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流体力学原理出发,在黑潮区海洋水文资料比较齐全的一个断面(见图1),建立一个在定常状态下,考虑水平和铅直湍流摩擦效应和非线性的惯性作用的诊断模式。对东海大陆架外缘及大陆坡黑潮断面流速结构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初步分析了黑潮流轴何以出现在大陆架边缘附近的现象。先将黑  相似文献   

2.
分析讨论了南海北部水温垂直连续分布特征,得到一些令人感兴趣的结果。断面年均水温分布受年均风应力与在大陆架/斜坡地形相互作用制约,南海北部年均风为东北风、大陆架/斜坡区上基本是暖水带。除台湾浅雀同部大陆架/斜坡外,暖水中度与在陆坡坡度成正比。断面上的温踵怪,春季强度开始加强,温跃层上界深度变浅,夏季强度最强,上界深度最浅;秋季强度开始变弱,上界深度深;冬季强度最弱,上界深度最深。  相似文献   

3.
赤道附近141°30'E断面温盐细结构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中美海气TOGA调查第1~4航次(1986~1988年)的CTD资料及部分ADCDCP资料,分析研究横跨赤道141°30'E断面的内波及细结构特性,其中包括温度垂直梯度的概率分布及其谱特性,COX数的统计分布及Richardson数的垂直分布等,由此得出;该断面存在入侵性细结构、双跃层及阶梯结构;温度垂直梯度谱在波数0.1附近有一折点K1,按谱斜率不同将谱分为3段,当0.031时,β<1;当K1相似文献   

4.
根据中美海气TOGA调查第1~4航次(1986~1988年)的CTD资料及部分ADCDCP资料,分析研究横跨赤道141°30′E断面的内波及细结构特性,其中包括温度垂直梯度的概率分布及其谱特性,COX数的统计分布及Richardson数的垂直分布等,由此得出;该断面存在入侵性细结构、双跃层及阶梯结构;温度垂直梯度谱在波数0.1附近有一折点K1,按谱斜率不同将谱分为3段,当0.03<K<K1时,β<1;当K,<K<0.6时,β为-1.7~-3;当0.6<K<l时,β为-3.5~-5。  相似文献   

5.
西太平洋边缘地质结构和陆洋地壳的转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文佑  张抗 《海洋学报》1985,7(6):733-743
新生代以来,拼合的亚洲大陆东部以大陆壳的拉张、减薄和不同程度的大洋化为主要趋势,形成了大陆裂谷和边缘海盆地,造成大陆向太平洋的蠕散和仰冲,亚洲大陆和西太平洋间的相向运动造成了岛弧-海沟系,在西太平洋有散布的海台,其中一些可能是早期大陆的残块。大地构造旋回通常以拉张开始,以挤压结束,当以拉张为主要趋势时,大陆上出现各种裂谷,最终出现洋壳,当以挤压为主时,洋壳可封闭,陆壳碰撞并加厚乃至造山,这种发育过程可因应力转化、松驰而发育不完全,从而产生出复杂的构造型式,显然,地壳运动和转化的机制与地球的自转和壳下热动力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6.
提出该海域叶绿素—a含量的分布:调查区西部最高,>0.8mg/m~3,出现了两个高值区:中部是0.4~0.8mg/m~3;东部和最南部最低,<0.4mg/m~3。此分布同水团密切相关。调查区内叶绿素—a变化范围是0.2~18.7mg/m~3。在垂直分布上,叶绿素—a同跃层密切相关,呈现出三种分布类型。在不同的断面或同一断面上,由于环境条件的不同,叶绿素—a含量在断面上显示出不同的分布格局。叶绿素—a含量分布还与黑潮次表层水涌升有关。  相似文献   

7.
海草生态系统是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而底栖藻类是海草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功能。2013年1月、4月、7月和10月在荣成月湖草场的三个断面上对其中分布的大型底栖藻类进行了随机取样调查,并对不同季节底栖藻类的群落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共鉴定出大型藻类16种,隶属3门13属,其中红藻门2属2种,棕色藻门褐藻纲4属4种和绿藻门7属10种;草床和空斑内的藻类季节变化均显著(P=0.000,P=0.008),春季草床内底栖藻类种数最多(13种),秋季S3断面的草床内底栖藻类生物量最高(2191.44±1021.16)g·m~(-2),冬季三个断面的空斑内和夏季S2断面的空斑内为发现底栖藻类;大多数情况下,各断面上草床内Shannon-Wiener多样性、Pielou均匀度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大于相应断面上空斑内的值;聚类和排序结果显示,在一年四季中底栖藻类群落结构在草床内和空斑内大都呈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季节变化和海草分布特征对底栖藻类的群落结构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北喀斯喀特活动边缘的增生楔沉积物中含有分布广泛的天然气水合物一直延伸到海底下几百米的深度。为了评估天然气水合物的长期能源潜力和它在全球气候变化及边坡稳定性中的作用,2005年9月IODP311航次建立了一个详细的地质模型来解释水合物的形成与分解以及它与穿过大陆边缘流体流的伴生关系。在考察前,先在大陆坡上进行地震试验以提供支持钻井的地球物理信息。  相似文献   

9.
方欣华  尤钰柱 《海洋学报》1987,9(5):537-543
用时间间隔为1小时的12次CTD观测短记录分析了东海浅水区温、盐、密度脉动的垂向特性.平均温、盐、密度剖面可以分成明显的3层:跃层及其上、下层.温、盐、密脉动基本上由内波引起,但在跃层上、下界也存在一定的入侵卷挟.跃层中心的深度起伏大于6.35米,厚度变化在3.5-8米之间.它们随时间的变化是间歇性的,不规则的.用最大熵谱估计方法估计得温度脉动的垂向波数谱,表明能量主要集中在低波数段(<0.13周/米),其间有两突出的谱峰,估计谱线斜率低于-3次方.在中(0.13-0.64周/米)、高(>0.64周/米)波数段谱线分别有-3与-5次方波数依从关系.可能低波数段是内波运动;中波数段是细结构过程或内波与细结构的联合作用;而高波数段的细结构则很弱.  相似文献   

10.
大陆架资源丰富,对大陆架的划分和主权权利的拥有,是国际上十分重视和争论激烈的问题。地质和法律上的大陆架是两层有关联而含义不同的概念:法律上的大陆架以地质概念的大陆架为基础,地质上的大陆架是客观存在的,而法律上的大陆架增加了其社会属性,地质上大陆架的自然延伸受海底有关地质和地貌因素的限制,法律上大陆架除自然延伸标准外,还明确了宽度的人为控制数量。由于大陆架构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法律和地质概念的大陆架范围也不同。  相似文献   

11.
ODP2 0 4航次将在俄勒冈近海 Cascadia大陆增生边缘的 Hy-drate海岭南部钻穿一个气体水合物稳定带的断面。这里的海底下保存着大量的水合物 ,高分辨率 3D地震数据表明海底为一个复杂的通道系统。该断面涵盖两个明显不同的沉积和构造环境——老的抬升的增生杂岩体沉积和年轻的成层性好的、与快速填充的坡状盆地相邻的沉积。本航次的目标 :( 1 )比较气源区和增生脊以及斜坡盆地中水合物形成的物理和化学机制 ;( 2 )对地球物理遥感声纳技术测定的水合物和下伏自由气体的储量进行校正 ;( 3)利用地球化学示踪剂、物理性质测量以及微构造分析 ,…  相似文献   

12.
系统地分析了137°E断面温、盐度的多年变化,主要结果为:(1)137°E断面100m层温度,在低纬度海域于某些年份出现异常低温,此现象可能与厄尔尼诺事件有关;指出棉兰老冷涡的存在是造成该断面于6°~8°N附近出现低温的主要原因。(2)厄尔尼诺期间,冬季137°E断面上28℃等温线所在纬度小于其多年平均值。(3)冬季137°E断面上次表层高盐水可划分为强型、次强型、中等型和弱型4种类型。  相似文献   

13.
2014年冬季对西太平洋雅浦区Y3海山及其邻近大洋海域不同粒径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进行了现场观测,同时结合温度、盐度、营养盐数据,分析了Y3海山区总叶绿素a浓度分布情况,不同粒级浮游植物对总叶绿素a浓度的贡献率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与热带西太平洋大洋区(DY断面)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Y3海山A、B断面与DY断面水体平均叶绿素a浓度相差不大,分别为0.057、0.054和0.051mg/m3,A、B和DY三个断面各水层(0、30、75、100、150和200m)叶绿素a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009—0.205、0.005—0.236和0.007—0.229mg/m3。不同粒级浮游植物的叶绿素a占总叶绿素a的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微微型浮游植物、微型浮游植物和小型浮游植物,三者在各断面的比例分别为A断面:59.97%,25.39%,14.64%;B断面:50.87%,30.70%,18.43%;DY断面:55.87%,29.87%,14.26%。微微型浮游植物在整个调查区域为优势类群,在A、B和DY三个断面的平均浓度分别为0.025、0.026和0.029mg/m3。各站位均有次表层叶绿素a浓度最高值现象,其中Y3海山区西南部和东南部为叶绿素a浓度高值区。洋流、温度和营养盐均对叶绿素a浓度分布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发现海山经典假说不适用于2014年冬季的Y3海山区。  相似文献   

14.
横穿黑潮锋断面的流场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一组简化了的运动方程组,在充分考虑底Ekman层作用的情况下,提出一种横穿锋面的断面上流场结构的计算方法。应用该方法对东海横穿黑潮锋的不同断面上的流场(1989-1990年资料)进行计算。结果表明,黑潮锋左侧(向岸侧)存在较强的上升流,而锋区右侧(离岸侧)表现为海水的下降运动。垂直流速为(1-20)×10-3cm/s的量级,而横穿锋面方向的水平流速为1-3cm/s,其中以夏、秋季跃层附近最强。在陆架坡折处,上升流转向陆架。同时,还分析了正压场和斜压场对这种流场的不同贡献,认为在黑潮区,正压场起主要作用;而在内陆架区,斜压场则变得重要。将计算的流场与硝酸盐的分布比较表明,两者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厚壳贻贝是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贝类之一,自然环境中栖息范围不甚明确。本文于2014年7月间利用水下摄像的手段,调查和分析了渔山列岛不同断面上厚壳贻贝的自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渔山列岛潮下带5条断面的生态类型差异显著,不同断面栖息的优势种也不相同;断面间厚壳贻贝的栖息密度均值为37.04~185.80 ind/m2,其中断面A的栖息密度最低,断面E的栖息密度最高,断面C和断面D的栖息密度相差不大,但是不同调查样方内厚壳贻贝的栖息密度从0~388.89 ind/m2不等;厚壳贻贝主要分布在水深3~9 m的水层中,其中以水深5~8 m的水层中最为密集,约占总栖息密度的90%以上;在水深8 m的区带上,厚壳贻贝的栖息密度为160.19 ind/m2,当水深小于1 m和大于11 m时,厚壳贻贝分布极少;经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厚壳贻贝栖息密度在不同断面(F=57.011,P<0.01)和不同水层(F=66.495,P<0.01)中的差异均极显著,断面和水层的交互作用(F=10.483,P<0.01)对厚壳贻贝的自然分布也有极显著差异;经检验,厚壳贻贝栖息密度(A)的自然分布与水深(D)呈正态分布,可以用高斯方程拟合,R2的取值范围为0.8753~0.9997;利用聚类分析发现,调查样方被明显的分为3组,体现了水深在厚壳贻贝自然分布中的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使用1984—1989年期间中美海-气相互作用合作研究及法国ORSTOM完成的沿165°E断面共17个航次调查中的温、盐资料,对1986—1987厄尔尼诺(E1Nino)及1984-1985,1988年反厄尔尼诺(LaNina)事件期间海洋上层温、盐结构的变化作了分析。文章指出,165°E断面温、盐结构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变化周期之特征;研究期间E1Nino与LaNina温、盐结构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盐度分布及次表层温度结构的不同;165°E断面上的温、盐结构在E1Nino及LaNina期间的变化是各种海-气相互作用结果的反映,其中赤道带纬向风及赤道表层流系的变化是该海区温、盐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有关太平洋海洋环流,特别是对亚热带(又称副热带)、热带和赤道带环流的调查研究,近数十年来在国内、外海洋学界已蓬勃展开。其中,日本气象厅于1967年至今在137°E断面上每年进行1-2次定期海洋观测,并于1972-1979年、1987-1995年在155°E断面上每年夏季进行一次观测。根据上述经向断面观测资料,许多学者对137°E断面的海流结构,温、盐分布,水团及其变异,以及与ENSO现象的关系作了细致的分析研究(邹娥梅等,1993;顾玉荷,1996;Guan,1986;Masuzawa,1967);关于155°E断面的研究,则着重于太平洋赤道区域海流结构和它的变异及其与ENSO现象的关系等(顾玉荷,1990;Guan,1986)。本文拟根据155°E断面1972-1979年夏季(6-7月)日本气象厅的海洋水文气象观测资料(其中1974年无资料),分析研究该断面(北亚热带、热带和赤道带海域)的温、盐度分布特征和热、盐含量及其年际变异,并探讨其与ENSO现象之间的关系。 155°E断面北起30°N,南至11°S,自北向南横穿北亚热带、热带、赤道带和南半球热带。测站的密度以1975-1977年最密(设55个测站),1972年和1973年次之(分别设测站33个和40个),1978年和1979年测站稀疏,仅为15个和12个。采样深度间隔于30m以浅为10m,50-150m层间为25m,150-300m层间为50m,300-1000m层间为100m。图1为断面的位置和站位分布(5028站至5058站每相邻两站中间省略一站位)。 为了便于分析断面上各纬度带的水文特征及年际变异,将该断面自北向南划分为4个纬度带,即北亚热带(18°-30°N)、北半球热带(2°-18°N,以下简称北热带)、赤道带(2°N-2°S)和南半球热带(2°S以南,以下简称南热带)。其中北热带又划分为北赤道流区(8°-18°N)和北赤道逆流区(2°-8°N)。  相似文献   

18.
于2017年4月至6月,沿南黄海35°N断面出现了罕见的绿潮、金潮和赤潮等有害藻华共发现象。本研究通过现场定时定速拖网等方法,对黄海35°N断面不同站位的大型漂浮藻类进行了定量观测,并对赤潮区浮游植物进行了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沿35°N断面的漂浮绿藻和马尾藻生物量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4月下旬漂浮绿藻和马尾藻开始零星出现,5月下旬生物量和分布范围明显增加,在6月上旬达到最大,随后在6月下旬降低。漂浮绿藻和马尾藻的分布区域存在差异,120°30''—122°30''E为两者共同分布海域,向西以漂浮绿藻为主,向东则以马尾藻为主。分别于5月下旬和6月下旬在黄海35°N断面发现了1次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赤潮和1次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赤潮。基于现场获取的水文数据,本文对南黄海海域的环境条件及其对有害藻华分布的影响进行了讨论。沿35°N断面共发的绿潮、金潮和赤潮现象表明黄海海域正面临严峻的海洋生态问题,通过对该海域赤潮、金潮和绿潮的长期观测,可望揭示这些藻华灾害形成机制和演变规律,为针对性地开展有害藻华预报、预警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第十次北极考察楚科奇海、白令海考察区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放射性核素210 Pb和137 Cs,获得表层沉积物(0~8 cm)中210 Pb和137 Cs在不同断面和不同层的比活度范围和分布.楚科奇海陆架区R断面表层沉积物(0~2 cm层)210Pb比活度范围为44.80~117.45 Bq·kg-1;137Cs检出...  相似文献   

20.
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浅地层剖面仪测量技术在世界各大陆架海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专家们取得了大量实际资料,并发表了多篇调査报告和研究成果(赵松龄,1991;秦蕴珊、赵松龄,1991;赵松龄、于洪军,1993),为查明世界各大陆架海的形成过程、地层结构、环境变迁、海面变化、岸线变迁、河道跟踪、以及地貌类型的划分等提供了新的信息,推动了世界大陆架地质学的发展。在应用浅地层剖面仪测量技术所取得的多种成果中,最为突出的研究,莫过于在世界上的若干大陆架区发现了古河道及其沉积,通过古河道的追踪又可以了解大陆架环境的变迁和海面变化的过程。所以,这项大陆架勘察技术问世以来,一直是大陆架地质勘察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 我国大约在70年代初期开始研制浅地层剖面仪,并制成了第一批产品,进人80年代以来,又逐渐引进了国外的新产品用于中国大陆架的勘察。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利用这种勘察仪器,在南黄海和渤海海域已经获得了数千公里的测量记录。浅地层剖面仪测量资料中大量信息的提取是运用这项技术的关键。本文根据作者所获得的测量资料,对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浅地层结构及古环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