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谈英武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1996,(2):40-42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以下简称西线工程)是大有希望的,它已列入国家南水北调中线、东线之后的议事日程;大有希望,是指中央决策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为解决西北地区严重缺水问题,加快西线工程的进程,是重大措施之一;大有希望,是指西线工程的研究已近40年,国家计委1987年决定,开展10年的超前期规划研究进展顺利,已经完成,并及时转入规划阶段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关于西部调水问题,香山科学会议第61次学术讨论会上,许多专家畅所欲言,发表了宝贵意见,有书面材料的,本刊全文发表。其余以发言先后为序,本刊摘录了部分发言纪录,未经本人审阅,疏漏错误之处,由编辑部负责。 相似文献
3.
刘崇蓉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1996,(2):54-54
以往的南水北调工程局限在长江流域内,没有谈到从藏东调水。西线调水的方案很多,原有的规划是在本流域内.现在是跨流域调水。到底如何选取调水目标?那些地区是真缺水?调水顺序如何?应做全面和系统的规划,规划中要有西部需水的总体规划。 对于雅鲁藏布江的调水工程也要有全面的综合规划。供水和调水区可调多少水.要从总的经济效益来评价。这应是多学科、多方面专家共同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佟屏亚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1997,(1):48-52
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有明显的历史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地区适应性和发展持续性。中国人民创造的传统精细农艺及其思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持续发展,经久不衰。20世纪下半叶,中国传统精细农艺与现代科学结合,创造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农业技术体系,仅用了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让世界上22%的人丰衣足食,堪称世界农业持续发展的 相似文献
5.
杨振怀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1996,(2):52-53
1.解决水资源矛盾,当务之急是开展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南水北调三条线:东线易,中线难,西线艰。 我国耕地20亿亩,北多南少。其中1/3为灌溉耕地,2/3为非灌溉耕地。耕地灌溉的极限为8-9亿亩。 水资源矛盾集中体现为农业缺水,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一方面,南水北调代价高昂,缓解缺水矛盾的能力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6.
《中国长江持续发展地图集》编制组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1997,(4):53-53
国家科委工业科技司于1997年10月27-29日在京主持召开编制《中国长江持续发展地图集》课题初审会议。1997年10月29日会议特邀请本图集科学顾问陈述彭院士,对图集进行了全面的初审,并提出许多高层次建设性意见。 (1)会议详细审查了一年来各参加单位工作成果,按图集总进度,目前已完成约80%的工作量。图集在总结和归纳“85”长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按照“持续发展”概念提出一些新的选题。根据最近研究成果新编地图约占40%以上,其中首次出现的选题约占10%。 相似文献
7.
张镜湖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3,5(3):4-5
长江流经 1 1个省市 ,支流散布于 8省浸润中国1 /5的土地。在世界大河中迳流量仅次于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本文讨论长江在未来经济发展上的重要性和一些问题。1 能源2 0 0 1年 ,中国能源消费 ,煤炭、石油、天然气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67,2 4 ,3。世界平均分别为 2 8,38,2 4。中国煤炭消费量太高 ,而石油和天然气偏低。中国石油储量仅占世界 3%,而天然气之比例更低。自 1 993年以后 ,中国开始输入石油。 2 0 0 0年石油进口量占消费量 1 /3。世界石油储量将于 2 0 1 0年开始下降至 2 0 5 0年 ,将消耗殆尽。 相似文献
8.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2,4(4):23-23
2002年金秋,我们来自全球各地的学者聚首美丽的西子湖畔--中国杭州 ,出席产、学、政三方共同参加的高层次区域发展国际研讨会,回顾世界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历程,展望未来,审视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关键问题和机遇。尽管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城市的发展,在经济、人口、文化以及空间集聚形态等层面始终存在不同的特点,呈现其发展的多元性,但其发展阶段和发展规律仍有许多相似之处,呈现发展的共同性。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文化、科教最发达、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区 ,三角洲区域的进一步开发、开放将有利于本区域乃至整个中国进一步与世界接轨。 相似文献
9.
齐清文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1,3(3):1-2
第20届国际地图学大会(ICC2001)于2001年8月6~10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这是国际地图协会ICA (International Cartographic Association)按照每两年一届的惯例在21世纪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地图学大会。 相似文献
10.
华夏思维与信息思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伟国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1997,(1):53-56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科学前沿发展”这一个跨学科论题,内地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华夏思维中的朴素系统论已有不少论述,本文从另一角度探讨信息思维和华夏思维之关系,中国传统文明在未来世界科技发展中位置和贡献。焕发华夏后人在新的地球文明来临前之醒觉,迎接廿一新世纪之到来。 相似文献
11.
陈述彭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1997,(2):19-20
首先,请允许我对中国地理信息系统海外专家委员会(CPGIS)和台湾资讯界的同仁们,测绘界的朋友们共同努力,筹备和组织这次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研讨会,表示热烈的祝贺! 21世纪即将来临,我们面前即将出现一个崭新的空间时代和信息化社会。地球上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深切地影响着每个人的生产、生活和交往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13.
刘南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1997,(3):20-20
浙江省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系浙江省政府1993年11月下达兴建,1995年4月以“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率”的评语验收的省重点实验室,主要进行3S理论与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研究。3S技术的核心是地理信息系统,在我国亦称GIS为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是利用计算机软、硬件,对区域内各种分布、布局的数据资料进行自动化采集、存贮、显示、运作、分析和建模的人一机系统,是快速、高效进行区域性规划、管理的新兴的分析、决策手段。是集计算机、地理、测绘、环境、资源、信息和管理科学于一体的学科交叉领域。 相似文献
14.
何昌垂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1997,(4):21-22
有机会参加中国科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地球信息科学联合实验室的开幕典礼,对我本人来说是一个殊荣。首先请允许我代表联合国亚洲和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对联合实验室的建立表示衷心的祝贺!对中国科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的领导的远见和决心表示敬佩!我觉得还应该对为实验室的建立辛勤筹备、踏实工作奉献的中国科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的有关的专家、教授和研究人员表示衷心的祝贺! 相似文献
15.
廖克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3,5(2):1-1
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于2002年10月25~29日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举行了“新世纪地图学与GIS的开拓与创新”学术会议。来自全国各地50多个单位的9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并提交60多篇论文。会上有14位教授作报告,近30位专家学者在分组会上报告。论文涉及地学信息图谱、数字省区、地理信息标准化、公共信息网、空间信息移动服务系统、海图数据库系统、生物量遥感监测、GIS在作战指挥自动化中的应用、计算机地图概括、数字电子地图、GIS的应用以及地图学与GIS人才培养等许多方面。这次会议的论文同上届学术会议比较,在研究深度和解决实际问 相似文献
16.
廖克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1997,(3):6-7
各位院士,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主席团向新当选的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表示衷心祝贺!对出席今天会议的国际欧亚科学院的各国院士和各位中外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刚才国际欧亚科学院院长E.E.什里亚耶夫院士已就国际欧亚科学院的宗旨、任务与它的活动作了报告,这一报告使我们加深了对国际欧亚科学院的了解。现在我就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的筹建与任务向与会者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7.
成夕芳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2,4(4):108-108
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 GIS专业委员会暨学术会议于 1 0月 2 5~ 2 9日在青岛举行。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有 90多位 ,分别来自全国各地 5 0多个单位 ,共收到论文近 60篇。会议围绕着“新世纪地图学与 GIS的开拓与创新”的主题 ,毋河海、杜道生、崔伟宏、池天河、曹桂发、黄杏元、马耀峰等 1 4位教授在大会上作了报告 ,有近 30位专家学者在分组会上作了报告。 相似文献
18.
环境监测与卫星遥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述彭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1998,(1):56-59
契机 1997年12月11日,李鹏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环境监测工作很重要,它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并具体指示:环境监测总站每周报告部分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这种形式很好,要坚持做下去,现在只是内部报告,将来在适当的时候还要对外公布,这对提高公众环境意识,促进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将大有好处。认真贯彻总理指示,正是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大好契机。 相似文献
19.
曹桂发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1996,(2):7-10
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是中国政府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自1994年中国政府制定并开始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扶贫工作已初见成效。到1995年底,全国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已从8000万下降为6500万。现今这6500万人口主要分布于西南石灰岩山区,青藏高原的高寒山区,黄土高原的干旱区,东西部接壤的大山深山区以及东部丘陵山区(见图1)。造成这些地区的贫困原因,主要是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科教卫生不发达,劳动力素质低,资源开发水平低,二、三产业发展慢。 相似文献
20.
南水北调总体战略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有实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1996,(2):47-51
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是一个大缺水系统,南水北调势在必行 黄河是贯穿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的大动脉,使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的缺水形成了一个大缺水系统。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黄河的工农业用水量已达271亿立方米,再加上冲刷黄河下游和河口泥沙淤积的用水量200亿立方米,总共达471亿立方米。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约56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可利用水量的潜力已不到100亿立方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