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锯缘青蟹幼体性分化的解剖学及组织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琼武  李少菁 《台湾海峡》1994,13(3):284-289
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Forskal])背甲宽×长为2.3×1.5cm的幼蟹,其上部性征已开始发生分化,雌性个体腹部宽度增大,副性征也有胆显的差异,在雄性个体腹足呈单肢型而雌体呈双肢型。但是,在幼蟹生殖腺仍见不到组织学上的差异。腹部肢是分辨幼蟹性别是为直观,适宜的指标。本文还讨论了青蟹两性生殖系统形态结构及其功能上的差异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人们称之为海蟹家族中,主要有梭子蟹、锯缘青蟹、蜘蛛蟹、和尚蟹、绒螯蟹、花(?)等300多种,可见它是个不小的家族。海蟹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自古就是我国宴席上珍品之一。唐代诗人皮日休诗曰:“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可见,这一海洋两栖动物的横行霸道行为,连“海龙王”也不怕。海蟹为什么能横行呢?据科学家研究,海蟹的“横行”并不是出于自愿。海  相似文献   

3.
巨蟹食人     
近来,在日本东南海区,出现了一种令当地渔民和游人十分畏惧的特大海蟹,这种蟹体呈尖梭状,它的4对爪和1对螯钳硕长,且坚张有力。成年蟹体宽一般为30厘米,蟹爪可伸展直径3米的圆面,最大可达3.7米。谁都难想象,就是这种巨型海蟹,还能吃人。无论在水中还是岸滩,突袭人的动作十分迅捷,叫你防不胜防。新娘蜜月失郎君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日本的东南海域出现一种体型巨大的海蟹。巨蟹的体宽30多厘米,八条蟹爪和一对可怕的螯钳又尖又长,伸展起来约有4.2米。虽然巨蟹身躯庞大。动作却十分敏捷,饥饿时主动向人体发起攻击,已有百余名游客和渔民丧生于蟹爪,人们称它为“杀人蟹”。  相似文献   

5.
蟹子也疯狂     
近几年,在日本东南海区出现了一种令当地渔民畏惧的特大海蟹,它的8条利爪和1对螫钳十分修长,成蟹体宽一般为30厘米,蟹爪可伸展成直径3米的扇面,最大的可达3.7米。渔民称它“杀人蟹”。  相似文献   

6.
杀人蟹     
在日本的东南海区生活着一种令当地渔民畏惧的海蟹,蟹体呈尖梭状,奇异的是它的8条利爪和一对螯钳十分修长,且坚强有力,有人称它为蜘蛛蟹,渔民们干脆叫它“杀人蟹”。一只成年的杀人蟹,8条爪展开,可达直径3米的圆面,如此硕大的海蟹在水中动作竟十分灵活敏捷,攻击人时狡诈凶残。  相似文献   

7.
模仿雄性锯缘青蟹第一腹肢,根据其在交配中的作用机制,采用常规滴管为材料,利用酒精灯灼热拉制一个前端弯曲、侧扁、管径大小接近第一腹肢的人工交接器.以无钙离子的人工海水作为青蟹人工授精的缓冲液,缓冲液中加入适量庆大霉素.首次对青蟹采用类似硬壳交配的方式,将成熟雄蟹贮精囊内的精荚和精液成功移植至雌蟹纳精囊中.结果表明精荚的人工移植不会破坏成熟雌蟹纳精囊的内环境,其内精子具正常受精能力.未交配雌青蟹精荚的人工移植没有正常产卵,但性腺得以促进发育,并能进行正常的生殖脱皮.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青蟹Scylla serrata(Forskal)实验生态学的研究结果。 青蟹的稚蟹、成蟹在实验室饲养了两年,主要吃贝类,兼食少量鱼虾和藻类。适温为18—30℃,12—14℃休眠,11℃以下为致死温度。稚蟹在适温范围内,随着水温的升高,脱壳频繁,生长迅速,一年可达性成熟,中间脱壳14次,15龄,每平方米水面放养稚蟹10—15只或成蟹5—7只为宜。 根据青蟹在自然海区的环境条件,采用露空法,便能正常产卵受精。  相似文献   

9.
吃蟹有学问     
如何选购蟹类如何选购蟹类呢?除了观察蟹的体积大小外,要拣蟹体厚而坚实,肚脐凸出,蟹脚硬挺,动作活跃的为佳品。在选择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区别雌雄性,雌性比雄性的好。观察蟹的腹部,圆脐的为雌蟹,尖脐的是雄蟹。雌蟹黄多,雄蟹油满。二是  相似文献   

10.
“长荡湖1号”A系和B系是分别以成活率和大规格为主要选育指标建立的两个相互独立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选育品系,为评估“长荡湖1号”偶数年群体(偶数年繁殖孵化)选育第二代(G2)的选育效果,本实验以未选育群体作为对照组,比较了两选育品系和对照组在实际池塘养殖条件下的生长、性腺发育和养殖性能。结果显示:(1)两选育品系A系和B系在扣蟹、成蟹养殖阶段的最终平均体质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B系雌体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无论雌体还是雄体, B系最终平均体质量均略高于A系,但无显著差异(P>0.05);(2)各组实验蟹雌雄个体在成蟹阶段的生殖蜕壳高峰期分别为2021年8月10~30日和8月30日~9月20日,各组成蟹完成生殖蜕壳后性腺迅速发育,并且性腺发育后期,对照组GSI最高、B系的GSI最低;(3)就成活率而言,三组蟹在扣蟹和成蟹阶段的成活率大小顺序为:A系>对照组>B系,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产量、大规格蟹比例和饲料系数方面,两选育品系均优于对照组。综上,经过两代配套系选育,“长荡湖1号”A系和B系均获得良好的选...  相似文献   

11.
2003~2006年,在锯缘青蟹主要发病季节对浙江省温州市、台州市和宁波市等地13家锯缘青蟹养殖场进行了养殖病害的调查.通过每月定期监测,13个监测点共监测到弧菌病、黄水病、白水病等10种病害及1种不明原因的疾病,病害种类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纤毛虫病、黄水病是浙江省养殖锯缘青蟹最主要的疾病,几乎每个月都有不同程度地发生.发病时间从3月一直延续到10月,其中的5~9月是青蟹的主要发病期.遇到恶劣天气或水质突变时,青蟹发病率会迅速上升.从病蟹体内共分离获得12株细菌,并用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到种.所有培养基上的菌落生长数量都相对不多,并没有任何一种菌呈现单一的优势菌落.对病蟹鳃、肌肉等组织放大镜和显微镜下观查,除少数病蟹有纤毛虫外,未见有其它寄生虫.对病蟹样品提取DNA后进行PCR扩增和琼脂糖电泳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对病蟹各组织的电镜观察,未见有病毒和细菌及原核生物样生物体.对部分发病青蟹及其养殖池水、底泥进行了大肠菌群、细菌总数及弧菌总数测定,结果三者的数值都较低.选取溶藻弧菌和嗜水气单胞菌进行人工感染试验,均能够导致试验蟹发病死亡.但由于进行病原菌分离时,并没有任何一种菌呈现单一的优势菌落,且对青蟹及其养殖环境的检测结果表明细菌含量都不高,而人工感染试验采用的菌液浓度远高于自然环境中的菌浓度,因此,只能认为这2种细菌可以导致青蟹发病,而无法确定是否为原发性致病菌.从病原体的检测及致病情况综合分析,环境变化可能是促使病原体侵入蟹体引发疾病的主要原因,所以对青蟹病害的防治应该着重于控制环境因子.提出了若干防治对策,供养殖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杀人蟹     
近几年来,在日本东南海区,出现了一种令当地渔民畏惧的特大海蟹。渔民们干脆叫它“杀人蟹”。杀人蟹体宽一般为30厘米,但蟹爪可伸展成直径3米的圆面,最大的可达3.7米。经生物学家调查研究分析,这种杀人蟹是由蜘蛛蟹演变而来的。可能是受到深海核废料的影响,发生急  相似文献   

13.
在浙、闽沿海已广泛进行青蟹人工育苗养殖,北方沿海正在进行生产性育苗试验。现将锯缘青蟹(Scyllaserrata)人工育苗中亲蟹的选育、幼体的孵化和培育等过程中的主要技术措施总结如下1 材料与方法育苗的亲蟹于1995年10月份由福建空运而来,体长与体宽均在8.5cm和11cm以上,体重180g以上。经水泥池内越冬育肥至1996年5月份,选择合乎要求的亲蟹进行育苗试验。2 实验结果2.1 亲蟹的选择与饲育亲蟹应选择体重200g以上,体长在12cm以上,肢体健全无外伤且经受精、卵巢发育成熟的雌蟹。蟹壳两侧充满卵粒,阳光下观察前侧缘附近不透光,甲壳呈红色或鲜…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盐度(6、13、20、27和33)对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幼蟹生长发育和Na+/K+-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度对拟穴青蟹幼蟹甲宽和体质量特定生长率、C3蜕壳间期、甲宽增量(C1至C2和C2至C3)及Na+/K+-ATP酶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幼蟹存活率、C2蜕壳间期及C3至C4甲宽增量无显著影响(P>0.05)。盐度13处理组特定生长率最高、蜕壳间期最短,盐度6处理组特定生长率最低,但与盐度20、27和33处理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盐度33处理组蜕壳间期最长;第一次蜕壳后盐度20处理组甲宽增量最大,后两次蜕壳盐度13处理组均是最大;盐度处理0.5、4、7和11 d时,Na+/K+-ATP酶活性分别表现为盐度6>13>20>27>33、6>13>27>20>33、6>13>20>27>33和6>13>33>20>27的趋势,低盐环境下Na+/K+-ATP酶活性的升高有助于拟穴青蟹幼蟹对低渗环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随着海水蟹类育苗技术与养殖规模的不断发展,海水蟹的疾病也因其广泛流行性和集中暴发性而日益受到业界关注。"黄水病"、"红水病"、"乳化病"和"肝胰腺白化病"等是中国海水养殖品种——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的常见流行性疾病,不仅每年对中国海水蟹养殖业造成重大年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威胁中国海水蟹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和生态安全。海水蟹类流行  相似文献   

16.
长江水系野生中华绒螯蟹(以下简称河蟹)蟹种比经过多代人工养殖的池塘群体蟹种具有更好的养殖性能,尚不清楚两种蟹种养成后成蟹的可食率及其营养品质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采用养殖实验和生化分析方法,比较了长江水系野生和养殖蟹种经池塘养成成蟹的可食率、肥满度、常规生化成分、脂肪酸和氨基酸组成。结果显示:(1)在相似的体重条件下,野生群体成蟹的肝胰腺指数极显著高于养殖群体(P0.01),性腺指数显著低于养殖群体(P0.05),两群体间的出肉率、总可食率及肥满度无显著差异(P0.05);(2)两群体成蟹肝胰腺和性腺中的常规营养组成接近,但野生群体雄体肝胰腺和性腺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养殖群体雄体(P0.05);无论雌体还是雄体,野生群体肌肉中的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养殖群体,但野生雄体肌肉中的粗脂肪含量和雌体肌肉中的碳水化合物显著高于后者(P0.05);(3)就野生雌体脂肪酸组成而言,野生群体成蟹肝胰腺、卵巢和肌肉中的C18:1n9含量显著高于养殖群体雌体,但其C20:5n3、C22:6n3、ΣPUFA和ΣHUFA显著低于后者;就雄体而言,野生群体成蟹三种可食组织中的C18:2n6高于养殖群体,但其C20:5n3和C20:4n6低于养殖群体;整体上,肌肉中的HUFA含量显著高于肝胰腺和性腺;(4)就氨基酸组成而言,两群体雌体和雄体性腺中的氨基酸含量接近,均无显著差异,仅精巢中组氨酸和精氨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无论雌体还是雄体,养殖群体肌肉中的主要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略高于野生群体,仅异亮氨酸和赖氨酸含量差异显著;此外,野生群体雄蟹肌肉中的亮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和组氨酸含量也显著高于养殖群体。综上,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蟹种养成后成蟹的性腺指数和肝胰腺指数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两者总可食率和肥满度接近,整体上两群体脂肪酸组成存在较大差异,但是氨基酸组成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7.
谭雪静 《海洋科学》2000,24(1):54-54
据报道,青岛市从厦门空运岛城的13.3万只锯缘青蟹苗,在青岛市胶州、黄岛、胶南等6个沿海市区试养成功。试养的据缘青蟹长势良好,胶州不少池子每池出蟹600只,平均每只350余克,大的成蟹直径近20厘米。通过成功试养,青岛市已基本掌握了养殖锯缘青蟹的技术和经验。同时在青岛市近期召开的对虾养殖现场会上获悉,今年青岛市养殖的问万亩对虾喜获丰收。预计产量达6000多吨,是自1993年爆发虾病以来长势最好的一年。青岛市锯缘青蟹试养喜获成功@谭雪静  相似文献   

18.
锯缘青蟹养殖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在我国南方诸省、区沿海群众掀起了养殖青蟹的热潮,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了总结经验,扬长避短,笔者根据实践和调查了解的有关情况,现将青蟹养殖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探讨如下。1 蟹池问题蟹池的条件(如底质、pH值、水深、纳潮进水时间、盐度调控等)好差非常重要。条件好的,在养殖过程中,青蟹不但长得快,而且死亡少、成活率高、颜色好(似天然)、质量好、销价高;如果条件差的,其结果则反。但据调查所知,有相当一部分养蟹者,错误地认为,青蟹的适应性比对虾强,蟹池的条件差些没有关系,有池有水就可养蟹,结果有  相似文献   

19.
为解析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血卵涡鞭虫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于2012年4—11月采用跟踪监测和实地调查的方法,结合病原分离鉴定及病蟹的病理学观察,统计分析了浙江省温州地区养殖拟穴青蟹血卵涡鞭虫病的流行情况。结果表明,患病拟穴青蟹的肝胰腺、肌肉、鳃等组织病理显示有大量血卵涡鞭虫侵染,并能用PCR方法快速检出。温州地区养殖拟穴青蟹血卵涡鞭虫病在每年5—11月均有发生,7—9月为集中发病时间,死亡高峰出现于8—9月之间,年份间(2010—2012)与发病率无相关性,而不同月份对病害的发生有极显著影响(P0.01)。不同发育阶段以脱壳期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发病蟹的规格主要以50g以下的幼蟹和250g以上的成蟹为主。拟穴青蟹血卵涡鞭虫病的发生与水温(r=0.756)和盐度(r=0.631)变化关系较密切,夏、秋季节受梅雨、台风影响而引起水温和盐度的剧烈变化可能是暴发血卵涡鞭虫病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20.
海水促熟太平洋牡蛎卵子受精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铁-苏木精染色、整体封片的方法,观察了太平洋牡蛎卵子经海水浸泡促熟后的受精过程。生发泡尚未破裂的卵子,经海水浸泡后可以发育到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受精后10~15min,放出第一极体;受精后20~25min,放出第二极体;之后,形成雌、雄原核,两性原核以染色体联合的方式结合于纺锤体的赤道面上,准备第一次卵裂。有多精入卵现象并能形成多个原核,但不能正常卵裂。那些经浸泡后生发泡仍未破裂的卵子,将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