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郝性中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8,10(A12):81-88
对云南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条件,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作了简述。在分析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要实现云南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提高认识,转变土地开发利用观念;因地制宜,调整用地结构;开源节流,实行土地整理;加强基础建设,改善土地开发条件;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土地集约经营水平;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土地管理和监督;控制人口增长,调节土地需求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新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论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含义以及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结合新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出了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正确处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关系。(2)正确处理土地供应与土地需求的关系。(3)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保护耕地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玉溪市红塔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是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红塔区面临着人多地少、耕地减少过速、土地利用率高、土地后备资源不足等严峻的现实。要实现红塔区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必须采取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提高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等措施。 相似文献
4.
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按照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可行性和可接受性五个目标,构建了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框架;并研究了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过程及方法,提出了江苏锡山市基于过程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和河北曲周县基于状态的评价方法。通过分析比较,县级尺度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评价应侧重于基于过程的评价方法,采用综合指数法与单指标多角度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5.
基于循环经济的黑龙江省耕地利用集约度时空差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准确把握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及时空变化特征,基于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基本原则,从投入强度、重复利用、综合效益和持续状态入手构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变异系数法对1986-2008年黑龙江省耕地利用集约度进行评价,并通过秩相关系数模型和聚类分析法分析黑龙江省各地耕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但1994-1998年呈波动下降趋势;2除持续状态呈下降趋势外,其余准则层均表现为上升态势,耕地利用协调度处于高度协调状态;3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区耕地利用集约度明显下降,其余地区耕地利用集约度的上升或下降幅度均不明显;4黑龙江省各地耕地利用集约度差异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6.
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与评价 总被引:61,自引:5,他引:61
为了建立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 ,必须透彻了解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结构、功能特点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准确反映不同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诸多方面的的协调发展状况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信息。据此 ,本文选取相互独立且反映各方面特征的典型敏感指标 ,构建了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元素层四个层次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框架。目标层从宏观层次刻划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作用规律 ,反映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总体状况。准则层是对评价目标的分解 ,是为了进一步表征区域土地利用系统中各部分对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作用和影响 ,包括生产性、稳定性、保护性、经济活力、可接受性。因素层表征土地利用系统中每个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每个评价因素由若干评价元素具体表述。 相似文献
7.
开发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的结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提出开发区土地可持续利用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开发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的结构,指出我国现有开发区土地利用系统的结构不合理是引发开发区土地利用问题的根源。实现开发区土地可持续利用,有赖于优化目前的结构,即对开发区土地利用系统的各要素进行优化重组,从而改革其功能,以解决开发区土地利用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最后对如何优化开发区土地利用系统的结构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9.
10.
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该文按照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可行性和可接受性五个目标,构建了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框架;并研究了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过程及方法,提出了江苏锡山市基于过程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和河北曲周县基于状态的评价方法。通过分析比较,县级尺度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评价应侧重于基于过程的评价方法,采用综合指数法与单指标多角度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土地是承载粮食生产、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石,面对生产技术进步和人类对土地的大强度开发,有限的土地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科学地测度土地的压力状态,是合理制定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的重要依据.从粮食生产、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三方面,探讨了黑龙江省土地的压力状态测度方法及其压力状态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成因机理.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土地压力的各项指标具有明显的空间梯度分异规律,土地综合压力指数自西向东逐渐由高到低分布,耕地压力指数由北向南从低到高,建设用地沿西北-东南轴线方向逐渐减小,并在这一轴线的两翼向西南和东北方向逐渐降低,生态用地压力呈面状和团粒状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手段之一 ,其中涉及土地使用制度、城镇用地规模、耕地保护及土地管理等主要问题 ,文章分别探讨各个问题的存在矛盾 ,尝试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3.
基于黑龙江省1960~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采用自然正交分解(EOF)、气候倾向率及Observation Minus Reanalysis (OMR)等方法,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黑龙江省气温的影响。研究发现:① 1960~2010年黑龙江省耕地、建设用地、水域面积依次增加,沼泽、草地和林地依次减少。土地利用变化区域性较明显,沼泽转变为耕地集中在东部,草地转为耕地集中分布在黑龙江省西部,沼泽转为林地和林地转为耕地集中在北部,建设用地增加主要集中在南部;② 黑龙江省196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对年平均气温及各个季节平均气温均产生升高效应,但并不显著,对年气温的影响趋势为0.053℃/10a,贡献率为12.1%;③ 196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产生气温空间变化异质性,但没有改变气温纬向性空间分布特征;④ 1960~2010年,林地和沼泽的气温影响效应为升温,草地和耕地为降温,但各个季节有所差异,夏季和秋季表现出降温效应,建设用地全年及各个季节均表现出升温效应,冬季最强;林地转耕地、草地转耕地均以升温效应为主,沼泽转耕地为降温效应。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穆棱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热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过程特征是全球变化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运用地统计学和3S技术,对黑龙江省穆棱市1991—2001年和2001—2013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空间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91—2001年间,耕地是主要转入地类,增加232.25 km~2,林地作为最大转出地类,减少290.35 km~2,林地与耕地的转化在土地利用变化中占最大比例,其他用地均发生变化,但面积小且散乱,整体上该时期土地利用呈现出开发混乱、效率低下的特点;2001—2013年间,受还林还草的影响,耕地减少179.01 km~2,林地增加171.45 km~2,其中坡耕地的退出占较大比例,且分布面积广,该时段内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土地利用变化的热点区由2001年前的"两大一小"模式,演变为以市区和中心乡镇围成的重点区域;1991—2013年间研究区自然因子变化较小,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主要受退耕还林等国家政策的主导。 相似文献
15.
基于区域制定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分区方案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14
制定土地资源可持续性指标体系是“21世纪议程”中对各国提出的科学技术优先研究领域,为此国土资源都启动了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本文主要探讨制定区域性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土地利用分区问题,服务于建立区域性指标体系,反映出不同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的不同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中指标类别的差异。根据分区基本依据,包括以自然特征和利用状况的相对一致性。注重使所划分的区域之间在重要指标或相同指标的阈值方面具有显著差异性,并行政区域的完整性,在全面分析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特征、生态环境条件、经济社会状况以及利用管理措施等基础上,进行全国土地利用分区。最终全国共划分出10个土地利用区域,作为制定区域性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分区范围。 相似文献
16.
结合土地利用生态位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了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位理论,其核心内容包括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基本位、理想位、优势位、关键位和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位空间概念及模型。以甘肃省为例,测算确定了甘肃各地州市建设用地与新增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位空间。甘肃各地州市建设用地除了嘉峪关、金昌市指标值超出可持续发展位空间外,其余各地州市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均处于可持续发展位空间内。白银、武威、张掖、酒泉、庆阳、甘南的指标值接近于理想目标;天水、平凉、定西、陇南、临夏的指标值趋近于适度目标。新增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位空间结果除平凉市和甘南州外,其余各地州市的控制指标均处于新增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与其可持续发展位空间之间。表明《甘肃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确定的各地建设用地与新增建设用地控制规模基本均处于可持续发展位空间范围。甘肃省的实践证明,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位理论可用于系统研究土地生态系统变化规律,指导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7.
18.
土地持续利用的五维空间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文章较为系统地提出了时间,空间,用途,技术和制度是实现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五维空间,并对各维度的内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其中,土地持续利用的时间维主要表现为从伦理角度考虑如何在代际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使代际间利益之和最大;空间维则要求实现土地利用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胜任维要求将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到各种用途上,从而使人们从土地所提供的产品和劳各中获得的总效用最大;技术维选择意味着土地利用的直接或间接技术的选用能够保证土地的永续使用;制度维要求制度建设适应土地利用情况的变化,通过消除不同的土地制度之间存在着的外部利润来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 相似文献
19.
丘陵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景观生态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景观生态学以人与景观的相互关系为着眼点,既注重景观系统的功能特征,又注重景观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与土地可持续利用概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以位于桂东南丘陵地区的广西横县为例,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将土地利用持续性评价与景观生态学原理相结合,从景观生产力、景观受胁度与景观稳定性3方面构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景观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水土流失面积比、地均工农业产值、景观破碎度和生产力多样性等14项指标,对丘陵地区土地持续利用的景观生态学评价方法和程序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