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对不同地区的大量历史地震资料统计结果表明,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如我国华北地区存在着 M≥5.5级的地震有22年左右的周期,南北地震带 M≥7级的地震有6—7年的周期。我国西部三角形地区的块体内8级左右的大地震存在着22年左右的周期,从1902年以来,有11年左右的活跃期和11年左右的相对平静期。全球8级左右的大地震经过分  相似文献   

2.
应用地震活动统计量βn定量分析了新疆天山地震带不同分区中小地震活动状态以及中强地震前中小地震活动速率的异常特征,并提取了中强震前βn值的中期预测指标.结果表明,当βn值满足各研究区的异常指标时,北天山和南天山东段1年左右可能发生5~6级地震;巴楚-阿图什和喀什-乌恰地区1年左右可能发生5.5~7.0级的地震.从发震时间来看,乌鲁木齐、乌苏-石河子和喀什-乌恰地区中强地震基本发生在βn值异常结束后;拜城-库车地区和巴楚-阿图什地区部分中强震发生在βn值处于异常状态过程中.各研究区中强震前1年左右中小地震活动具有区域特征:乌鲁木齐地区呈现增强;乌苏-石河子地区和喀什-鸟恰地区既有增强也有平静;巴楚-阿图什地区以平静为主;南天山东段和阿克苏-巴楚地区异常特征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现场考察,航片解译和历史记载资料,对1812年3月8日尼勒克地震的震级及地震地质背景进行了讨论。根据地震主断裂带的展布和运动特征与喀什河断裂带相一致等特点,指出1812年尼勒克8级大震是喀什河断裂作右旋逆冲的结果。 喀什河断裂是一条控制伊犁盆地北界和喀什河河谷的活断裂,它错断了喀什河阶地和古尼勒克沟,有着明显的新活动性。在震区还发现了一些古地震遗迹。对比1812年地震陡坎和古地震陡坎角度变化情况,对断层运动速率进行了估计,并估算出喀什河断裂带发生M≥8地震的重复周期为800—1600年。  相似文献   

4.
杨章  张勇  李军  尹光华 《地震学报》1985,7(4):434-444
本文根据现场考察,航片解译和历史记载资料,对1812年3月8日尼勒克地震的震级及地震地质背景进行了讨论。根据地震主断裂带的展布和运动特征与喀什河断裂带相一致等特点,指出1812年尼勒克8级大震是喀什河断裂作右旋逆冲的结果。 喀什河断裂是一条控制伊犁盆地北界和喀什河河谷的活断裂,它错断了喀什河阶地和古尼勒克沟,有着明显的新活动性。在震区还发现了一些古地震遗迹。对比1812年地震陡坎和古地震陡坎角度变化情况,对断层运动速率进行了估计,并估算出喀什河断裂带发生M8地震的重复周期为800——1600年。   相似文献   

5.
从地震活动周期对比、中国大陆周边边界动力条件变化以及西部地区强震迁移规律等方面,分析了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中国大陆地震活动趋势,并统计分析了大陆西部7.5级以上强震对东部地区地震活动的影咱.结果显示,8.1级大震后中国大陆1900年以来的第五个地震活跃期已趋于结束,但地震频次、释放能量尚不够,大陆边界动力条件没有改变.因此今后几年大陆内部仍存在发生7级或稍强地震的可能,其中西部的西北区发震可能性相对较大;影咱东部地区地震活动的强度可能为6.5级左右。  相似文献   

6.
新疆伊犁喀什河断裂带分段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两种关系,即1812年尼勒克8级地震产生的地表破裂与断裂破裂的对应关系和地震最高烈度与破裂延伸烈度区间的关系,同时考虑古地震研究成果和现代地震活动特征,对喀什河断裂带进行了破裂分段性研究,将喀什河断裂带以博尔博松为界分为东、西两段,东段长220 km以上,西段长290 km。研究表明,东段目前处于1812年尼勒克8级地震以后的地震活动相对平静期,在未来的时间里喀什河断裂带西段可能是大震活动的主要区段。  相似文献   

7.
喀什-乌恰地区近年来强震活动平静的可能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琼  王海涛  赵卫明  聂晓红 《地震》2007,27(2):99-111
通过分析喀什—乌恰地区和伽师—柯坪块区强震产生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ΔCFS), 从断层相互作用和中等地震活动加、 减速特征的角度, 初步论证了两个区域强震活动交替发生特征的可能机理。 库仑破裂应力和加速矩释放模型拟合结果表明, 伽师—柯坪地区1997—1998年成组发生的伽师6级强震、 新疆南部周边发生的1992年苏萨梅尔MS7.5地震和2005年巴基斯坦7.8级地震产生的静态应力变化不利于喀什—乌恰地区强震的发生, 可能使得该区后续强震的发生时间延迟了。 另一方面, 位于1992年苏萨梅尔MS7.5地震和1997—2003年伽师系列强震产生的ΔCFS为负的喀什—乌恰地区地震活动表现为弱加速特征, 这或许是1993年以来喀什—乌恰地区强震平静特征的原因。 喀什—乌恰地区7级地震产生的正的ΔCFS可能有利于伽师—柯坪地区后续强震的发生, 3组7级地震产生的ΔCFS为正的区域内后续强震发生前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加速特征, 从而定量解释了喀什—乌恰地区强震活动对伽师—柯坪块区地震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中国1980~2004年6月期间5级以上地震的研究,统计中国西部、华南、华北5级以上地震震前是否有系列小地震发生。结果表明:5级以上地震在震前不同时期,距震中近距离范围内有系列的小地震发生;在6级地震前50km范围内有系列3~4级地震发生,概率为44%左右;西部7级地震前会有系列的4~6级地震发生,发生4级地震的概率为44%左右,发生5~6级地震的概率为11%左右。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乌恰5.7级地震前喀什-乌恰地区的地震活动情况和地震学参数异常过程。研究认为,5.7级地震发生在1996年9月以来形成的喀什西南4.0级以上地震空区的边缘,此次地震的活动间隔时间为1980年以来之最;震前有6项地震学参数空间扫描和5项地震学参数时间进程存在中短期异常;震前3级地震活动强度有多次起伏。  相似文献   

10.
喀什河断裂带古地震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喀什河断裂带是我国北天山西段一条规模较大的活动断裂,第四纪以来垂直运动速率为3.8毫米/年,现今地震活动频繁。历史上曾发生过1812年尼勒克8级地震,沿断层带造成长达80公里的形变带,史前地震也很活跃,经初步研究,断裂带至少发生过两次古地震活动,大震复发周期为2000—2500年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区域地质构造资料和区域地震活动特征,分析了新疆吉林台水电站区域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站不利之处是位于天山近代总隆起中喀什河断陷谷地内,喀什河活断裂又从库坝区附近通过。但坝址座落在石炭系组成的小断块上,喀什河断裂8级大震的重复发生间隔为2600—4000年,预测今后百年内库坝区发生直下型大震的可能性极小,其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12.
胥颐 《内陆地震》1990,4(3):264-272
将南天山地震带西段(喀什—柯坪)和西昆仑地震带作为统计单元,确定了各单元及所属潜在震源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利用新疆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公式和美国西部地区的烈度、加速度衰减公式,推算了新疆地区的加速度衰减公式。根据时空非均匀地震危险性的概率计算方法,计算了阿尔塔什、公格尔、下坂地三项工程场址的地震烈度和地动加速度超越概率。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新疆尼勒克1812年地震地质灾害特征,基于多源、多时域、多尺度遥感影像对喀什河沿线主要地质灾害进行解译,对地温异常进行目视解译和遥感定量提取,对地震断层进行多源高分辨率详细解译。结合地震地质灾害解译结果、断层特征、地温异常、航磁异常等进行综合讨论,结果对喀什河流域基础地质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对新疆1973年以来年度地震预测情况进行综合研究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乌恰-喀什周围地区年度预测的阶段性特点,并对这一地区1900年以来M≥6地震和1972-2008年M≥5.5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的研究.认为对该区域地震活动规律性特点认识不足,没有遵循本地区地震活动的基本规律对地震趋势进行客观判断,是造成地震危险区预测效果较差的主要原因.依据地震活跃与间歇的特点认为2008年底开始乌恰-喀什周围地区将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时段,这一地区可能仍将继续被划定为年度强地震危险区.  相似文献   

15.
1997年第三季度,全球地震活动又恢复到中等偏低水平。克马德克群岛地区发生7.0级地震。美洲地震带于7月份发生3次7级左右地震,活动强度与大洋岛弧带相近。太平洋西北边缘带地震活动偏低。亚欧带西段的意大利发生6级强震。澳大利亚西部和非洲的坦噶尼喀湖发生6级左右地震。  相似文献   

16.
新疆伊犁喀什河断裂带及其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尹光华  蒋靖祥  张勇 《内陆地震》2003,17(2):109-116
通过对1812年新疆伊犁尼勒克地震的考察研究,认为该地震以地震断层为主体的地表地震形变带展布方向与发震断裂喀什河断裂带的走向一致。喀什河断裂带可分为3段,全长315km,它是由多条断层组成的活动断裂带,总体以逆冲活动为主,东段具有右旋扭错性质。喀什河断裂带具有长期发育的历史,它控制了中生代地层的分布,在新生代仍有多次活动并以垂直运动为主,晚第四纪以来的垂直活动速率为O.9—6mm/a。  相似文献   

17.
以公元 10 0 0年以来的华北西部的地震简目所刊地震为样本 ,运用绝对时间间隔的加权平均方法计算出华北西部 M≥ 7.0地震的平均复发周期 (T)为 85 .8a。将随机过程理论中的非稳态泊松过程应用在华北西部地震长期预测中 ,结果为 2 10 0年前 ,华北西部发生一次 7.0级以上大地震的累积概率为 0 .6 0 39,条件概率为 0 .35 44 ,概率增益为 1.6 10 9  相似文献   

18.
新疆两次强震前后地震视应力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了喀什数字地震台记录的喀什及周边地区地震的宽频带波形资料,分析处理了2001~2005年Ms 3.5以上地震164次,通过数字地震波谱计算了标量地震矩和地震辐射能量,从而进行了视应力的计算.给出了巴楚-伽师Ms 6.8和乌什Ms 6.3强震前后视应力的时序变化情况,发现其视应力均表现出震前低应力阶段-主震前的逐渐上升-震后逐渐恢复的动态变化过程,即地震的孕震-发震-震后调整的阶段性变化特征.这一结果可为喀什及周边地区今后进行地震预测预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对该区开展数字地震方面的研究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根据古堡-里克特<<全球地震活动性>>一书未公开发表的手稿记录的1902年新疆喀什地震与1906年玛纳斯地震震级资料,严格地按照古登保震级计算公式和程序,对这两次地震震级进行了复算,并指出现今所公开发表的强震目录中其震级间差异的原因。认为:1902年8月22日新疆喀什地震震级取MS=8 1/4,1906年12月23日玛纳斯地震震级取MS=7.9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20.
利用小波变换分析中国西部及邻区1700年以来M≥7级和M-T图分析1700年以来M≥7.8级地震活动,除了得到和其他学者研究基本一致的几个十年尺度周期结果外,还得到百年左右尺度的地震活动周期结果,再与太阳黑子活动进行比较,发现地震活动与太阳黑子数在百年左右尺度周期上具有负相关性,地震高活动时段对应太阳黑子低值时段.此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