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借卯的时光     
正山上的林子还在蒸腾着白天烈日的燠热,房檐下的狗儿依然伸长舌头注视着屋前走来走去的人们,田野蛙声一片,一个不一般的日子就在夏天里像金黄谷穗一样长成了。萤火闪闪,仿佛不停提醒着笼罩在炊烟里的水族人家。不知不觉,卯节就到了。卯节在水语里叫做"借卯",所谓"借",就是"吃"的意思。卯节是不兴过端的水族人家的节日,性质和端节相近,其规模仅仅次于端节。与端节相同的是,卯节也具有痛快吃喝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正以农耕为本的水族,和其他许多稻作民族一样,对雨水有着几乎是与生俱来的生存依赖和强烈期盼。从雨水延伸开来,凡是水,都因此而成为水族人的生命琼浆。于是,"敬霞"节出现了。"霞"是什么?在水语中,这个"霞"专指水神。敬霞,明明白白就是敬水神。这个节日,很显然是来源于远古水族的自然崇拜,当大片水田因某一阶段的长期干旱而干渴呻吟时,无法抗御天灾  相似文献   

3.
唱哈如潮     
<正>唱哈,京族人之所爱。哈节,是京族人永远期待的日子。那么,唱哈是什么?哈节又是什么?在京语里,唱哈就是唱歌,哈节就是唱歌的节日。这是最直接、最简单的一种意译,而实际上,除了唱歌,哈节中还包含着更多的内容和更复杂的喻意。哈节最重要的一个场所,是哈亭,没有哈亭,哈节就失去了赖以演示的根本平台。万尾、巫头、山心三个岛,不仅各有各的哈亭,并且连哈节日也有所不同,万尾与巫头在农历六月初十过哈节,而山心这个日子定在了八月初十。其中原因,据说与各岛哈亭竣工的日期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4.
正屏山斜展,溪水潺潺,山边炊烟曲曲淡淡,捣衣人,笑语闲谈。水族女子,天天行走在风景深处。相对水族男子而言,水族女子衣饰上的传统延续在时间上拉得更长一点,她们不知不觉的坚持,甚至一直展示到20世纪60年代。时至今日,最具特色的水族女子形象也在现实中渐渐变得稀少了,盛装时刻,惟节日方一展斑斓。但你绝对不能说,那些朴素女子的身上,传统的元素在平常日子里肯定就梦醒了无痕  相似文献   

5.
正《水秀南方》向读者展示了广西水族文化的鲜明特色和品格魅力,是一部让人们在惬意的阅读中步入五彩斑斓的广西民族文化长廊的作品,希望读者喜欢,并持续关注。水族和水有关吗?水族和水无关吗?仅有不到1.5万人的广西水族,又会在他们世代相袭的屋檐下怎样勾画自己朴素而神秘的生活画卷呢?事实上,水族之所以叫做水族,原因并不在于水。或者可以这样说,这一得名不是直接因为他们曾经"依水而居",尽  相似文献   

6.
正由于水族自称为"虽",且其他民族多以"水家"称之,1956年,经过民族识别并尊重其民族意愿,国务院批准,将操壮侗语族水语支的人们共同体统一称为"水族"。也就是说,"水族"名称的诞生不是直接因为水。可无法否认的是,水族传统生活却和水里的鱼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对鱼始终存在一份特殊的感情,而鱼,也在水族人生活里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越绝书》记载:"大越海滨之民。"意思是说,古百越族乃生活在海边的民族。而水族属  相似文献   

7.
壮族可能是最为器重过节的一个民族了.在一些壮族地区,几乎每个月都有节过.著名节日有春节、三月三、七月十四等.  相似文献   

8.
吃端的日子     
秋天来了。
  一个许多水族人等待已久的日子在秋霜里进入收获后的水族村寨。  相似文献   

9.
正水族的爱情,往往呈现出山野间朴素的自由和情趣。至少在爱恋方面,青春男女们的交往远离包办与强迫。一种几乎没有强烈压制的、由情感交流双方亲手酿造情缘的情侣模式,年年月月不停谱写着水族男女相对快乐的爱情长卷。水族婚姻属一夫一妻制,其传统由来已久。那么,在正式结为夫妻以前,水族人是怎样经过长长的相识走廊最终走到婚姻殿堂中的呢?这其中,又体现了怎样的一种自由和情趣?他们定情、  相似文献   

10.
<正>在日常生活中,水族人最离不开酸和辣。每一户水族人家里几乎都有一个酸坛,坛子里腌的酸菜四季不断。水族人平时用来送饭的配料,以酸汤最为普遍,也极具水族特色。酸汤分很多种口味,有以辣椒为主的辣酸、以毛秀才也就是西红柿为主的毛辣酸、以小鱼小虾  相似文献   

11.
水族的“苏宁喜”节,日子选在农历十二月中。
  我们已经知道,农历十二月,也就是水历的四月了。在水语里,“苏宁喜”直接表示“水历四月丑日”的意思。一般情况下,这个丑日,指的是水历四月第二个丑日。  相似文献   

12.
渔民祭海有着悠久的历史,谷雨祭海节是荣成沿海渔民每年必过的盛大节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谷雨祭海节的功能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变化,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从最原始的海神崇拜、海神信仰转向欢送渔民出海、兼具娱乐性质的庆典活动,但始终都传递着渔民出海平安、渔获丰收的美好愿景。谷雨祭海节的变迁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结果,祭海节的变化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整合与社会稳定,同时,信仰程度降低、祭祀仪式简化、祈求经济利益的社会心理的强化等方面所发生的祭海节的变化又对当地社会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日常生活中,水族人最离不开酸和辣. 每一户水族人家里几乎都有一个酸坛,坛子里腌的酸菜四季不断. 水族人平时用来送饭的配料,以酸汤最为普遍,也极具水族特色.酸汤分很多种口味,有以辣椒为主的辣酸、以毛秀才也就是西红柿为主的毛辣酸、以小鱼小虾为主的鱼酸和以猪牛骨熬制成的臭酸等,其中做得最多也吃得最多的,是辣酸.水族女子承担着制做辣酸的主要工作,她们先把新鲜的红辣椒洗干净,加水,放到磨子里磨成辣椒浆后倒进酸坛,再补进盐和一碗又一碗糯米发成的甜酒糟,密封好存放在阴凉处,经过约一个月发酵,坛子里就是可以随取随吃的酸汤了.  相似文献   

14.
正"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在中国,汉文化传说中的古代创世神几乎尽人皆知。充满诗意的图形描画、绘声绘色的神话叙述以及千千万人的心理承袭,让血脉认同的中国汉族牢牢记住了他们生命中沧桑而浪漫之极的想象中的始祖神。事实上,从人类学意义上说,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在心理和文化上拥有一两位只存在于传说里的辟世大神都极其正常。在现在的水族村寨之间,人们所能感受到的威望最高的神的名字,和水书的传递者相同,没错,是六铎公。  相似文献   

15.
没有哪个节日需要这么长久的等待,一等就是7年,一等就是13年。——这就是广西融水县、三江县苗族的拉鼓节。拉鼓节的主题就是祭祀。祭祀的仪式就是打鼓、拉鼓。鼓分大小,大鼓长约一丈三,小鼓长约七尺;拉大鼓节每13年举行一次,拉小鼓节每7年举行一次。一个节日在时间上间距这么长,少有。但也正因为如此,这个节日就显得特别隆重。  相似文献   

16.
盛装的虎节     
在跳虎节这天,人们选中运气最好的8个人当场化装成"虎",用黑毡裹身为虎衣,头上捆扎出两只虎耳,身后腰部用黑毡捆成粗壮的尾巴,露出的脸部和手脚都画上黑、红、黄三色条纹,额画"王"字,颈系铜铃. 虎节又称跳虎节,是彝族虎图腾崇拜的一种最高形式. 清乾隆《南安州志》载:滇中楚雄的彝族支系罗罗每年正月过虎节,村民化装为虎,跳虎舞.如今,这种奇风异俗在一些彝区依旧以鲜活的形态比较完整地继承下来.其实,过虎节的习俗始于何时已无法考究,但比乾隆时代更早那是肯定的. 每年一度的虎节开始于农历正月初八.当天日落时分,历时8天的虎节就开始了.这时候,全村的男子都集中到土王庙,观看毕摩主持的请虎神仪式.  相似文献   

17.
正汉人爱过节,从年头到年尾有许多传统节日。有节就必有神灵,有神灵就必有祭祀。节日,是人间与神灵世界的对接与沟通;祭祀,是人与神面对面的会晤与交流。俗世的人活得艰难,活得窘迫,总得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与心灵的安慰,总祈望着冥冥之中有神灵的相助与保佑,使自己的日子慢慢地好转起  相似文献   

18.
我手做我心     
正客观地说,水族的历史不可谓不悠久。而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在生存和发展的漫长过程中拥有一系列独特而成熟的手工工艺就是一种必然。比如纺织和印染。水族的纺织是从最根本的栽种棉花开始的,然后收摘,经过晒、绞、弹、卷工序纺成棉纱,  相似文献   

19.
更上一層樓     
<正>水族最传统的民居建筑,毫无疑问是布局紧凑、错落有致、依山势回环而建的"干栏"式房屋群。在水语中,"干"指的是楼,"栏"指的是房子或居家,"干栏"由此合成了楼房的特色表述。实际上,干栏也是更有厚度的古百越族群所留下的文化遗产之一。水族先民在走出原始的穴居生活后,他们最早建起来的房子是这样的:"民编竹苫茅为两重,上以自处,下居鸡豚,谓之麻栏。"(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于是,水族后人起房子,就一  相似文献   

20.
没有哪个节日需要这么长久的等待,一等就是7年,一等就是13年. --这就是广西融水县、三江县苗族的手拉鼓节.拉鼓节的主题就是祭祀.祭祀的仪式就是打鼓、拉鼓.鼓分大小,大鼓长约一丈三,小鼓长约七尺;拉大鼓节每13年举行一次,拉小鼓节每7年举行一次.一个节日在时间上间距这么长,少有.但也正因为如此,这个节日就显得特别隆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