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魏若平  王筱荣 《地震》1995,(1):44-51
本文通过研究甘,宁,青,新地区部分中强震前多种地震波参数的变化特征,探索西北地区中强震孕震过程。结果表明,地震波的P初动符号和初动半周期,振幅比,尾波持续时间比,尾波衰减数α值,介质品质因子Q值在大震前一二年中均有异常变化,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介质的非均匀性及孕震过程中地震波的衰减吸收特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的茂汶台(距1989年小金6.6级地震震中约130km)多年小地震综合断层面解求解得出,1989年小金北6.6级强震前,茂汶台小地震综合断层面解给出的P轴方向相对于多年区域平均主压应力方向发生了90°左右的转向,这个演变过程自震前两年开始,最大转动角度出现在1988年;与此同时,小震综合断层面解的矛盾符号比值也经历了震前持续下降—震后回升的变化过程,下降幅度最低点(=8.7)也出现在震前一年的时段内。通过对小金6.6级地霞孕发过程中震源区外缘局部地区应力场变化过程的研究认为,P轴转向及矛盾符号比下降现象是比较可靠的震兆判据之一。  相似文献   

3.
应用综合震源机制解法推断南通市地壳应力场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南通市及周边地震台2001-2011年的波形资料,拾取P波初动,应用综合震源机制解法研究了该地区的地壳应力场方向,在本研究中使用了1391个P波初动.而在计算中,我们根据每个地震离南通市距离的不同赋予其P波初动符号不同的权重,加权后P波初动数据的总权重为289.39,加权后的初动符号矛盾比为0.37.研究结果表明:主压应力轴方位和倾角分别为97°和53°;中间应力轴方位和倾角分别为196°和7°;主张应力轴方位和倾角分别为291°和36°.只搜索到一个最优解,说明研究数据的分辨率还是相当高的.南通市位于华北应力分区和华南应力分区之间,所得主压应力方位介于华北应力分区主压应力场方向NEE-EW和华南应力分区主压应力方向NWW之间,这体现了应力场的连续性.此外,主压应力轴倾角较大,其它两个应力轴倾角相对较小,和穿过南通市的NNW向正断性南通—上海断裂相吻合,反映了本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2005年9月19日陈巴尔虎旗-牙克石市间5.0级地震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9月19日在内蒙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牙克石市间发生了5.0级地震。震前,震源区附近ML≥4.0级地震活动异常平静,100km以外中等地震十分活跃。震源机制主压应力方向与背景场方向NEE向一致,仰角增大了53.5°。东北地区中强地震活动显著增强,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及其东西两侧。研究表明,未来1~2年,东北地区存在发生中强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宁夏及其邻区地震活动带与小区域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宁夏及其邻区地震台网记录的18099个初动符号,以单个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小震综合解的平均解,求得7个小区的区域构造应力场。全区主压应力场的平均方位为39°左右。各小区的平均主压应力方位为:西(吉)、海(原)、固(原)地区60°;银川平原及石咀山地区42°;石咀山以北、以西地区26°;(中)卫、(中)宁地区17°。各区均以来自西南方向的压应力为主。并认为当弱震活动带走向与主压应力方位成25°—30°夹角时,未来在这些条带上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6.
霍山窗与华东中强地震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分析了1972 ̄1997年霍山窗小震的资料,研究了小震月频次、小震空间分布、P轴取向、P波初动等特征。认为当霍山窗小震月频次增高超过40次时应注意3个月内华东地区在佛子岭东北或西南方向500km内可能发生中强地震。未来地震的大小、距离和方位与震群中的最大震级及佛子岭台记录到的P波初动符号的一致性和空间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1966mdash;1976期间,甘肃南部和四川北部地区地震P波初动方向资料,求出平均节面解,据此推断松潘mdash;平武7.2级地震前,孕震应力场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近东西向。但由松潘台资料所得最大主压应力轴的方向,在震前显示出近90deg;的转动。 由余震资料所得释放应力场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亦为近东西向。   相似文献   

8.
提出利用周期范围45-100s间的面波波形拟合与P波初动符号相结合,估计中小地震震源机制的方法.给出两个倾滑为主和三个走滑为主的震例.其中最小的是1996年12月16日北京顺义ML4.5级地震.比较了1996年2月5日云南丽江Ms6.0级余震的机制解与美国哈佛大学CMT结果的相似程度,各震例记录图与理论图的相似程度,以及初动分布与主压力轴P和主动力轴T分布区的一致程度.从比较结果看,得到的震源机制解有参考价值,开发的软件有可用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山西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的数字化地震波形资料,研究了山西洪洞地震前后P波初动符号、初动半周期、振幅比、S波衰减率、尾波持续时间比等地震波参数的异常特征,得出了地震前,小震P波初动符号一致性增强,初动半周期存在低值—波动—发震或低值—发震的时序演化过程等结论。  相似文献   

10.
2013年芦山MS7.0地震的震前及临震应变异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距离芦山地震震中70 km的姑咱地震台YRY四分量钻孔应变仪2013年4月16—19日记录到8次幅度达到十倍固体潮幅的张性应变阶跃, 这在该仪器6年多运行期间尚属首次. 这些应变异常与芦山地震在时间、 空间上相关; 应变异常的主压应力方向与震前宝兴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主压应力方向相近, 并与震前5个月中长达3个月的应变异常主压应力方向一致; 应变阶跃起始与远震震波同时到达. 综上认为, 4月16—19日的应变异常有可能是芦山地震发震断裂在破裂错动前地层蠕滑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宁夏南部地区(35°20'~37°40'N,104°30'~106°30'E)小震综合机制解的变化特征.发现在中强地震前,该地区小震综合机制解的P轴方位偏离平均值,向E或SE偏转,其仰角有增大的趋势,同时小震纵波(Pn和Pg)初动符号一致.6次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表明,该地区P轴方位与主压应力方向基本一致,因此该地区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近几年来的地震活动图像显示,该地区的地震活动有向中卫、中宁和同心地区集中的迹象.  相似文献   

12.
基于新疆地震台网中心自2009年1月—2013年5月的波形数据,利用CAP方法和P波初动方法计算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和静交界MS6.6地震周围(81°~89° E,42°~45° N)共418次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其一致性参数Var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震中附近一致性参数Var在震前呈低值,震后恢复正常;震前最大主应力P轴方位角与主震基本一致,震后恢复到历史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3.
用菲律宾海板块上7个站ITRF2000的速度建立了菲律宾海板块的整体旋转线性应变模型. 结果认为菲律宾海板块的现今运动是顺时针方向旋转,与NNR_NUVEL_1A估计的旋转方向一致,但与NNR_NUVE_1A估计的旋转极位置和旋转角速度有较大差别. 本文模型与Sella等建立的刚体运动模型相比能更精确地描述菲律宾海板块的现今构造运动与板内形变. 菲律宾海板块内部存在强烈的形变-应变场. 在板块上存在一致的向东形变,形变速率在中央构造线附近小,东、西边界附近大,南、北两端小,中部大,在Mariana弧上向东的形变速率达到484 mm/a. 板块上南北方向的形变,东、西部存在明显差别,东部的南北向形变速率很小,西部在Manila海沟附近南北向形变速率较大,北端向北的形变速率为113 mm/a,南端向南的形变速率为293 mm/a. 板块的中央构造线把板块的主应变场分为东、西两个区. 东区存在非常强烈的张应变,压应变则很弱. 主张应变为近东西方向,从中央构造线向东主张与主压应变率逐渐增加,板块东南边界附近(148°E,15°N)主张应变率最大为858×10-8/a. 在西区,存在很强的主压应变而主张应变则较弱,主压应变为NW-SE方向,主压与主张应变率呈现从中央构造向西逐渐增加的特征,在板块西北边界(122°E,23°N)附近,主压应变率最大为571×10-8/a. 菲律宾海板块主应变场的空间变化与板块内部及周围的构造背景密切相关,是构造应力场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利用福建地震台网记录的数字地震波形,采用基于P波初动和S/P振幅比(HASH)方法,反演了2010年8月至2014年12月间发生在福建仙游地区ML2.0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仙游地震序列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一致性较好,其节面走向、倾角及滑动角以及P、T轴优势分布十分明显。节面走向优势方向为北西向,与该区域沙县—南日岛断裂走向一致,震源破裂类型为近直立右旋走滑型。序列的发生主要受控于近南北向主压应力,与福建地区背景应力场方向存在一定差异。分析认为,仙游地震序列的发生主要受控于仙游地区小尺度区域的构造应力场,金钟水库水位变化与序列显著地震活动存在一定相关性,但对仙游地区构造应力场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推导了板块的弹性运动方程.根据太平洋板块(PCFC)上空间大地测量的观测结果,建立了PCFC的弹性运动模型,该模型与板块实际运动状态的符合程度明显地优于刚体运动模型.研究表明:PCFC现今旋转的角速度比过去3Ma的平均值大0037°/Ma;在PCFC内部存在明显的水平形变,在15°S以北和2045°E以西地区存在一致的向西形变,北西与南西方向的形变速率分别为08~35 mm/a与10~34 mm/a;在板块的东南区存在一致的向东形变,北东与南东方向的形变速率分别为15~18 mm/a与28~91 mm/a.PCFC内部水平应变场的空间变化是有规律的,在PCFC的西北部,主压应变轴为NW-SE方向,主压应变率大于主张应变率;在PCFC的东南部,主压应变轴为NE-SW方向,主张应变率大于主压应变率;PCFC的东南边界是扩张边界,边界附近的主张应变率最大(平均为151×10-9/a),主张应变轴基本上与洋中脊的扩张方向一致;PCFC的西北边界是俯冲边界,边界附近的主压应变率最大(平均为075×10-9/a),主压应变轴基本上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16.
弹性板块运动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传统板块构造理论认为板块是一个刚体,实际上板块是可变形的.板块内部几年到几十年时间尺度的变形主要是弹性变形,因此应当用弹性模型描述板块运动.推导了板块的弹性运动方程,由空间大地测量新的观测成果建立了菲律宾海、太平洋和澳大利亚板块的弹性运动模型.发现三个板块内部都存在明显的水平形变.板内应变场的空间变化有明显的规律:板块边界附近的应变率最大,从边界向内部逐渐减小;在板块扩散边界附近,主张应变率大于主压应变率,主张应变轴基本上与边界的扩张方向一致;在俯冲边界附近,主压应变率大于主张应变率,主压应变轴基本上与板块的俯冲方向一致;在走滑兼有俯冲性质的边界附近,最大剪应变的方向与边界断裂的走向基本一致.由GPS观测得到的主压应变轴与由震源机制解得到的主压应力轴方向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板内的应力-应变场基本上遵循广义胡克定律.  相似文献   

17.
江苏及邻区现代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鸣洁  周翠英 《中国地震》1996,12(4):383-388
利用1980年1月至1991年2月间江苏及邻区天然地震的P波初动符号,按不同深度分层计算平均节面解,分析江苏及邻区现代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在不同深度上表现出中、深部层应力方向较一致。  相似文献   

18.
选用国家地震台网和区域台网的初至波P波初动符号资料,采用下半球等面积投影,用格点尝试法计算了2009年中国大陆27次MS4.5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根据Zoback[1]研究全球应力场时的分类标准,对断层面解类型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走滑型(SS)地震13次,逆断层为主兼走滑(TS)8次,逆断层(TF)2次,正断层为主兼走滑(NS)3次,正断层(NF)1次。主压应力轴P轴方位的优势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除东北地区有稍微的偏移,其余地区都与当地的背景构造应力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Through rock acoustic emission experiments and structural deformation analysis, the tectonic stages in Meso-Cenozoic in the Kuqa depression of the Tarim basin are firstly divided. Then, combining with rock magnetic fabric analysis and memory information,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ectonic stress field of every tectonic stage are quantificationally resumed.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 relation of tectonic stress field of hydrocarbon formation stage by the finite element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and the known hydrocarbon reservoirs, the effects of tectonic stress field on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are further analyzed. The Kuqa depression has mainly experienced six tectonic movements since Mesozoic. Except that the tectonic stress field of the Early Yanshan stage (208-135 Ma) showed northeast-southwest extensional stress field where the orientation of the maximum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σ1) was northwest-southeast, the others were compressive stress field where the orientations of the maximum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σ1) were near north-south. Along with the closure of the paleo-Tethys ocean, the Kuqa depression in the Indosinian stage (250-208 Ma) was in strong compressive circumstance with apparently big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σ1) magnitude. Due to the equilibrium adjustment of interior Eurasia, the Kuqa depression in the Early Yanshan stage (208-135 Ma) was in weak extensional circumstance with apparently small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σ1) magnitude. From the Late Yanshan stage (135-65 Ma) on, with a series of collision events occurring at the south edge of Eurasia, the Kuqa depression was in compressive circumstance again in which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σ1) magnitude was from small to big in turn. The Late Himalayan stage (2.6-0.7 Ma) was the main tectonic deformation stage with the biggest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σ1) magnitude. Tectonic stress field plays a dominant role in hydrocarbon formation, it not only forms migration channels and trap structures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but also is the main drive power for hydrocarbon migration vertically along faults.  相似文献   

20.
Introduction In the last 20 years, with observation technique development in space monitoring to Earth, a large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monitoring crustal movement. This makes it possible for us to study crustal movement and the present geodynamic. Continuous GPS observation conducted in Chinese mainland and its neighboring region provides us for studying the present strain field of crustal micro-behavior tectonic. Crustal micro-behavior tectonic means that we can study the dif-ference be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