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西藏古乡地区的雪崩及其在高山自然地理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的积雪在重力作用下突然从山坡上滑落与崩塌的现象叫做雪崩。它是高山地区,尤其是气候潮湿多雪的山区一种分布普遍而活动特殊的自然现象,也是上述地区最活跃与最快速的剥蚀营力之一。雪崩作为一种自然灾害现象,还严重地影响着某些山区的  相似文献   

2.
一山坡积雪在重力作用下产生不同形式的块体运动,其中包括蠕变和雪崩。雪崩是山坡上的不稳定积雪断裂后发生的快速崩坍。它危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山地自然灾害之一。山坡和山坡上的积雪是雪崩的两个条件。后者是雪崩运动的物质,而前者为雪崩运动提供能量。同时,山坡不但是雪崩的下垫面,而且它和气候条件共同影响山区降水、积雪  相似文献   

3.
雪崩是发生在山区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具有发生突然,运动快速,历时短暂,流程不长,规模极值差别很大等特点。较大规模的雪崩具有强大的破坏力,也是山区活跃的外营力之一。雪崩,一次可将数十方乃至数千万方的雪堆积在山麓或峡谷,轻者断道阻车,重者堵塞河流,毁坏森林,击垮建筑物,危及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在倾刻之间造成巨大的灾害。  相似文献   

4.
天山西部的降雪丰富,伊犁河流域年最大雪深普遍超过60crn,中国科学院天山积雪与雪崩研究站和伊犁的最大雪深分别高达152crn和89cm。因此,天山西部山区风吹雪和雪崩灾害较多,严重影响着当地的交通安全。新疆精(河)-伊(宁)铁路经过的缓坡丘陵区是风吹雪灾害多发区,崇山峻岭区是雪崩灾害多发区。通过对铁路沿线的气象要素进行分析与推算,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最大风速平均值14.0m/s,30a-遇的最大风速与最大积雪深度分别为20.3m/S和160cm;平均冬季降水量153.2mm,为风吹雪灾害的发生提供了物质与动力条件。在风吹雪多发区,风吹雪的主要危害类型是路堑型风吹雪沉积,其次为低路堤型风吹雪沉积等。经过野外考察和室内分析,基本上查清了精(河)一伊(宁)铁路沿线风吹雪的发生与分布规律,并且针对性地提出了铁路在雪害多发区的设计原则和雪害防治方法。认为路堤防风吹雪的适宜高度为200~1500cm,路堤若低于200cm,路面上易发生风吹雪沉积;若路堤的边坡较陡,则路面上不易发生风吹雪沉积;路堑边坡的角度越小,路堑越深,路堑走向与主导风向的夹角越小,风吹雪沉积越不易发生;风吹雪的防治应以防风吹雪走廊和下导风板为主,并辅以侧导板、挡雪墙等工程。精-伊铁路雪崩灾害主要发生在崇山峻岭区,主要类型为坡面雪崩和坡面沟槽雪崩。阳坡雪崩多发生在降雪季节,雪崩危害相对较少;阴坡积雪不易融化,雪崩危害大。阴坡雪崩在整个冬季从开始下雪直到次年春季积雪融化以前都可发生,危害时期长。在雪崩灾害的多发区,铁路选线时明线工程最好能选在阳坡,永久性建筑物或设施要尽量避开沟槽雪崩的运动区和堆积区;铁路线横穿河流处,桥梁的桥墩和铁路延伸线一定要避开沟槽雪崩的运动区和堆积区,尽量选在两雪崩之间的山梁或山脊处,隧道出入口也要选在突出的山嘴或山梁等正地貌部位。在其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线路应尽量向坡面的上部抬升。精一伊铁路沿线雪崩灾害治理原则:在所有的隧道出入口,隧道再向外延伸3m,上方再修建导雪堤,可保隧道口的安全;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求尽量少地破坏铁路两侧的植被,特别是树林和灌木。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天山雪崩普查资料写成。研究结果表明,天山雪崩遍及北天山、中天山、南天山和东天山广大山区及其各个自然垂直带。其中中天山伊犁河流域、南天山阿克苏河西支托什干河流域、北天山博尔塔拉河流域,雪崩普遍、频繁。其它地区都有零星分布,但其频数不高。高山地区雪崩通常发生在暖季,而中、低山区则在初冬、隆冬和冬末。雪崩的成因分别或同时和降雪直接效应与降雪间接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6.
雪崩是对高寒山区房屋、设施、道路安全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在目前雪崩监测预警技术还很不完善的情况下,发展灾害防治工程技术是避免或减轻雪崩对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重要措施.对国际上常用雪崩防治工程进行分类,重点按作用手段分别阐述了各种防治工程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对防治工程研究进展、适用范围、设计要求、应用情况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探讨.研究认为,目前的雪崩灾害防护工程存在修筑标准欠缺、雪崩机理不明确、工程设计参数计算不合理、试验模拟不理想、基础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活动等不足,并建议从工程综合配置、雪崩与防护结构相互作用、工程设计参数定量化研究、开发积雪清理技术、构建监测预警系统等方面开展先行工作.  相似文献   

7.
前言山坡积雪在重力作用下,由于某些原因突然大量崩塌,这种现象称为雪崩。在我国东北、西北和西南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高寒山区,雪崩现象比较普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向高寒山区的深入发展、和雪崩遭遇的机会及其危害与日俱增,因此,雪崩及其予报和治理的研究已经成为迫  相似文献   

8.
大阿尔玛京卡河流域的雪崩与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阿尔玛京卡河流域危险主要出现在中山森林-草原带和高山雪冰带。受局地气候、地貌与环境的综合作用,流域雪崩规模小、路程短,多见全程雪崩;雪崩类型单调,以干、湿雪崩占统治地位,在90%以上,雪崩发生地点集中,而且每年都有出现,只有数量上的差异性。在西风气流的控制下,冬季积雪层的变质过程具温度梯度变质特征。积雪层负温梯度大,雪层深霜的发育和生长迅速,呈出“干寒型”积雪的基本特征。雪崩对道路、居民点和建筑  相似文献   

9.
正2018年4月21-26日,全球变化背景下山地发展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untain Development in a Context of Global Change with Special Focus on the Himalayas)在尼泊尔加德满都市顺利举行。山区易发生地震、山体滑坡、洪水与泥石流、雪崩等灾害。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不仅对生态系统多样性与服务功能产生了明显影响,还直接或间接地威胁到山区人类社会安全。喜马拉雅山区多处常年冰雪覆盖,被誉为"世界第三极"、"亚洲水塔",地位重要且生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天山是我国积雪丰富、雪崩频繁、灾害性雪崩又具明显周期性的山地。作者以雪崩制图的非变化因素(地形形态)为主,提出了中国天山积雪站区雪崩路径分布图与雪崩分带(区划)图,并作了概略说明。这为当地的土地合理利用、山区道路与矿山建设、雪崩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雪崩灾害严重地威胁着山地旅游滑雪以及山区公路安全。因此,开展雪崩的预测预警研究很有必要,尤其是北京张家口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滑雪场雪层的安全性必将成为举办者必须考虑的问题。雪崩的预测预警与地形、气象因子和积雪关系密切。雪崩形成区的坡度大多在30~45°,坡形态、地面粗糙度和下垫面也会对雪崩产生影响。气象因子中与雪崩有关的主要因子包括:新雪、风和气温,高的新雪降雪量和降雪密度可诱发新雪雪崩,风向风速决定了积雪的再分配,而气温对积雪的力学性质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积雪中的连续性雪晶能形成软弱层,是雪崩发生的必要条件。雪崩形成的步骤为三步:软弱层破裂的产生、传播以及断裂的出现。其中软弱层中雪体低强度带对破裂的产生和传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上游广大山区 ,山地灾害频繁 ,主要的山地灾害有泥石流、崩塌、滑坡、水土流失和雪崩等。其开发治理战略重点是 :四个开发 ,四个治理。  相似文献   

13.
最近二、三十年来,法国、瑞士、加拿大和美国等欧美国家的人口大量涌进山区,雪崩灾害日趋严重。这些国家不但具有相同的山地利用趋势,而且具有共同的雪崩遭遇。为了控制土地盲目利用,减少和消除雪崩灾害,它们采取了类似的土地管理措施,其经验具有普遍意义,可供有关部门参考。二次大战后的山地利用及其后果战后,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发生变化,山地价值受到影响。在法国,20世纪初阿尔卑斯山的山民纷纷出山寻求谋生的道路和享受较高水准的生活。结果,山区人口减少,具有防治自然灾害经验的人员外流。40年代后期,山地开始吸引大批缺乏防治自然灾害经验的山外人  相似文献   

14.
徐曼 《干旱区地理》2006,29(3):438-438
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仇家琪等编著的《雪崩学》一书,已由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著者把多年雪崩研究成果、雪崩野外工作经验、国内和国外大量雪崩文献结合在一起编著而成,这是我国唯一一部普通雪崩学专著。全书共分十八章,全面、系统、深刻地论述雪崩学问题;第六章和第八章由姜逢清执笔,其余各章由仇家琪执笔。首先,作者以较大篇幅涉及雪崩成因、类型、分布和特征等雪崩理论问题;其次,着重阐明雪崩灾害、安全、营救、环境、生态以及雪崩灾害治理和其它减灾措施等雪崩实际问题。本书图文并茂、资料丰富、针对性大、可读性强。  相似文献   

15.
牛骥 《地理研究》1989,8(2):115-116
中国科学院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以下称天山积雪站)是1967年11月建立的我国目前唯一的山地积雪及其灾害治理观测实验站.1978年归属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研究所. 1966年12月,新疆焉耆-伊宁公路海拔3000m的天山艾肯达坂和巩乃斯沟地段,发生罕见的暴风雪和雪崩灾害,造成公路阻塞、交通通讯中断达半年之久;同时,数万头牧畜遭受严重伤亡,山区千余名林业牧业和养路工人及人民战士的生命受到威胁;山地自然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严酷的现实向人们提出了对山区积雪及其灾害(含雪崩及风吹雪)进行科学治理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天山是雪崩灾害多发地区之一。这里防治雪崩的成败,取决于土地利用政策及其管理,应发挥法律效力,加强行政管理,保障雪崩区人畜安全。执行法律、进行雪崩危害及防治教育、负责雪崩区安全,是地方政府的职责。雪崩灾害评价应该列为雪崩研究重点之一,它是土地管理技术咨询重要部分,亦是制定法律、执行和遵守有关规定的依据。天山山地开发较早,并且具有进一步开发的广阔前景。但是,雪崩已经成为、并将更加成为山地开发的障碍。近些年来,天山发生数起灾害雪崩,使我们在如何正确利用雪崩地区土地方面得到一些启示。1978年,笔者曾进行天山雪崩灾害普查,注意到雪崩灾害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问题。目前,天山雪崩地区土地利用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这是雪崩灾害归因之一。今后,应该加强雪崩地区土地利用的管理,并应着手进行雪崩灾害研究。  相似文献   

17.
雪崩危险指标是评价雪崩对公路危害程度的主要依据之一。利用已有资料对伊焉公路巩乃斯沟口至艾肯山隘段的雪崩危险指标进行了分段计算,结果表明,该路段雪崩危险指标在0.022-2.685范围内,与国外资料相比,属于小量级,其主要原因是车(人)流量小。同时,利用上述计算结果并结合该路段的雪崩危害史,进行了雪崩灾害评价,评价结果反映在该路段灾害程度划分图上。  相似文献   

18.
雪崩危险指标是评价雪崩对公路危害程度的主要依据之一。利用已有资料对伊焉公路巩乃斯沟口至艾肯山隘段的雪崩危险指标进行了分段计算,结果表明,该路段雪崩危险指标在0.022-2.685范围内,与国外资料相比,用于小量级,其主要原因是车(人)流量小。同时,利用上述计算结果并结合该路段的雪崩危害史,进行了雪崩灾害评价,评价结果反映在该路段灾害程度划分图上。  相似文献   

19.
我国山区城镇泥石流灾害及其成因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我国受泥石流危害与威胁的县级及以上城镇达150余个,分布在20个省级行政区及特别行政区内,占省级行政区划总数的58.82%。灾害具有如下特征:城镇人口密度大,建筑物多,财产集中,因而泥石流的成灾率高,造成的人员伤亡多、财产损失重,并严重地制约了城镇及辐射区的经济发展。造成灾害的主要原因:受山区地形条件的限制,城镇选址困难,一些城镇不得不设在泥石流活动区;一些新建城镇选址时对泥石流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设在了泥石流危险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山区城镇发展缺乏合理规划和相应的防灾规划;与泥石流争地及破坏生态环境等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增多,增大了泥石流的危害范围、活动规模与活动频率;防灾工程标准较低等。城镇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应从其特征与成因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20.
雪崩灭害制图是减少雪崩灾害的主要措施之一。70年代以来,法国、美国等欧美国家先后编制了有关雪崩可能位置、雪崩区划、雪崩灾害、公路沿线雪崩等各种类型地图。1985年,我们开始系统地研究雪崩灾害制图,现已编成《伊焉公路巩乃斯沟口至艾肯山隘沿线雪崩图集》。全书由10幅雪崩路径分布图、172张雪崩路径登记卡片和84张雪崩路径照片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