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青藏高原北部植物叶片碳同位素组成的空间特征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测定了青藏高原北部13个地点101份草本植物叶片碳同位素组成(δ13C值), 结果发现, 植物叶片δ13C值的分布范围在-29.2‰~-23.8‰之间, 平均值约为-26.89‰, 明显低于全球高海拔植物叶片δ13C值(-2.6‰) ; 而植物叶片δ13C值随海拔和经、纬度的变化趋势与其它同类报道相似:随着海拔的升高和经、纬度的降低, 植物叶片δ13C值呈现升高趋势. 叶片δ13C值也随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土壤含水量越高, 土壤温度越低, 植物叶片δ13C值越小, 但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不具统计学意义. 初步分析表明, 大气压力 (CO2分压)和温度的协同变化导致了叶片δ13C值随着海拔变化的分布格局, 而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变化是引起叶片δ13C值的经、纬度效应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湖相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青藏高原北部地区新生代陆相地层中湖相碳酸盐岩进行了系统采样分析,以碳氧同位素作为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的替代指标,试图从古湖泊演化的角度,阐明高原新生代早期环境演变历史和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所有分析样品中生物碎屑灰岩类样品的δ18O和δ13C显示最低值,反映它们沉积在一个水体滞留时间短的开放性淡水湖泊系统中。泥晶灰岩类样品的δ18O和δ13C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表明它们发育在蒸发作用明显的封闭性咸水湖泊体系中,而叠层石灰岩类明显富集13C可能与微生物活动有关。从始新世到渐新世至中新世,湖相碳酸盐岩δ18O值具有逐渐增大的趋势,δ13C则由古近纪的负值变为新近纪的正值,反映该区古湖泊系统经历了一个由开放到封闭的过程,预示古近纪到新近纪之交高原古气候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荒漠植物与表土碳同位素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表土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δ13Corg)反映了来自于地表各种植物δ13Corg的一个混合信息.要从沉积物δ13Corg中提取可靠的植被信息,需要系统研究现代表土有机质δ13Corg与地表植被δ13Corg的差异.初步研究了塔里木盆地主要现代植被及土壤碳同位素组成,对比不同地区土壤和地表植被δ13Corg的差异.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柽柳属种群中植物与表土碳同位素组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说明在干旱地区土壤中微生物和水生生物等的干扰因素可以忽略,其现代土壤的同位素组成只与地表相应的主要植被类型有关.塔里木盆地柽柳属种群中表土有机质δ13Corg值比地表植被δ13Corg值平均偏正1.71‰左右,不同于其它地区表土和地表植被δ13Corg差异(2.2‰,1‰,0.5‰)的结果,反映不同地区表土和地表植被有机质δ13Corg值差异不同.在利用沉积物δ13Corg值提取古生态植被信息时,应考虑到不同地区土壤有机质与地表植被δ13Corg值的不同差异会影响植被中C3、C4植物组成情况.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荒漠植物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中国境内红砂主要分布区内21个自然种群407个植株的稳定碳同位素(1δ3C)值,同时测定了不同种群内土壤含水量、可溶性盐分含量、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等土壤理化性状指标,分析不同自然种群红砂叶片稳定碳同位素值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红砂稳定碳同位素值变化的主要因子。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从总体上看红砂1δ3C值空间分布的整体趋势不明显,其1δ3C值与经、纬度和海拔之间没有显著相关关系,但当比较来自于同一气候区两个不同红砂种群时,其叶片1δ3C平均值有明显的自东向西、自北向南显著增加的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是控制红砂1δ3C值在小的空间范围内变化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5.
植物中单体烷烃碳同位素组成与其生长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色谱一同位素质谱议对青藏高原东北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的两种高等模特一火绒草(Leontopodium leontopodioidies)和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um)的烷烃进行分析,讨论环境因素对植物单体烷烃碳同位素组成(δ^13Cia)的影响。研究发现,两种植物奇碳数正构烷烃的δ^13Cia值都比较小,且有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大的趋势,而偶碳数正构烷烃的δ^13Cia值可能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北C-3植物的碳同位素组成与年降雨量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不同年降雨量环境下生长的藜、独行菜、魁蓟和平车前这4种常见C-3植物的δ13C进行了分析,发现这4种C-3植物的δ13C组成都表现出随年降雨量减少而变重的趋势,其中藜和独行菜的碳同位素组成对降水变化的响应相对要较其它2种植物强烈得多。藜、独行菜和魁蓟的δ13C组成与年降雨量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平车前碳同位素组成与年降雨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表明藜、独行菜和魁蓟的δ13C组成可作为年降雨量的替代性指标,平车前的δ13C组成不能作为年降水的替代性指标。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北C-3植物的碳同位素组成与年降雨量关系初烫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不同年降雨量环境下生长的藜、独行菜、魁蓟和平车前这4种常见C-3植物的δ13C进行了分析,发现这4种C-3植物的δ13C组成都表现出随年降雨量减少而变重的趋势,其中藜和独行菜的碳同位素组成对降水变化的响应相对要较其它2种植物强烈得多.藜、独行菜和魁蓟的δ13C组成与年降雨量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平车前碳同位素组成与年降雨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表明藜、独行菜和魁蓟的δ13C组成可作为年降雨量的替代性指标,平车前的δ13C组成不能作为年降水的替代性指标. 相似文献
8.
9.
通过对达则错沉积岩心有机质碳同位素(δ13C)和碳氮比(C/N)的分析,结合岩心浮游生物记录、营养盐记录以及温度和降水记录,探讨了过去一千年达则错沉积物有机质δ13C的气候环境指示意义.结果表明,达则错沉积物有机质主要以湖泊自生的水生生物碎屑混合物为主;过去一千年,达则错在受人类活动显著影响之前,气候变化是影响沉积物有机质δ13C形成的主要因素,在1050~1200 AD和1450~1650 AD气候寒冷干燥时段有机质δ13C值显著偏重,反之则相反;过去150年,湖泊沉积物有机质δ13C显著偏重,主要受人类活动导致湖泊营养盐浓度变化影响.本研究还表明对于营养结构较为单一,且西藏拟溞为绝对优势动物物种的半对流型湖泊,应用C/N值判断湖泊有机质来源是不可靠的,需要综合湖泊地理背景谨慎判断. 相似文献
10.
11.
CENOZOIC ALTYN TRANSFORM FAULT OF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TIBETAN PLATEAUthe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 (No .4 980 2 0 19)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现生禾本科植物的δ13C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文章通过分析青藏高原4种C3禾本科植物碳同位素值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发现穗三毛(Trisetumspicatum),垂穗鹅观草(Roegnerianutans),紫花针茅(Stipapurpurea),垂穗披碱草(Elymusnutans)的碳同位素值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重的趋势明显,平均每增高1km变重1.37‰,其中Trisetumspicatum和Roegnerianutans的碳同位素值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重的趋势更为显著。研究认为温度和大气CO2分压是引起C3植物碳同位素值随海拔高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另外,研究发现一些C4植物的生长高度可以达到海拔4000m以上,最高可达海拔4520m。 相似文献
13.
运用HPLC-APCI-MS详细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红原现代泥炭(32°46'N,02°31'E)和越西现代泥炭(28°46'N,102°34'E)中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类脂物(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s,简称GDGTs)的组成及分布特征,检测出了丰富的GDGTs化合物,显示研究区分布着产甲烷菌、氨氧化古菌、细菌等多种微生物。其中,细菌支链GDGTs(branched GDGTs,简称bGDGTs)丰度明显高于古菌类异戊二烯GDGTs(isoprenoid GDGTs,简称iGDGTs)。无环的GDGT-0和archaeol是古菌iGDGTs的主要组分,说明古菌以产甲烷菌为主。bGDGTs中Ia与Ⅱa丰度最高,由CBT(环化指数)参数得到的pH值与泥炭实测pH值相近,但基于MBT'(甲基化指数)-CBT指标得到的年平均大气温度(MAT)与两研究区现代年平均温度有一定差别。通过该项工作发现今后进行区域细菌bGDGTs相关环境参数的校正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在黄土高原选择了12个现代黄土堆积的典型地点,采集表层及5cm深度处的黄土样品,提取植物残体作稳定同位素分析。发现:(1)不同深度样品的植物残体δ13C值差异明显,可形成高分辨率的时间序列;(2)植物残体的δ13C值与气温的对应关系具有分区的特征,子午岭以西的黄土地区为负相关,其余地区比较复杂;(3)植物残体的δ13C值与降水的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15.
植物营养元素的含量和δ~(13)C值随海拔而变化的特征及营养元素相互作用对碳同位素分馏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研究植物营养元素的含量和δ~(13)C值随海拔而变化的相关关系,沿着海拔450 m的贵州茂兰至海拔1330 m的贵州安顺一线,采集和分析研究了C_3植物——小果蔷薇(R.cymosa Tratt)的叶片。分析结果表明,植物叶片中营养元素含量随着海拔的上升而产生的变化是:氮、磷和钾的含量会在增高,而钙和镁的含量却会降低。植物叶片的δ~(13)C值会增大,其变幅为 2.4‰/1000m。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北缘山脉隆升时限的同位素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藏高原北缘江尕勒萨依地区新生代地层中自生矿物的O和C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δ^18O和δ^13C在浙新世早期和中新世早期都出现急剧的变化。沉积学特征也表明中新世早期新生代沉积物质粒度快速变大,而上新世至早第四纪沉积速率急剧加大。由此推断,青藏高原北缘山脉最早期的隆升开始于浙新世的早期;并在中新世早期出现过山脉的快速隆升;而上新世至第四纪早期山脉的隆升最为强烈。 相似文献
17.
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第三极地区是中、低纬度最大的冰川作用区。冰芯记录可为该地区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但在青藏高原地区尤其是高原南部印度季风影响区, 其冰芯稳定同位素记录的解释还存在着不确定性。本文整合青藏高原不同空间位置上的10支冰芯 δ18O记录, 以研究其空间集成的序列与区域温度的关系, 来论证青藏高原冰芯稳定同位素指标的温度代用性。将青藏高原北部和南部各5支冰芯及整个青藏高原面上的这10支冰芯 δ18O记录经Z-score标准化处理后, 与相应区域的器测气温标准化序列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 无论是高原北部、高原南部还是整个高原面上, 冰芯 δ18O与气温的标准化序列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在此统计分析基础上, 将冰芯 δ18O标准化序列延伸至1900年, 从而重建了20世纪青藏高原地区气温变化, 该气温序列与北半球气温变化具有较好的相似性。如上分析表明, 青藏高原冰芯 δ18O记录是区域气温变化的良好代用指标, 多支冰芯 δ18O记录的综合集成能更好地揭示过去气候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对赛利普地区新生代火山岩Sr,Nd,Pb同位素资料分析,揭示了赛利普新生代火山岩同位素组成在时代和岩石组合上存在的规律性变化.总体上,随时代变新,Sr,Pb同位素呈递增,Nd同位素呈递减趋势,火山岩中地壳物质贡献明显增加.本区新生代火山岩与青藏高原北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以北)相比,Sr,Nd和Pb同位素组成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新近纪以来钾质火山岩显著高87Sr/86Sr、极低143Nd/144Nd值,208Pb/204Pb值普遍偏高,古近纪火山岩这种差别则不明显.揭示了新生代以来,在印度大陆岩石圈向北俯冲过程中,拉萨地块比青藏高原北部融入了更多喜马拉雅大陆地壳端元成分.中新世早中期,印度大陆板块向北A型俯冲到拉萨地块基底西段,并发生岩石圈不同层次部分熔融、岩石圈断离等作用. 相似文献
19.
十八倾壕金矿床硫同位素组成的构造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十八倾壕金矿有两种类型矿体:糜棱岩型矿体和石英脉型矿体.糜棱岩型矿石硫同位素比值变化于-5.8‰~ 0.8‰之间,峰值集中在0‰附近,具有幔源硫的特点.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分析,其来源应该是作为围岩的绿岩带变质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其成矿作用可能与韧性剪切变质变形作用有关.石英脉型矿石硫同位素比值变化于 3.0‰~ 11.0‰之间,峰值集中在 4‰ 和 8‰附近,具有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矿床的硫同位素组成的特点.十八倾壕金矿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成矿作用叠加的结果.这也从硫同位素组成上证明了前人关于该矿床是"不同层次叠加构造控矿"的观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