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特征差异及成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托斯台地区地质构造与南缘其他地区构造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本文运用拉张伸展的观点,从沉积—构造演化的角度,历史地、客观地分析、探讨了形成这些构造差异的原因、机制,为正确认识南缘构造、指导油气勘探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松辽盆地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在综述松辽盆地反转构造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等方面研究新进展的基础上重点对反转构造圈闭类型与油气聚集和负压气藏成因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5.
6.
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变形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通过地面地质调查和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研究了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变形特点及变形主控因素。认为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变形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和上下分层的变形特点,构造样式为逆冲断层相关褶皱,包括断冲褶皱、断展褶皱、滑脱褶皱、断弯褶皱和断束褶皱。构造形成时间主要是在第四纪,其中喜马拉雅运动Ⅲ幕主要影响到变形后缘山前推举带的变形,早更新世末期的新构造运动使准噶尔盆地南缘全面变形,形成现今构造格局。研究证明,在构造变形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侏罗系煤层,其分布范围决定了变形范围,其厚度决定了变形强度和应力向前传递的远近程度。 相似文献
7.
泌阳凹陷的两条边界同生大断裂控制了该凹陷的形成、发育、以及凹陷的沉降沉积中心和生油中心,并派生出了一些同生局部构造。凹陷内部构造和断裂构造类型、形成机制多种多样,它们对油气的形成和聚集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实测地层压力、测井及泥浆比重等资料均显示准噶尔盆地南缘具有显著的异常高压现象,异常高压的分布主要受地层层位的控制,其中又以下第三系安集海河组的控制作用最为明显。异常高压的形成主要是快速沉积、厚层泥岩的封闭作用及构造应力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粘土矿物转化、烃类生成作用的影响则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9.
在准噶尔盆地,以断裂为主,联合输导层(储层和不整合)的“断控体系”是油气运移的基本固体格架。文中从油气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的有机-无机相互作用入手,分析了准噶尔盆地油气运移的基本方式和机理。结果表明,油气在输导层运移过程中,随有机质热演化、成岩演化,以及距油源断裂的远近不同,伴随着的水量有着显著变化。流体性质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储层水岩反应和油气成藏机制,据此,可将油气在输导层中的运移方式划分出两种基本类型:机械-侵蚀型和机械型。而在断裂带地区,断裂对储层中高压流体系统的沟通,触发了“减压沸腾”作用,伴随着流体沸腾,油气呈幕式运移聚集。 相似文献
10.
11.
北大港复式油气聚集带成因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阐述了黄骅坳陷北大港复油气聚集带的主要含油气特点,并以断块体的翘倾活动为主昨式油气聚集带形成的机理,提出了块体的翘倾活动形成了丰富的油源区、不同时期各种成因类型的砂岩体与圈闭类型,为复式油气聚集带的形提供了优越的生、储集层圈配套条件。 相似文献
12.
准噶尔盆地南缘深层侏罗系储层沥青成因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南缘深层下组合(下白垩统吐谷鲁群泥岩之下的储盖组合)勘探潜力大,但勘探程度较低。独山子背斜位于四棵树凹陷的东部,在该背斜浅层的新近系沙湾组砂岩发现了准南最早的油田,而对其深层油气成藏的潜力尚有待研究。深探井独山1井钻探至上侏罗统齐古组(J3q)储层,在6410~6418m上侏罗统齐古组岩心发现大量沥青沿着断裂面及其周围裂缝定向分布。通过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发现独山1井J3q储层沥青抽提物的Pr/Ph值主要分布在0.12~3.48之间,δ13C值多数集中分布在-29.9‰~-25.3‰之间;部分沥青抽提物的γ-蜡烷谱峰明显且存在异构体;规则甾烷C29明显占优势且重排甾烷丰富;烃类是侏罗系和下白垩统烃源岩产生原油的混合产物。通过储层沥青产状、Rb、拉曼光谱及烃类包裹体GOI指数、储层定量颗粒荧光等实验分析,发现独山1井深层下组合存在两期油气运移,但未形成规模油气聚集。四棵树凹陷侏罗系和下白垩统烃源岩在新近纪开始大量生烃,且构造圈闭发育,有利于晚新生代油气成藏,但独山1井位于... 相似文献
13.
在准噶尔盆地,以断裂为主,联合输导层(储层和不整合)的“断控体系”是油气运移的基本固体格架。文中从油气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的有机-无机相互作用入手,分析了准噶尔盆地油气运移的基本方式和机理。结果表明,油气在输导层运移过程中,随有机质热演化、成岩演化,以及距油源断裂的远近不同,伴随着的水量有着显著变化。流体性质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储层水岩反应和油气成藏机制,据此,可将油气在输导层中的运移方式划分出两种基本类型:机械-侵蚀型和机械型。而在断裂带地区,断裂对储层中高压流体系统的沟通,触发了“减压沸腾”作用,伴随着流体沸腾,油气呈幕式运移聚集。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南缘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其与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初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准噶尔盆地南缘盆山结合部中新生界沉积巨厚,新生代变形强烈,是研究新盆山耦合的理想场所,也是我国砂岩型铀矿找矿的远景区段。本文在综合前人资料和野外观测分析基础上,根据新生代构造活动特征,将准噶尔盆地南缘划分为博格达山前和西部断褶带两个构造分区,博格达山前以强烈的逆冲推覆为特征,发育多条活动的逆冲推覆断裂; 乌鲁木齐以西至乌苏南的西部断褶带则发育三-四排的褶皱-逆冲断裂构造带。对采自博格达山前逆冲推覆断裂带内的方解石和断层泥,利用电子自旋共振测年手段,推测博格达山前的富康-吉木萨尔断裂带和北三台断裂带分别在0.7~1Ma和0.25Ma期间,经历了一期重要的逆冲推覆作用。结合盆地南缘砂岩型铀矿的展布规律及其成矿条件的分析,探讨了新生代构造运动对砂岩型铀矿成矿的控制作用,认为西部断褶带的第一排构造带具有较好的成矿前景,而博格达山前由于新生代构造活动强烈而相对成矿不利,为此提出了准噶尔盆地南缘砂岩型铀矿成矿“构造优先权”的构造控矿模式,进而指出了区域找矿的优选区段。 相似文献
15.
新疆准噶尔盆地断裂控油气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西部四大含油气沉积盆地之一,面积约13万km^2,目前,盆地内已发现25个油气田,主要分布于盆地的西北缘和腹部的陆梁隆起、盆地东部和南缘。烃源岩主要为石炭系(C)、二叠系(P1,Pz),其次为侏罗系(J1—2);产层为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第三系。该盆地自二叠纪以来经历了多旋回的构造发展,形成了北东向、北西向和近东西向多套断裂体系,并与多个储盖组合相匹配构成了多套含油气层。勘探结果表明,盆地内已发现的油气绝大多数(94%左右)源于深部二叠系烃源岩。其中,断裂是油气从深层向浅层储层运移的重要通道。目前,已发现的构造油气藏的分布绝大多数都与断裂有关,平面上,主要油气聚集带都沿断裂带分布,纵向上“断裂通到那里,油气就走到那里”,表明盆地内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与断裂活动有密切关系,断裂的开启性(通道)与封闭性(遮挡)对油气运移和聚集成藏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全面深入细致地研究断裂对油气运移聚集的控制作用机理,对于分析油气成藏过程,总结油气分布规律和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旋扭构造体系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作者综合利用地质、地震和测井信息,最大限度地应用计算机技术,对新华夏系第一、二沉降带中的十多个盆地进行了整体解剖和综合研究,揭示了各盆地的构造演化史、盆地充填史、埋藏史、油气生成和运聚史,建立了构造岩相模式,进行了油气藏预测;同时还对第二沉降带中岩性油藏、断块油藏和火山油藏等20多种油藏进行了动静相结合的研究和描述,建立了三维油藏地质模型,预测了剩余油的分布。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构造的平衡剖面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笔者以平衡剖面理论为指导,利用平衡剖而反演技术,研究了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3条代表性剖面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与发育史.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山前冲断带构造变形强度由北到南整体表现为由弱变强,反冲断层位移逐渐增大、反冲断层所滑脱的层位亦逐渐加深.纵向上划分为基底卷入型褶皱-冲断带和滑脱型褶皱-冲断带;在横向上不同构造带之间通过相邻构造的变形样式和滑脱层位的渐变实现位移的传递、转换和互补,从而保持褶皱-逆冲断层累计缩短最沿走向有规律的渐变关系. 相似文献
18.
惠民凹陷钱官屯地区沉积,构造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地研究了钱官屯地区地层展布,构造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找到了以往油气勘探的失利因素,继而重点开展了三维地震资料的构造精细解释及储集层的横向预测描述,在该区发现了工业油流。文章还分析了本区油气成藏控制因素,认为钱官屯地区是一个多含油层层系具大致有四种油气藏类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区,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9.
准噶尔盆地北东向构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准噶尔盆地深、浅层构造存在差异, 通过地震、地质资料分析了准噶尔盆地发育在中、晚二叠世、三叠纪的北东向构造特征, 认为中、晚二叠世、三叠纪地层沉积受北东和北西向正断裂控制, 由北东向正断裂控制的沉积中心构成了雁列组合特征.地质力学和大地构造背景分析认为, 盆地形成期的北东向构造与边缘断裂的左旋走滑作用有关.北东向的逆冲断裂形成于或主要活动于三叠纪末的盆地挤压反转作用.成盆拉张和反转挤压作用都使得北东向构造成为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上叠盆地的披盖沉积对北东向油气聚集带的保存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反转构造样式及其油气聚集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反转构造主要指伸展盆地中地堑、半地堑系统遭受挤压变形所产生的压缩构造。它一般经历拉张断陷、稳定坳陷及挤压反转三个演化阶段,构造反转形成的各种褶皱背斜构造直接叠覆在生油断陷之上,生运储配置关系得天独厚,有利于油气聚集。对我国油气勘探反转构造进行成因分类,归纳出断层型、走滑型、热力型及重力型四大类,每一类又可识别出若干种。如断层型反转褶皱,根据张性断层与压性断层的相互叠加关系,可以识别出六种:断层扩展反转褶皱,断层弯曲反转褶皱,断层滑脱反转褶皱,截断型反转褶皱,滑脱逆掩断坡型反转构造,褶皱型反转构造。其中又以断层扩展、断层弯曲、滑脱逆掩断坡和褶皱型等反转构造的含油气性最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