,以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编辑策略,着重于资料真伪分辨和发挥综合体裁协同效果等成功经验;最后,呼吁当今地图工作者努力吸取《海国图志》的宝贵经验,尽快编纂出版一本“内容真实、大型综合、服务民众”的综合性世界地图集。  相似文献   

3.
经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 ,湖北省地震局申重阳研究员于 11月 4日赴西班牙天文大地测量研究所执行“三峡库区重力形变监测与地球动力学”培训计划 ,之后将在西班牙工作一段时间 ,开展中国 西班牙科技合作项目———“火山与地球动力学监测研究”。这次出访参加培训的主要内容是 :1.到西班牙天文大地测量研究所学习数据分析技术 ,重点是潮汐数据处理技术和重力三维密度的反演技术。2 .学习掌握最新Venedikov潮汐数据处理方法及其软件。申重阳研究员此次出访西班牙 ,学习掌握国际上领先的潮汐分析技术与重力反演技术 ,对三峡库区地壳运动、环境…  相似文献   

4.
几千年来重视陆地而轻视海洋的中国地图,有了颠覆性改变。让眼球习惯了多年的地图将变换角度,刷新你的"世界观"。近日,记者从湖南地图出版社获悉,其编制的竖版《世界知识地图》《世界地势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中国地势图》出版发行,成为国内首批出版发行的大幅面全开竖版地图。这是国内首套全景展示中国陆海疆域的地图,首次将南海诸岛与大陆同比例展示,标示了南海100多个主要岛屿岛礁和暗沙,为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提供了更直观有力的证据。有网友感叹“望着钓鱼岛等100多个主要岛礁,有雄鸡站起来的感觉”!  相似文献   

5.
提出以场地条件类似的比长基线场代替天文大地点进行陀螺经纬仪的校准。从观测原理的误差分析入手,分析对测量精度的要求和仪器选取;将GPS和工业电子经纬仪用于天文大地测量,并对观测方法加以改进,建立一套基于比长基线场的陀螺经纬仪方位角校准装置;最后,给出校准装置的不确定度分析。实验证明,其精度能达到规程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提高期刊质量,寻找期刊进一步的发展方向,解决期刊存在的问题,《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编辑部聘请湖北省科技期刊编辑专家委员会部分专家,于5月15—16日对《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进行了质量评审。评审专家认为:《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近几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统计指标大幅跃升;在投稿人方面已经完成了向高职称、高学历作者群体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测绘学会主办的全国首届“优秀测绘期刊奖”于6月26日在西宁揭晓。首届“优秀测绘期刊奖”设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8名,二等奖12名,三等奖12名。《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荣获一等奖(表1)。表1一等奖编号期刊名称主办单位2007-4-1-1《测绘学报》中国测绘学会2007-4-1  相似文献   

8.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其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在地学期刊中名列前茅,报导内容主要为:1)大地测量学的新理论和新方法;2)利用大地测量理论和方法对地壳运动及变形研究、监测的新成果;3)运用大地测量理论和方法探讨地震预测预报的新方法和新成果;4)利用地质学、地质力学、地球物理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研究地壳运动及地壳变形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9.
改变“世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幅完整的世界地图有几张?真正的南北极在地图上呈什么形状?世界的中心究竟在哪里?……这一连串问题是现在通行的横版世界地图很难回答的。不过,在湖南地图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竖版《世界地势图》上,这些问题给出了不同视角,也有了不同答案。而且,这是中国第一张竖版世界地图,一改惯常所见的横版世界地图。由横变竖,观摩世界的视角称得上是真页覆性的。这样的“世界观”是女口何发生的?又将意味着什么?在湖南地图出版社全国地图编辑室的墙上,分别挂蕾竖版《中国地势图》和竖版《世界地势图》。  相似文献   

10.
20 0 2年 9月 9日至 16日 ,叶叔华、丁国瑜、魏子卿、许厚泽、宁津生、刘经南等 6名中科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齐聚江城武汉 ,共商天文、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学科发展大计 ,为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中国地震局第一地形变监测中心等 5家联合主办发行的《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杂志出谋划策。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本刊名誉主编叶叔华院士主持了这次会议。会议首先听取了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所长、刊物主编李强研究员关于刊物近几年来的工作、办刊方向 ,地震研究所人才结构、人才培养 ,承担的科研项目、成果 …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究中国古-近-现代地图的传承和发展脉络,有地图制图技术传承和地图数据资料传承两重含义。中国古代地图学对近代地图学影响最大的是“计里画方”技术、西晋裴秀的“制图六体”理论、唐代贾耽的制图方法和作品、宋代沈括的二十四位向和“制图七法”、元代朱思本理论和技术体系及其地图作品5项成果。明代地图制图的传承和发展有3个分支(传承线),即传统疆域和全国地图制图、航海图和海防图、引入西方制图技术后的近代地图萌芽;清代地图学的传承和发展的5个分支(传承线),即皇家主导的全国地图制图、民间自发的全国地图制图、世界地图制图、海洋图制图、工程地图制图;民国时期的地图制图传承和发展的6个分支(传承线),即私营出版社制图、专题地图制图、航海和航道地图制图、工程地图制图、地形图制图、军事地图制图。中国古代和近代地图,对当今的地图学而言,有丰富的史料、文物价值,也有一定的信息承载价值,但在利用上有相当的难度,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探讨出适合的地图再利用模式;从地图表现形式来看,现代地图学似乎有“仿古”的趋势,但这是科学发展的一种螺旋式上升,代表了从古代地图到现代地图传承与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式升华。  相似文献   

12.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京杭大运河则担负着河运的重要职责,其重要性决定了古代关于黄运工程及其治理的地图数量繁多。本文旨在通过对大量明、清时期黄河、京杭大运河水利地图的梳理,对明、清时期水利地图的载体形式、表现形式和绘制特点进行剖析,并探讨其在地理学、地图学、水利学方面的应用价值和研究价值。明、清时期的黄河、京杭大运河地图,从载体形式来分,主要分为水利典籍(志书、图说)附图和绘本舆图2类:前者多为示意性地图,画法比较简单,只起到辅助说明水利典籍的作用;后者多采用山水形象画法绘制,多为长卷展开景物再现式地图,其主要特点是形象直观。其采用的“对景法”地图表现形式(即所绘黄河、京杭大运河两岸各类地物要素均朝向河流中心线),容易引起读者的视觉共鸣,轻松构筑被描画事物的整体画面。从表现形式和绘制特点来看,明、清时期还出现了另外2类地图:计里画方类地图和经纬度实测地图,但由于其实用性和艺术性不如山水形象画法地图,因此,这2类地图在明、清并没有得到广泛普及。但从功能和价值而言,不论是长卷展开式古地图、计里画方类古地图,还是经纬度实测地图,对于古地图史、历史地理学、古代水利研究,对如今的地图、水利、地理学研究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历史瑰宝。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风景名胜地图艺术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风景名胜地图脱胎于中国山水画,因此与中国山水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时,由于受时代条件的限制,古人更多将关注点放在地图的艺术特征层面上。古代风景名胜地图是中国特有艺术与文化的产物,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于一身,具有重要的文化与艺术价值,值得探寻与传承。本文从地图学的符号设计、制图综合、比例尺、方位与色彩、注记与文字、传统思想等多种角度对中国古代风景名胜地图的艺术特征进行了探讨,并以图的形式对相应特征作了阐述。这些艺术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与结晶,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尤其是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从根源上无形有形地影响古代风景名胜地图的艺术性的发展。古代风景名胜地图的艺术性能为当代以二维居多、艺术性严重不足的现代地图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并且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今天,具有重要的文化战略意义与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14.
16世纪末,西方制图技术传入中国,相对独立发展的中国传统地图学,开始受到西方的影响。直到民国的3个多世纪内,西方包含经纬度控制和投影变换等的精确制图技术,在每个阶段传入和传播的过程中,对中国传统地图学的发展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以明末、清初、清末至民国时期作为研究的主要时段,着重分析了每个时期西方制图技术的传入背景、受其影响产生的地图作品,对中国传统地图学的影响,并梳理中国传统地图学在西方制图技术的影响下,由独立发展到对西方制图技术的抵触和借鉴直至吸收,到完成中国地图学由传统旧法向现代新法的转变,构建起符合中国社会发展需求的近代制图理论的过程,以期能对现代的地图制图产生相应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
自明代杰出的地图学家罗洪先(1504-1564年)所编制的《广舆图》(1541年)和利玛窦带来西方精确地图测绘技术开始,中国的地图制图技术已经迈入了近代地图学的门槛,因此,明-清-民国是中国近代地图学从雏形走向成熟的完整阶段[1]。随着现代地图的应用与发展广泛、深入,抽象的概括型地图符号及普通的二维平面地图已不能满足读图者的需求,制图者开始探索虚拟现实、三维地图等表达方法,这与中国近代传统制图的写景法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对中国近代地图制图技术及表现方法的研究,对于现代地图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阅读大量的中国近代(即明、清、民国时期)的地图资料,查阅前人的研究资料,总结和提炼了中国明、清、民国3个不同时期地图制图的技术,分别阐述了3个时期地图要素、表示方法及其制图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明、清和民国时期)是中国地图编制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时期,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制图学后期向现代地图学转变的过程。中国近代省区地图具有其他类型地图所不具有的编制特色。本研究通过收集中国近代省区地图资料,从单幅地图、地图集、百科全书并存的出版形式和按行政单位分级分幅的图集编排系统2方面,分析了中国近代省区地图科学内容的编排体系特色;并分别探讨了单幅省区地图、百科全书收录的省区地图和地图集的设计和变化,以总结中国近代省区地图的制图特色,为现今地图制图学提供参考。中国近代省区地图具有较高的地学价值,通过研究中国近代省区地图,可印证省级行政区划单元的地理独特性,揭示省级行政区划单元的内部格局,有利于加强省和区域的管理。  相似文献   

17.
??????????????????????????????????????????????????????????й?????????????????????????????????????2008??7??1????????й???????????2000 (CGCS2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