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广泛的网上资料搜集、分析和整理分类,为广大水文地质及相关行业工作者介绍了英特网上的水文地质信息资源,主要有与水文地质有关的大学、科研机构、电子期刊、虚拟图书馆、虚拟实验室和链接站点的最新获取途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大数据越来越受到计算机、地质、生物、医学等诸多领域的关注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地质信息服务跟踪为例,针对美、加、英、澳4国的主要地质调查网站及中国知网,运用地质大数据发现技术的网络爬虫方法,获取需求文本数据,进而分析文本内容,总结国外地质信息社会化服务现状。大数据发现技术在地质领域的合理运用,对快速、高效获取图片、文档等数据及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了通过科学钻探获取的地学信息的特点和地学信息获取方式。着重介绍了几种对探有特殊意义的地学信息获取方法。最后提出了为实现获取地学信息的目标而制定科学钻探技术主案时须遵循的准则。  相似文献   

4.
基于微博平台的中国城市网络信息不对称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映雪  甄峰  王波  邹伟 《地球科学进展》2012,27(12):1353-1362
网络信息空间的空间关系及信息流研究为信息化影响下的地理空间演变研究奠定基础。借助微博这一新兴网络信息传播平台获取中国城市间网络信息联系数据,采用流分析方法呈现城市间网络信息联系的空间格局。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网络信息关系呈现出"一超多强"的空间极化不对称格局。网络空间不对称格局与地理距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密切关联性,表现为:城市对外网络信息总不对称度与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相对一致性;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对城市间网络信息不对称程度影响的距离衰减性;城市间网络信息不对称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相对一致性;东、中、西部三大地区间网络信息不对称关系与经济发展梯度的相对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网络信息空间的城市地理学研究:综述与展望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飞速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社会系统和经济结构,同时也重构了全球城市的物理和虚拟空间结构形式。近几年,在西方发达国家,网络信息空间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多学科研究的热点,有关城市网络信息空间的地理学研究也不断涌现。从技术与经济的角度入手,在已有文献资料基础上,对西方地理学界关于网络信息空间与城市发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首先界定网络信息空间的概念及其相对于物理空间的各种特征,然后总结城市学者研究网络信息空间的几种理论方法,并从三个空间层次分别评述现有的实证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网络信息空间的测量方法和关于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进行了进一步展望。  相似文献   

6.
通过简要介绍国内外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服务体系及现状,对比分析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地学文献资源状况及中国地质图书馆文献资源现状及利用情况.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中国地质图书馆开展地学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初步思路.  相似文献   

7.
面对矿业权年检信息报备工作面临的诸如遍布全国的部、省、市、县年检机关及勘查单位和矿业权人等众多组织机构、多样化的角色分工、复杂的系统与网络环境、信息报备时效性等急需解决的问题,采用离线报盘与在线报备相结合的多层架构思想,基于RIA等技术设计并实现了矿业权年检信息报备管理系统,成为矿政管理从行政审批向综合监管方向发展过程中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快速获取地震预警信息在地震预警系统中十分重要。目前的地震预警技术多是基于区域地震台网,均需依托测震或强震动观测台网,其时效性受到观测台站与台网中心间数据传输速度的制约。本文设计了地震预警信息的在线获取系统,可通过前端专用MEMS传感器获取地震动数据,由本地CPU进行实时处理,实现地震预警信息的在线获取,并通过3G无线通信网络进行信息公布,可满足地震预警的时效性与准确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阐述地震信息网络化当前应加强数据库建设,网络建设,馆藏资源建设,以及加强对现有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广度与深度,并应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论述、分析全国地质图书馆自动化方面的成绩和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只有实现计算机网络化、地质图书馆才能建成信息资源丰富、信息传递迅速、信息流平缓而流畅,经济而高效的现代化“无墙图书馆”。而信息纷杂的计算机通讯网络又须依靠图书馆这种专职信息处理机构来开发其资源,作者认为,我们可在分布广泛的计算机设备和现有数据通讯线路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和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建立一个全国性并通达世界各国地  相似文献   

11.
用测井资料预测煤层瓦斯含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梁亚林 《中国煤田地质》2001,13(3):33-33,39
将测井资料中视电阻率及伽马伽马与实验室分析出的煤样瓦斯含量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进而运用其预测出其他煤层瓦斯含量并与实验室分析结果对比,误差较小。证明用测井资料预测煤层瓦斯含量是可行的,从而进一步推广了测井资料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地质档案数字信息化是为了提高地质档案利用率和管理水平,为读者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服务,使利用者足不出户便可查阅有关的目录、索引和全文资料。地质档案数字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体现在地质档案数据库平台建设、数字化软硬件环境建设构想、数字化检索功能设置和网络数据库权限设置等方面。其优越性在于:信息管理数字化:采用先进数字化存储技术方案,达到通用性强、安全性高、标准化程度;资源管理虚拟化:通过网络互联和馆馆共建虚拟资源,实现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信息资源管理智能化:可以使利用者运用超文本及多媒体技术进行智能化检索;用户使用方便化: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计算机获取更为及时、准确的资源信息。  相似文献   

13.
利用小波变换井震联合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联合处理,实现互补,从声波测井或密度测井资料中,提取高频及低频信息,提高地震记录的主频,展宽地震资料的频带,进而达到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的目的,利用小波变换技术,对地震记录作多尺度分解,适当地选择小波函数的参数,可以改变地震资料的频率成分,使之接近谱白化,本方法的特点是参数容易选择,运算速度快,处理之后,地震剖面的分辨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煤层气测井资料解释初探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探讨了用于煤层气测井资料解释的煤层气储层的组成模型。煤层气储层具有双重孔隙结构,因此它可以分成裂隙和含微孔隙的基质两部分。就煤层气储层的组成成分而言,它由有机质、矿物质、水和气四个部分组成。从此组成模型出发,用以“岩心刻度测井”为主的解释方法,对煤层气储层的灰分、含气量和渗透率等储层参数进行了实测解释分析。  相似文献   

15.
在研究凤凰山铜矿区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作用过程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分析和动力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结合现代成矿预测理论,提取了本区多元地学信息综合集成的成矿预测信息,并利用具有较强的非线性拟合功能的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探讨建立了本区多元信息综合集成的成矿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6.
关于地质勘查成果有偿使用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地质勘查成果有偿使用是我国《矿产资源法》、《著作权法》和一系列行政法规所确认的。但在当前存在将地质成果的著作权与矿业权混为一谈的现象,现行行政法规对此未予剥离,可操作性不足,保护规定也不尽合理。因此,地质成果使用者难以遵守有偿使用的规定,甚至资料保管单位也有擅自将地质成果公开乃至出售的弊端。为方便地勘单位学习、掌握有关法律、法规,作者列举了相关政策法规的演进过程,以便让读者系统了解,并为维护自己成果的合法权益提出修改意见;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应依据国家法律进一步征求各方面意见,修订有关行政法规,使地质成果有偿使用得以正常实施。  相似文献   

17.
区域性海洋环境灾害信息网络服务系统总体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分析区域海洋预报中心业务的基础上,从数据传输流程入口,进行业务系统总体建模,建立统一的海洋预报信息网络平台,实现高度集成的区域性海洋环境灾害信息网络服务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采用XML Web Service技术体系为核心的平台技术,实现了前台应用系统和后台业务系统的松耦合连接,解决了系统建设中由于各种现存信息系统相互独立造成的信息系统过度扩张问题,以及在新的信息系统建设中,新老系统的继承和复用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甘肃省地矿局地质资料馆为例,通过馆藏资料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建设性的讨论了地矿行业图书馆馆藏图书及过刊修复整理和数据库建设的必要性和实施意义。提出以馆藏老旧、损毁资料修复和整理为手段,挽救和保护价值资源;以明确资料数据库建库要求、执行建库标准、采取内外资源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依托已有互联网网站等资源,构建高效服务平台,为使用者提供多层次、多方位、较为完备的检索查询和资源利用等综合服务,为管理者提供优化馆藏资源、完善馆藏体系、提高服务信息,力争使文献资料管理和服务上一个新台阶,为地质工作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建立建国以来形成的所有煤炭地质项目目录数据库,挖掘蕴藏在老资料和老专家手头或头脑中的地质信息,是开发煤炭地质信息和发现新资源的良好渠道。  相似文献   

20.
辽西地区区域金矿成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分研究辽西地区含金岩体,地质,矿产,化探,遥感等综合地学信息的基础上,利用特征分析法,建立了区域综合信息找矿预测模型,并进行区域金矿成矿预测,对指导该区金矿找矿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