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三峡库区涉水滑坡众多,目前库岸滑坡空间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明确.收集三峡大坝至库尾江津长江两岸593处滑坡相关资料,选取地层岩性、斜坡结构、高程与坡度作为滑坡关键控制因素及库水作用这一诱发因素.沿三峡大坝追溯至库尾,根据不同影响因子把干流库岸进行分段研究,统计滑坡在各影响因子中的分布特征,分析其分布规律及内在机理,可得以下结论:(1)受不同岩组的工程地质性质差异,干流库岸稳定性差异较大,造成滑坡在空间分布上呈显著区域差异性与分带性特征;(2)在同一岩组的左、右两岸或上下游段滑坡发育密度呈明显局部差异性,其主要受斜坡结构影响,顺向坡中发育密度明显高于横向坡与逆向坡;(3)由于地形地貌条件及库水作用影响,滑坡后缘高程与坡度由库首至库尾逐渐降低,而前缘主要集中于100~175 m,滑坡复活变形的最主要诱发因素为库水位升降作用,当水位作用于滑坡中前部时影响效果最明显,影响时效随着滑坡逐年变形应力调整后逐渐减弱.研究结果为三峡库区滑坡防治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白龙江流域大型滑坡的现场调查和遥感解译,共调查大型滑坡259处,对流域内大型滑坡的发育分布有了总体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对大型滑坡的分布与距断裂距离、高程、岩性等因素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认为:(1)流域内大型滑坡分布在区域上表现出沿河流水系呈线状分布和沿断裂带呈带状分布的特点;(2)流域内90%以上的大型滑坡分布在距断层距离小于5.0 km的范围内,距断层越远,大型滑坡发育数量越少;同时,集中分布在断裂交叉、错列及交汇部位;(3)流域内大型滑坡表现出与高程和微地貌很好的对应关系,大部分大型滑坡分布在1200~2600 m(上游2200~2600 m、中游1600~2200 m、下游1200~1600 m)以下的河谷峡谷段,尤其是宽谷向峡谷转折部位;(4)流域内软硬相间层状岩岩组最有利于大型滑坡发育,93%以上的大型滑坡与千枚岩、板岩等浅变质岩相关;(5)流域内大型滑坡主滑方向以NE向、W向为主,但是武都区两水镇至舟曲县腊子口乡一带表现出与断层走向基本一致的特征,即SE向和NW向为主;(6)流域内大型滑坡的滑移距离与滑坡体积有关,随着滑坡体积的增大,大型滑坡的运动性摩擦系数呈指数降低,部分大型滑坡表现出强碎屑流特征。 相似文献
4.
浅论重庆地区滑坡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克定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5,6(3):20-22,62
本文从地质环境出发,探讨了滑坡不同带(区)变形破坏密度、强度特征:不同带(区)岩质、土质滑坡在低山、丘陵、河谷等不同地段出露特征;滑坡分布与高程、地形地貌与触发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展示在研究区内686个崩塌、948个滑坡的分析,总结出崩塌、滑坡的发育规律。指出软硬地层叠覆带、断裂带、开阔褶皱翼部、不同方向褶皱接合部、平行褶皱轴向的地面切割等是崩塌、滑坡易发部位,并讨论其敏感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崩塌、滑坡的区域分布规律,提出是地势坡折带左右了崩塌、滑坡的分布,最后推测贵州的另一个崩塌、滑坡高频带是地势上第二级与第三级阶梯面的地势坡折带。 相似文献
6.
7.
通过对展示在研究区内686个崩塌、948个滑坡的分析,总结出崩塌、滑坡的发育规律。指出软硬地层叠覆带、断裂带、开阔褶皱冀部、不同方向褶皱接登中、平行褶皱轴向地面切割等崩塌、滑坡易发部位,并讨论其敏感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崩塌、滑坡的区域分布规律,提出是地势坡折带左右了崩塌、滑坡的分布,最后推测贵州的另一个崩塌、滑坡高频带是地 第二级与第三级阶梯面的地势坡折带。 相似文献
8.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借助实地调查、勘查等手段,分析研究了陕西省宝鸡常兴段黄土塬边滑坡分布规律与发育背景。通过分析、研究认为:(1)宝鸡常兴段黄土塬边自西向东滑坡规模由特大型向大型、中型甚至小型渐变;(2)三级阶地缺失或三级、二级阶地同时缺失地段均有滑坡发育;(3)宝鸡常兴段黄土塬边滑坡集中发育在3个时期:晚更新世初期、全新世初期与全新世漫滩期;(4)渭河盆地西部地壳差异性向东掀斜运动形成了不同高差级别台塬的地貌格局,决定了滑坡发育规模的规律性变化;渭河北迁与侵蚀加剧造成了宝鸡常兴段黄土塬边滑坡不同时期的集中出现;(5)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剧是漫滩侵蚀期新滑坡或古老滑坡复活的主要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滑坡地质灾害已经对地区社会的安全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文在收集浙江省滑坡地质灾害资料和野外考察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全省滑坡地质灾害发育地质背景和条件的研究,选择典型的滑坡地质灾害类型特征进行解剖,分析研究与总结了浙江省滑坡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与发育特征。研究认为,滑坡是浙江省最主要地质灾害,它具有群发的特点,其规模以小型为主,类型以土质滑坡为主,岩质滑坡次之;土质滑坡较集中分布于浙南、浙东南火山碎屑岩分布区;岩质滑坡主要分布于浙西北沉积岩分布区和玄武岩台地区;人为作用和汛期强降水是浙江省滑坡的主要原因,强降水期是滑坡的高发期。本文研究成果将为浙江省制定合理有效的减灾对策,提供重要的环境地质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主要以2019年的高分一号卫星(以下简称GF-1)遥感数据为基础,同时收集了1990年、2000年、2010年的ETM数据用以辅助遥感解译工作,查明了东南亚跨境区境内28×104 km2范围内重大工程分布情况,发现研究区重大工程活动主要为水电(水利)工程、交通工程,还有一些矿山工程活动。查明了重大工程扰动滑坡的最新发育分布状况,发现区内对人居环境构成直接威胁的滑坡多达1373处,其中水电工程诱发625处,交通工程诱发723处,矿山工程诱发22处,口岸工程诱发3处。与地质环境的相关分析表明,区内重大工程扰动滑波多发育在海拔0~3000 m之间,坡度25°以上的人类活动频繁的阳坡,岩性主要为软岩、硬岩及软硬相间的工程地质岩组。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贵州省三都县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能力,通过资料收集、地质灾害调查、数理统计、GIS空间分析等手段,查明了研究区滑坡数量及特征,研究了滑坡与地质构造、工程地质岩组、斜坡结构、坡度、坡形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孕灾因子的关系,总结该县滑坡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共发育滑坡57处,多发育在坡度20°~30°范围内,相对高差主要在20~40 m之间,坡形以凸形坡为主。在地质构造方面,丰乐断层、大河断层、烂土断层影响较大,该区域发育地质灾害共35处。软质岩组、顺向坡结构的斜坡区与河流两侧地质灾害数量也较多。按照地质环境差异和滑坡分布规律进行孕灾地质条件复杂、中等和一般分区,研究成果可为地质环境条件相似的地区在风险防控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14.
三峡水库区城镇滑坡分布及发育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治华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7,18(1):33-38
以2003年3月的1/5万航片为主要遥感信息源,1/1万地形图为地理控制信息源;采用“数字滑坡”技术方法在三峡水库区中前段8个城镇调查区获取了投影面积大于1000m2的826个滑坡的分布及其发育环境的基本信息。分析表明各调查区滑坡分布的平均地面密度有较大差异。其中大坝-秭归调查区最低,约1.6‰,巴东、奉节区滑坡分布地面密度最大,分别达到8.0%、7.6%;各区滑坡均有明显的集中密集分布特点。巫山县北岸为调查区滑坡分布线密度最大的岸坡;滑坡堆积的后前缘在海拔970~65m范围,区域滑坡分布最高高程与该区的地势相应,前缘最低高程与该处最低侵蚀基准面相当。本区80%以上的滑坡分布在海拔400~100m——人类活动最强烈的高程范围。滑坡分布特征揭示地层是控制三峡水库区中前段滑坡发育的最重要的地质环境因素。提出“易滑指数—ES”和“区域易滑指数—RES”概念,以此说明区内各地层易于发育滑坡的程度及其分布比例。三叠系中统巴东组T2b和侏罗系沙溪庙组J2s为调查区分布最广、发育滑坡最多、滑坡平均规模最大的易滑地层。构造对滑坡分布的控制作用表现在当褶皱构造走向与江河走向一致时,滑坡大部发育在顺层坡,特别是近轴部位置;当褶皱与江河斜交时,其对滑坡分布的控制作用不明显。滑坡前缘分布持征表明江河侵蚀是诱发本区滑坡的重要因素。三峡水库蓄水后侵蚀条件改变,滑坡活动将增加,其大部分由人类不合理活动诱发。 相似文献
15.
16.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现场调查分析黄土滑坡地质条件及发育特征,进一步统计分析伊犁谷地23处典型黄土滑坡形态及滑床、滑体等要素。结果发现,该区降水量及次数与滑坡发生频次正相关,多发生在春夏之交和夏季,集中在4—9月;滑坡主要发育在河谷南北两侧中低山及低山丘陵地带,1 300~2 000 m高程上最集中;具环河平原带状分布特征,沟谷和交通沿线较发育;山区滑坡类型中以黄土型为典型。伊犁谷地黄土滑坡发生机制为"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地表水下渗→坡脚侵蚀→冻融循环→累积性破坏→坡体湿陷、蠕变→坡体突滑"多因素影响下,长达约20年的前期蠕变到2小时快速滑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清江流域是湖北省滑坡高易发区,滑坡灾害频发,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危害大。该区地质环境复杂,地貌形态以中山为主,河谷深切,岸坡陡峭,构造发育,新构造运动表现为大面积间歇性上升运动; 区内共发育滑坡2843处,其中滑坡2275处,崩塌型滑坡568处,滑坡以小型为主,主要分布在人类工程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带。通过统计分析,清江流域滑坡的空间分布规律主要受控于地质环境条件和动力因素,动力因素包括自然动力因素和人为动力因素,前者以降雨为主,后者以切坡为主且日趋发展; 滑坡变形的时间规律主要表现为同发性、滞后性和不稳定的周期性; 滑坡的自身活动规律主要表现为继承性、隐蔽性、突发性和差异性; 针对性地提出了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工程治理和地质环境保护等滑坡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8.
《四川地质学报》2022,(1)
2014年是汶川地震后的第6年,开展都汶公路沿线地质灾害调查,可以为地质灾害防治和合理建设规划提供参考数据。本研究利用外业调查,结合2014年地面分辨率0.5m的Pleiades卫星遥感影像解译,调查都汶公路沿线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和承灾体数量及其空间分布,研究都汶公路沿线崩塌滑坡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都汶公路沿线依然有大量崩塌滑坡发育,尤其是5·12汶川地震震中的牛圈沟附近、红椿沟上游物源区、华溪沟沟口等地区,地质灾害密集。从空间分布上看都汶公路沿线的崩塌滑坡灾害与地貌、5·12地震裂度、岩性、距离断裂带的距离、距离水系的距离、年降雨量都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综合分析区域构造、地层岩性与岩溶发育关系的基础上,结合钻探资料,系统总结出珠三角地区的岩溶分布特征和发育规律。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的岩溶分布可分为3个条带,形成发育分为3个阶段,分别受地质构造、古水文网和地下水控制。岩溶横向发育规律受地质构造和岩石化学性质综合控制,岩石化学性质为内在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地质构造为地下水提供通道,起主导作用;区内强岩溶发育带集中分布在石炭系的壶天组和石磴子组中,国土空间规划布局和工程建设选址应重点评价。岩溶纵向发育分为4层,最深可达标高400 m以下,其中标高-35~-80 m为岩溶极强发育带,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尽量避让,而标高-35 m以上和-100 m以下岩溶发育较弱,在适当采取工程措施后,较适宜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0.
西昌市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及防灾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昌市地处川西的安宁河流域,区内地质条环境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发育,给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及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影响。本文通过对西昌市目前发育的153处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进行统计,总结了地质灾害在流域、高程、时段等方面的分布规律;对影响或控制西昌市地质灾害发育的地形地貌、构造、岩土体结构、地震、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并针对西昌市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分布特征提出了适用于该地区的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防灾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