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福建沿海地区地震与深部构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福建沿海地区区域活动构造、深部构造与地震的关系。区域活动构造是深部构造的表部体现,而活动构造的活动方式与强度的体现形式之一就是产生地震,它们三者之间具有内在伴生的关系。了解一个区域的深部构造特点只有借助于地质及一些地球物理方法来综合确定。经分析,本区域地有生的真正原因具有特殊的大地构造背景和岩石圈动力学环境。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井位于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南部的东海县境内。井区地震勘探是钻探综合研究项目之一,该项目采用世界先进的数字地震仪和三分量数字检波器,对line 1线剖面进行了测量。依据地震勘探成果和CCSD岩心资料,通过对该地震剖面深部构造反射特征的详细分析,发现该区深部反射构造具有明显的三单元层结构。第一单元层,约在11 km内,出现6个强反射带,产状基本一致,倾向SE,倾角28°。岩心资料和VSP勘探资料证实前4个反射带主要是榴辉岩带和韧性剪切带的反射,榴辉岩带与片麻岩成不规则层状相间分布。第二单元层,约在11~30 km,有4个比较清楚的反射带,反射弱,连续性差,带内分布有不规则的弱反射。其产状也基本一致,倾角很小,比较平缓,由浅到深,倾向逐渐变为NW,它与第一单元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第三单元层,约在30 km以下深度,其顶部出现了比较强的反射带,连续性较好,产状较平缓,倾向NW;而在顶部反射带以下,则反射均匀,没有不规则反射带。据上述反射特征,结合该区地质背景,推测第一单元层为中朝与扬子板块俯冲带的折返地壳层,第二单元层为扬子克拉通层,主要为变质岩层,第三单元层为上地幔层,其顶部的反射为莫霍面的反射。 相似文献
4.
松辽盆地及周边地带地震构造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对松辽盆地及其周边地区中强地震空间分布的地质构造背景进行了分析。盆地内部地震较少但强度较大(6级左右),主要发生在盆地南、北两端次级坳陷内。周边地区的地震强度相对弱些,但分布较为集中,主要沿盆地东侧依兰-伊通断裂带及西侧嫩江断裂带上的北西向雅鲁河等分支断裂分布。最后对研究区地震上述空间分布特点的原因从宏观上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京津唐地区深部挤压带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京津唐地区的深部挤压带轴线沿宁河,香河,昌平一线呈南东-北西走向,在通过该带的北东向M和C面上均有一些北西弯曲的弧形。地壳下部和上地幔顶部层位呈透镜状增厚,浅部的北东向断裂也向北西弯曲。应力测量表明现今该带的应力场为向北西挤压。 相似文献
6.
7.
中国大陆壳内与上地幔高导层成因及唐山地震机理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文中首先给出了中国大陆上地幔高导层埋深图 ,对其物理成因作了解释。然后给出了中国大陆壳内高导层分布埋深图 ,因人们对壳内高导层的成因有多种看法 ,所以文中进行了讨论 ,并认为卤水成因说更有说服力。文中对壳内与上地幔高导层构造成因作了简要阐述。最后 ,由于壳内和上地幔高导层分布埋深与强地震的分布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作为实例 ,文中给出了唐山地区地壳结构 ,阐述了地壳内深部流体在地震中的作用 ,并给出了主要证据。 相似文献
8.
京津唐地区的深部挤压带轴线沿宁河、香河、昌平一线呈南东—北西走向,在通过该带的北东向M和C面上均有一向北西弯曲的弧形。地壳下部和上地幔顶部层位呈透镜状增厚,浅部的北东向断裂也向北西弯曲。应力测量表明现今该带的应力场为向北西挤压。深部挤压作用是由渤海底部的扩张所产生的。该挤压带控制着地震的发生,特别其北东侧是一个强地震区 相似文献
9.
10.
江苏—南黄海地区城市密集,人口众多,是中国东部经济最发达的地带之一。同时,该地区历史上曾频发中—强以上级别的地震,地震及次生地质灾害是威胁该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灾害之一。该区的地震活动时空特征和发震机制还不清楚。本文通过整理江苏—南黄海地区的历史和仪器记录地震数据,分析了该区地震活动时空分布格局,发现地震活动主要集中于若干条区域活动断裂带,在时间上具有约60年的平静期,目前仍处于地震活跃期。深部构造研究还表明该区域内地震活跃的南部坳陷和勿南沙隆起区均存在显著的地球物理异常,表明地震活动与区域深部构造有关。东部菲律宾海板块的俯冲作用和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引起的板块边界挤压力和大陆边缘因地形高程差异伴随的重力势能是中国海洋地震的主要驱动力。上述认识不仅加深了对江苏—南黄海地区地震构造环境的理解,同时也能对该区防震减灾公益事业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南北地震带南段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概述了南北地震带南段的水文地质条件和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并编绘了B、F、Li、Sr等微量元素的异常图,分析了水文地球化学与地震的关系。认为(1)构造对地震、地下热水和微量元素的高值区均具有控制作用,它们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明显的一致性;(2)高中温热水区(尤其是高中温热泉密集带),常常是地震活动的强烈区,但强震区不一定有高中温热泉密集;(3)在地震孕育过程中,温泉和热水井中的水温、流量和水化学成分均可发生变化。温泉热水中的水化学成分,特别是微量元素变化是地震预报的前兆信息之一。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活动构造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56,自引:3,他引:56
文中研究了中国活动构造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包括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和活动块体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全部 8级、绝大部分 7~ 7.9级地震均发生在活动块体边界活动构造带内 ;但对内部有次级活动构造的块体而言 ,少数 7~ 7.9级地震和部分 6~ 6 .9级地震也可能发生在块体内部的活动构造带上。大地震与活动断裂、活动褶皱和活动盆地的关系十分紧密 ,70多次 7级以上地震的同震破裂带及其位移参数与活动构造完全一致 ,7~ 8级地震均发生在活动断裂、活动褶皱和活动盆地带内 ,仅个别地震由于发生在高原和高山区 ,情况不明 ,6~ 6 .9级地震则大约有 5 %~ 15 %发生在活动构造带外或者情况不明。由于中国各断块区应力环境的差别 ,各区活动构造变形和地震发震构造类型也有所不同 ,文中对不同构造区走滑型 ,逆断裂褶皱型和正断裂拉张型活动构造和地震发震构造模型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陆及其邻区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关系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活动地块假说出发 ,在活动地块研究的基础上 ,探讨了中国大陆及邻区活动地块与强震活动的关系。研究指出 ,主要构造变形和强烈地震大都发生在活动地块边界。在占总面积 17%的活动地块边界上 ,集中了全部的 8级以上巨大地震和 86 %的 7级以上大地震 ,其释放能量占全部总能量的 95 %以上 ,表明中国大陆及其邻区活动地块边界带控制了绝大部分的强地震。从活动地块的整体来看 ,强震活动不仅显示出显著的韵律性特征 ,而且其高、低起伏基本上与中国大陆地区一致 ,只是强震活跃时段有时稍长于中国大陆。各轮回强震活动都有各自活动的主体地区 ,反映了不同活跃期内地块的不同活动方式。文中还从现今地壳运动角度 ,讨论了活动地块运动速率与强地震活动水平之间的可能联系。 相似文献
15.
2003年青海德令哈地震序列的重新定位和发震构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交切法对2003年4月17日德令哈地震序列的ML=6.7主震和截止至2003年10月25日的ML小于1.0级的余震,共117次地震事件进行了初始定位,并以双差地震定位法对这些地震重新进行精确定位。认为德令哈地震序列的主震震中位置为37.566°N,96.509°E,震源深度为13km,余震震源空间位置分布与哈佛大学震源机制解给出的走向为294°的节面一致。德令哈地震序列重新精确定位的结果清楚地表明了穿过震区的走向NWW—SEE、倾向NE的大柴旦—宗务隆山现代活动断裂带是这次德令哈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同时表明该区域应力场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范围大致在N24°E—N34°E。 相似文献
16.
在实地调查、汶川地震震后次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数据,从灾情和险情两个方面,对汶川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灾险情的致灾灾险情、灾种、类型等特征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对比。进一步比较了陕西在汶川地震触发地质灾害受灾省份中的情况,并对地质灾害趋势做了初步预测。研究表明,灾险情集中分布在龙门山构造带向陕西境内的延伸部分,险情比灾情分布范围广。灾险情的灾种都以崩塌为主,其次为滑坡,地震对地质体的震动触发作用明显。机关学校是汶川地震触发陕西境内地质灾害的主要受灾对象。陕西受汶川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灾险情轻于四川、甘肃,三省地质灾害震前均较为严重,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影响具有长期性,未来陕西境内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可能增大。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中国地震预报历程、地震震例的总结研究和汶川地震的概要回顾,表明我国地震预报已取得了有益的经验教训,海城地震等事例说明至少一些地震是存在前兆的,依据前兆进行地震预报是有希望的,但地震预报需要持续不断的长期探索研究。目前,依靠地震预报来防御地震灾害是不现实的,加强地震预报的科学研究,基于地震危险性的科学分析结果进行抗震设防是有效的减灾途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汶川地震强震区北川县典型研究区为例,利用高分辨率航片、SPOT5卫星图像对北川县典型研究区进行了512地震之后和924降雨之后诱发的滑坡解译,解译结果显示:512地震诱发滑坡1999个,924强降雨诱发滑坡828个,924强降雨导致原有地震滑坡面积扩大的滑坡150个。研究表明:地震和强降雨都是诱发滑坡的动力成因,924强降雨诱发的滑坡面积是512地震诱发滑坡面积的1/4倍,强降雨诱发滑坡的数量增加了41.4%; 强降雨不仅诱发新的滑坡,而且促使原来地震滑坡复活,并扩大其面积,强降雨导致地震诱发的滑坡面积扩大了原面积的68.7%。同时,在遥感解译数据基础之上,开展地震诱发滑坡与降雨诱发滑坡规模对比和控制因子耦合分析及地震与降雨耦合灾害链模式研究,为进一步分析研究地震灾区滑坡的产生、发展趋势、危险性和风险评价等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汶川震区恢复重建中的减灾防灾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钾矿资源严重不足 ,寻找钾矿新类型和富钾 (岩石 )资源 ,应成为解决中国钾资源紧缺的重要任务。中国西部钾矿资源分布很不平衡。青海与新疆是远景最大、质量最佳的成矿区。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纪含盐建造具有含钾性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惟一特例。中国钾长石、绿豆岩、霞石等含钾岩石矿物资源非常丰富 ,开发利用前景乐观。在开发中一定注意 :(1)盐湖找钾与开发并举 ;(2 )寻找钾盐矿床与含钾岩石并行 ;(3)钾矿石的开发与工艺研究并重 ;(4)综合利用与评价并用 ;(5 )国内与国外钾矿资源统一利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