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贵州关岭"6.28"特大滑坡特征和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关岭2010-06-28特大滑坡(简称"6.28"特大滑坡)造成99人死亡,其形成受到当地气候条件、地质条件和地貌等因素影响,发生机制和滑动具有一定的独特性.通过对滑坡的形成条件、发育特点和成因分析,揭示了此次滑坡的形成特征.研究表明:降雨是此次滑坡的诱发因素;滑坡具有分块滑动的特点,即坡积层和基岩先后发生滑坡;滑坡堆积体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即滑坡堆积体前缘以及中下部为碎石土堆积,而上部为碎块石堆积,与一般滑坡堆积不同,是坡积层与基岩先后发生分块滑动的典型证据.研究成果对认识和研究此类滑坡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也可为今后指导防灾和减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大渡河双家坪古平推式滑坡堆积特征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渡河沿岸分布的大量古滑坡堆积体,是流域内水电能源开发及山区城镇建设的重大隐患,双家坪古滑坡堆积体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2010年8月以来,随着瀑布沟电站库区水位升高淹没堆积体前缘,堆积体西侧区域地面及房屋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变形迹象。调查表明,出现变形的区域仅是一个古老滑坡堆积体的一部分。根据现场调查和钻探手段,从地貌、物质结构特征查明了该古滑坡堆积体的边界条件、各分区的堆积特征,认为该滑坡堆积体可分为4个区,其中A、C区为主要崩落堆积区,以大块石堆积为主,块石直径1~3 m,甚至更大;B区为残留岩体堆积区,岩层保留原岩层序;D区为细颗粒物质堆积区。初步认为古滑坡堆积体为平推式滑动→推出悬空→重力折断→散落堆积→表生改造等过程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3.
2010-07-27凌晨,四川省汉源县万工集镇后山因持续暴雨而突发高位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最大滑程约1.4 km,启动时滑坡体约48×104m3,沿线裹挟和铲刮沟谷及其两侧边坡松散体,到达坡脚部位滑坡碎屑流体积增大至100×104m3,最终导致沿沟的双合村一组5户20名村民失踪及下游万工集镇部分房屋被掩埋而倾倒破坏。滑坡启动区发育于万工集镇后侧二蛮山大沟内,沟左侧为二叠系灰岩(P1y),顺坡倾向沟内;右侧为强风化的二叠系峨眉山玄武岩(P2β),节理极发育;沟内早期堆积物丰富,特别是沟上游还存在一大型古滑坡体;这些不稳定物源在有利地形条件及降雨诱发下极易形成滑坡。原始沟谷上游高位陡峭地形导致山体具备高位潜在势能,具备形成高位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的地形条件。2010-07-24—26的降雨是触发此起特大灾害的主要原因,累计降雨量达163 mm,在水的作用下启程剧动并高速下滑。采用将今论古的地质方法,从地质构造、地层序列、岩体坡体结构及坡体变形等角度研究了二蛮山滑坡孕育的地质演化史,再现了滑坡区域历史时期中重要的地质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4.
受青藏高原新生代快速隆升和河流的快速下切影响,在我国西南山区高山峡谷、高地应力场、频繁的地震活动、暴雨及人类活动等内外动力作用下,河谷地段常形成暴雨诱发滑坡→堵江→堰塞湖灾害链。2012-08-31,四川喜德县遭遇200 a一遇的特大暴雨,日最大降雨量达149.2 mm。热柯依达乡上游1.5 km处发生大型碎屑岩滑坡,体积为520×104m3,堵河形成堰塞坝。堰塞湖水位上升28.6 m,库容量达120×104m3,威胁下游9个乡镇与县城约1.29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基于对滑坡及堰塞坝的工程地质测绘,分析了滑坡的平面、空间形态,滑坡体、堰塞坝的物质结构、变形破坏特征。研究了滑坡运动过程的地质力学模式,推导出本构方程。主要认识有:1.滑坡体物质主要分为散体、层状碎裂、层状块裂结构。2.滑坡失稳运动地质模式为:强降雨诱发滑体产生后退式拉裂蠕滑启动;在岩体裂隙中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作用下,和前缘良好临空条件结合,产生高速滑动,凌空飞行;受河谷、对岸山体阻挡,急速停止,解体、破碎,堆积于河谷,堵断河流形成堰塞体。3.滑坡启动失稳力学模式主要为潜水和承压含水层混合模式。天然工况下稳定性系数为1.18,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暴雨工况下为0.92,失稳破坏。推导出滑坡短程飞行、碎屑流运动本构方程。4.堰塞坝整体稳定性好,发生管涌或流土溃决的可能性小,主要以"漫顶"模式逐级冲刷破坏。  相似文献   

5.
红石岩堰塞湖是2014-08-03鲁甸地震诱发形成的大型堰塞湖,由红石岩崩塌堵断牛栏江形成。红石岩堰塞坝坝高约96 m,堆积体总方量约1 200×10~4m~3,湖区满库库容为2.6×10~8m~3。从红石岩堰塞湖形成的背景条件,以及堰塞湖对坝址所在流域构成的潜在灾害链效应,评估堰塞湖的溃决危险程度。同时根据可能的溃决形式分析,采用1/3和1/2溃决模式对堰塞湖溃坝洪水估算,得到两种工况条件下的峰值流量分别为:Q_p≈(1.3~1.5)×10~4m~3/s和Q_p≈(2.2~2.8)×10~4m~3/s,远超过坝址处500 a一遇的牛栏江暴雨洪水,并在此基础上对下游演进过程的洪水进行估算。认为红石岩堰塞湖在后期整治中仍存在库岸稳定、堰塞坝稳定和鱼类生态破坏等问题,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6.
肖家桥堰塞湖位于四川省安县茶坪河上游的深山峡谷之中,这里是龙门山南段茶坪山的东南坡。堰塞湖紧邻2008—05—12T14:28汶川8.0级地震的发震构造——龙门山主中央断裂带,系地震时茶坪河右岸肖家桥山坡受震动形成滑坡,堵塞河道而成。肖家桥滑坡在茶坪河河谷内形成一道长约270m、  相似文献   

7.
在沟谷地形中,滑坡碎屑流的运动常受到地形的影响,导致其运动方向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到滑坡运动速度和堆积特征。本文利用三维离散元素法,对四川都江堰三溪村高速远程滑坡进行模拟,研究滑坡体不同部位的块体失稳后,在沟道偏转地形主导下的滑坡碎屑流前缘的运动速度、各部位滑体的速度变化过程和堆积特征,并提出沟道偏转地形耗能模型分析了地形偏转造成的动能消耗。研究结果显示:滑坡前缘在地形偏转位置运动方向发生变化,导致运动速度突降;由于滑坡不同部位的滑块相对于地形偏转点具有不同的撞击角度,导致其撞击后产生不同的偏转角度,滑块的偏转角度越大,速度变化越大;由沟道偏转地形导致的滑坡运动速度减小反映了偏转地形对滑坡的动能产生的耗散,动能耗散率与cos2θ(θ为偏转地形在水平面上的偏转角度)成反比;不同部位滑块的堆积长度随偏转角度的增大而减小。本研究分析了沟谷地形偏转对滑坡碎屑流运动速度作用机制及不同部位岩土体堆积范围的影响,可为该类地形条件下滑坡的运动机制研究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川藏铁路加查至朗县段地处西藏自治区东南部,该区新构造活动强烈,地质构造复杂且发育一系列大型-巨型滑坡,其中在加查县拉岗村沿雅鲁藏布江断裂发育一高位远程滑坡,该滑坡面积达2. 95 km2,体积约3. 6×107 m3,最大水平滑动距离3050 m,滑坡顶部与堆积体前缘高差965 m,高位远程滑坡具有体积大、运动速度快、滑动距离远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金沙江金坪子堆积体成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坪子堆积体位于康滇构造带上,在形态特征上类似滑坡堆积体。根据金坪子堆积体的DEM和实地调查,将堆积体按地貌类型划分为八个部分:上斜坡、泥石流扇、金坪子古沟谷堆积平台、金沙江谷坡、金沙江阶地、现代金沙江巨砾岩块滩地、金沙江离堆山、硝沟沟谷。通过分析金坪子堆积体各地貌单元的重矿物组合特征、TL测年数据和钻孔资料,认为金坪子堆积体是多种动力元在不同时代共同作用形成的一个复式堆积体,它是三套分别以老金沙江、古金沙江和现代金沙江为轴心的地貌体系时空更替的产物。乌东德峡谷贯通,老金沙江金坪子深潭形成,195.00±9.70 kaB.P.金坪子深潭开始被充填,角砾岩开始形成;137.00±6.80 kaB.P.坡积物充填胶结结束,老金沙江最高洪水位达到1 070 m;金沙江改道,并在915 m发育漫滩相阶地堆积物,其年代为41.13±3.49 kaB.P.;之后,金沙江表现为强烈深切,形成金沙江离堆山。  相似文献   

10.
采用危险指数法研究达县特大型暴雨滑坡发育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野外考察无详细勘测资料的情况下,采用危险指数法对达县青宁乡滑坡的变形特点和形成条件,以及触发因素进行了快速评价,建立了滑坡危害性分区标准.研究认为该滑坡为一特大型推移式中厚层堆积层滑坡.主滑坡体自上而下,由推动区、挤压区和滑动区三部分组成.滑坡不同部位的危险指数具有明显的差异,滑坡体各部位的破坏方式和危害性也各异.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宣汉县天台乡特大型滑坡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2004-09-05四川省宣汉县天台乡发生一处特大型暴雨滑坡。滑坡体积约3 000×104m3,造成严重灾害,堵河形成堰塞湖,使上游集镇被淹没。对滑坡特征、形成机理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鬼招手滑坡位于“5·12”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彭州市内,是地震4a后暴雨诱发的高速滑坡.剖析了主滑体和堆积区Ⅰ、Ⅱ、Ⅲ的特征;分析了影响该边坡稳定性并诱发滑坡的6大因素,包括地层岩性、河流及泥石流冲刷掏蚀坡脚、暴雨及雨水下渗、断裂及“5.12”汶川地震、地貌、人类工程活动,其中持续暴雨是滑坡主要诱发因素;计算了主滑体抛射初速度为40.41 m/s,运动距离为137m,定义了主滑体的破坏模式为滑移-抛射模式;总结了滑坡的破坏过程,分为坡体累积破坏、坡体启动、坡体运动、坡体堆积稳定4个阶段;对比分析了暴雨和地震诱发的高速滑坡的不同之处,对于地震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岷江上游叠溪河谷段在地质历史时期发生了一次大型岩质古地震山体滑坡事件,并堵塞岷江形成一个大型古堰塞湖。堰塞湖形成后在晚更新世晚期(约27 ka BP)发生了溃决,并在其下游形成长约5 km的天然溃坝堆积体。基于野外地质调查,采用测量统计、取样分析及理论计算等方法,研究了叠溪古堰塞湖溃坝堆积体的沉积特征,并重建了溃决洪水的最大洪峰流量。叠溪溃坝堆积体主要由砾石、卵石、砂及少量粉/黏土组成,剖面中发育叠瓦、孔洞、块状、杂基、支撑—叠置及韵律互层等构造特征。从上游至下游,溃坝堆积体的出露厚度逐渐变薄,砾石碎屑成分表现出由粗变细的变化趋势。采用水力学理论方法重建了溃决洪水的最大洪峰流量,溃口处洪水平均流速和最大洪峰流量分别为17.23 m/s和49821.28 m~3/s,如此大规模的堰塞湖溃决洪水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十分罕见的。叠溪溃坝堆积体的沉积特征与溃决洪峰流量重建,对于了解滑坡堰塞湖坝体溃决过程、溃决洪水演进机制以及山区地质环境演化规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强震区泥石流启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区的泥石流物源主要来源于滑坡、崩塌等松散体,具有结构疏松,密实度低,堆积时间短等特点,与非地震环境中的滑坡、崩塌堆积体的结构有所不同,堆积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发生了改变,堆积体转换为泥石流所需的外界条件也相应的改变。以汶川地震区都江堰市龙池镇典型泥石流灾害为例,分析了地震滑坡、崩塌松散体的堆积形态和堆积体的应力环境。从静力学和动力学角度分析堆积体在强降雨条件下的起动特征,探讨了降雨作用形成的地表径流水深与堆积体失稳时的应力极限状态的关系。分析得出沟道岸坡滑坡堆积体发生侵蚀时的地表径流力为F=(τ1f-f1sinα)/cos(α-26.65),并建立径流水深与地表径流力的关系:H=F/4ρsgJ。分析在动量守恒条件下,堆积体单位时间内的侵蚀体积dV=dM/γs模型。为了进一步探讨在实际现场的应用,以汶川地震区都江堰市的水打沟泥石流为例,分析发生泥石流时的地表径流水深为0.011 m,其结论与实际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5·12汶川地震诱发堰塞体信息提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5·12汶川地震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堰塞湖和泥石流等.大型滑坡堵塞河道后形成的堰塞湖则是震后最为严重的次生灾害.本文利用多源遥感数据获取四川5·12汶川地震诱发堰塞体信息,查明了灾区主要堰塞体的分布数量及其分布规律,同时获取了形成堰塞体的滑坡体的部分信息.研究表明,主灾区堰塞体总数37个,其分布与地震断裂带一致;73%的堰塞体呈串珠状分布;80%的堰塞体发生在河流急拐弯区域.  相似文献   

16.
澜沧江乌弄龙电站坝前崩塌堆积体发育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强  聂德新  李树武 《山地学报》2006,24(1):95-100
云南澜沧江乌弄龙电站地处滇西北山区,坝前500 m处有一近480×104m3的大型堆积体。该堆积体长1 200 m,宽100~200 m,厚8~10 m,具有上部收敛、中部约束、下部发散的分区特征,各区段内堆积物在块度组成、剖面结构、植被发育、坡度变化等方面都显示出一定的对应特征。这样一个大型堆积体置于坝前显然对未来建坝蓄水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在分析其现有变形动态的基础上,结合大剪试验和对堆积体休止角的统计资料,选择合理的力学参数进行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该堆积体在天然状况下处于临界稳定状态,这与其目前的实际情况一致,但在蓄水后堆积体会产生失稳破坏。最后,针对堆积体自身的结构和分区特征,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滑坡体堵江易发性评价是滑坡堵江风险研究中的短板,不利于其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该文以物质来源、水力条件和河谷地形为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滑坡体堵江概率预测分析和应用,提供了基于GIS技术的河谷横剖面形态参数自动提取方法,以定量表征河谷地形特征;以中国喜马拉雅山地区为例,分别提取堵江滑坡和非堵江滑坡事件为样本,基于逻辑回归建立了研究区滑坡体堵江概率预测模型,经验证精度较理想。取得的主要结论有:1)河谷横剖面形态参数自动提取方法,具有面向对象、表征全面、提高计算效率和精度等优点。2)在中国喜马拉雅山地区,堵江滑坡事件与非堵江滑坡事件发生处河谷横剖面的坡高、不同深度宽深比、凹度和河宽指数具有显著差异,其中河宽指数差异最大,3/4坡高宽深比次之。3)基于逻辑回归开展滑坡体堵江易发性评价是可行的,该方法在中国喜马拉雅山地区的应用精度达80%以上,各变量按照与滑坡体堵江形成的相关性从大到小依次是坡高宽深比、滑坡面积、工程地质岩组、河宽指数和凹度。  相似文献   

18.
堰塞湖溃坝类型包括冰川、冰碛,火山和多种块体地貌(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过程,而溃坝堆积相的种种特点以后者所造成的最具代表性。堆积体平面展布范围大(几平方公里~几十平方公里),剖面规模也大(高几十米),层次(层理)和结构全剖面均一,无超大的砾石;微观上有部分泥石流堆积特点,显示是高密度流,搬运介质是水。堆积体很少细砂和粘土物质。在平面上可划分出:扇顶(上游)、扇中(中游)、扇缘(下游)等微相。  相似文献   

19.
位于河北省宽城县某拟建铁路将穿越一老滑坡体,体积约77×104 m3,并在滑坡前缘以路堑方式穿过,因开挖施工导致老滑坡复活.在现场地质调查基础上,阐明了滑坡所在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发育特征,系统分析了老滑坡的形成原因和复活机理,即老滑坡是受附近断层影响,岩体完整性较差,而前缘河流冲刷和回漩旁蚀降低了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在暴雨或地震诱发下形成,而修建铁路的路堑开挖则是导致前缘抗滑段失效而复活的主要原因.在现场试验和室内试验成果基础上,分别对沿现滑面和古滑面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计算,并系统分析了铁路路堑边坡开挖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并对滑坡治理提出了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0.
处于变形中的滑坡体上生长的树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滑坡活动的影响,最为典型的表现即树干弯曲生长,形成"马刀树"。马刀树是滑坡缓慢滑动的历史证据。从滑坡地表马刀树的枝干生长弯曲特征出发,构建基于地表树木生长特征的滑坡形成演化分析方法:以一段历史时期内树木倾倒、弯曲生长的特征所对应的滑坡变形过程,根据坡面不同部位树木的弯曲特征对滑坡进行研究。并将这一方法应用于四川省理县二古溪滑坡的研究中,得到二古溪滑坡不同部位土体滑动情况以及现今变形状态,重建滑坡活动历史,计算得到上一次明显滑动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