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新建铁路青藏线平均海拔在4700m左右,最高处海拔5023m,由于投影长度变形(两化改正)较大,致使初定测环节发生矛盾,对青藏线定测放线等勘测工作造成不利影响,笔就此方面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措施以利青藏线定测工作,对修订规范及勘测细则也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3.
对地处山岭、重丘、平原区域的公路勘测线路,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若建立多个抵偿高程投影面坐标系,虽不完全适合GPS控制网的整体平差计算,但可建立公路地固平面坐标系,以解决投影长度变形问题,从而满足公路勘测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4.
秦岭地区城口—房县断裂带变形特征及ESR定年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秦岭城口—房县断裂带是秦岭造山带和扬子板块的分界断裂带, 平面上呈向南西突出的弧形, 构成大巴山弧。断裂带的宏观构造组合显示了断裂带由北向南强烈逆冲, 断层岩的宏观特征和显微构造特征表明断裂带以浅层脆性变形为特点, 对断层岩的有限应变测量得出岩石发生了中等到较弱的变形。由断裂带石英脉电子自旋共振 (ESR)定年,测得 11个石英脉的年龄集中在 3个年龄段(240~230Ma, 165~130Ma, 70~60Ma), 其中 7个样品的年龄集中在 165~130Ma之间, 由此推断断裂带活动于中晚侏罗世(165~130Ma)达到其构造变形最强烈时期。 相似文献
5.
基于磁测的边坡深部大变形监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有边坡深部变形监测仪器易受雨水、泥石流、滚石等环境的影响,仪器布设较繁琐,且无法监测边坡深部滑移的中后期变形。基于磁场定位理论,采用磁性物质制作智能石头,在边坡深部布置智能石头,通过智能石头和全张量磁力梯度仪建立边坡深部大变形监测系统。基于磁场梯度张量缩并定位对智能石头进行三维定位,实现边坡深部的中后期大变形监测。针对全张量磁力梯度仪的精度和地球磁场梯度的影响,由三维磁感应强度和磁场梯度的分析,其有效监测距离为35 m;在磁场定位试验中,监测精度为0.06 m。可为磁测在边坡深部大变形监测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地质力学模型实验作为一种便捷高效、成本低廉的研究方法,不仅可以将工程的破坏过程直观地呈现出来,而且可以作为了解工程整体力学特征、破坏模式和稳定情况的重要研究手段,在各类岩土工程问题的研究中有着广泛应用。由于地质力学模型材料的变形模量较低,同等应力条件下应变极其敏感,因此模型实验中变形测量显得至关重要。为了提升地质力学模型实验中变形量测的便捷性和准确性,对目前地质力学模型中对变形测量的主要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对于模型变形量测的方法主要分为电测式测量方法、光学测量方法和机械式测量方法,其中电测式测量方法主要包括电阻式应变片法和位移计法,光学测量方法主要包括光纤类传感器法、数字图像相关法、光弹性贴片法和云纹干涉法,机械式测量方法主要包括百分表测量法和经纬仪观测法。通过对各种方法工作原理、主要应用案例及优缺点的阐述对比,得出不同方法的主要区别是测量范围和适用范围的差异,其中百分表法适用于测量小区域变形;测量内部变形可选择电阻应变片法及光纤传感器法;较大区域的变形可选择位移计法及光纤传感器法;指定点位移可选择经纬仪观测法;全场观测可选择数字图像相关法、云纹干涉法以及光弹贴片法。该成果可为相关地质力学模型实验的变形测量提供实验参考。 相似文献
7.
地质力学模型实验作为一种便捷高效、成本低廉的研究方法,不仅可以将工程的破坏过程直观地呈现出来,而且可以作为了解工程整体力学特征、破坏模式和稳定情况的重要研究手段,在各类岩土工程问题的研究中有着广泛应用。由于地质力学模型材料的变形模量较低,同等应力条件下应变极其敏感,因此模型实验中变形测量显得至关重要。为了提升地质力学模型实验中变形量测的便捷性和准确性,对目前地质力学模型中对变形测量的主要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对于模型变形量测的方法主要分为电测式测量方法、光学测量方法和机械式测量方法,其中电测式测量方法主要包括电阻式应变片法和位移计法,光学测量方法主要包括光纤类传感器法、数字图像相关法、光弹性贴片法和云纹干涉法,机械式测量方法主要包括百分表测量法和经纬仪观测法。通过对各种方法工作原理、主要应用案例及优缺点的阐述对比,得出不同方法的主要区别是测量范围和适用范围的差异,其中百分表测量法适用于测量小区域变形;测量内部变形可选择电阻式应变片法及光纤类传感器法;较大区域的变形可选择位移计法及光纤类传感器法;指定点位移可选择经纬仪观测法;全场观测可选择数字图像相关法、云纹干涉法以及光弹性贴片法。该成果可为相关地质力学模型实验的变形测量提供实验参考。 相似文献
8.
构造变形/变质作用的精细测年及其在造山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最近几年 ,增生造山过程中构造变形 /变质作用及其精细年代学研究正成为造山带研究的热点之一。造山带内部大型剪切带的运动、变形 /变质事件的精细定年对深入研究增生造山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把精确的测年数据与约束运动学的、变形 /变质的显微组构结合起来 ,可以比较精细地重建或复原造山带内部不同构造块体增生拼贴的精细时空过程 ,以及建立与之相一致的造山带形成的应变热模式。同时 ,近 3~ 4年的研究结果也表明 ,构造变形 /变质精确定年还存在许多难点 ,如变形矿物形成机制对其测年结果的影响、变形矿物粒度大小对定年结果的制约关系、以及构造变形 /变质过程中矿物同位素体系的变化机理对测年理论与技术质疑等。文中详细介绍了国外目前有关增生造山作用研究的一个热点———构造变形 /变质精细年代学研究的现状和意义、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以及新技术方法及其可行性和应用等 ,目的在于提请国内同行在进行相关研究时对此能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9.
剑川盆地第三纪以来地壳变形的地质分析与FT测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地层沉积、褶皱变形、断裂活动性质转化等分析可以看出:始新世早期,剑川盆地的宝相寺组(Eb)构成轴向近南北向的褶皱和与之相伴的NNE向盆缘主断裂右旋逆推运动;中新世以来,双河组(N1s)地层的褶皱走向为NE向,此期间盆缘主断裂变为左旋逆推性质;上新世以后(N2Q)剑川地壳块体以伸展裂陷为主,伴随地壳的差异隆升,盆缘断裂以正断裂为主,同时有晚上新世粗面岩沿裂隙侵位。裂变径迹测年(简称FT测年,下同)表明:遭褶皱变形的双河组(N1s)地层年龄为(15.8±1.8)Ma;盆缘主断裂的左旋逆推运动发生在(5.4±1.1)Ma,后期正断裂运动发生在(1.6±0.7)Ma;被断裂抬升的剑川组(N2j)和晚上新世(τ6)粗面岩的FT年龄介于(2.4±0.85~3.1±0.5)Ma。上述资料揭示:盆地近EW向挤压作用发生在15Ma.BP,而区内NW向挤压运动发生在(15~5.4)Ma.BP间,后期正断引张运动开始于距今5.4Ma前,强烈活动于(1.5~1.6)Ma.BP。也即区内地壳变形由早期(E3)近EW向挤压经中新世(N2)NW向挤压至上新世(N2)后,则以引张裂陷作用为主。该变形过程可能与印度洋板块推挤、青藏高原隆升及高原物质作SE向流展的地壳动力学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0.
龙泉关韧性剪切带同变形花岗岩的构造特征及其独居石定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龙泉关韧性剪切带强变形部位发育一系列平行剪切带走向展布的花岗岩脉体,构造变形特征表明它们可能是同变形花岗岩,是剪切作用下围岩部分熔融的产物。通过独居石电子探针定年,测得龙泉关韧性剪切带的年龄分别为:主变形幕发生于1877~1846Ma,第2个变形幕发生于1812-1782Ma,晚期1725Ma左右又经历了流体活动。龙泉关韧性剪切带的发生、发展与华北克拉通中部带古元古代晚期的变质事件同期,是东、西陆块碰撞的一个主要剪切带。 相似文献
11.
青藏铁路格拉段高原冻土站场设计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线格拉段经过高原多年冻土区, 沿线人烟稀少、高海拔、低气压、高寒缺氧, 生产、生活条件差, 给养困难, 地理、地质条件十分特殊. 针对其特点, 在站场设计中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为节省投资, 保证工程质量和运营畅通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主要论述了昆仑山隧道这一高原冻土隧道的工程地质条件, 特别就隧道区多年冻土的认识及具体的工作方法、古冰川作用及冰锥的分布及其成因和隧道山体地下水情况分析等做了较为详尽的描述, 为隧道设计、施工提供了科学的地质依据及工程措施意见. 相似文献
13.
针对青藏线格拉段高原、冻土的特点就工务维修养护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 分析适用于青藏铁路线路维修养护的管理方式、机构设置、机具配备及组织定员原则, 提出了劳动保护措施、用工制度设想以及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结合青藏高原的特点, 指出青藏铁路高原站场路基排水的重要性, 认为水源是影响站场路基工程病害的主要因素之一, 并针对各种条件提出了高原站场路基排水所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青藏线冻土勘探时的综合物探数据的分析, 建立了两种有代表性的冻土地球物理模型, 此模型的建立不仅有助于野外冻土数据的判释, 而且对今后冻土物探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青藏铁路高原雷电活动规律和土壤电阻率勘探资料的分析, 设计了经济适用的防雷接地系统, 并提出青藏线防雷接地的具体措施, 为防雷接地技术工程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青藏铁路高原多年冻土区片石通风路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抛填片(块)石通风路堤具有保护多年冻土的作用, 根据高原多年冻土区路基常见病害及青藏铁路试验路基设计原则, 初步探讨并预测该路基结构的适应性, 并在清水河试验路基段进行了实践应用, 给出了保护效果的定量描述. 相似文献
18.
刘争平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8,19(1):59-62
石膏岩溶在我国分布比较少。青藏线雁石坪地区发育有石膏岩溶。2006年9月在青藏铁路雁石坪以南约20km处,铁路右路肩及路基边坡发生地表塌陷。文章首先分析了病害发育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包括本段的岩溶发育情况。结合勘察,分析了路基发生病害的原因,提出石膏岩溶发育区的路基病害工程处理措施意见。 相似文献
19.
青藏铁路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创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全路信息化规划的要求, 针对青藏铁路沿线高寒、缺氧、多年冻土区广布的环境及地理特点, 青藏线应建设为青藏铁路安全、高效运营及生产服务的信息化系统. 其系统体系结构由业务管理信息系统、过程控制与安全保障系统、铁路企业运输收入清算系统、办公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等五大系统构成; 网络结构按青藏公司信息中心、拉萨及格尔木信息处理中心、中心站(含所辖中间站及会让站)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三级网络结构构成, 并向上接入铁道部信息中心, 横向与Internet及有关Intranet互连. 相似文献
20.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第一条跨越高原多年冻土区的铁路,工程建设环境面临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的“三大难题”,比国内外其他多年冻土工程建设更艰巨和困难。由于青藏铁路建设环境的特殊性与复杂性,设计和建设中采取了多种保护冻土的有效措施、高原劳动卫生和劳动保护措施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污染防治措施,各项措施在青藏铁路的建设和运营中显示出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