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论石门雄黄矿床硅质岩的热水成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湖南石门雄黄矿床附近存在大片硅质岩。硅质岩是热泉沉积的硅华,其微量元素组成与矿石中以及该区现代热泉体系沉积物类似,成矿溶液富Na+、Ca2+、Cl-、HCO3-、SO2-4,与该区现代热泉类似。根据岩石学、岩石化学特征,结合微量元素、稀土元素与同位素等综合研究表明:矿床附近硅质岩为热水沉积成因,硅质可能来自下伏及深部地层。  相似文献   

2.
含金黄铁矿的模拟合成实验及热液作用中金富集机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热液矿床中金主要以包体金和裂隙金两种赋存状态产出,裂隙金构成富矿石。金的两种析出形式,分别为热液演化过程中金的两组成矿化学反应的结果。同时,金的活化和沉淀作用与热液流体中铁的活动有密切关系。为阐明热液富金矿石形成的机理,进行了含金黄铁矿的模拟合成实验。实验是在自紧式冷封高压釜(石英管衬套)中完成的。实验的物理化学条件模拟胶东玲珑等金矿的实测成矿参数t=400~200℃;p=50~10MPa;c(NaCl+Na2S)=05~1mol/L;pH=2~65。装填物料为Fe2O3+6S+AuCl3·HCl·4H2O或金粉。恒温时间为7~12d。合成黄铁矿具有完好的立方体或五角十二面体晶形。盐酸分步提取法实验证明,在黄铁矿晶体的核心部分含90×10-6~60×10-6的分散包体金,而黄铁矿边缘部分及以外的残余Fe2O3中仍含有大量的反应残余金粒。实验结果证明,在合成反应体系中只有少量的金与黄铁矿同时析出;而更多的金在残余溶液中富集,在自然热液成矿过程中这部分金可形成晚期裂隙金。实验结果与在胶东等地区热液金矿床观察到的事实吻合。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热渗滤作用理论,对部分产出在花岗岩体外接触带沉积围岩中的热液铀矿床的形成机制作出合理的解释。在分析热渗滤作用特点及部分岩石热渗滤系数并详细对比了天然岩石中五种存在形成H_2O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基础上,作者认为参与热渗滤作用的主要是存在于矿物颗粒表面和岩石微裂隙中的结合水(薄膜水和分子结合水)。位于热渗滤带的富铀地层中的H_2O及溶解于其中的铀在热渗滤作用下将朝岩体接触带的增温方向迁移。与传统的概念相反,作者指出。成矿溶液是从矿物粒间和岩石微裂隙朝成矿断裂构造方向运移,尔后在物化条件急剧变化的地段沉淀并逐步富集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铀矿床。  相似文献   

4.
东北寨金矿床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浅成热液形成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对矿床的同位素组成的研究表明,成矿溶液主要来自大气降水,矿化和蚀变作用是在水/岩比值较低的体系中进行的;硫来自围岩中的还原硫;碳酸盐岩地层是提供金属组分的主源层。地下热液在环流过程中,从围岩中萃取金属矿质,并迁移到黑色岩系地层的破碎带中成矿。  相似文献   

5.
山门银矿的成矿热液体系中总硫同位素组成近于陨硫值与岩浆硫值相近,具深源硫特点。金属矿物硫同位素组成在同位素交换平衡条件下属中低温环境沉淀。同位素变异时间、空间上都有较明显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徐俊 《地质论评》1992,38(1):40-51
五台山区的金矿床都是叠加成因的矿床。金源层的微量分散金,被构造热事件所活化,迁移到容矿构造中重新,同一容矿构造多次活动和成矿,致使金品位逐次升高,形成矿床。这些金矿床具多源性、多期性、多成因和多类型叠加之特征。  相似文献   

7.
得尔布干成矿区(北片)成矿条件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该区有色、贵金属矿床的主成矿期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不同成因类型矿床成矿温度亦有差异,"斑岩型"属中高温矿床,"火山热液型"属中低温矿床,"新类型"金矿床和"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应属低温热液矿床.有色、贵金属矿床中S的来源主要与深源岩浆关系密切,成因类型应属广义的"岩浆热液型矿床",但有少量S来源于容矿岩或为外生S.成矿热液的主体或组成的总趋势,是以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水为特征,热源来自中生代火山侵入岩浆,而莫尔道嘎金矿点是浅成低温热液型,其成矿热液的主体是大气降水.西吉诺山方铅矿包裹体除了显示出岩浆热液的性质外,更多地反映了地下热卤水的介质特征.  相似文献   

8.
对岩矿石和矿物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表明,湖南沃溪钨-锑-金建造矿床系海底同生热水沉积作用的产物。矿石与围岩中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含量的变化关系,反映了一种复杂的热液、海水以及陆源碎屑的联合影响。矿石及其中矿物(石英)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可与许多沉积喷流型(sedex型)块状硫化物矿石及其共生的喷流岩相对比,暗示了两者具有相似的形成机理。矿石的硫同位素资料显示,生物成因硫与热液成因硫(下伏沉积柱中硫化物的溶解和/或部分海水硫酸盐的还原)共同参与了成矿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9.
沉积盆地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评述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蔡春芳  李宏涛 《地球科学进展》2005,20(10):1100-1105
川东天然气藏H2S 气体泄露而导致重大伤亡事故后,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成为了国内研究的热点。在油气储层条件下,尽管甲烷是最稳定的烃类,但TSR被诱发后,因为甲烷浓度远高于其它烃类,水溶甲烷能与硫酸根离子反应产生H2S 气体。同时,发现在参与TSR反应的有机质、起始温度、硫同位素分馏效应等方面,实验模拟结果均与地质实例观察结果有较大的差异,可能与TSR反应的催化剂等方面认识不足有关。并认为,TSR成因的H2S或元素硫可以在晚成岩期合并入有机质中,形成新的有机含硫化合物。但在自然界中,这类化合物很少被鉴别出来。  相似文献   

10.
Research on sulfur isotopes in hydrothermal uranium deposits with acid alterations shed much light on the genetic aspects of hydrothermal uranium deposits. Based on the studies of uranium deposits of different genesis, it is concluded that σ34S of Sulfides in hydrothermal uranium deposits derived from residual magma is within the range of +2‰ ?2.6‰, approximately the same as meteorite sulfur. δ34S of Sulfides in polygenetic hydrothermal uranium deposits is slightly lighter than meteorite sulfur and varies over a restricted range (6.7‰), averaging ?10.15‰. Two intervals can be recognized with respect to sulfur isotopic compositions in palingenetic hydrothermal uranium deposits. δ34S of sulfides formed in diagenesis, autometamorphism and hypothermal stages is similar to meteorite sulfur. On the other hand, at the stage starting from the alteration of uranium mineralization to the formation o uranium deposits and postmineralization the average δ34S is -7.89‰, with a wider range of δ34S variation (13.7‰), which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enrichment of δ34S in palingenetic hydrothermal solu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