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自动站数据传输中容易出现的故障可概括为两大类:一为传输错误,二为传输失败。这两类故障,均有硬件与软件方面的原因,应该首先检查硬件,然后检查软件。 相似文献
2.
概括了自动站数据传输中容易出现的故障,并从硬件、软件方面进行故障原因分析,对自动站数据传输工作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3.
第二代自动气象站不同气温观测系统数据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利用2009年8月—2010年7月的平行观测数据,分析了第二代自动气象站百叶箱气温观测系统和气候塔通风防辐射罩气温观测系统的数据差异,讨论了季节、月份以及时次等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太阳辐射强度和环境风速大小对这种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百叶箱的数据相比,气候塔的气温分钟值、日均值和日最值等都平均偏低0.2℃左右;数据对比差随太阳辐射的增强而变大,两者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其中夏季、8月份和15时的偏差均值分别达到了0.29℃、0.30℃和0.31℃;数据对比差随环境风速的增强而减小,两者间呈较强的负相关性,当风速大于5.4 m/s时,数据对比差的平均值和标准差从风速小于1.5 m/s时的0.17℃和0.31℃分别减小到了0.12℃和0.10℃,而数据对比差小于0.2℃的样本比例从60.3%提升到90.4%。 相似文献
4.
5.
对2004年、2005年绥德、定边、洛川、西安、汉中、爱康6个配有E-601B蒸发器及蒸发传感器的台站作蒸发量对比分析,通过逐站逐月(共92个月)分析蒸发误差率发现:有3个月误差率等于0,67个月自动站的蒸发量大于人工站观测的蒸发量,占总数的73%,其中误差率最大是安康站2004年11月为49%。结冰是导致陕南地区冬季蒸发误差率较高的主要原因,而降水是造成自动站蒸发量偏大或缺测的另一因素,仪器故障引起蒸发失真各个台站都会出现。2005年蒸发误差率普遍低于2004年。 相似文献
6.
大气探测自动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气象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2000年,青海省通过“青海省灾害性天气监测系统”建设,建成了34个MILOS500型自动气象站(以下简称自动站)。根据中国气象局《自动气象站现场校准操作规范》,需要1—2年对自动站的传感器进行校准工作,对于MILOS500型自动站的辐射传感器(以下简称辐射)校准存在很多客观原因,如价钱较贵,进货时间较长,备份少等,从工作实际出发,从传感器的技术指标上、所采集数据上进行分析,国产辐射能够代替芬兰产的辐射应用到自动站业务上,实现辐射国产化。 相似文献
7.
8.
根据国家气象中心气候资料中心1999年制定的《对比观测期间监测资料评估技术方法》.对陕西2003-2005年64个人工气象站和自动气象站气温资料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仪器在气温相对较高时的偏差较大;两种仪器之间存在系统性偏差.但偏差因站而异;大部分台站的气温年对比差值及粗差率在允许范围内,说明自动站温度仪器较稳定。 相似文献
9.
10.
四川省自动气象站与人工站观测数据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四川省基本(准)站的自动观测和人工观测资料,对2004年对比观测期间的温度、降水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94.5%的台站人工站与自动站的气温对比差值在误差(±0.2℃)允许的范围内,并且64.1%的台站自动站观测的气温比人工站偏高;自动站与人工站的降水量的差异与气温的差异比较起来明显比气温大,且71.8%的台站自动站的降水量比人工站偏多。 相似文献
11.
激光雨滴谱仪与自动气象站观测雨量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LNM激光雨滴谱仪的构成及原理,对由激光雨滴谱仪和自动气象站同步观测所获取的雨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新一代多普勒雷达基数据提供的反射率因子与雨量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仪器探测到的雨强随时间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但变化幅度差异大,激光雨滴谱仪探测到的雨强最大值远大于自动气象站测得的最大值且出现时间要提早些;两种仪器观测到的雨量资料与观测点处雷达反射率因子的对比表明,激光雨滴谱仪探测到的雨量与雷达反射率因子有更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四川省基本(准)站的自动观测和人工观测资料,对2004年对比观测期间的温度、降水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94.5%的台站人工站与自动站的气温对比差值在误差(±0.2℃)允许的范围内,并且64.1%的台站自动站观测的气温比人工站偏高;自动站与人工站的降水量的差异与气温的差异比较起来明显比气温大,且71.8%的台站自动站的降水量比人工站偏多. 相似文献
13.
不同分辨率再分析资料对浙江省气温刻画能力的对比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浙江省66个基本气象站1979—2010年的日平均气温数据,系统评估了三套再分析资料R1、R2和CFSR对浙江省气温的刻画能力。结果表明:三套再分析资料的气候平均态与观测均存在一定差异,其中R1、R2的空间分布型与观测较为接近,CFSR与观测差异较大;三套再分析资料均存在系统性冷偏差且这一偏差在32年中稳定存在,其中CFSR的冷偏差更显著,浙南地区是其冷偏差的重要来源。三套资料的均方根误差均存在季节变化:冬季(特别是1月)误差较小而夏季(特别是7-8月)误差较大,R1和R2的季节差异强于CFSR。CFSR对浙江省气温变率的把握能力优于R1和R2,其距平场EOF分解前三模态的空间型态和时间系数与观测更为接近。系统误差订正后,三套再分析资料的可信度得到显著改善,CFSR的改善效果最明显,说明系统性误差是三套再分析资料偏差的重要来源。改善后三套再分析资料的均方根误差和空间相关系数大体相当。CFSR网格点气温插值到观测站点时因海拔差异导致的误差以及CFSR在浙江省的模式地形偏高可能是其有较大冷偏差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为进一步提高湿度测量的准确性,通过对宁津2004年、2005年自动站和人工站湿度数据的对比分析,根据湿度差值的变化波动情况,来研究自动站和人工站湿度观测数据器的差异及其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通过数值预报产品对9607、608号台风预报结果的分析,肯定了数值预报产品对台风预报的能力,并初步探索出一些利用数值预报产品预报台风移动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利用JTWC最佳路径数据集及欧洲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5月孟加拉湾气旋和风暴的活动特征,并重点分析了4个不同路径的典型孟加拉湾风暴大气环境场差异,初步探讨了影响风暴移动的关键大气环流因子。研究表明:5月孟加拉湾风暴路径分为北上、东北移、西北移、转向4种,其中东北移路径最多,北上路径最少;孟加拉湾风暴的生成和移动与阿拉伯副热带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相对强弱和位置,以及中高纬度槽脊波动密切联系,同时还与孟加拉湾风暴的生成位置有一定关系,10°N以北孟加拉湾海域生成的风暴容易东北移,10°N以南孟加拉湾海域生成的风暴却容易西北移,这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不同引导气流的作用有关;孟加拉湾风暴移动路径还与高空急流变化有关,风暴有趋于高空急流右侧辐散区运动的趋势;孟加拉湾风暴生成于弱的垂直纬向风切变区,纬向风移动增强的方向指示孟加拉湾风暴移动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陕西2003-2005年自动气象站与人工气象站0~20cm地温平行观测数据对比分析,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为历史资料的连续使用提供依据。分析结果表明:自动气象站与人工气象站观测的0~20cm地温夜间差异较小,白天差异较大,且白天自动气象站数据高于人工测值;二者的差异也有季节变化,冬季差异较小,其它月差异较大;差异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减小;自动站观测与人工站观测地温偏差与自动站仪器没有关系,也与站点的区域分布没有明显关系;10~20cm地温自动站数据在3—5月与历史累年值容易产生显著性差异;地面平均温度和地面最低温度在地面有积雪的月份与历史累年值容易产生显著性差异,且自动站数据比累年值偏高。自动站与人工站0~20cm地温虽有差异,但与历史累年值相比差异较小(≤0.7℃),可以与历史资料连续使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