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云南石林喀斯特小生境木本植物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喀斯特生境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及对人为干扰的响应是喀斯特生态恢复的重要内容。以石林世界地质公园为例对此进行研究。从喀斯特溶痕与植物生长发育关系角度看,石林的小生境可分出节理溶沟、裂隙溶沟、楔状槽沟、深溶蚀坑、溶蚀石堆、浅溶蚀盘、溶蚀穿洞、溶蚀井或圆形溶槽和溶蚀廊道等9种。这些小生境的长度在31~340 cm,宽度在10~261 cm。在原生林、次生林、灌丛和灌丛草地等四个群落中调查了各个小生境的木本植物,共记录40科92种,个体数11420株,其中以溶蚀廊道的木本植物总数最多,溶蚀穿洞最少。物种和数量保持最稳定的小生境是溶蚀石堆和裂隙溶沟。各小生境群落间的物种相似性指数很低。裂隙溶沟、深溶蚀坑、楔状槽沟、溶蚀石堆等小生境在人为强烈干扰后,仍保留有部分乡土植物繁殖体,其他小生境缺乏,这些繁殖体对生态严重退化区的喀斯特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喀斯特生境的尺度影响森林植被的自然恢复。保护喀斯特地质遗迹可以促进生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石林世界地质公园提供了例证。 相似文献
2.
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维管植物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在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内,进行了野外植物调查,研究了维管植物的物种多样性、重要值和植物区系。研究结果显示,在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内,共有维管植物318种,隶属61科191属;植物区系以温带成分为主;其中,绶草(Spiranthes sinensis)和野大豆(Glycine soja)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宽叶香蒲(Typha latifolia)、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和眼子菜(Potamogeton distinctus)为《河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的河北省重点保护植物。在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内的5处调查样地中,官厅水库西北岸浅水河漫滩-沼泽中植物群落的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相对最高。 相似文献
3.
云南石林景区主要乡土植物物候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掌握石林景区主要乡土植物物候节律,选择25科35种乡土植物,对其物候特征与同期主要气象因子进行了2 a平行观测。结果表明,在2月气温达到10℃,有46%的植物开始萌动;3月气温持续增高并超过15℃,展叶的植物最多,占57.1%;开花期集中在3~6月,尤其在5月温度超过20℃,有82.9%的树种开花;果实成熟期则分散在4~12月。各个物候期的平均温度和≥5℃积温与植物物候表现较为密切,光照和温度对植物开花和结实期影响较大。根据乡土植物物候特征,结合喀斯特山地自然景观特点和景区适配植物群落建设,提出“石中有树,树中有石”的配置原则,筛选在时空格局上适应喀斯特山地环境的观赏植物,构建出与石林喀斯特景观相协调的植被景观,增加景区景观和生态价值,提升景区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云南石林洞穴发育特征初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石林位于滇东喀斯特高原南部,喀斯特极其发育,以发育了典型的石林地形面闻名退途,倍受国内外喀斯特学者的关注。研究区内喀斯特洞穴极为发育,洞穴在发育分布上受到区域碳酸盐岩地层分布的控制,表现出洞穴分布的相对集中性、洞穴发育对地层的选择性和洞穴发育的成层性等特征。洞穴发育规模绝大多数为中小型洞穴;洞穴多为现代地下洞河,埋藏浅且多天窗,并且洞穴的发育延伸方向明显受裂隙构造的控制,有强烈的方向性。通过对石林地区喀斯特洞穴的发育延伸方向明显受裂隙构造的控制,有强烈的方向性。通过对石林地区喀林斯特洞穴发育条件、洞穴发育规模、分布特征和洞穴发育的古地理环境特征的条件,论述了石林地区洞穴的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5.
6.
湿地植物多样性及区系研究对湿地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湖北长寿岛湿地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维管植物种类组成、主要草本植物群落、优势种及植物区系。结果表明:湖北长寿岛湿地维管植物丰富多样,共有103科324属489种,其中少种科和单种科合计占总科数的77.67%,寡属科和单属科合计占总科数的93.20%,少种属和单种属共计占总属数的98.46%。湿地主要由禾本科、菊科、蝶形花科、蔷薇科和莎草科等草本植物组成。常见的水生植物群落有眼子菜群落、水鳖群落和双穗雀稗群落,湿生植物群落为狗牙根群落和小鱼仙草群落。植物区系主要有14个类型和9个变型,热带成分占比45.88%,温带成分占比54.12%,呈现出由热带过渡到温带的区系特点。 相似文献
7.
《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2018,(6)
遗传多样性对植物响应全球气候变化至关重要,研究遗传多样性和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有利于预测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对植物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然而,到目前为止,气候因子对植物遗传多样性影响的范围和程度目前并不清楚。从68篇已发表的文献中,我们收集了79种维管植物的两种常用的种群遗传多样性指标(平均期望杂合度和平均观测杂合度)及种群坐标数据,并从WorldClim提取了19种气候因子数据。然后,利用线性回归分析了遗传多样性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在用平均期望杂合度来度量遗传多样性的75种植物中,58.7%(44种)植物的种群平均期望杂合度与某种气候因子显著相关,而在用平均观测杂合度来度量遗传多样性的63种植物中,65.1%(41种)植物的平均观测杂合度与某种气候因子显著相关。其中,最湿季均温、降水季节性、最干季降水量和温度季节性对平均期望杂合度的影响最为广泛,而平均观测杂合度则与最暖季降水量、最湿季均温、最干季降水量和最干月降水量的相关性最为广泛。木本植物种群遗传多样性与气候因子之间的显著相关比例高于草本植物,不同气候因子对这两种生长型植物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不同。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可能在植物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未来气候变化可能改变植物的遗传多样性,以及不同类型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可能对气候变化有不同的响应。 相似文献
8.
银川平原沟渠植物多样性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沟渠是银川平原最重要的生态廊道,发挥着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多种湿地生态功能.在沟渠植物群落及其生境调查的基础上,计算了Shannon-Weiner物种多样性指数、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物种优势度指数和Pielou物种均匀度指数.研究结果表明,维管植物多样性指数一般呈现排水沟道高于灌溉渠道、上游沟道优于下游沟道的特征.这种特征是沟渠的水文条件、水利工程建设方式、水土理化性质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底泥和边坡土壤的含盐量与含水量,是影响沟渠植物多样性的直接生境因素. 相似文献
9.
《湿地科学》2016,(2)
在收集相关研究数据的基础上,探讨了纬度对红树林植物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以及生物量分配格局(地下与地上生物量之比)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生物量和树高都与纬度相关,红树林植物高度随着纬度的增加变矮,其植物生物量也随着纬度增加而减小;植物地下与地上生物量之比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红树林植物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都与树高呈幂函数关系,生物量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增加;当研究过程中加入代表内在控制因素树高时,生物量与纬度之间具有的线性相关系数更高,说明以纬度为代表的外在环境条件和以树高为代表的红树林内在控制因素能够真实地反映综合因素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不同树种间的地下与地上生物量之比差异较大,但都大于陆地森林地下与地上生物量的比值;红树林优势树种的差异也是影响红树林植物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采用线路踏查法和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调查统计鄱阳湖滨多宝沙山沙地植物组成、优势类群以及风沙化过程中植物组成、多样性、生态习性和生活型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鄱阳湖滨多宝沙山沙地植物有129种,隶属于58科104属,其中被子植物为研究区沙生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型谱以高位芽植物居首位,其次为一年生植物,具有明显的亚热带荒漠属性;优势类群主要为蔷薇科(Rosaceae)、蝶形花科(Papilionaceae)、菊科(Compositae)和禾本科(Gramineae)植物。(2)土地风沙化过程中,植物组成变化较大,固定沙丘上以特有种占优势,流动沙丘上主要是共有种,半流动沙丘上以共有种和稀有种组成;植物丰富度、多样性指数逐渐降低;旱生植物比例增多,中生植物减少,湿生植物仅在固定沙丘阶段出现;一年生植物的减少,地下芽植物的增加,变化幅度较大的为半流动沙丘至流动沙丘阶段。 相似文献
11.
规模宏大的地表负地形——喀斯特天坑具有巨大的容积和陡峭圈闭的岩壁,在坑底形成异于坑外的独特微生境,是研究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理想场所,但目前鲜少对喀斯特天坑植物群落的生态过程及其空间变化特征进行探讨。本研究以云南沾益大毛寺原生天坑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游动分割窗技术以及边缘效应值、边缘效应强度和β多样性指数的计算,对原生天坑"坑边缘—坑壁—坑底"的生态交错带进行定量判定,探讨垂直环境梯度上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特征及天坑内外物种多样性边缘效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原生天坑"坑边缘—坑壁—坑底"垂直梯度上的生态交错带出现在坑壁中域位置,宽度大约为40 m,是连接天坑内外生态系统的一个特殊生态过渡带;天坑内外植物群落在坑壁出现"断裂",存在不同于一般生态交错带的"边缘负效应";基于β多样性指数,垂直环境梯度上植物物种更替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坑底与坑边缘的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坑底拥有更高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物种多样性保护库价值。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植物多样性、地上生物量与地下水埋深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样带是研究植物群落沿环境因子梯度变化的重要方法。用样带法研究了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在垂直河道方向随地下水埋深梯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样带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地下水埋深极显著负线性相关(P〈0.01),Margalaf指数、Pielou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随地下水埋深增大而减小,地下水埋深是影响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因素。(2)单一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上生物量和乔灌草地上总生物量与地下水埋深均极显著负相关(P〈0.01),地下水埋深从3 m增大到7 m时,地上总生物量由912.2 g·m-2减少到不足30 g·m-2,地下水埋深是制约荒漠植被地上生物量和分布的主要因素。(3)群落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之间显著正线性相关(P〈0.05),即随多样性增加,地上生物量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3.
科尔沁沙地沙丘固定过程中植物生物量及土壤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解沙丘固定不同阶段植物群落的生物量特点及土壤理化特性的变化规律,研究比较了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沙质草地4种生境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并分4层土壤深度分析了土壤理化特性的演变特征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植物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显著正相关,0~10 cm土层地下生物量最大,随着沙丘的固定,地下10~20、20~40、40~60 cm深度土层的生物量显著增加,植物地上生物量依次增大,分别为2.20、98.10、131.41、190.38 g·m-2,地下地上生物量比依次为10.44、1.67、0.81、1.18;(2)随着沙丘的固定,表层土壤容重由1.62 g·cm3下降到1.33 g·cm3,各土层的粉沙和极细沙的占比依次增加,中沙比例依次减小,土壤碳氮含量、碳氮比、pH值、电导率均逐渐增加;(3)地上、地下生物量均与表层土壤碳氮含量、pH值、电导率显著正相关,土壤碳、氮含量均与pH值、电导率、土壤水分含量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显著负相关(p<0.05).综上所述,沙丘恢复过程中植物生物量的增加与表层土壤颗粒细化、营养物质增多、水分增加密切相关,土壤-植被系统构成了有机的综合体.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河下游绿洲-荒漠过渡带植物多样性特征及优势种群分布格局 总被引:4,自引:9,他引:4
结合10个断面的30个样地野外调查结果,采用物种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D)、物种均匀度指数(JSW)、Whittaker指数、Cody指数、扩散系数(C)、负二项参数(K)、平均拥挤度(m*)、丛生指标(I)、聚块性指标(PI)、Green指数(CA)、Cassie指标(GI) 综合分析了塔里木河下游绿洲-荒漠过渡带植物群落多样性及优势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塔里木河下游绿洲-荒漠过渡带优势种群为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柽柳(Tamarix spp.)、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盐穗木(Halostachys caspica)、花花柴(Karelinia caspica)、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罗布麻(Apocynum hendersonii),受生境中水分条件的影响,各种群均呈聚集分布格局;各群落α-多样性指数低,物种多样性呈梯度变化,受环境水土资源条件限制,物种丰富度变化为:绿洲内>交错区>荒漠区;受地下水埋深的影响,群落结构呈规律性变化:乔-灌-草结构—灌-草结构—单一灌木结构—灌-草结构—乔-灌-草结构;Whittaker指数、Cody指数显示群落β-多样性随着地下水埋深梯度发生变化,过渡带是绿洲和荒漠物种分布变化的分界地带。因此,地下水埋深是决定塔里木河下游绿洲-荒漠过渡带物种多样性和种群分布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5.
16.
为明晰荒漠草原优势植物的植物生物量与土壤养分关系,研究选取祁连山北麓肃北区域荒漠草原骆驼蓬(Peganum harmala)、狗尾草(Setaria viridis)、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碱茅(Puccinellia distans)和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5种优势植物,测定该其生物量和根际土壤养分,探究其植物生物量分配及其与土壤养分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5种优势植物间总生物量和根冠比差异显著(P<0.05),骆驼蓬总生物量最高,碱茅最低。多年生的骆驼蓬、碱茅、中华羊茅和冰草植物生物量大部分集中在地下,一年生的狗尾草植物生物量大部分集中在地上,不同植物间根冠比大小为:碱茅>冰草>中华羊茅>骆驼蓬>狗尾草。(2)5种植物根际土壤有机碳、碱解氮、速效钾、全氮、全磷、全钾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5种植物根际间土壤碳氮比大小为碱茅>狗尾草>冰草>骆驼蓬>中华羊茅。(3)不同植物生物量、根冠比及土壤养分变异性不一致,骆驼蓬、狗尾草和中华羊茅的根际土壤全钾与碱茅... 相似文献
17.
于2021年春季和夏季,在江苏南京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中,开展了野外植物调查,以了解维管植物的物种组成和群丛特征。采用样线和样方法,对该湿地公园的岛内河渠、岛内库塘、洪泛江滩、草本沼泽、森林沼泽、林地、草地和撂荒地中的植物开展调查,研究维管植物的物种组成和区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该湿地公园中,记录了105科296属437种维管植物,其中有56种外来物种和8种受保护植物,禾本科(Gramineae)、菊科(Asteraceae)、莎草科(Cyperaceae)、豆科(Fabaceae)和蔷薇科(Rosaceae)的物种数量都≥20种,单种属占总属数的近四分之三;在437种维管植物中,有335种草本植物(占总物种数量的76.66%),有95种典型木本植物(占21.74%),还有5种木质藤本(占1.14%)和2种竹类植物(占0.46%);有水生植物48种(占10.98%),有湿生植物138种(占31.58%),有中生植物251种(占57.44%);在科的区系组成中,世界广布科(45科)占优势,有37科为热带分布科,有22科为温带分布科;在属的区系组成中,温带分布属(126属)占优势,热带... 相似文献
18.
19.
北京翠湖湿地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北京地区湿地植物相关研究和翠湖湿地维管束植物调查结果,对翠湖湿地的维管束植物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结果显示:翠湖湿地有维管束植物306种,隶属76科228属,占北京市维管束植物总数的17.1%。翠湖湿地分布有多种国家级和北京市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如野大豆Glycine soja、芡实Euryale ferox、茭白Zizania latifolia、花蔺Butomus umbellatus等。翠湖湿地还统计到外来和入侵植物共计13种,如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等。翠湖湿地维管束植物多样性丰富,需加强植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以及科普教育。 相似文献
20.
植物多样性及其区系组成研究是反映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及其生态状况的重要手段之一。以神农架大九湖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植物物种组成、优势植物种群及植物区系。结果表明:大九湖湿地维管束植物共52科140属201种,其中种子植物47科134属194种,外来入侵植物4科7属7种。草本植物群落类型主要以湿生植物群落为主,有苔草(Carex)群落、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群落和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群落等,占群落总数的59.60%。优势植物种有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阿齐苔草(Carex argyi)、灯心草(Juncus effusus)等,是组成该区域湿地植物群落的主要物种。植物区系主要有12个分布类型及4个变型,以温带分布为主,并含有一定的热带地理成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