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计算分析了我国日光温室主要分布地区(30°N以北)温室采光面的最佳倾斜角及其对应的最大平均日总辐射量.结果表明,温室采光面的最佳倾斜角不仅与地理纬度有关,还与辐射状况有关.在此基础上绘出了我国日光温室采光面最佳倾斜角的等值线分布图,并给出了最佳倾斜角的简单确定公式.  相似文献   

2.
从温度条件及生育期不利气象因素分析了彬县川塑料中棚早春茬黄瓜、秋延茬番茄的气候生态适应性,提出该区塑料中棚早春茬黄瓜的适宜播期为2月下旬-3月上旬,秋延茬番茄的适宜播期为5月下旬-6月下旬,并提出主要气候灾害防御措施。可用以指导同类地区的生产实际。  相似文献   

3.
利用铜川地区2006—2013年春季日均气温和2011—2013年马咀、塬畔、神农、周陵四个设施樱桃示范园区温室大棚观测数据,采用需冷量0~7.2℃低温模型,分析铜川地区樱桃需冷量及适宜扣棚期。结果表明:铜川各地区樱桃落叶至萌动前0~7.2℃平均累积小时数总体满足各种品种樱桃通过自然休眠的需冷量。将樱桃的需冷量分为三个等级,中北部不同等级需冷量的最早达标时间普遍比南部偏早。大棚扣棚期与成熟期存在较明显的正相关,扣棚越早,成熟越早。铜川地区适宜扣棚期北部地区12月15—20日,中部地区12月25—30日,南部地区12月底到1月初,和大田樱桃物候期相比,大棚樱桃萌动期将提前70~80d,成熟期提前45~60d。  相似文献   

4.
甘肃降雪之最哪里初雪最早终雪最迟甘肃全省初雪日的分布是自北向南延迟,终雪日则与此相反,自南向北逐渐提前。初、终雪日的迟早不仅与地理纬度有关,还与拔海高度有关。天祝县乌鞘岭和景泰县相比,同在37°N,南北相差仅1分,东西相距半个经度,海拔高度乌鞘岭比景泰高1414.6米,年平均气温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太阳总辐射的计算方法的讨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利用1982年8月—1983年7与1978—1980年青藏高原地区总辐射的观测资料与二流近似的模式计算讨论了高原地区总辐射的气候学计算方法,计算了纬度24°—46°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地表反射率条件下的晴天地面总辐射的月平均值,并绘制了青藏高原地区1月与7月晴天地面总辐射的分布图。  相似文献   

6.
李月洪  李维亮 《气象》1987,13(7):19-22
本文根据1986年2月8—14日中国“向阳红14号”考察船以及其它的船泊水文气象观测资料,计算了西太平洋热带海面(140—160°E、18°S—14°N)的能量收支各分量。计算结果表明,这个期间内该海面所获得的热量净收入的大小与赤道辐合带低值系统的增强或减弱有关;海面向大气输送的热量主要是以潜热通量输送方式进行的;考察海域内相当部分海面,供给大气能量大于它从大气接收的能量,其中最明显的地区出现在西太平洋热带地区(10°N附近),而不是在赤道地区。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谐谱分析方法计算了6月16日至9月15日五年的500hPa六个纬圈(60°N、55°N、50°N、45°N、40°N和35°N)的波参数和物理量谱,并将其和十年的合成波高度谱、相对振幅等谐谱资料与石嘴山地区的降水资料作了对比分析。初步寻找出了该地区夏季中期降水的十一种纬圈合成波高度谱和八种优势波、物理量谱谐谱特征。这些中期谐谱特征,天气动力学意义比较清楚,为该地区夏季中期降水预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南方多雪年环流特征及对关键区海温的响应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根据NEC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采用回归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探讨了La Nia(El Nio)气候背景下,大气外强迫因子北大西洋中纬度(45°N,30°W)、赤道印度洋、我国南海和东海海域海温异常对亚洲环流及我国南方降雪多寡的影响。分析发现,La Nia气候背景下,北大西洋中纬(45°N,30°W)海温为正异常,有利于500 hPa高度场亚洲中高纬叶尼塞地区(50°N, 90°E)位势高度偏高并出现阻塞型,也有利于东亚冬季风环流加强;赤道印度洋、我国南海和东海附近海温出现负异常,850 hPa高度东亚大陆沿海低纬地区风距平场出现偏北风距平,我国南方多雪,温度相对偏低。El Nio背景下,北大西洋中纬度(45°N,30°W)海温为负异常,亚洲中高纬叶尼塞地区位势高度偏低,东亚冬季风环流偏弱;赤道印度洋、我国南海和东海附近海温出现正异常,850 hPa高度东亚大陆沿海低纬风距平场出现偏南风距平,我国南方多雪,温度相对偏高。回归分析指出,冬季500 hPa亚洲中高纬叶尼塞地区(90°E附近)的位势高度正(负)异常与北大西洋中纬度(45°N,30°W)附近海温正(负)异常有关;冬季850 hPa东亚大陆沿海低纬地区偏南(北)风距平与赤道印度洋、我国南海和东海地区的海温正(负)异常有关。La Nia气候背景下的2008年1月我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极端灾害事件的发生可能与北大西洋中纬度(45°N,30°W)附近以及赤道印度洋、我国南海和东海海温都出现正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9.
利用ERBE和ISCCP资料反演青藏高原地表短波吸收辐射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ERBE和ISCCP卫星辐射及总云量资料,结合青藏高原地面日射资料,讨论了并提出了该地区地表短波吸收气候反演方法,该法的似合精度较高,平均误差为9.8W.m^-2据此计算出75°E-95°豚25°E-40°N间2.5°*2.5°经纬网格点和高原63个站点的各月平均地面吸收辐射通量密度,给制出其在高原的分布图,揭示其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79–2021年NCEP2.5°×2.5°、MOHC1°×1°海洋等资料,通过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我国南方地区初秋气温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相关的大气和海洋异常。结果表明:(1)我国南方地区初秋气温主要表现为一致变化型和经向偶极变化型两种模态。(2)一致变化空间型主要受到高纬度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大槽以及中低纬度地区的副热带高压和近地面风的共同影响,而经向偶极变化型则主要受到我国东北地区与我国长江下游流域对流层位势高度反位相变化的影响。(3)一致变化空间型与前期冬季我国邻近海域以及赤道印度洋和东太平洋地区海温异常、鄂霍茨克海和拉布拉多海海冰异常有关,经向偶极变化型则与前期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温异常、鄂霍茨克海和巴伦支海海冰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雪盖与冬季地表净辐射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曹梅盛 《高原气象》1998,17(4):373-380
根据青藏高原地区SMMR遥感监测雪深分布图。雪面反照率随雪深变化规律以及1982-1983年高原地表辐射平衡观测总结的有关辐射平衡分量气候学计算方法,以旬及0.5*0.5°。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给出了辐射边界条件在P—σ五层局地原始方程模式中的试验情况,並与其他种类的侧边界条件的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试验表明,在计算区取 0°-180°E和25°S—55°N的情况下,一直积分到15天,边界条件的差异在计算区内部(印度洋地区,亚洲南部和东部)的反映还不很明显,但在东西侧边界以内 30-40个经度范围内影响是明显的。就海平面气压和降水率分布而言,采用辐射边界条件的处理方法在边界附近造成的误差比其他几种边界条件小,计算结果与实际观测值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13.
西伯利亚高压对亚洲大陆的气候影响分析   总被引:36,自引:16,他引:36  
西伯利亚高压是冬季影响亚洲大陆地区的重要环流因子 ,本文用冬季 (1~ 3月 ) 70°~ 12 0°E ,40°~ 6 0°N区域平均海平面气压值代表其强度 ,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从 192 2年到 1970年代中期 ,西伯利亚高压略有增强趋势 ,但并不显著。但近 2 0多年来的显著减弱非常突出。用NCAR资料计算的线性趋势是 - 1.78hPa/ 10a(1976— 2 0 0 0年 ) ,用CRU气压资料计算的趋势是 - 2 .15hPa/ 10a(1976— 1995年 )。西伯利亚高压对中高纬亚洲大陆平均 (30°~ 140°E ,30°~ 70°N)温度和降水都有显著影响 ,与两个要素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 - 0 .5 8和 - 0 .44。如果同时考虑其他的影响因子 (如北极涛动、欧亚遥相关型等 ) ,72 %的温度变化及 2 6 %的降水变化能得到解释。其中北极涛动对亚洲大陆的温度贡献最高达到 30 % ,西伯利亚高压的贡献为 2 4%。而区域平均降水变化的 9.8%与西伯利亚高压有关  相似文献   

14.
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海气热交换场的EOF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蒋全荣 《气象学报》1993,51(1):122-125
众所周知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热交换对大气环流的形成和变化有着童要的作用。本文根据Clark计算的资料对20°N以北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的蒸发潜热、净长波辐射和感热输送进行了EOF分析,以讨论其季节变化特征。资料范围在22.5—52.5°N,122.5°E—112.5°W,共128个网格点,格距5×5度,1950-1979年。  相似文献   

15.
应用ISCCP云资料反演青藏高原地面总辐射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ISCCP云资料和青藏高原日射资料,讨论并提出了该地区地表总辐射的气候反演方法,据此计算出71.25~103.75°E,28.75~41.25°N间2.5°×2.5°经纬度网格点及高原70个站的各月平均总辐射通量密度,绘制出其在高原的分布图,进一步揭示和证实了高原总辐射场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
冬季西风环流指数的变率及其与北半球温度变化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用H40°N-H65°N即40°N和65°N纬圈平均位势高度的差来定义西风指数,可以很好地反映温带地区西风的强弱。西风环流强的年份,北半球气温通常偏高,主要是中纬度大陆变暖明显,这可能与中高纬度西风强时,向北的经向热量输送也加强有关。在长期变化的趋势上,1950年代以前北半球偏暖时期的指数偏低,而偏冷时期的指数偏高。但近30多年来,伴随全球加速变暖,西风指数也持续加强,这是否与温室效应的加强有关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10──20天准双周振荡的经向传播及地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ECMWF1983年7月1日至9月12日逐日200hPa纬向风场资料,用复经验正交方法讨论了10-20天低频振荡的经向传播及地理特征。结果表明:(1)10--2天振荡有三个显著区域:贝加尔湖附近地区;赤道90°E附近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地区;80-100°E,22-32°N之间。(2)源于较高纬度地区的振荡与源于赤道附近地区的振荡在105°E,17—23°N附近同位相相遇,在90°E,20°N附近反位相相叠加,振荡相互削弱,在25°N附近同位相相遇。(3)从振荡位相来看,中南半岛东南部、马来西亚北部、菲律宾以西区域的振荡向北传播到中国东南沿海,向西传播到孟加拉湾印度半岛;20°N以南低纬度地区的振荡很少能传播到80°E以东30°N附近地区;位于90-95°E,25-27°N之间的振荡以及贝加尔湖附近地区的振荡可以向南北两个方向传播。  相似文献   

18.
文中用500 hPa信号场研究了长江中游地区暴雨发生的气候异常环境,并提出用信号场合成图的检验方法来分析暴雨规律.结果表明,暴雨过程与无雨过程在500 hPa信号场中异常信号显著区的出现及分布形势有明显不同.分析14次暴雨过程的合成图,发现在发生暴雨过程第1天,正异常区常常出现在贝加尔湖附近地区(40°~50°N,80°~100°E)和中国华南地区(20°~25°N,100°~130°E),负异常区出现在中国长江中游北部地区.暴雨过程出现的主要特征是在110°E附近,形成南北向的"+-+"分布形势和波列.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51~1990年4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对中国昆明(25°01′N,102°41′E)地区的气候变化时间序列进行了多重分维计算与分析,并对所获结果进行了讨论,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根据国际新开发的可识别持续闭合性阻塞和开放性高压脊事件的判别方法,讨论了欧亚地区不同区域500 hPa持续性高值事件(PMZ)的发生频率及其对中国大兴安岭地区夏季气温和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欧亚105°-125°E区域内PMZ事件与夏季尤其是6月大兴安岭地区气温关系最为紧密。105°-125°E地区PMZ事件频发时,贝加尔湖至中国东北地区异常高压引起的下沉增温及晴空辐射造成大兴安岭地区气温偏高,同时,该地区对流层低层相对湿度条件较差,配合对流层中低层异常反气旋性环流系统以及下沉运动,不利于大兴安岭地区出现明显降水。此外,5月中亚两河流域位势高度可作为6月大兴安岭地区气温的前期预报指标,当中亚两河流域5月位势高度场偏高(低)时,6月贝加尔湖以东地区位势高度偏高(低),对应大兴安岭地区同期气温偏高(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