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今年8月下旬,我以观察员的身份考察了雅典奥运会,对绿色奥运与资源节约有许多感受。机场和证件资源的利用我因为工作繁忙,迟到8月21日才以观察员的身份启程奔赴雅典奥运。北京到雅典没有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直航飞机,我们乘土耳其航空公司晚11时30分的航班从北京出发,经伊斯坦布尔转机去雅典。到机场后,看到去雅典的助威团很多,大约等了1个小时才配好舱,拿到登机牌,起飞已是12时30分了。深夜乘机让我想到了一件事,听说北京机场又要扩建,但我们为什么不夜航呢?我是航空专业文革前的毕业生,现在的飞机和机场夜航都没有问题,连伊朗和埃及这样的…  相似文献   

2.
正自去年4月20日我从第一个工作单位——宁波市规划与地理信息中心离职到现在,已经过去快一年了。期间很多得悉情况的人给予的问候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认为我"做了一个很需要勇气的决定,敢于离开事业单位出去创业",而另一种则是询问我"在企业呆着感觉到底怎么样?"但几乎没有一个人问过我"你为什么会离开?"这也正好说明了我们的社会在此问题上日益开明,并不觉得离开所谓的"铁饭碗"有什么不妥之处,其实是  相似文献   

3.
混乱与秩序     
提了行李、换好钱走出加尔各答的机场,我惊呆了:机场前唯一的公路仅够停一辆出租车,出租车“矮小瘦弱”的模样让人担心其安全系数,机场外没有任何建筑,土坯垃圾堆上歇满黑压压的一群乌鸦,一棵枝叶稀疏、形单影只的大树,已被乌鸦们当作长驻家园,再远些,几头牛在散漫地觅食.混乱,是加尔各答留给初次到这里的人难以避免的印象.  相似文献   

4.
啄木鸟精神     
我因为工作关系,一下就喜欢上了啄木鸟。啄木鸟是否喜欢我,我不知道。即使不喜欢,也不要紧,我喜欢它就够了。啄木鸟的别称是"森林医生",雅号"志木"。它是中国广大地区常见的留鸟。啄木鸟的羽毛并不怎么光艳漂亮,也很少发出悦耳的叫声。然而,它有一双锐目,且嘴如凿、舌如钩,一看就是一副吃苦耐劳、干大活儿的模样。凡是有问题的树木它必能发现问题在哪儿,是什么问题,继而除之并留下标记。这里的问题不是别的问题,这里的问题就是蛀干害虫。  相似文献   

5.
编读往来     
《地图》2003,(4):80-80
湖南师范大学 邢力去年5月,我在首都图书馆认识了《地图》杂志,我就喜欢上它。我也收藏了一些地图,各种类型都有,我想问收藏地图要注意什么?编辑: 非常高兴《地图》杂志能得到你的喜爱。在下一期《地图》杂志里我们组织了有关地图收藏方面的专题内容,一定会让你有所收获的。云南河口 岑彬我是一个退休铁路工人,在昆明铁路局工作40多年了,我父亲原来也是铁路工人,现孩子又是铁路工人,三代人对铁路行业都有感情,前几天在朋友家里玩,看到贵刊2003年第2期《回眸中国铁路》和《从蒸气机车到磁悬浮列车》的有关内容,让我回忆起了许多往事。请问以…  相似文献   

6.
肖金成 《今日国土》2009,(12):27-28,21
今天会议的主题是国家安全与国土经济.我认为国土经济与国家安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近两年一直在研究国土规划问题.因此,想就国土规划方面阐述一些自己的意见。我讲的题目是《中国空间规划编制——基本情况与设想》,为什么叫空间规划呢?鉴于“十一五”期间,国家推动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从国家到省级层面.已经连续做了几年,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文本已经完成.各省也在编制省域主体功能区规划。  相似文献   

7.
<正>林梅村先生的《蒙古山水地图》一直没有再版,据说旧书市上已经炒到近万的价格了。这书好看,禁琢磨,而且确实引发了许多新说。见于《中国美术报》网站上郑自海先生文章指《蒙古山水地图》实为中国穆斯林传统的陆路朝觐路线图"就是很开思路的新说,只是需要从逻辑上说明为什么要走陆路而不从海路大开的马六甲路线走。当然我也能想到解释……但是"隆庆开关"以后海路是通的呀。  相似文献   

8.
雍正回忆录     
唐博 《地图》2006,(2):72-80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日,北京圆明园。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很多人都说我的皇位是抢来的,他们在我身上造出了所谓的“雍正继位之谜”;很多人都觉得我太狡黠,甚至编出了不少关于我的谣传;很多人知道我善辩,就拿《大义觉迷录》开涮。他们觉得我很有个性,却不了解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们只在乎我是怎样登基的,却根本不注意我登基后做了些什么。我很苦恼,也很冤枉。我操劳了十几年,却得不到天下臣民的好感,这是为什么?在我还有继续为自己辩护的精力之时,我要告诉天下人,“朕之心可以对上天,可以对皇考,可以共白于天下之亿万臣民”。我要告诉天下人,他们正在沐浴着一个好皇帝播撒的雨露,他们正在享受着一个好皇帝带来的福音。  相似文献   

9.
东巴基斯坦     
李方 《地图》2010,(5):142-143
早前很多青年人抱怨中国外交喜欢和稀泥,其实中国在联合国也行使过六次否决权,最早一次是1972年否决孟加拉国加入联合国。历史背景是,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巴基斯坦战败,东巴基斯坦也就是日后的孟加拉国被从巴基斯坦分裂出来。  相似文献   

10.
互动     
《地图》2007,(1):6-7
说到台湾当局“拼外交”,近来有一个笑话。台湾以“中国台北”的名称参加此次APEC峰会,陈水扁成心搅局。他把自己的座机交给代表团使用,故这架飞机得以停降河内机场。本来这算不上什么大事,不就是一架飞机么?可是陈水扁却大加鼓噪,说这是他的“外交突破”。其三段论法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1.
《地图》2010,(5)
<正>早前很多青年人抱怨中国外交喜欢和稀泥,其实中国在联合国也行使过六次否决权,最早一次是1972年否决孟加拉国加入联合国。历史背景是,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巴基斯坦战败,东巴基斯坦也就是日后的孟加拉国被从巴基斯坦分裂出来。  相似文献   

12.
编读互动     
《地图》2006,(3):4-5
我今年虚岁40,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乡村小学教师,这40年中却和地图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上小学的时候,课外书比较少,没有见过什么地图,到了初中以后,我对地理、历史等特别感兴趣,特别喜欢看里面的地图和地图册。与课本配套的地理和历史填充图册,我不用看书就可以填得很好,考试时,我的历史、地理成绩也特别好,成了我们班的“史地专家”。1983年,我顺利地考入了位于三门峡市的豫西师范学校,上师范期间,我有了较多的零用钱,可是我很少用于吃和穿,而是用来购买自己喜欢的书刊杂志,这时,我才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本《中国地图册》、《世界地图册》、《行政…  相似文献   

13.
退耕还林 利国利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曾经主持讨论过一些重大课题,我参加过多项,像《全国首次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理论研讨会》、《中国怎样养活养好中国人战略研讨会》、《中国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发展战略研讨会》以及由他们组织开展的“全国中小学生保护资源教育与实践活动”等等,都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可以看出来,研究会确实能够抓住时代当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研讨,并且能够抓出比较好的成果,向各个方面提出建议,很值得称赞。今天的论坛是研讨退耕还林问题,我觉得这也是一件重要事情。我国从1998年洪灾开始,在全国推行退耕还林、退耕还湖、退耕还草…  相似文献   

14.
没有去九寨沟之前,已经知道那儿是很美丽的去处。胡绩伟是做领导工作的同志中最早去九寨沟访问并正式提出要把那个地方建设成旅游地的人。他同我谈过那儿美丽的自然风光。后来我又从报上看到,有一个外国摄影家到了那儿之后,对九寨沟大加赞扬。他说在九寨沟,摄影师无论站在哪一个位置,镜头无论朝什么方向,照出来景色都是非常非常之美。胡绩伟还告诉过我,离九寨沟不远还有一个黄龙寺,天然景色也很有特色,可以同九寨沟之游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
桂雅文 《地图》2012,(3):118-125
M:您是典型的博物馆达人了,从求学到创业,都围绕着博物馆文化,能说说在您心目中,究竟什么是博物馆?它都具有什么样的魅力呢? G:其实我还蛮怕成为一个专家,给一个定义,然后大家听我的.我只能说,我此刻想的,博物馆是一个说故事的地方,让我的创意的灵魂能享受片刻跟其他创意的灵魂相遇,这些灵魂可能是在15世纪或16世纪或是不同国家,具体不知道.这个短暂的相遇在博物馆里就像电光火石一样,我自己形容叫被"电"到.当然,有很多创作的人,像文字工作者、画家、广告人啦,他们常常要进到博物馆,其实是有意识的想要看到精品或者之前的文明所留下的东西,给他一个刺激.国外有非常多的艺术教育拉到博物馆去做,搞不好就是这个原因,想要被"电"到.  相似文献   

16.
尼佬  理池 《地图》2019,(3):143-143
“我给你介绍的都是美好的东西,很多人来萨拉热窝只是想看战争留下的玩意儿,我不喜欢这种游客。“Tamara对我说道,”当然,你要是真的对战争很感兴趣,我也可以告诉你一些去处。”  相似文献   

17.
董正泉 《地图》2000,(3):43-44
经常有朋友问我 :“要收藏的东西这么多 ,你为什么偏偏喜欢地图呢 ?”我回答说 :“别的收藏搞的人多 ,我赶不上。地图搞的人少 ,容易出名堂 ,更有意思。”在多数人看来 ,收藏只是投资的另一种形式。要投资就要选热门品种 ,如邮票、钱币、磁卡等 ,而热衷于地图这种冷僻的品种 ,似乎脱离常规了。其实在我看来 ,地图作为一个收藏品种 ,不只是点线符号组成的抽象图案 ,更是有生命的文化载体。它既有指路、导向、助学等实用功能 ,又以特有的方式在无意间见证历史 ,记录一个地方的发展变迁 ,甚至一个国家、民族的兴衰荣辱。这是一张 1 941年的“江…  相似文献   

18.
李方 《地图》2010,(1):140-141
<正>很多名字已经从地图上消失了,我试试再把它们捡起来。今天是第一个:花剌子模。我想不少人会从两个渠道听说这个名字。王小波写过一篇《花剌子模信使问题》,讲花剌子模国王喜欢听好消息,谁报告给他好消息就升官  相似文献   

19.
单之蔷 《地图》2019,(4):24-25
如果让我们每个中国人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浮现一幅中国的版图,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做到。这幅图在我们的心中,随时可以唤起,让其涌现。为什么我们心中会有这样一幅意象的中国版图呢?这不是因为我们沿着中国的边境线走过,了解中国边境;也不是因为我们能像卫星一样能在空中鸟瞰……而是因为有了地图,有了标示出中国主权范围的地图,我们看到了中国地图,然后我们就把关于这幅中国地图的视觉经验记忆在头脑中,于是在我们心中形成了一幅意象地图。所谓意象地图,是说这个地图是在意识中的地图,二是说有指向的。  相似文献   

20.
<正>钱学森的“浓与淡”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为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被一些报刊誉为中国“导弹之父”。这也是当之无愧的,可钱学森却多次坚拒。他说:“导弹是大家研制出来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研制出来的,绝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所以不希望新闻界这样宣传我。”许多人想去采访钱学森,写他的传记、报告文学,都被他谢绝了。就是偶尔见到一两篇颂扬他的文章,他也马上给报社打招呼“到此为止”。老一辈科学家这种虚怀若谷、淡然面对荣誉的精神,使我不由想起司马迁的一句名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