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文章利用1961—2013年鄂尔多斯地区11个气象站的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和2012—2015年的闪电定位资料,对该地区的雷暴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地区的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8.2d,属于中雷暴区。其中东、西部的年平均雷暴日数相差15d左右,呈东部多西部少的经向型特点且季节性特征明显,夏季(6、7、8月)平均雷暴数最高,为20.9d,占全年雷暴日数的74.66%,53a来,年雷暴日数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通过闪电定位资料分析得出:多数雷暴的雷电流集中在15~80k A之间。  相似文献   

2.
夏季青藏高原雷暴天气及其天气学特征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尤伟  臧增亮  潘晓滨  李毅  安成  李安泰 《高原气象》2012,31(6):1523-1529
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2000-2009年夏季(6-8月)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雷暴天气各要素的垂直廓线特征,在此基础上,修正了K指数,并对修正后的K指数(KM)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高原雷暴中心主要发生在高原西南侧的日喀则、高原中部腹地那曲、拉萨一带以及高原东部地区,夏季高原中部雷暴中心区随月份向西南转移,其东侧的雷暴中心区随月份向南偏移,雷暴中心位置向南偏移且雷暴的月平均频数减少,高原上由南向北雷暴发生的时段不同,高原中部和北部的那曲、沱沱河雷暴峰值的出现时段比南部的拉萨早3~6h;高原南部的定日和拉萨雷暴日大气低层存在逆湿现象。高原地区雷暴日500~400hPa之间为不稳定层,400hPa以上为稳定层,400hPa处假相当位温为最小值,雷暴日平均风向为西南风;对KM指数检验表明,大多数雷暴日KM>10℃,占总雷暴日的92.7%;当KM<0℃时几乎无雷暴发生,KM指数对雷暴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博州雷暴的时间变化和周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61--2000年博州4个气象站雷暴天气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雷暴的气候特征.分析表明,博州多年年雷暴日数20-52d,年雷暴日数平原地区较少,高山地区较多,雷暴天气集中出现在夏半年5-8月.温泉雷暴天气的高发时段15-21时,精河高发时段17-23时,阿拉山口高发时段16-24时.温泉、精河和阿拉山口雷暴持续时间以30min为主.博乐和阿拉山口40a内年雷暴日数线性减少,两站年雷暴日数在1979年发生突变.博州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具有6~9a的震荡周期.  相似文献   

4.
利用1960─2018年抚州市11个气象站雷暴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抚州市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并分析了雷暴天气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及其主要影响系统。结果表明:抚州市雷暴空间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年均雷暴日数有70.5 d,总体呈下降趋势,平均以-4.46 d·(10 a)-1速度减少。雷暴主要发生在春、夏季,两季雷暴日数占全年雷暴总日数的86.6%,雷暴发生频次春季以4月最多,夏季以8月最多;雷暴发生时间存在明显的日变化,主要发生在13─20时。雷暴日数在1987年发生突变,存在3~6 a的短周期、13~15 a的年代际周期变化和21 a左右的低频振荡。抚州市雷暴的天气形势主要有锋面型、高空槽(切变线)型、副热带高压边缘型、东风波与台风倒槽型。  相似文献   

5.
利用1970—2014年山西省岢岚地区地面雷暴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岢岚地区雷暴的气候特征,并研究雷暴严重年6—8月平均大气环流和对流稳定性特征。结果表明:(1)1970—2014年山西岢岚地区雷暴活动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时间性特征,主要集中在6—8月(占总数的74.08%)、13:00—21:00(占总数的66.46%);年雷暴日数呈增多趋势,每10 a约增加1.8 d,雷暴初日最早出现于3月25日,终日最晚出现在11月3日,且初、终日的年际差异较大;(2)小波分析结果显示,近45 a岢岚地区年雷暴日数具有明显的2.457 a和4.1322 a周期变化特征;(3)多雷暴年,岢岚地区位于500 h Pa平均位势高度及距平场槽底,而少雷暴年则位于槽后脊前;(4)多雷暴年的CAPE值为229.70 J·kg-1,是少雷暴年的2.0191倍,多雷暴年的K指数值达31.6℃,比少雷暴年大2.83℃,表明多雷暴年大气的不稳定性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1971—2008年内蒙古地区117个测站的雷暴资料,采用常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EOF)对全区雷暴天气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6.6d,内蒙古雷暴发生的次数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雷暴月分布呈单峰型,全年中6—8月为雷暴集中期,占78.5%,雷暴高发集中在午后;内蒙古年平均雷暴日数总体上呈东南多西北少的特点,出现3个雷暴中心,分别位于中南、东南和东北地区,中南和西部的年平均雷暴日数变化较大,而东部的年平均雷暴日数变化较小;通过EOF分解将内蒙古雷暴异常划分为全区一致型、东南—西北型、纬向型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7.
谢波  池再香  黄艳 《贵州气象》2011,35(3):37-39
利用贵州84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7年历年夏季(6—8月)逐日雷暴资料,分析贵州夏季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47a来贵州夏季雷暴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时间性和年际分布等特征;且21世纪6月份雷暴日数偏多地区具有明显增多趋势,偏少地区具有减少趋势,而7月和8月,雷暴日数偏多地区具有明显减少趋势,偏少地区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
三门峡市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1970--2009年三门峡40a逐日雷暴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法、小波分析,对三门峡市雷暴变化特征及突变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门峡市年平均雷暴日数达16.5个,高发季节为每年6—8月,高发时段为14—21时;年雷暴日数年代际线性变化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5个/10a。Mann-Kendall法检验显示,雷暴总体上呈减少趋势,没有发生突变。从小波分析的结果看,三门峡市雷暴日序列具有3、6a的短周期和8、14a的长周期振荡变化,其中以6a和8a振荡周期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9.
利用1970 -2009年三门峡40 a逐日雷暴观测资料, 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法,小波分析,对三门峡市雷暴变化特征及突变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门峡市年平均雷暴日数达16.5 天,高发季节为每年6—8月,高发时段为14-21时;年雷暴日数年代际线性变化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5个/10a。Mann-Kendall法检验显示,雷暴总体上呈减少趋势,没有发生突变。从小波分析的结果看, 三门峡市雷暴日序列具有3、6 a的短周期和8、14 a的长周期振荡变化,其中以6 a和8 a振荡周期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近55年来宾市雷暴日数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1956~2010年广西来宾市国家基本气象站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雷暴日数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来宾市年雷暴日数在46~106d,年平均雷暴日数为72.4d;来宾市一年中任何一天都有可能出现雷暴天气,其中6、7、8月雷暴日数最多,约占全年雷暴日数的57.4%。小波分析显示,来宾年雷暴活动具有较强的9年周期...  相似文献   

11.
近50年西宁地区雷暴日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西宁地区4个测站雷暴观测资料,分析了1960—2008年西宁地区初、终雷暴日及雷暴日数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西宁地区为雷暴多发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43d,近年来雷暴日呈减少趋势;初雷暴日略有推迟,终雷暴日明显提前;3-11月均有可能出现雷暴,6—8月为雷暴高发期,12月-2月未出现过雷暴;平均初雷暴日为4月25日,终雷暴日为10月3日;大通雷暴出现最早,结束的也最晚;春季、秋季平均气温稳定通过4~5℃的时间大致与初雷暴日和终雷暴日的时间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利用廊坊市9个气象站1964—2011年的雷暴日资料,通过数理统计、线性趋势拟合和小波分析,研究了廊坊市近48 a来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周期性特征,并结合信息扩散法,进行了不同雷暴日数下的概率区划.结果表明:廊坊市雷暴日的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年均雷暴日数总体呈下降趋势,约每10 a减少2 d;廊坊市雷暴月、季变化呈明显的单峰型,雷暴主要发生在4—10月,其中夏季(6—8月)占全年的74.5%;中北部的雷暴日数明显多于南部地区;10a及以上周期在绝大部分地区具有全域性,而短周期3~5 a大多表现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随着雷暴日数的增大,雷暴发生高概率区逐渐北移,当雷暴日数异常偏大(>40 d)时,中部的部分地区也处于雷暴发生高概率区.  相似文献   

13.
利用天柱县气象局1970—2008年逐年及1999—2008年逐日雷暴资料,对天柱县雷暴日数、雷暴初终日期、雷暴发生时间等进行分析,得出:天柱县年雷暴日数随时间的变化呈逐年减少的趋势;雷电高发月份为每年的4—8月,其中以8月出现的雷暴最多;日变化有2个峰值:高发时段为16—17时,其次是13—14时。  相似文献   

14.
利用黄南地区4个气象观测站1979—2008年共30年的雷暴观测资料,对黄南地区雷暴的时空分布和变化及初终日分布等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黄南地区雷暴天气在时间分布特征为:黄南地区雷暴日的年际变化大;季节性明显,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雷暴易发生在12—20时;雷暴初日最早出现在3月份,雷暴终日最晚出现在11月初。空间分布特征为:雷暴日数依纬度自北向南呈明显的增加趋势,此分布特征也界定了州域内自北向南分为多雷区和高雷区两大板块。  相似文献   

15.
利用青海省50个地面观测站常规雷暴观测资料,分析了1981-2010年气候期的青海省年雷暴日数、雷暴初终日及夏季雷暴日数分布情况,结果显示:青海省年雷暴日数分布呈东南向西北阶梯式递减的分布,最大值在东南部的玉树、果洛南部,最小值在海西、格尔木西部;雷暴初日在3月下旬至6月上旬,由东南向西北推进,终日在8月下旬至10月上旬并由西北向东南推迟;主雷暴发生期的夏季雷暴日数分布和年雷暴日数分布基本一致。和1971-2000年气候期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这前后两个气候期中,青海省年雷暴日数均呈现减少的趋势,东南雷暴多发地区减少幅度大于西北雷暴少发地区;初、终日则表现为提前的变化趋势,且终日的提前幅度较大;夏季雷暴日数也表现为减少趋势,但和年雷暴日数减少分布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6.
利用贵港市及周边邻近的气象站近30a(1981-2010年)的观测资料,采取统计学方法及GIS技术,对贵港市雷暴日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贵港市近30a年平均雷暴日数为73.4d,最多的年雷暴日数是100d(1983年),最少的年雷暴日数是57d(2009年),年平均雷暴日数呈明显减少的趋势;全年各月均有雷暴发生,各月雷暴日数差异大,呈单峰型分布,峰值出现在7月份;雷暴日大多集中在汛期(4-9月),雷暴出现频率达89.5%;其中6-8月为全年雷暴高峰月。季节上,雷暴主要出现在春夏两季。在空间上,贵港市年雷暴日数自北向南逐渐增多;北部山区的年雷暴日数多在50-70d,中部多在70-80d,南部为80-90d。该研究可为贵港市雷暴的监测预警、评估以及开展防雷检测防灾工作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长沙区域4个气象站1971~2010年40年观测资料,研究了本区域雷暴的气候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长沙区域雷暴日数呈东西山区多,中部平原少的空间分布特征,长沙东部和西部的浏阳、宁乡分别为最高和次高发区,年平均雷暴日数分别达62天和53天,而中部地区的马坡岭年平均雷暴日仅39天。在月变化特征上,长沙区域的雷暴主要出现在2~9月,且呈现出典型的双峰型结构,雷暴最多的月份分别出现在4月和8月。在6~9月,浏阳的雷暴日数要明显大于宁乡、望城和马坡岭的雷暴日数,而在其它月,4个观测站的雷暴日数相差不大。在日变化特征上,长沙区域4个测站的雷暴主要出现在午后到傍晚的时段其中以15~17时最多,在13~18时,浏阳的雷暴次数要比另外3个测站雷暴次数明显偏多。1971~2010年长沙区域4个测站的年雷暴日数均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其中以浏阳的减少趋势最为明显,2000年以后长沙区域4个测站的初雷日略有推迟,而终雷日明显提前。发生雷暴时,宁乡站对K指数及SI指数所代表的不稳定能量较其它3站略高。   相似文献   

18.
根据恩平气象观测站1962 ~2010年的雷暴观测资料,采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研究了恩平市近49年雷暴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恩平市49年来雷暴天气总日数呈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这种上升趋势更为显著;雷暴日数年际变化较大,经历了2个相对多发期和1个相对稀少期,即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是波动增加,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频数锐减,90年代中期以后又开始平稳增加;恩平全年均有雷暴发生,雷暴日的月分布具有双峰型的特征,雷暴日主要集中在夏季,其中以8月份最多,冬季雷暴最少;恩平市初雷大多出现在2月上旬~3月下旬,终雷大多在11月中旬,雷暴持续期相对较长,年际差异较大;M-K检验结果表明恩平雷暴在20世纪90年代和2010年左右发生了2次突变.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71-2010年十堰市7个气象观测站逐日雷暴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小波变换、EOF分析和M-K检验,讨论了十堰市雷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近40年雷暴日数总体变化呈减少趋势,每10年雷暴日数减少1.26天,全年雷暴天数达23.5天。除12月无雷暴发生外,其余十一个月均有雷暴发生,4-9月雷暴日数占全年的94.5%,其中7-8月占58.7%,属于强雷季节。雷暴具有显着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存在6年的显著年际周期,雷暴突变时期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  相似文献   

20.
利用荔波县1958-2010年雷暴逐日观测资料,统计分析荔波县雷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荔波县年平均雷暴日数为53.9d,年平均雷暴呈波动减少趋势;雷暴多发生在4—8月,月平均雷暴日数呈现单峰型,峰值出现在8月。并根据本地的雷暴特征提出几点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