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黄土窑洞,是我国黄土高原的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同大自然作斗争的产物,是一种传统的建筑形式.它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容易开挖、适于居住,既节省建筑材料,又节约用地,是黄土高原比较理想的农居形式,人们积累了很丰富的建筑经验.一、黄土窑洞的构造黄土窑洞一般有崖窑和地窑两种形式.崖窑系在天然崖势上开挖而成;地窑是在无天然崖势时,先在地面上向地下开挖一坑,再在坑壁上开挖窑洞.地窑通风  相似文献   

2.
清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初六日(公元1695年5月18日),临汾发生强烈地震.康熙《平阳府志》记曰:戌时地震,有声如雷.城垣、衙署、庙宇、民居尽行倒塌,压死人民数万.近期在临汾及其邻近地区.多有记载此次大震的碑刻题记等史料发现.《重修平阳府城大云禅寺碑记》,见于临汾铁佛寺(即大云禅寺)塔内,这是一块镌刻因地震而重修大云禅寺的功德碑,记述了大云禅寺的历史沿革及遭康熙三十四年八级大震的灾害诸情.重修后的大云禅寺,至今仍矗立于平阳古城,颇为壮观,本期封面所刊照片,可见其雄姿,堪称临汾城内的名胜.《临汾县坡子里村地震碑记》,是1695年临汾大地震的专门记录.坡子里村,今属临汾县大阳公社,靠近当时的平阳府城(即今临汾市),地处震中区,死伤惨重.为昭后人,专门刻石以记之,因而成为名副其实的地震碑刻.这块碑刻,为确定此次大震的震中,划分其烈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笔墨虽然不多,实属难能可贵.这两通有关1695年临汾大地震的碑刻,为研究临汾盆地的历史地震,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在黄土高原上,数千万人居住在窑洞中,且很多地区处于地震带上,进行黄土窑洞的地震反应分析有助于探讨如何提高其稳定性。基于对河南陕县黄土窑洞的调研和测绘,并提出"抗震稳定性系数",分析了多遇地震、罕遇地震情况下,窑洞的塑性区、最大剪应变随折减因子增大的发展变化情况,探讨了黄土窑洞的稳定性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不管是多遇地震还是罕遇地震,材料、几何参数均为平均值且折减因子为1的河南陕县的黄土窑洞,均不会出现塑性区,具有较高的抗震稳定性;在增大折减因子时,窑腿最先出现塑性区且塑性应变最大,是决定窑洞稳定性的关键部位。  相似文献   

4.
以诸城—宜川深地震测深速度剖面为约束, 对沿该剖面得到的高精度重力数据进行拟合, 并对临汾强震区平面布格重力异常进行处理, 得到了该地区地壳密度结构及平面重力异常分布. 利用上述结果分析了临汾强震区的地壳结构及构造环境, 结合前人相关研究成果, 认为临汾强震区地壳中存在塑性相对较强的介质, 洪洞和临汾两次历史地震皆发生在其与周边弹性介质的转换边界上. 另外, 临汾凹陷南北两侧局部构造环境存在差异, 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 导致了洪洞地震和临汾地震的发生. 两次地震在发震时间、 地点和震级等地震要素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临汾地震台地电阻率异常变化特征与盆地内地震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以临汾盆地及周边地区近20年来所发生的6次4.5级以上地震为例,通过对这几次地震前临汾地震台地电阻率观测数据的分析,总结出临汾地震台地电阻率对应中强地震的中短期异常变化特征,特别是盆地内发生的3次地震,每次震前两测向曲线均统一表现为各向异性的变化特征,为判定该地区的震情趋势提供了信度较高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用现今小震推断洪洞、临汾两次历史大震的震源断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山西临汾地区是一个历史强震多发区,1303年和1695年发生了洪洞(M=8)和临汾(M=73/4)两次特大地震,这两次地震所在区域至今仍在持续不断的小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大震区地震长期活动特征,我们对临汾无线传输地震台网记录的1987-1999年期间发生的1670次中,小地震重新进行了震源定位,根据对这些地震震源位置三维空间分布特征和震源机解制的分析,认为洪洞地震的震源断层应是长80km,埋深5-26km的NNE走向,高倾角的右旋走滑型断层,而临汾地震的震源断层是长70km,埋深5-22km的NWW走向,高倾角的左旋走滑型断层。这与洪洞,临汾两次大震极震区的等震线及该地区应力场的构造环境是吻合的。  相似文献   

7.
潜山油藏由于具有较强的各向异性及地震资料品质的限制,油藏的油气预测一直是世界级的难题.虽然近几年"两宽一高"地震资料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地震信息,但如何利用"两宽一高"地震信息进行储层描述和油气预测目前没有统一的软件和规范的配套技术.针对乍得B盆地L地区花岗岩风化壳和裂缝潜山油藏,利用"两宽一高"地震资料的方位信息,根据不同方位振幅、频率信息的差异,攻关集成了基于"两宽一高"地震资料的敏感方位油气检测技术,该技术在潜山油藏描述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这项技术是"两宽一高"地震信息应用的创新,对其他具有同样地质条件的地区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山西临汾是 16 95年 7 级地震的震中。临汾郭家庄断层剖面出露于汾河三级阶地的陡坎上 ,于 1985年进行“鄂尔多斯周缘活动断裂系研究”时发现 ,该断层在这次地震时发生错动 ,断达清朝晚期文化层 ;1990年进行“临汾地震小区划”时 ,发现山西省临汾郭家庄小学教学楼基坑断层发育 ,并确定这些断层是 16 95年图 1 山西临汾郭家庄断裂临汾税务局家属院北路基剖面图Fig.1  The basic cross- section of the north road in the living gard of Linfen Tax Bureau of Guojiazhuang fault in Linfen,Shanxi图 2 断裂剖面出露位置左侧为图 3断…  相似文献   

9.
武都为陇南重镇.归称阶州,现为地区所在地.1979年7月1日这里曾发生8级大震.对于这次地震,至今未见详细的震例调查.仅从武都、文县县志和顾功叙先生主编的《中国地震目录》上得知梗概:震中位于武都南;地理座标,北纬33.2°、东经104.7°;极震区:武都、文县;震级8、烈度十一;伤亡2万余人.大震迹遗何处寻?我们在武都地办同志的指点下见到了三处:1.清真寺地震陴地震碑掩藏在武都县城郊乡教场村清真寺内.碑高155厘米,宽73厘米,上竖书23行约900余字.为教长等五人,立于清光绪癸未.其上有:"光绪五年五  相似文献   

10.
南禅寺大殿     
南禅寺大殿在山西五台县城南22公里李家庄西侧。创建年代不详,大殿平梁下保存有墨书题记,足证重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这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唐代木构建筑。大殿面宽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式屋顶,殿前有宽敞的月台,柱上安有雄健的斗拱,承托屋檐,殿内无柱,四椽袱通达前后檐柱之外,梁架结构简炼,屋顶举折平缓,说明我国唐代建筑技术已有很高水平,而且已普及到偏僻山村。大殿内有佛坛,宽8.4米,高0.7米,坛上满布唐代彩塑。形体、衣饰、手法与敦煌唐代塑像如出一辙。大殿历经1022年大同、应县6 1/2级地震,1038年定襄、忻县7 1/2级地震,1467年朔县5 1/2级地震,1588年忻县5级地震,1624年忻县5级地震,1626年灵丘7级地震,1664年忻县、代县间5 1/2级地震,  相似文献   

11.
对山西临汾台VP型宽频带倾斜仪观测资料处理发现,与同台观测的普通倾斜仪相比,该仪器灵敏度高,记录的同震阶变幅度远大于普通形变倾斜仪;该仪器映震能力强,在2010年河津M4.8地震、洪洞M3.6地震、2009年陕西高陵M4.4地震等几次地震前记录到了明显的短期、甚至短临异常变化特征,尤其是在河津地震前更是出现了原始曲线形态、潮汐因子、加卸载响应比等多项丰富的异常信息,说明该仪器对山西带南部地震有较好的映震能力,可为今后分析本区及周边地震活动提供判定依据。  相似文献   

12.
尝稽史策地震之事,三代以前所罕闻者.自汉以后,代代有之.从未闻有若元之大德七年、明之嘉靖三十四年、隆庆五年及今康熙三十四年如此之甚者也.考元之大德七年八月初六日戌时地震,本路一境房屋尽皆塌坏,压死人口二十七万有余,地震频频不止,直至十一年乃定;再考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亥时地震,蒲州墙垣倒塌,地震数十余次;隆庆五年地震,蒲、解二州倒塌房屋十分,襄陵等处止 二分,地震昼夜不止.若今康熙三十四年之地震较元之世稍轻,较明之时又似略重,何也?本年四月初六日戌时地震,本府并东关城垣崩圯,官衙民舍神佛庙宇一概塌毁,压死男妇二万有奇.有阖门尽毙不留一人者.浮山、洪洞亦然.本县城内并三关亦然.阖县共压死男妇七千有奇,牲畜无数.惟本庄稍轻,本庄倒塌房屋百有余间,其未倒者墙垣俱坏,压死男妇二十余人.地震历有数月,昼夜不止.村内三圣楼卧倒,村外玉皇庙(塌)献殿三间,老君庙塌献殿五间,关帝庙塌舞厅三间.今因三圣居村之中心且为一庄之保障,先议修葺,因备述其端末以识之.大清康熙三十四年十月朔旦  相似文献   

13.
甘孜—玉树断裂带是四川省一条重要的区域性活动断裂,它与鲜水河断裂带呈左阶羽列展布于川西高原。据史料记载,该断裂上的邓柯1896年曾发生过一次7级地震,震中位置为北纬32.5°,东经90.0°震中烈度为K度。根据现场访问和震害调查,我们认为这次地震宏观震中应在色巫与档拖间的晒拉一带与史料分析震中大致相差30—40公里。其主要根据如下:①档拖村和档拖寺位于主断裂破碎带上,当年地震时被毁,现今遗址尚存。挡拖村喇嘛羊嘎说他母亲曾经历过这次地震,大震时金沙江对岸三个村寨(阴巴、达接等)被山体崩塌所淹埋,金沙江大垮岩阻江10日,水头直达挡拖村脚。②地震滑坡崩塌现象以档拖至色巫一带集中沿主断裂带分布,特别是色巫相对集中,大小地震滑坡崩塌达数拾个,其中一大型地震滑坡崩塌高100—300米,沿金沙江岸宽约400米,当年堵塞金沙江遗址现象现今仍清晰可辨。③色巫处地震地裂缝带发育,已观测长750米,并断错砾石。还发育断塞塘,隆包等地震形变现象。因此1896年地震的宏观震中应在原史料震中以北的色巫档拖间。在现场考察中我们还首次发现大量地震断错现象。其形态与鲜水河断裂和则木河断裂上所见颇为相似,给人以晚更新世、全新世以来断裂强烈活动  相似文献   

14.
利用地下水动态和水化学异常预报地震,目前被认为是突破短临预报的有希望的前兆手段之一.根据对临汾盆地近期危险性的研究,认为在我国大陆未来十年左右的活跃期内,临汾盆地可能发生5—6级甚至7级左右地震.临汾地区自1979年开始建立地下水观测网以来,随着地下水预报地震研究工作的开展以及观测的实践,发现原有水网质量不能满足地震监测预报的要求,因而设想在2—3年内,结合地质、水文  相似文献   

15.
自2017年10月19日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发生ML3.6地震以来,临汾-运城盆地表现为大范围的ML3.0弱震活动,截至2020年6月20日ML3.0地震平静长达974d。应用临汾-运城盆地内自1997年以来的ML≥3.0地震目录,分析地震平静异常与异常结束后该区发生ML4.5以上地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ML3.0地震平静异常超过1年,平静打破后的281d内在临汾-运城盆地有发生ML≥4.5地震的危险,异常对应率为100%,且地震预报效能评分R值为0.65(R0=0.52)和Molchan检验概率增益达到3,说明山西南部临汾-运城盆地ML3.0地震平静异常预测效能明显,可作为区域危险性判定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6.
1986年11月7日至27日,山西运城市冯村和王村乡一带接连发生小震490余次,最大4.7级.运城市附近几个乡的群众强烈有感.地震消息很快传到临汾,立即引起了强烈反响,不少人把运城市的小震活动视为临汾大地震的前兆.还有的说地质学家李四光生前说的几个地方都震了,现在只剩下临汾了;还有的说临汾每隔300年就有一次8级大震,现在300年时间快到了;更有甚者传出某日某时有大地震,并打印、复写、抄写了所谓地震发震时刻表,一时谣言四起,闹得人心惶惶,空气十分紧张,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  相似文献   

17.
临汾盆地是山西地震带中地震活动比较强烈的地段,是我国有名的历史强震区之一.其中1303年洪洞地震和1695年临汾地震,《中国地震目录》上均定为八级,时间间隔不长的两次强震震中相距仅40公里,震源体部分重叠,实属罕见.本文拟通过对这两次强震发生的构造背景、震源应力场及震源环境的分析,对其发震条件作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8.
太谷地裂缝     
1988年7月20日一场暴雨之后,太谷县北洸村附近出现了3条长约150—200米,宽0.9—1.2米的地裂缝,可见深度0.6—2.2米,走向为弱35°—55°东和近东西向两组.该裂缝严重破坏了公路和铁路路基.裂缝原因尚无定论,图为地裂缝情况.  相似文献   

19.
洪洞临汾大震震源断层的相互作用和地震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临汾地区1303年和1695年发生了洪洞(M8)和临汾(M7 3/4)两次相距最近特大地震。地震所在区域至今仍有持续不断的小震活动。我们根据1670次中、小地震精确震源定位结果和149个小地震的震源机制。通过震源三维空间分布和震源机制解的分析,认为洪洞地震和临汾地震的强相互作用是解锁,因此导致临汾地震提前发生;此外,2者之间还存在弱相互作用,并且和随机发生的地震达到一种平衡。2次大地震对区域所积累的应变基本释放完毕,难以再形成与应力场一致的大破裂,使得临汾地区连续的地震活动以中小地震的形式体现,连续300多年都没有5级以上地震发生。估计今后临汾地区的这种低水平活动将继续下去,发展趋势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七九年十月底省地震局、地震学会在临汾召开了地震学术讨论暨介休地震总结会议.出席会议的代表共181人,提交会议的学术论文和介休地震总结资料70余篇.这次会议是对我省地震科研和予测予报探索成果的检阅.代表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认真交流学术成果,虚心学习先进经验,表现出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