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水是万物孕育之源,纵观人类文明发祥地无不与水息息相关。然而,水资源的污染和水资源的严重浪费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客观分析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法律法规,提高公众节水意识,加强管理与监测,完善水资源的价格机制的政策建议。一、我国水资源综合现状1、水资源匮乏。我国淡水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美国的五分之一,俄罗斯的七分之一,加拿大的五十分之一,被列为世界13个主要贫水国之一。据测水算,在全国水资源总量…  相似文献   

2.
一、我国水资源现状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被列为世界13个主要贫水国之一。2004年全国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与不重复量之和)为24130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减少12.9%。北方六区水资源总量4589亿立方米(占全国的19.0%),比常年值减少12.7%;南方四区水资源总量19541亿立方米(占  相似文献   

3.
一、水资源基本情况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左右。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与人口、耕地、矿产等资源分布及经济发展状况极不匹配。  相似文献   

4.
《地理教学》1997,(4):48-48
水资源矛盾已成为中东局势动荡不安的根曩之一。阿拉伯冒家与以色列之间的水资源之争尤为突.出。阿拉伯国家90%的领土地处沙漠,年人均水占有量接近或低于国际上公认的1000立方米贫水线。以色列全国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仅为23亿立方米,  相似文献   

5.
《西部资源》2012,(6):29
记者从近日在武汉举行的中国水利学会2012学术年会上获悉,我国已开始对水资源实施最严格的"红线管理"制度,包括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等"三条红线"指标。我国人均水资源只有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且水资源分布不平衡,目前年用水总量已经突破了6000亿立方米。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国  相似文献   

6.
《地理教学》2001,(8):42-42
我国自然生态环境正潜伏着不容忽视的危机:水资源匮乏,水体污染突出。我国人均水资源只有2000多吨,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我国水资源分布贫富不均,华北、西北的一些地区缺水严重。同时,我国主要河流普遍污染,主要淡水湖泊富营养化严重。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杨勤业 《地理研究》2003,22(6):808-808
水资源、人口、能源与环境已经成为当代全人类共同关注的四大问题。其中全球水资源问题尤其引起世界各国的强烈关注,水资源匮乏已经成为阻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水资源总量尚属丰富,但人口众多,人均拥有水资源量居世界第88位,按照世界标准属于缺水国家。全国大部分地区缺水,多数城市又供水不足,而洪涝灾害和水污染问题还非常严重。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自宜昌至湖口的长江中游流域面积68万平方千米,仅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1%,而年径流量却占全国年径流量的16.6%。丰富的水资源有利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利用,但是,降水和径流过分集中在汛期,区内和上游若发生连续性强降水,  相似文献   

8.
<正>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当前,水资源匮乏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而且在时间和地区分布上极不均匀的国家。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列世界第6位,  相似文献   

9.
<正>数据显示,在重要的资源能源中,我国人均占有量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比如我国煤炭人均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7%,人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水、铁矿石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8%、47%。我国石油的利用效率也很低,石油依存度已从2000年的30.2%上升至2012年的57.8%。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资源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生态成本。一年来,我国利用物价走势相对平缓的有利时机,出台一系列新的价格政策,化解价格矛  相似文献   

10.
《地理教学》2010,(11):60-60
富产石油的中东地区水资源稀缺,说水贵如油一点都不夸张。沙特阿拉伯《中东报》日前报道,阿拉伯国家的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的9%,水资源却只占全球水资源的0.7%,加上沙漠气候降雨稀少,其中大部分地区常年为干旱所困。另据中东媒体报道,全球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3万吨,阿拉伯国家人均只有1750吨,预计25年后阿拉伯国家人13达到6亿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降为不足700吨。  相似文献   

11.
水资源短缺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为严峻的资源问题之一。全世界只有1/4人口饮用到符合标准的清水,1/3人口得不到安全用水,缺水的形势日趋严重。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居世界第四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水资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谢家泽  陈志恺 《地理学报》1990,45(2):210-219
中国水资源的总量约2810×10~9m~3,相当人均水量2730m~3,亩均水量1870m~3。人均、亩均水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组合不相适应。近年来对水的需求增长十分迅猛,水源开发跟不上经济的发展,供需矛盾突出。本文通过对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开发利用状况进行剖析,对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作者初步估算了京津渤地区的水资源,全区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129.67亿立方米,可供水资源为87.13亿立方米.进而讨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几个环境问题:供需矛盾突出、旱涝频繁、地面沉降和水源污染.并就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和保护水资源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色列水足迹及其对我国西北干旱区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足迹作为一个综合的指标,揭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需水量,可以粗略地衡量人类消费对自然水环境的影响,为干旱缺水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高效配置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本文分析了以色列1999年的人均水足迹、总水足迹及其组成,其总水足迹为8.58×10^8m^3m^3,是可更新水资源的4.77倍;人均水足迹为1391m^3/人/年,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3.76倍,并探讨了以色列水足迹对我国西北干旱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以人均粮食占有量为研究指标,以河南省126个县(市)为研究单元,通过空间自相关、重心移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分析1990—2012年河南省人均粮食占有量的空间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河南省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豫北中部、驻马店与信阳交汇处的东部地区形成人均粮食占有量高的集聚区域,豫西、豫西南山区形成人均粮食占有量低的集聚区域,并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趋势不断加强;河南省粮食生产呈现不均衡分布,人均粮食占有量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最后,通过空间计量经济模型SLM和SEM分析,结果得出,人均粮食生产空间格局与人均耕地面积、种植结构、历史发展基础呈显著正相关,与经济水平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盈亏和水污染现状,阐明了水资源面临的危机和水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预测了2000年水资源供需趋势和水环境污染趋势,提出了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徐建春 《地理学报》2001,56(4):501-501
1999年 1 0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李铃等编著的《国土资源管理概论》,过了 8个月后的 2 0 0 0年 6月 ,江苏教育出版社又出版了倪绍祥主编的《我国国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出版了两本国土资源方面的著作 ,说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对国土资源学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也预示着国土资源学科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我国的国土资源表现为以下的特点 :1、总量丰富 (土地、矿产、水、森林等总量名列世界前茅 ) ,品种齐全 ,人均占有量少 ;2、地区分布不均匀 ;3、开发历史悠久 ,开发利用程度低。针对我国国土资源的上述特点 ,…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耕地资源变化的地域类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人均耕地资源占有量低,一直是山东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占有耕地资源将进一步减少。文章对90年代以来山东省耕地的动态变化作了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析,采用耕地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等指标,用综合分类法,将全省17个地市分为不同的类型,并提出不同类型区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时空差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实质是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平衡,本文分析了湖北省近10年来耕地一人口一粮食之间的动态变化,在人均粮食生产水平的基础上提出了平衡系数的概念,以平衡系数为标准将湖北省的人均粮食生产水平划分为5个等级,并以平衡系数校正耕地统计面积,进一步分析了湖北省耕地统计面积与校正面积增减变化的时空差异。  相似文献   

20.
我国人均粮食变化的地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郭柏林 《地理科学》1996,16(3):238-244
人均粮食占有量是反映粮食供给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分析了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变化的阶段和地理特征,并探讨了其与粮食增产的关系,对因地制宜调控人粮关系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