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用天气图模式指标法,对冬半年(9月——翌年4月)冷空气影响,造成黄海的偏北大风预报进行探讨。按寒潮天气过程500mb的三个基本模式进行分型,每一类型冷空气活动过程,又分为几个阶段。针对每个阶段的关键问题,找出预报指标。此外,对低压的配合问题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广西沿海热带气旋大风数值预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旋衡风方程,推导热带气旋区域内风场和气压场的分布状况,把计算值与实测值进行回归统计,建立广西沿海热带气旋大风数值预报模式,效果较好,可供热带气旋预报中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福建省冬半年沿海和港湾岛屿自动站的逐时极大风观测资料和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EC(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细网格以及T639(TL639L60)三种模式预报的10 m 风场资料, 将模式预报的风向风速与观测资料进行对比检验, 结果表明: 福建省沿海冬半年大风的盛行风向以东北风为主, 大风的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沿海风力的脉动性、跳跃性、局地性突出。从三种模式对风速风向的模拟效果来看, WRF 和EC 细网格的预报效果较好, 有可参考性, T639可参考性不高。对于风速, 模式预报结果相比实况极大风速偏小, 港湾岛屿代表站风速的平均绝对误差均小于沿海代表站, 预报平均误差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小, 由中部向南北逐渐减小。风向相比风速的预报效果要差, WRF 和EC 细网格的风向预报误差在45°~50°, 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港湾岛屿代表站风向的平均绝对误差大于沿海代表站, 以浮标站的误差最大。当观测风速出现7 级及以上风速时, 若对大风进行分级检验, 则较低风速的预报平均绝对误差小于较高风速; 风向预报的平均绝对误差也大大降低, 且误差都在45°以内, 具有良好的参考性。  相似文献   

4.
对德州地区1991~1995年的大民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春季大风多于冬季,风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日变化也较突出。还分析了该区的大风成因,认为该区微地形地锐对大风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T639数值预报产品对黄渤海沿海大风预报效果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影响系统对2008—2011年黄渤海沿海的大风分了四个天气类型:气旋、低槽冷锋、台风和综合类。对不同类型的大风天气,就T639数值预报产品天气系统的影响时间、强度和中心位置以及大风出现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大风落区、最大风速值和最大风速值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和落区的预报准确率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T639数值预报对黄渤海沿海大风具有较好的预报准确率,漏报率较低;对于台风类的预报能力偏差;预报数值比实况偏小,当预报有气旋、或预报大风时间长范围大时,实况风将增大1—2个量级;对于大风的开始时间预报略偏早,而对于大风的结束时间和最大风速的开始和结束时间预报均略偏晚。  相似文献   

6.
7.
为了提高近岸精细化海温预报精度,利用神经网络方法,分析了海温数值预报及观测数据在释用中的作用,研究了定点近岸海温影响因子的最优配置方案,建立了定点海温精细化数值预报释用模型,评估了释用模型性能。误差分析结果显示,数值海温产品及其观测在建模中起到了降低和稳定模型误差的作用;释用模型将定点数值预报的误差从2.2°C减少至0.7°C;预报误差较调训误差略高,但考虑到预报误差的稳定性,数值释用与人工经验预报水平持平,因此,该方法具有十分广阔的拓展空间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1977—1980年冬半年的资料,统计了冷高压南侵和增减水之间的关系,根据特定区域气压场的不同配置,将增减水分成四个类型:即西北高东南低增水型、西高东低增水型、西南高减水型和高压入海减水型。建立了多元回归预报公式,并于1983年冬在日常预报中试用。经非样本检验,在±25厘米误差范围内,预报准确率达92.3%。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舟山市1994~2003年的测风站资料统计了突发性冷空气大风的发生规律,是以中路冷空气为主,主要发生在11月到3月。通过t统计分析,认为与冷空气大风关系密切的物理量主要有各层风速、低层的温度梯度、地面的气压梯度等,因此主要从这些物理量中选取预报因子。用SVM方法建立预报模型,结果证明SVM方法确实适合小样本建模,有较好的推广能力。  相似文献   

10.
福建沿海大风频繁,风力很大。据统计,一年中各月都会出现6级以上大风,其中又以每年10月至翌年2月最为频繁,平均每月大风日数达15天以上。11月份平潭站常年平均大风日数达26.3天之多,几乎全月都有大风。风力达8级以上者甚多,大者可达10—12级,台风正面袭击时,风力可达12级以上。因此,做好大风预报,是福建省天气预报服务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引起福建沿海大风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几乎各种天气系统都可能出现,预报难度大、特殊问题多。这些问题包括;环流形势的作用;气压梯度方向的影响;变压梯度的作用;起风时间的估计;西南大风的预报;地形低槽的作用。现分别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1.
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浙江沿岸海平面进行了研究, 采用多种海平面上升预测模式进行了计算和预测, 结果表明: 浙江沿岸的海平面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 其变化曲线浙北、浙中沿岸为单峰型, 而浙南沿岸为双峰型, 南北地域差异较大。浙江沿岸过去30 a 间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2.63±0.06) m m /a。研究还表明, 未来浙江沿岸海平面还将上升, 按模式计算, 至2050年上升29 cm , 到2100 年估计上升值为60 cm 。  相似文献   

12.
搁浅、误捕和救助记录是研究野生动物分布和获取其基本生物学数据的重要来源,尤其是对那些缺少系统性野外调查的物种。本研究收集了福建沿海2006—2019年间鲸鲨(Rhincodon typus)的搁浅、误捕和救助记录,初步探讨福建沿海鲸鲨的时空分布情况,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共收集福建沿海鲸鲨搁浅、误捕和救助记录30例,包括搁浅10例、误捕18例和救助2例,其中福州鲸鲨记录大部分在平潭岛附近,这可能与平潭海域上升流带来的丰富生物资源有关;所有记录中有28例(93.3%)发生在6—10月,表明夏秋季可能是鲸鲨在福建沿海活动的高峰期。此外,有体长记录的22条鲸鲨中,17条(77.3%)为幼年个体,可能是因为幼年鲸鲨偏好在高生产力的近岸海域聚集以获取充足的食物,因此也更容易搁浅或被误捕。较多的误捕记录(60.0%)提示渔业活动对鲸鲨有较大威胁。因此,建议建立全省甚至全国性的鲸鲨搁浅误捕数据库,进一步严格和规范渔业管理,改进渔具以降低误捕鲸鲨的概率,加强对公众(特别是渔民)的宣传教育,以更好地保护这一濒危物种。  相似文献   

13.
福建沿海精细化台风风暴潮集合数值预报技术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首先基于高级环流模型(ADCIRC)建立了一个适合台湾海峡及福建沿海区域的精细化台风风暴潮数值预报模式。利用所建立的精细化数值预报模式对影响台湾海峡及福建沿海的8次台风风暴潮个例进行了模拟,对模拟的24个站次的风暴潮增水峰值与实测值进行了对比,平均绝对误差小于15 cm;其次,为了尽可能减小由于台风路径预报误差而造成的风暴潮增减水误差,本文采用了集合数值预报技术,试报证明此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风暴潮增减水误差。  相似文献   

14.
常方强 《海洋科学》2016,40(4):100-107
为了揭示软质海崖的侵蚀机制,现场利用量测方法研究了福建省平潭岛东北部软质海崖的蚀退特征、蚀退模式和影响因素,并利用自制崩解仪测试了砂土和粉质黏土的崩解速率。结果表明,软质海崖滑塌物体积、堆积距离均随海崖高度增加而增大,每次滑塌海崖蚀退距离位于0.08~1.23 m;滑塌物覆盖住崖脚后具有临时保护崖脚的作用,但由于其受到扰动较易发生再次蚀退;崖脚海蚀槽的形成对滑塌起到重要控制作用;降雨、海洋水动力、强风和人为活动是造成蚀退的四大因素;在土体抗侵蚀方面,砂土的抗侵蚀能力最弱,粉质黏土的居中,黏土的最强;现场干燥粉质黏土的崩解速率为2.4 cm/min。  相似文献   

15.
基于江苏沿海连云港、吕四两个测点的验潮站多年的观测资料以及AVISO卫星高度计资料,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和潮汐调和分析方法研究江苏沿海地区的海洋水位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江苏沿海海平面和潮差均呈上升趋势,海平面上升速度达3.35 mm/a,高于全球和区域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对采样间隔为1 h的潮位连续观测数据作调和分析,各验潮站主要半日分潮的振幅呈上升趋势,全日分潮的振幅呈下降趋势,S_a分潮的周期性变化与El Nino现象有关。  相似文献   

16.
基于浅水方程和第三代波浪模型,构建了江苏沿海的风暴潮和台风浪耦合模型,并通过对天文潮、风暴潮和台风浪的模拟对模型进行验证.通过比较6场典型台风过程中江苏沿海的波浪增水特征,剖析了江苏沿海波浪增水的量级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受岸滩地形控制,不同台风暴潮期间江苏沿海最大波浪增水分布呈现类似特征,总体上,江苏中部和南部沿...  相似文献   

17.
许志峰  王明亮 《台湾海峡》1992,11(3):203-210
本文根据福建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以及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等综合调查资料进行研究,报道了福建沿岸晚第四纪地层存在着新老沉积物的混合现象。混合层分布在易受老碳玷污的闵江等河流入海区附近,存在于0.6~1.0m深的沉积物中,发生在10ka以近的时间里。这是由于冰后期气候、构造条件发生大变异,使老地层裸露、风化、剥蚀,其沉积物搬运后,在水动力条件适宜的海区与年轻沉积物发生混合沉积.在使用这些混合层的测年资料时应当加以研究,当沉积物与沉积层具有同时性时,沉积物年代可以代表沉积层年代;如果两者不具同时性,应当通过对比和必要的校正后方能做为地层划分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There is a wind-caused upwelling along the east coast of Guangdong in summer. Its central position is above the depth of 20 m, and its annual variation is quite large. In August 1982, the velocity of the upwelling was 1.2 ×10-3 cm/s, the vertical flux of active phophate, 1.5m mol/(m2·d); and the primary productivity, 1558 mg/(m2·d), in the area outside the bay of Jieshi. Inside the up-welling facing the shore, a phenomenon of lacking oxygen existed at the sea bottom above 5 m depth. In the area outside the upwelling center, there was a phenomenon of upward water temperature inversion.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area of the upwelling are as follows: temperature, 22.13℃; salinity, 34.19, dissolved oxygen, 3.72 ml/1; oxygen saturation degree, 74.6%; pH value, 8.14; and active phosphate, 1.10 m mol/m3.  相似文献   

19.
Direct measurements using a free-falling micro-profiler were conducted on the northeast coast of Hokkaido in the summer of 2007 to clarify the mixing process in the Soya Warm Current (SWC) region in terms of microstructur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urner angle (Tu) showed that these regions have a high potential for double diffusive convection, but direct measurements of the turbulent dissipation rate (ε) and dissipation of temperature variance ( $ \chi_{T} $ ) did not necessarily correspond to each other in the SWC region, especially in the offshore front of SWC and farther offshore. The mixing efficiency indicated that, even though the Turner angle (Tu) indicated a high potential for double diffusive convection, turbulent mixing was the main contributor to the mixing process in this region, and double-diffusive convection only contributed partially and sparsely, especially in the boundary off SWC water. The bottom mixed layer (BML) is known to thicken off the SWC. The vertical diffusivity coefficient was enhanced near the bottom (10?4–10?3 m2 s?1) off the SWC, and these results support that turbulence near the bottom off the SWC contributed to the thickening of the B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