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松辽盆地榆树林油田葡萄花油层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榆树林油田的地质、钻井和地球化学资料分析表明,榆树林油田青1 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生烃潜力大。油源
对比表明,葡萄花油层中的油来源于青1 段烃源岩。储层以浅水三角洲沉积环境下的分流河道砂为主,属于中孔- 中渗储层。
研究区油藏类型以岩性油藏为主,油水分布平面上呈现由西南部向东北部油层逐渐减少、水层逐渐增多的趋势,剖面上呈
现西南部广泛发育油层、中部上油下水、东北部水层居多的特征。研究发现,由西南部向东北部随着烃源岩演化程度的降低,
油层发育逐渐减少,有效储集体的分布与油层的发育在平面上对应关系明显,生、排烃时期断层活动性强的区域更有利于
葡萄花油层成藏。烃源岩成熟度、有效储集体、断层活动性控制了榆树林油田葡萄花油层的成藏。 相似文献
3.
4.
松辽盆地北部姚家组一段中的古土壤层可作为层序地层划分的依据.在姚家组一段中识别出3个不整合面,由盆地边缘向中心分别以河流侵蚀面-古土壤层-强烈生物作用面为标志,其下部为进积型的低位体系域三角洲砂质沉积,中部为退积型的水侵体系域三角洲砂质沉积,顶部为以泥质岩为主的加积型高水位体系域平原淤积相沉积,构成了完整的储盖组合.本文建屯了受平缓坡折控制平坦古地貌背景下的大型陆相坳陷盆地层序地层学模式,认为坡折带控制岩性油藏分布,坡折带以下广泛分布的三角洲砂体成为大面积岩性油藏储集体.坡折带附近的近源区发育多层位三角洲砂岩复合体,形成了多层、厚层岩性油藏,远离坡折带的远源区分布着大面积的三角洲外前缘砂体,可形成砂岩透镜体岩性油藏和上倾尖灭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5.
6.
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区齐家凹陷青山口组高台子油层是典型的烃源岩内致密砂岩油。通过对储层宏观、微观含油性分析及含油性主控因素的深入研究,表明高台子油层储层含油性主要受沉积微相、成岩作用及烃源岩质量的综合控制,表现为有利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含油富集程度,河口坝、远砂坝微相砂体内大喉道发育,物性好,为致密油运移提供优势通道,同时储集空间相对发育,为致密油提供更广泛的聚集场所,油气最富集,沉积微相是控制高台子油层“甜点区”发育的关键地质条件。成岩作用控制石油差异分布,机械压实和胶结作用导致储层在油气大规模运聚之前普遍进入致密化,局部胶结作用弱的砂岩及溶蚀作用强烈的砂岩,大孔隙及大喉道发育,后期石油充注储层发生差异聚集,砂岩呈现不同的含油级别。烃源岩质量控制储层含油的普遍程度,好-最好烃源岩区油源充足、充注动力强,且就近运聚,虽然砂体薄,物性差,但砂体含油更普遍,含油物性下限低,差-中等烃源岩区砂体厚度大,物性总体较好,但受烃源岩质量及沉积、成岩作用综合控制,砂体含油普遍性差,主要以砂体中部物性好的层段含油为主,干砂层增多。甜点区主要分布在成熟烃源岩内部,纵向多套含油层系错叠形成甜点区连片分布,中北部含油砂体累计厚度大,物性好,向南部变差,计算甜点区资源1.5×108 t,勘探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7.
9.
钻井资料揭示松辽盆地古龙凹陷葡萄花油层存在超压现象,但不存在欠压实现象;葡萄花油层上覆的嫩江组--二段泥岩和下伏的青山口组泥岩存在明显欠压实.声波时差数据计算的泥岩层超压与储层地层测试压力对比,证实油层超压主要来自超压系统内部的压力传递.油气产能与压力测试数据统计表明油层内部原油的热裂解对油层超压也有一定贡献;统计的超压油层的压力梯度大于静水压力梯度,说明储层内存在流动压力,青山口组和嫩江组现今仍在向葡萄花油层提供流体. 相似文献
10.
浅层地下水氮污染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松嫩盆地松花江北部高平原为例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中的NO-3质量浓度在时间分布上与降雨(包括降雨期、降雨量)和施肥(包括施肥期、施肥量)存在较大的相关性.同一年内9月份(丰水期末)浅层地下水中NO-3质量浓度大于5月份(枯水期末)的质量浓度.年际间总体变化趋势随年降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空间分布上主要受地下水水位埋深、水力坡度、含水层岩性及厚度的影响,水位埋深越大、含水层渗透性越强、水力坡度越小,浅层地下水中NO-3质量浓度增高的趋势越明显.为验证上述定性分析所得结论的可靠性,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上述时空变量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中的氮污染主要是上述时空变量共同影响的结果,其中降雨和水位埋深对其影响程度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1.
朝阳沟油田扶余油层单井产能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朝阳沟油田生产试验区为例,论述了朝阳油田扶余油层单井产能的控制因素;油藏地质条件和油气层损害。油藏地质条件从根本上决定了单井产能的大小,油层损害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油井的产能。 相似文献
12.
13.
孤东油田低阻油层的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孤东油田七区西馆陶组下段低电阻率油层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造成低电阻率油层的因素、测井参数特征及含水率的影响,探讨了该区低阻油层分布规律和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应用该研究成果在八区馆陶组下段发现了新的低电阻油层,使得该油区新增含油面积0.4km^2。低电阻油层是老油田增加新的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而且为其他油田寻找同类型油藏探索了一条新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4.
根据尚家油田尚9-4圈闭油气空间分布特征、油气成藏时期与断裂活动时期匹配关系,及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对比结果证实,尚家油田葡萄花油层原油不是尚家油田扶余、杨大城子油层原油通过断裂垂向运移注入的结果。钻井资料分析证实,尚家油田葡萄花油层的砂体虽然厚度小,但分布范围大,尚家油田葡萄花油层的原油是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通过断裂沟通的砂体侧向运移至该区而成藏的。控制尚家油田葡萄花油层原油侧向运移聚集成藏的关键因素是断裂与砂体的组合形式:同向断层与砂体组合有利于油气进行长距离侧向运移;反向断层与砂体组合不利于油气的侧向运移,但利于形成断层遮挡圈闭,使油能够聚集起来。流体势场的空间分布同时控制着尚家油田葡萄花油层原油侧向运移及聚集的部位。 相似文献
15.
油层伤害的基本类型与油层改造方法介绍:——以胜利桩西油田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利用偏光、荧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ICP发射光谱仪进行油层伤害机理研究的静态分析方法,和以设计油田开发中正确的流体配伍系统及解除伤害为目的的动态预测方法。运用此方法,找出了桩西油田桩120井区砂质鲕云岩储层中栉壳状白云石和桩133井中生界碎屑岩储层中混杂粘土的致密胶结是造成两井区油层伤害的关键,并制定了相应的改造措施,已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松辽盆地北部宋芳屯油田芳231区块葡萄花油层沉积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进行大量细致的井间对比基础上,综合运用录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分析表明,松辽盆地北部宋芳屯油田芳231区块葡萄花油层主要发育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通过单井相分析和平面相分析及各旋回所表现出的测井曲线特征,认为该区块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远砂坝、坝间等沉积微相。 相似文献
17.
松辽盆地三肇地区扶杨油层油气成藏过程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多元地质条件及其时空匹配关系的角度出发,对三肇地区扶杨油层油气成藏过程中的主控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上覆青山口组一段源岩有效排烃范围、超压和T2反射层油源断裂组合关系控制了油气垂向向下“倒灌”的运移范围、距离及层位;古构造背景、T2断层与储层砂体配置关系控制着油气侧向运移的方向、通道和距离;基准面旋回、沉积微相类型与现今构造配置关系控制着油气的垂向聚集层位及平面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构造发育史、油源条件及沉积微相研究成果,对研究区扶杨油层油气成藏模式进行了总结,认为研究区扶杨油层主要存在4种成藏模式:源内--顶生下储式油气成藏模式、近源--短距离侧向运移--斜坡带断层遮挡油气成藏模式、源外--长距离侧向运移--继承性构造隆起带油气成藏模式、多源--多方式侧向运移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8.
19.
陆梁油田低阻油层成因及其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陆梁油田白垩系呼图壁河组低阻油层进行了研究,分析该区低电阻率油层的成因,认为粘土的附加导电性、束缚水饱和度高、构造幅度低及强润湿性是造成油气层电阻率低的重要原因,低阻油田的粘土矿物以伊,蒙混层、伊利石、蒙脱石、绿泥石为主,均呈薄膜状分布于砂粒周缘,膜厚2—5μm,最厚可达10μm油层具亲水性.这种含水粘膜极大地扩大了储集层中导电网络面积,它是导致白垩系呼图壁河组低阻油层成因的主要原因,由于不同含油气性储层中的烃类(石油沥青)含量姐成和性质不同,所反映的荧光和有机地化特征也不同,椐此本应用地球化学方法中氯仿沥青“A”的含量、热解气相色谱的游离烃含量和总烃含量以及饱和烃色谱特征,结合储层荧光的发光强度、发光面积及分布特征对低阻油层、油水层、含油水层及水层进行了识别,在生产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松辽盆地宋站南地区扶杨油层运聚成藏机制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油藏解剖和油成藏条件空间配置关系,对宋站南地区扶杨油层油运聚成藏机制和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到宋站南地区扶杨油层油主要来自青一段源岩。油源区内扶杨油层油运聚成藏模式为: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超压作用下通过T2源断裂向下“倒灌”运移进入扶杨油层后,再在浮力作用下沿断裂向高断块圈闭进行短距离的运聚成藏。油源区外扶杨油层油运聚成藏模式为: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中的油在浮力作用下沿被断裂沟通的砂体侧向运移至宋站南地区,在断层上升盘圈闭中聚集成藏。油源区内扶杨油层油成藏主要受以下3个因素控制:①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区控制着油藏形成与分布区域; ②T2源断裂控制着油运聚的部位;③断裂上升盘是油聚集的主要场所。油源区外扶杨油层油成藏主要受以下2个因素控制:① 位于运移路径上或附近的圈闭才能形成油藏;②断裂上升盘有利于油藏形成。综合上述研究可以得到油源区内T2源断裂附近和油源区外运移路径附近的断裂上升盘应为油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