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淮海平原地貌结构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黄淮海平原地貌从地表到地下随时间变化进行了四维空间的研究,着重探讨了平原地貌结构和它的发育、演化规律,为本区地下水资源评价、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一、地貌生态环境相当脆弱,应特别注重开发中的保护 桐柏大别山区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西起南襄盆地,东连江淮平原丘陵,其范围包括46个县市,土地总面积约94540平方公里。由于受淮阳山字型地质构造体系的制约影响,山体呈弧形以西北——东南走向突起展布于黄淮大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之间,构成长江与淮河两大水系的自然分水岭。  相似文献   

3.
黄淮海五原地貌结构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射雄  郭盛乔 《地理学报》1989,44(3):314-322
  相似文献   

4.
桐柏大别山区是一相对完整的地质单元,区内大中小型矿点、矿床1000余处,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约有30多种,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都有分布。全区以化工、建材原料为主的珍贵非金属矿床特别突出:贵金属金、银矿的储量在全国也占重要地位;能源矿产资源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煤炭资源相当贫乏。 一、金属矿产 桐柏大别山区金属矿产品种较多,但多小型矿床,开采价值较大的金属矿藏有铁、银、金、铜、钛、钇等。 1.铁矿 本区东端庐枞铁矿为一大型内生矿床,其储量达61779吨,品位Fe35.82~45.58%,矿石主要是磁铁矿、矿体赋存在喷出岩中,埋藏较深,平均在400米以下。此外,鄂北黄梅城关附近有菱铁矿,品位一般都在50%,工业储量4960万吨。信阳、桐柏,泌阳、确山一带分布有多处小铁矿。区内外生矿床主要分布在皖西金寨、霍山、  相似文献   

5.
新疆吐鲁番盆地地貌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概述吐鲁番盆地构造运动与沉积过程的基础上,用形态成因原则将本区地貌划分了8个类型,并分别论述了各类地貌类型的基本特征;提出本区地貌结构有:地势的巨大起伏性,外动力地貌作用垂直分带性,地貌结构环带性,地貌成因类型的迭加性等独特性质,以及在改造利用上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嶂石岩风景区的造景地貌及其演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吴忱  许清海  阳小兰 《地理研究》2002,21(2):195-200
嶂石岩风景区的地貌形成于 37MaBP之后 ,由早第三纪、晚第三纪、第四纪三期地貌旋回组成。每期旋回中又遗留下了演化阶段不同的造景地貌。它们各具特色 ,奇、险、壮、美 ,为我国北方不可多得的宝贵地貌自然遗产。  相似文献   

7.
受地层产状、岩性和节理构造的控制,以丹崖长墙为标志的嶂石岩地貌在演化过程中,存在垂沟在崖面横向侧切发育巷谷,水平掏蚀在崖脚形成岩廊,并引起崖面崩塌卸荷平行后退两种坡面发育机制。巷谷、岩廊、Ω型套谷等在平面格局、空间形态和时代序列上都存在明显的自相似特征,符合曼德布罗特分形理论中的自相似体系。嶂石岩地貌演化周期为294.7×104a,分为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4个阶段,分别历时8.3×104a、83.2×104a、115.2×104a和88.0×104a。嶂石岩地区的嶂石岩地貌具有明显的分层性,其分异由长城系砂岩、寒武系灰岩的软硬岩层互层引起,并非不同时代发育的嶂石岩地貌。  相似文献   

8.
9.
1 前言 越来越多的文献认为地貌系统发育包含着自组织,并且证明自组织行为存在于多种不同的地球表面过程和地貌发育过程中。自组织在一些情况下是很明显的,例如象周期性河床和多边形土形成的有序的、重复性的模式,或者象流域水系和地势大范围稳定少变的特征(Hallet,1990)。这点具有一般性,包括景观或地貌演变引起空间组织程度或信息量增加方面的任何情况。本文的目的在于论证大范围的、长期的地貌演变过程中的地貌自组织问题。  相似文献   

10.
11.
阿尔金山及其毗邻地区构造地貌的形成和演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志中 《地理研究》1994,13(3):35-43
在新构造运动中复活的阿尔金走滑断裂带制约着本区构造地貌的分布格局和发育过程.阿尔金山即是该断裂带所控制的断块发生强烈上升而成的差异性断决山地,以阿尔金山为轴成反对称分布的区域地貌格局也是阿尔金走滑断裂带发生大规模左旋平移和逆冲推覆的产物.本区构造地貌演化则经历了三个阶段,其间断块上升活动西强东弱并自西向东发展,因而形成阿尔金山西高东低的起伏形态.  相似文献   

12.
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全新世地貌演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贾铁飞  银山 《地理科学》2004,24(2):217-221
根据对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全新世风沙和湖泊沉积记录及其沉积时代进行分析,认为全新世以来,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地貌演化经历了4个主要的发育时期:Q33~Q41湖泊地貌发育时期,Q41风沙地貌发育时期,Q42湖(河)(屠申泽)地貌发育时期和Q43风沙地貌发育时期。全新世中期屠申泽最为繁盛的时期,湖泊相互沟通,范围几乎占据了整个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之后经历了自南向北的萎缩、分化过程,而屠申泽的萎缩、分化过程正是乌兰布和沙漠晚全新世风沙地貌发育并不断扩张的过程,这是一个以自然环境变化为主因、以人为影响为辅因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西藏高原地貌的形成和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藏高原是一系列巨大的山系、高原面、镶嵌以宽谷和盆地的组合体,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构成地球上地势最高的一级台阶,素有“世界屋脊”之称。这样一个大高原,它是晚新生代以来大幅度、分阶段强烈断块隆起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的构造地貌单元。以板块构造学说作为基本观点,地质时期多次构造运动的反复作用,奠定了高原地貌的基础;而强烈的新构造隆起直接造就着高原的本身,隆起的性质及其所获得的巨大高度,使高原  相似文献   

14.
克里雅河地貌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克里雅河源自昆仑山中段北坡的冰川,是塔里木盆地的一条较大内陆河流。笔者1988年参加塔克拉玛干沙漠综合考察。驻就克里雅河地貌基本特征和演化进行探讨。初步认为:(1)克里雅河发育,明显受控于构造断裂。大约在中更新世昆仑山强烈上升以后,冰雪作用得到最大发展,充足的水源有力地深切岩层,贯通汇入塔里木河。(2)历史时期以来,气候变化总趋势是旱化加强,人类活动主要沿河进行。随着第四纪后期高原山地的加速升,并向极端高寒荒漠方向发展,源头冰雪水愈益减少。中游人类活动日益膨胀,下游河道剧烈变迁,导致现今克里雅河的断流和退缩。(3)克里雅河正处塔里木菱形地块中轴部位,成为西北风和东北风吹扬的交汇复合地带。造就了风沙地貌沿河两侧以不同的方向排列、复合与组合。成为我国沙漠地貌中罕见的类型。  相似文献   

15.
论地貌的平衡与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珂 《热带地理》1999,19(2):97-106
地貌的平衡与演化牵涉到地貌学的理论核心,是其他地貌问题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但长期以来对此缺乏共识,认识混乱文呈讨论了地貌平衡的基本含义,认为根据剥蚀速率和堆积速率的大小,可把地貌平衡分为稳定平衡、不稳定平衡及动力平衡等3类,除稳定平衡外,其他两类平衡连同不平衡和非平衡都是与时间相关的,因而都是地貌演化的表现形式。即平衡可以伴随地貌演化而存在,把平衡与演化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引起了不少混乱。真实地貌作为  相似文献   

16.
华北地貌的形成演化研究以传统地貌学理论戴维斯等的"地貌面"和"侵蚀旋回"理论为指导。研究表明,它基本适用于华北地貌的形成与演化;同时也发现了传统地貌学理论的不足。该文用华北地貌形成演化的实际资料弥补了这个不足,并进一步探讨了地貌形成演化理论的某些新观点。  相似文献   

17.
张家界风景区地貌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该文阐述张家界地貌形成了2.5MaBP以来年 第四纪,现正处于青壮年期的演化阶段。其形成基础是厚层,坚硬,产状平缓,垂直节理发育的石英砂岩夹薄层粘土岩,形成原因是地壳的新构造抬升与外力的侵蚀,剥蚀。形成机制是流水溯源侵蚀-岩石块体崩塌-谷坡后退,今后将会向低丘-残丘的方向演化,但这将是一个较长时期的地貌过程。  相似文献   

18.
近20年辽河三角洲地貌演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运用钻探和浅地层探测等最新调查成果,对近20年的辽河三角洲潮流沉积进行了研究.根据不同时期水深地形和卫星影像资料对比分析了现代辽河三角洲潮流地貌变化.现代辽河三角洲的沉积主体位于双台子河口.研究区10 m深度内的地层主要包括:潮滩相、潮道相和浅海相沉积,其下为古三角洲相.潮滩相沉积物以砂和粉砂为主,分选中等,跳跃和悬浮组分各占50%左右:浅海相和潮道相沉积物主要为软弱的粘土质粉砂和粉砂质粘土,以悬浮组分为主.全新世以来至1896年,研究区为古辽河、古大凌河和绕阳河之间的小海湾.1896年,双台子河被人工开挖为分洪河道以来,口门外形成盖州滩等潮滩,并快速发育.1958年,双台子河建闸后,人海径流量和输沙量减小.目前.双台子河口整体处于淤积状态,潮滩面积不断增加,整体向南、西、北3个方向扩展.潮滩最大淤进速率为87~683 m/a,平均淤积速率为0.189 m/a.潮滩东侧局部发生侵蚀,平均侵蚀速率为0.122 m/a.潮道面积缩小,具有向西、向北迁移的趋势,最大迁移速率为48~200m/a.双台子河口地貌发育受径流、海洋动力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沉积物的主要来源由双台子河河流输沙演变为潮流和沿岸流输沙.  相似文献   

19.
该文阐述张家界地貌形成于 2 5MaBP以来的第四纪 ,现正处于青壮年期的演化阶段。其形成基础是厚层、坚硬、产状平缓、垂直节理发育的石英砂岩夹薄层粘土岩。形成原因是地壳的新构造抬升与外力的侵蚀、剥蚀。形成机制是流水溯源侵蚀—岩石块体崩塌—谷坡后退。今后将会向低丘—残丘的方向演化 ,但这将是一个较长时期的地貌过程  相似文献   

20.
辽河三角洲地貌演化(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geo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tidal deposition in the Liaohe Estuary based on the multi-year bathymetric charts in 1990, 1996, 2002 and 2005 and Landsat TM images in 1987, 1994, 2002 and 2005. Evolution of the tidal depositional system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in the Liaohe River was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50 boreholes drilling and 30 km shallow stratigraphic exploration from 2002 to 2005. The main tidal depositional body of the modern Liaohe River delta is located in the Shuangtaizihe Estuary. The stratum within the depth of 10 m includes tidal bank facies, tidal channel facies and neritic facies with paleo-delta facies underlying them. The sediments of tidal bank facies are mainly composed of sand and silt with siltation load and suspended load of about 50% respectively in proportion. The sediment of tidal channel facies and neritic facies is composed of clayey silt and silty clay which belongs to suspended load. The study area was a small bay between the old Daliaohe River, the old Dalinghe River and the Raoyanghe River complex delta since the Holocene to 1896. Many tidal banks formed and expanded rapidly after the Shuangtaizihe River was excavated by labor in 1896. The runoff and sediment discharge have decreased since the construction of brake at the Shuangtaizihe River in 1958.The Shuangtaizihe Estuary is in the state of deposition as a whole whose tidal bank is increasing and expanding southward, westward and northward. The maximum expansion speed is 87 to 683 m/a and the mean depositional rate is 0.189 m/a. Erosion occurred in some part of tidal bank with average erosional rate of 0.122 m/a. The tidal channel was filled up with sediment at a migration speed of 48–200 m/a. Geomorphologic changes have happened under the combined influences of runoff, ocean dynamics and human activities. The main source of sediment changes from river sediment to sediment driven by tidal current and longshore curr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