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是我国重要的渔业捕捞和水产养殖对象,但野生中华绒螯蟹溯河洄游过程中的摄食生态尚不明确。本论文以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为研究对象,沿其洄游路线设置3个采样区域,采集不同发育时期的幼体及其潜在的食物来源等样品。通过对比分析幼体及食源样品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对中华绒螯蟹溯河洄游期的食物组成及变化进行探讨。结果发现,从大眼幼体到幼蟹,碳稳定同位素(δ~(13)C)呈现逐渐变轻的趋势,氮稳定同位素(δ~(15)N)呈现逐渐变重的趋势。表明中华绒螯蟹从大眼幼体到幼蟹的发育过程中,随着幼体不断向上游江段回溯,食物中陆源物质的比例逐渐增大,食物来源由浮游性食物向底栖性食物转变,且营养级逐渐增高。综合分析证明,在生境多样化、食物来源复杂的河流生态系统中,δ~(13)C值呈现的是食物来源的区域性和特异性,可以识别中华绒螯蟹洄游过程中的食源变化。δ~(15)N值虽受到区域氮源以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仍能体现幼体发育过程中营养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朱小明 《台湾海峡》1997,16(4):465-467
本文镜检了1994,1995年5,6月采自福建莆田黄石,闽江口的海洋蟹类大眼幼体,初步提出绒螯蟹属与同科几属大眼幼体的区别及绒螯蟹属大眼幼体鉴别方法,并区别出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字纹弓蟹,相手蟹和厚蟹的大眼幼体。  相似文献   

3.
对绒螯近方蟹(Hemigrapsuspenicillatus)的生态习性和繁殖生物学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和实验研究。雌性、雄性甲宽与体重的关系分别为W♀=0.6056×L2.9806(n=132,r=0.96),W♂=0.5893×L3.1215(n=50,r=0.97)。抱卵量与甲宽的关系为Q=865.82L-7275(r=0.97)。幼体发育分为5期状幼体和1期大眼幼体。胚胎、状幼体和大眼幼体的发育积温分别为219.4℃,226.35℃,49.3℃(以12℃为生物学零度)。  相似文献   

4.
螺旋藻在对虾育苗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虾育苗中,幼体饵料的选择对幼体的发育和提高成活率是至关重要的。 溞状Ⅰ期—Ⅲ期,幼体以食植物性饵料为主,有的地方,以扁藻和三角褐指藻等单细胞藻类为主;另一些地方,则选用豆浆或豆浆加蛋黄的人工代用饵料。豆浆的营养价值虽比较高,但不及单胞藻类,它易污染水质,不具有单胞藻类所含的活性物质,且影响对虾幼体的发育。  相似文献   

5.
盐碱地中华绒螯蟹育苗水质调配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地下卤水中Na^ /K^ 对中华绒螫蟹(Eriocheir sinensis)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幼体对人工海水盐度的适应性。结果表明:随着地下卤水中Na^ /K^ 的降低,中华绒螫蟹幼体存活率、变态率和体质量增长率逐渐升高,当地下卤水中的Na^ /K^ 低于18、6时,中华绒螯蟹幼体的存活率、变态率和体质量增长率与海水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人工海水盐度梯度设置为18~26,Z1→Z2、Z3→Z4、Z5→M各阶段不同处理组幼体存活率和体质量增长率差异显著,而变态率差异基本不显著,各阶段的最适盐度分别为20,22和20。  相似文献   

6.
中华绒螯蟹幼体资源生态及养殖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勃  堵南山  赖伟 《海洋科学》1999,23(1):39-40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属短尾类十足目甲类动物[1],其幼体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口地区,主要生活在河口半咸水和海水中。亲蟹在河口区产卵,孵化后幼体营浮游生活,具有强烈的趋光性,并且表现为群聚特征,易被径流带离河口区。幼体发育到后期已基本到陆架区,大眼幼体变态为一期仔蟹后营底栖生活。营底栖生活的仔蟹背离陆架区往河口区移动而完成幼体的生长发育[2]。中华绒螯蟹在自然海域资源补充过程中主要采取r-对策,一只亲蟹一般可产卵5~90000粒,由于营浮游生活的幼体易被其他海洋…  相似文献   

7.
乔聚海 《海洋科学》1999,23(4):71-71
近几年中华绒螫蟹(河蟹)人工育苗和池塘养殖业在我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仅江苏省赣榆县的河蟹育苗场在1995年40余家的基础上,1999年发展到120余家;山东省日照市40余家中国对虾育苗场近几年也全部上马了河蟹苗种的生产项目。总结近10a河蟹苗种大规模工厂化生产的过程,幼体的培育基本上普遍存在3个难题:第一是蚤状互期幼体变态为蚤状Ⅱ期不顺利;第二是蚤状V期幼体变为大眼幼体有一定难度;第三是大眼幼体变为V期纳蟹常出问题。后两个难题在技术上基本上可以得到控制,但是第一个难题蚤状幼体工期变态为蚤状Ⅱ…  相似文献   

8.
中华绒螯蟹多倍体诱导技术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抑制第二极体排放的方式对15℃孵育的中华绒螯蟹自然受精卵人工诱导三倍体,通过抑制第一次卵裂对18℃孵育的自然受精卵人工诱导四倍体,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倍性鉴定.分别使用CB,6-DMAP和KCl三种试剂对受精卵处理,发育至囊胚期检测,获得的最高三倍体诱导率依次是49.1%,51.7%和77.5%,获得的最高四倍体诱导率依次是50.3%,54.9%和79.8%.使用KCl试剂对抱卵蟹诱导处理,孵出潘状幼体检测,最高三倍体诱导率为85.3%,最高四倍体诱导率为27.3%.克服了以往三倍体诱导中离体培养的困难,首次获得了中华绒螯蟹三倍体潘状幼体,并极大提高了潘状幼体阶段四倍体诱导率.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蓝蟹为例,研究海洋环境对甲壳动物幼体迁移规律和机制的影响。利用不规则三角形网格和有限体积模型(finite-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 FVCOM)耦合kinesis模型的方法,分析研究了墨西哥湾物理环境对蓝蟹(Callinectessapidus)幼体的分布和扩散途径的影响。蓝蟹在每年的四、五月份海水落潮期间产卵,通过跟踪算法从产卵区域沿着墨西哥湾海域进行模拟,获得了80天内蓝蟹幼体的粒子移动轨迹,记录并分析了幼体经过海域的盐度值。研究结果证明了该方法可有效模拟蓝蟹幼体在特定海域的迁移规律和扩散机制,进一步研究可为了解海洋物理环境对蓝蟹和其他渔业资源的影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光照时间、强度和温度对角毛藻增殖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单细胞藻是海产动物幼体必需的食料,也是进行生理和遗传研究的好材料。在藻类培养中,光照时间、强度和温度是影响藻类增殖速度的重要因素。有关藻类生长和光照强度、温度之间的关系已有不少报道。但是光照时间、强度和温度对同一种藻类增殖率影响的报道是不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