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东北含油气盆地J3—K1储层类型及其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北含油气盆地J3-K1储层可以分为砂砾岩储层和特殊储层两大类,并以中、低孔渗透为特征。砂砾岩储层主要发育于水下冲积扇和扇三角洲中,裂缝或裂隙,溶蚀孔洞是控制特殊储层物性,尤其是特殊储层渗滤能力的主要因素。水下冲积扇扇中亚相,扇三角洲前缘亚相,裂缝发育带,古风化壳发育部位是东北含油气盆地J3-K1地导的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2.
微裂缝隙是(特)低孔碎屑岩储层具有较好渗透能力的必要条件,焉耆盆地含油气碎屑岩储层构造裂缝具有平行层理面、缝宽微小、延伸短、宏观裂缝不发育、破裂的岩石滑有发生相对位移错动,裂缝主要发育在刚性颗粒内部等特征。影响构造微裂缝发育的因素是:所处的构造应力部位,岩石成分成熟度,粒度、压实程度和早期填隙物含量。储层非构造裂缝主是地压实作用的结果,岩石成分成熟度、粒度、压实程度和早期填隙物含量。储层非构造裂隙  相似文献   

3.
含油气盆地储层建模和模拟研究评述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概述了国内外储层建模和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对储层建模和模拟的主要方法进行了评述,并对我国在该领域中存在的主要总是作解决途径作了探讨,建立了该项研究工作的一航流程。  相似文献   

4.
5.
6.
世界主要深水含油气盆地烃源岩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墨西哥湾、巴西东部大陆边缘、西非被动大陆边缘、澳大利亚西北陆架、挪威中部陆架、南海等六个地区的22个深水含油气盆地烃源岩特征(主力烃源岩形成的时代、构造背景、沉积环境、类型、地球学化指标等)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世界深水含油气盆地主力烃源岩主要集中在白垩系,其次为第三系和侏罗系;裂谷期烃源岩占绝对优势,其次为被动陆缘期...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右江盆地二叠系生物礁古油藏流体包裹体的研究,探讨含油气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油气演化程度。结果表明,含油气流体是一种多成分、多相态的不混溶体系,主要组分是有机质、CO2和H2O。成藏流体的温度变化于73~200℃,主要集中于90~160℃,与我国碳酸盐岩生油最佳温度或生油高峰温度一致。含油气流体的盐度低(多小于6%NaCl),密度中等(0.90~1.02 g/cm3),压力为4.2~65.4 MPa,有机组分中CH4占绝对优势,次为C2H6。从含油气流体的演化程度和物理化学特征来看,生物礁型油气藏应是右江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8.
楚雄盆地含油气系统分析及勘探目标选择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楚雄盆地是在扬子板块西南大陆边缘上发育起来的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前陆盆地与晚白垩世-第三纪陆内湖盆叠置的构造-沉积残留盆地。  相似文献   

9.
羌塘盆地中生界含油气系统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塘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中北部,具有广泛的中生代海相沉积。羌塘盆地中生代具有发育良好、分布广泛的烃源岩,其中上三叠统的肖茶卡组、中侏罗统布曲组和夏里组有机质类型好,丰度高,成熟度高,埋藏较好,其生油量巨大,是盆地油气的主要来源之一。羌塘盆地储集层和盖层发育,储盖层性能优越。根据Magoon的含油气系统理论,把羌塘盆地含油气系统分为3套:肖茶卡组(T3x)、布曲组(J2 b)和索瓦组(J3s)含油气系统,其关键时刻主要有:a.侏罗纪末—早白垩世早期;b.新近纪沉积之后,生储盖时空配置好。  相似文献   

10.
含油气盆地二氧化碳成因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CO2地质问题是当今地球科学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含油气盆地CO2的成因至少包括:①未脱气地幔岩浆脱气作用;②地壳岩石熔融脱气作用;③海相碳酸盐岩热分解作用;④碳酸盐胶结物热分解作用;⑤有机成因的CO2。这些不同来源的CO2各有其地球化学特征。近年来大量地球科学研究发现,全球含油气盆地已发现的高含CO2气藏中CO2主要是由未脱气地幔的脱气作用贡献的。这种成因CO2具有典型-4‰(PDB)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未脱气地幔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几乎没有进行过脱气或组分分异,它保持着原始地幔的富气特征,其含气丰度约是脱气地幔含气丰度的99倍。因此,未脱气的幔源岩浆脱气作用成为含油气盆地CO2的最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二连盆地群晚中生代煤盆地的类型和聚煤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新省  李建伏 《现代地质》1993,7(4):479-484
本文对内蒙古东北部二连盆地群晚中生代煤盆地的类型、充填样式和聚煤特征进行了讨论,并结合盆地的沉积序列,对其构造演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汪新文  刘友元 《现代地质》1997,11(4):434-443
摘  要  东北地区前中生代构造演化可大致分为如下阶段:(1) 中、新元古代阶段;(2) 早古 生代加里东阶段;(3) 泥盆纪—早石炭世早华力西阶段;(4) 晚石炭世—三叠纪晚华力西—印 支阶段。多旋回构造演化使该区形成由多期褶皱带和多中间或边缘地块组成的 “镶嵌构造 区”‚并为晚中生代大型含油气盆地的发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新疆北部晚古生代沉积盆地类型及其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新疆北部晚古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十分强烈并发育复杂且变迁迅速的众多沉积盆地。沉积盆地可划分为7类(大陆边缘裂谷类、岩浆弧类、弧前盆地类、边缘海盆地类、弧后前陆盆地类、边缘前陆盆地类、海沟-洋盆类)19型。沉积组合复杂多变,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各具特色。沉积盆地的演化经历了5次重大变革。新疆北部晚古生代沉积盆地随新疆北部板块的拉张-俯冲-碰撞而产生、发展、消亡。  相似文献   

14.
地貌年代是新构造特别是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的瓶颈问题。通过对川滇块体北东边界构造带所在的区域气候变化过程和地貌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利用众多的年代学数据,从区域尺度对地貌的年代、形态和物质组成等特征对比分析,探讨了该区冰川地貌、河流阶地和冲洪积扇的演化特征,揭示了区域气候变化与区域性地貌演化存在的内在对应关系。气候变化产生的气温、湿度、降水量等变化控制了该区冰川地貌和流水地貌的演化。区域内冰川地貌主要是末次冰期的产物,对应于末次冰期两个冰阶,河流作用在7~10ka和1~5ka两个阶段改造末次冰期堆积地貌形成相应的侵蚀地貌。主要河流阶地发育对应于降水量剧烈变化的气候过程,其中形成三级阶地面的流水下切作用最强,随后堆积的深厚物质是二级阶地的主体,并一直没有被后期流水下切作用蚀穿,与气候变化的强度等特点对应。区内冲洪积扇主要有3个堆积时期,即3~5ka,7~10ka和20~25ka,主要发育在气候变化最剧烈的时期,大量的碎屑物形成并短距离搬运堆积。将区域分析综合的结果应运到康定南团结乡附近的地貌分析,可以很好的理解该区的地貌演化,用侵蚀改造的地貌演化结论否认了以前的堆积地貌认识,理清了地貌发育的年龄序列。综合分析与应用的结果表明,区域气候-地貌-构造系统研究对于活动构造年代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晚石炭世及早二叠世几种常见复体四射珊瑚的骨骼,尤其是隔壁的电镜研究、划分出了4种重要的隔壁微细构造类型,并指出了这些微细构造类型的地层分布规律及其在分类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