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联合研究”及中澳美“赤道中尺度试验/澳大利亚试验/平流层和对流层交换试验”(简称 EMEX/AMEX/STEP),经过三国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及《向阳红5号》科学考察船广大船员的共同努力,历时110天,航程1500海里,胜利完成了本航次的各项考察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于3月4日安全抵达广州。  相似文献   

2.
由国家海洋局组织实施的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于2003年7月15日乘“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从大连出发,9月26日乘“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回国。参加本次科学考察的中外科学家、后勤保障人员共108人,是近10年来国际上规模最大、学科最齐全的一次北极考察,获取了大量科学数据,不仅为了解北极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影响起到积  相似文献   

3.
“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联合研究”计划协调和科学组第三次会议已原则同意共同参加于1987年1月10日—2月15日在澳大利亚北部海域进行的赤道中尺度试验(EMEX)和澳大利亚季风试验(AMEX),今年10月24日中美双方正式签订了协议。这两项试验,将由中国的科学考察船《向阳红5号》承担,美国将为试验提供一部  相似文献   

4.
1999年7月1日~9月9日,我国政府首次组织科学考察队赴北极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以及北太平洋白令海进行了为期71d的科学考察。此次科学考察由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农业部、教育部、中国气象局、国家测绘局选派的科技人员以及来自国内外新闻单位的记者组成,同时还有来自日本、韩国、俄罗斯、中国香港、台湾的科学家参加(总人数:124人,包括船员)。1 科学考察船“雪龙号”北极科学考察船“雪龙号”是俄罗斯制造的,总长167m,型宽22.6m,最大船速18kn,续航能力20000nmile,配备…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家领衔南海首次大洋钻探成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首次由中国科学家担任“首席科学家”,并有9位中国学者参加的中国海区第一次大洋钻探ODP第184航次已经顺利完成,揭开了中国地球科学研究的新篇章。全球最大的科学考察船——大洋钻探船“JOIDES·决心号”经过两个月的南海钻探,于1999年4月12日停泊...  相似文献   

6.
很高兴前来参加“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启动仪式。国际极地年是全球范围的科学家共同策划、联合开展的大规模极地科学考察  相似文献   

7.
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合作研究第三航次科学考察工作,于1987年9月20日在广州启航,1987年11月9日结束,历时51天,航程11,000余海里,圆满地完成了第三航次考察任务,获得了大量资料,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参加第三次考察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中方有48名,美方有15名,考察海区为18°20,N─01。30′S,122°─165。E的热带西太平洋海域。观测了276个XBT站和157个 CTD站,在这些测站上同时进行了海洋生物学中26个要素的观测,并且回收施放大洋长期锚碇浮标各一个,布放漂流浮标6个,多普勒声学海流计测量7000余海里,本航次增加了氟利昂取样,还收集了中、西太平洋热带区域的大量气象情报资料。 在上述观测项目中,测量和取样的深度首次达到5,009米(前两航次为4,500多米)水深大于4,000米的深水站平均测量深度为3,950米(第二航次为3034米)水深小于4000米的测站,平均测可到距海底189米的深处(第二航次为518米)。  相似文献   

8.
我国利用“大洋一号”首次获得深海视像资料据报道,载有中外科学家00多人的我国“大洋一号”深海科学考察船,经过140多天的科学考察,于1995年12月门日顺利返回祖国。此次“大洋一号”执行的航次对位于东太平洋海盆的经联合国批准登记的我国旧万km‘的区域...  相似文献   

9.
海气湍流热通量(潜热和感热)是研究海气相互作用和大洋环流的关键要素, 认识其变化机理对理解“海洋动力过程及气候效应”有重要意义。然而, 受观测手段和计算能力两方面的限制, 过去对海气湍流热通量日变化研究存在“特征认识较粗、机制理解较疏”的现象。本文探讨了在不同边界层稳定性下海气湍流热通量日变化研究中的问题与难点, 并讨论了“不同边界层稳定性下海气湍流热通量日变化过程和机理”这一关键科学问题。本文提出, 可基于海洋浮标、平台和波浪滑翔机等综合观测数据和高时空分辨率再分析资料, 利用块体算法和脉动分离方法, 揭示全球海气湍流热通量的精细化日变化特征和决定因素, 以及海气湍流热通量日变化强度(日内小时级变化的标准差)与极端天气过程和气候事件的动力关联。同时, 为更精准认识日变化过程, 在技术上可通过耦合高频海表流速和校正边界层物理参数观测高度等方式提升海气湍流热通量估算的精确度。本文提出可将多时空尺度海气湍流热通量变化维度转换到边界层稳定性上, 以便集中认识其日变化特征和机理, 支撑全球海气能量平衡的科学认识。  相似文献   

10.
1999年11月1.我国科学考察船“雪龙号”从上海启航,开始了她一百多个日日夜夜的难忘航行.即我国对南极的第16次科学考察。“雪龙”号以其铸就的“大无畏”的坚韧之魂,历尽难险于2000年4月5日胜利返航上海。本文以独特视角和经历披露了此次航行中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特殊感受。作者为南极科学考察航次海洋气象预报组组长,高级工程师。  相似文献   

11.
经国务院批准,我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暨“雪龙”号科学考察船首航北极,1999年7月1日上午从上海浦东新区外高桥码头启航。至此,拉开了我国涉足北极进行科学考察政府行动的序幕。我国科学考察史上将留下辉煌一笔的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活动,酝酿于80年代末,90...  相似文献   

12.
在国家海洋局的领导下,在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极地研究所的具体组织和指挥下,中国第十九次南极考察队147名队员,在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指引下,在风雪南极考察中全面贯彻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队员们高举“南极精神”这面大旗,认真遵照临时党委“讲大局、讲团结、讲奉献”的要求,与时俱进,锐意进取,自2002年11月20日至2003年3月20日,历时120天,安全航行2.3万余海里,以排除万难,夺取全面胜利的勇气,圆满完成了科学考察和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任务。此次考察队任务艰巨,是历次执行“一船两站任务中时间最短、现场科学考察任务最重的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南极考察队使用“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已连续 7年进行大洋考察 ,圆满完成了“九五”国家极地科学考察项目。“十五”期间的南大洋海洋科学考察拟以贯彻集中一个重点海域、布设有限固定断面和站位、年年复测和逐步加强走航观测的科学战略。 2 0 0 1年 1 1月 1 5日“雪龙”号从上海启程 ,开始了第 1 8次南极考察 ,将继续进行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和大洋碳循环等学科的考察。“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现已装备有较先进的海洋观测设备 :具有提升重量达 2 2 70 kg、缆长 60 0 0 m的 CTD水文绞车和提升重量达1 t、缆长 1 2 0…  相似文献   

14.
当庄严的五星红旗首次在北极点飘扬时,1995年5月6日10时55分便成为永载中国科学考察史上的光辉灿烂的时刻。在跨冰海过雪原,气壮山河地徒步登上北极点的中国北极考察队的5名科学家中,有一位国内成长起来的博士后,是参加我国首次南极和首次北极科考的第一位青年科学家。他叫赵进平,今年41岁,是中国科学院海  相似文献   

15.
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合作研究第四次科学考察工作于1988年4月20日-6月8日,历时50天、船程1500余海里,获得了大量调查资料,达到了预期目的,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本次科学考察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中方50名、美方12名。调查海区为18°20'N—10°30'S、122°-165°E,观测了298个XBT站、106个CTD站,在这些测站上同时进行了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中的26个要素的观测、分析。并且顺利地回收、施放大洋长期锚定浮标各一个,布放漂流浮标8个,多普勒声学海流测量8000余海里。本航次增加了气象全天空照像、太阳辐射记录、大气凝结核记录和气溶胶——冰核取样等项目。还收集了热带西太平洋海域大量的气象情报资料,为研究海-气相互作用、诊断埃尔-尼诺现象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次作业虽难度大,其中有四条调查断面的部分测站距海岸近(只有3海里)、漂流速度大,且海底地形复杂、气象变化多端,给调查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但在中美双方科研工  相似文献   

16.
时讯     
《海洋世界》2005,(9):1-2
唤醒沉睡太平洋举世瞩目的中国首次环球科考经历了140多天的风浪后,完成了环球科考重要阶段的考察项目。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环球科学考察。8月22日,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通过传真向“大洋一号”科考船上的全体科学家发出了祝贺信,祝贺他们经历140多天海上风浪的洗礼,战胜了台风带来的  相似文献   

17.
自 1 98 5年以来 ,大洋钻探科学考察船“JOIDES·决心者”号已经开始在海底大范围内钻孔取样、录井、安装长期观测仪器 ,以验证1 996年 ODP长期计划 ( L ong-Range Plan)中提出的最具紧迫性质的科学任务。作为地球科学领域最为成功的一项国际合作计划 ,尽管大洋钻探计划 ( Ocean Drilling Program )将在2 0 0 3年 9月 3 0日告一段落 ,但我们仍将有许多机会参加最后的 ODP科学考察工作 ,有兴趣的科学家可以通过网站 http://www-odp.tamu.edu得到更多的信息。美国海洋研究机构联合公司 ( Joint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s,Inc.,JO…  相似文献   

18.
1981年美国的科学考察船“埃尔塔宁”号在智利南岸附近的南极洲贝林斯豪森海底,发现了明显由巨大天体降落造成的火山口构造。1995年在该区进行钻探,采集了第一批岩石标本。二年后德国不来梅湾极地与海洋研究所的R.Gersonde研究了这些标本。科学家通过...  相似文献   

19.
两学会拟定于10月24~28日在四川成都联合召开1991年学术年会,主要就“海洋数值预报、海气相互作用、海洋环境保护、湖泊环境保护及开发治理”等内  相似文献   

20.
近日,全世界400余名从事南极科学考察与研究的科学家汇集上海,共同探讨新世纪人类探索南极奥秘行动。对于笫27届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会议和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