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DA白矮星光谱在光学波段主要由巴尔默线主导,谱线比较宽,且谱线轮廓不对称,传统的线心方法确定视向速度非常困难。介绍了一种基于利用白矮星的有效温度(Teff)和表面重力加速度(log g)选择理论模板,通过交叉相关方法确定DA白矮星的APP速度,减去白矮星的引力红移得到白矮星的视向速度。测试发现对于有效温度高于10 000 K且信噪比大于20的DA白矮星的低分辨率光谱(R~2000),精度在10 km/s以内。基于这种方法测量了SDSS DR7的DA白矮星观测样本的视向速度,统计发现在1 000 pc内,视向速度的平均值接近于0。  相似文献   

2.
白矮星是小质量与中等质量恒星演化的最终产物.在与白矮星有关的研究中,白矮星的质量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参数.对斯隆数字巡天(SDSS)中的DA白矮星样本进行了详细的、与速度分布相关的研究,希望从中寻找到速度分布与其质量的联系.根据白矮星的自行和光谱移动确定了每颗白矮星的切向速度和视向速度.白矮星速度随其质量的分布图支持单星演化形成的白矮星的质量越小其弥散速度就越大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介绍中法双方分别于1995年和1997年对DA型脉动白矮星G255—2进行的两次高精度的光电测光联合观测.在仔细的数据处理之后进行了多重频率脉动分析,得到了该星的本征脉动模式.同时,结合DA型脉动白矮星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初步的星震学分析.  相似文献   

4.
介绍中法双方分别于1995年对DA型脉动白矮星G255-2进行的两次高精度的光电测光联合观测,在仔细的数据处理之后 进行了多重频率脉动分析,得到了该星的本征脉动模式,同时,结合DA型脉动白矮星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初步的星震学分析。  相似文献   

5.
应晓  束成钢 《天文学进展》1997,15(4):337-351
综合叙述了白矮星诞生率研究的近况,详细介绍了DA,非DA型白矮星质量,质量分布以及确定质量的方法,对白矮星光度函数作了较为全面的回顾,指出了一些目前白矮星研究工作中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首先,描述了白矮星的颜色特点和光谱型分类。白矮星是大多数恒星的终极状态,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冷却。根据表面大气成分,它被划分成DA和DB等不同的光谱型。对某一颗白矮星来说,其光谱型分类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这主要是由于其大气包层中的元素含量被对流过程改变引起的。为了对各类光谱型有更深入的研究,样本的完备性不可或缺。得益于近十几年来大型巡天项目的开展(如斯隆数字巡天、郭守敬望远镜的光谱巡天等),目前通过光谱证认的白矮星已超过4×10~4颗,其中绝大多数是H主导的DA型白矮星,另外还包含2 000多颗He主导的DB白矮星。此外,GALEX项目和GAIA卫星分别提供了有价值的白矮星紫外数据、空间位置和速度等信息。这些数据和信息对于白矮星的研究工作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随后,对白矮星的大气参数、质量和运动学等内容作了简单的总结。人们利用模板匹配测量了绝大多数已知白矮星的大气参数,并获得了DB型白矮星的有效温度与紫外颜色间的线性关系。基于斯隆数字巡天的光谱数据,白矮星的质量分布和质量-半径关系也得到了较深入的研究。小质量白矮星具有较大的速度弥散,而大质量的则相反。最后,讨论了白矮星的形成和演化机制,这些机制都是基于现有的理论模型得到的。随着巡天项目中白矮星样本的增加,现有的模型会逐渐被修正和完善,新的模型也将随之建立。  相似文献   

7.
Ia型超新星作为测量遥远星系距离——从而测定宇宙膨胀速率——的“标准烛光”,已经成为宇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天体。从某些方面来讲,Ia型超新星仍属于神秘天体(或爆发事件),其前身星及爆发模型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理解,当前的观测不足以对理论模型作出精确的限制。然而有很好的理由相信大多数Ia型超新星可能是由接近钱德拉塞卡质量极限(≈1.39M⊙)的碳—氧白矮星通过聚变中心的碳和氧所引发的热按爆炸产生的。至于这一爆发通过何种机制完成,例如具体到Ia型超新星爆发时的流体动力学过程,仍存在分歧。最近爆燃阶段的三维数值模拟结果似乎表明,在Ia型超新星爆发晚期引入爆轰机制是没有必要的。另一方面,尽管当前的多数证据表明,C—O白矮星 主序星(或红巨星)的演化模式比C-O白矮星 C-O白矮星的演化模式可能更合理,但双简并白矮星的前身星模型并不能被排除,因为它们能解释一些特殊的Ia型超新星爆发。  相似文献   

8.
PG1030+590是最近发现的类新星食变星。我们首先给出该双星系统的高速光电测光结果及U、B、V和R光变曲线。通过利用激变变星的模型对观测结果进行分析,我们求得其物理和几何参数:白矮星子星质量M_1=0.83±0.22M_⊙,晚型星子星质量M_2=0.35±0.06M_⊙,晓型星子星半径R_2=0.37±0.08R_⊙以及轨道倾角i=81°±2°。我们还利用两种不同方法求出围绕白矮星的吸积盘的半径R_d≈0.32R_⊙,并把这个结果与密近双星中吸积盘半径的各理论模型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DB白矮星     
白矮星是一种简并星,它可分为DA、DB、DC、DF和DG 5种。其中,DA占90%,剩下的大多是DB。 关于DB白矮星,我们知道的很少,主要是由于下面几个原因: 1.在DB恒星大气中富含氦,这给恒星大气模型的计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DB星要远远少于DA星,一般说来它们也要暗得多,对最近的DB星,其距离约是40pc,而视星等大于14~m。这样,高质量的光谱就很少; 3.它的光谱对引力g不是很敏感,所以要测量g就需要非常好的光谱。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461颗白矮星的分光观测资料,得到初步结果是:(1),观测光度函数和理论光度函数的比较尚不能肯定白矮星的晶体化理论是否成立;(2),由绘制的白矮星的Ⅱ-R图可以看出,似乎存在着一个完整的白矮星序。(3),白矮星不同光谱型的表现,主要是由于温度的不同和内部混搅程度的不同引起的。可能存在若本身由早型向晚型的演化。  相似文献   

11.
相对于核物质和奇异夸克物质, 仅由两味夸克构成的轻夸克物质(即ud夸克物质)有可能更稳定. 而对于由这三类物质构成的典型物质集团, 研究发现如果ud夸克物质具有较大的对称能, 那么其物质团会在特定大小(重子数$A\approx1000$)时最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 就可能存在由ud夸克物质团和电子构成的致密矮星, 即ud夸克矮星. 通过进一步研究这类ud夸克矮星的结构可知: 相较于传统的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白矮星, ud夸克矮星通常具有较小的半径, 而被正常物质覆盖的ud夸克矮星的半径则在它们之间, 这与最近观测到的质量和半径都异常小的白矮星相符.  相似文献   

12.
白矮星演化与宇宙纪年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霞  赵刚 《天文学进展》2004,22(1):57-70
近几年白矮星研究在理论与观测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这推动了白矮星宇宙纪年学的应用和发展。白矮星宇宙纪年学,即利用白矮星的演化结果计算白矮星理论光度函数,并通过与现测光度函数的对比来确定天体年龄。简要描述了白矮星的基本性质,回顾了白矮星演化研究的历史和基本方法;介绍了白矮星宇宙纪年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银盘、球状星团、疏散星团以及银晕年龄确定方面的应用现状。白矮星宇宙纪年学是一个很新的研究领域,但它已经在确定天体年龄方面显示出很大的潜力。最后讨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项工作。  相似文献   

13.
快速射电暴(Fast Radio Bursts, FRBs)是来自河外的短暂而明亮的射电能量脉冲,有重复快速射电暴和非重复快速射电暴两种类型。重复快速射电暴的重复爆发行为可能源于一个具有强偶极磁场的中子星和磁化的白矮星组成的致密双星系统。当白矮星充满它的洛希瓣时,物质将通过内拉格朗日点转移到中子星表面。一次爆发之后,白矮星可能被踢开,在演化过程中再次吸积,实现重复爆发现象。根据重复射电暴FRB 121102和FRB 180916重复爆发的观测数据,研究了白矮星-中子星的双星模型中两次爆发的时间间隔和两次爆发中前次爆发的流量之间的关系,通过理论值和观测值的比较,肯定了这样一个间歇的洛希瓣外流机制可能解释重复快速射电暴的重复爆发行为。  相似文献   

14.
白矮星将再度辉煌瑞林自从类星体、脉冲星和黑洞等奇异天体脍炙人口以来,在天文科普刊物中便很少提到白矮星了。但实际上,从19世纪60年代发现第一颗白矮星(天狼B星)至今,天文学家对它们的搜寻和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而近年来的两项发现和宇宙年龄危机问题有可能...  相似文献   

15.
正通常认为Ia型超新星来自碳氧白矮星的热核爆炸,利用其光度可标准化的特性进行宇宙学距离测量,发现宇宙处于加速膨胀状态.然而Ia型超新星的研究仍存在一些基本问题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和Ia型超新星观测上的多样性密切相关.通过对处于爆发极早期的Ia型超新星进行观测,获得前身星系统的残留信息,是研究观测多样性起源、提高测距精度的关键环节.我们利用丽江2.4 m望远镜,从国  相似文献   

16.
sdBVrs型热亚矮星是一类特殊的热亚矮星,观测显示它们同时具有p模和g模的脉动.目前这一类热亚矮星的演化起源仍然缺乏完备的解释.对氦白矮星与小质量主序星并合模型进行详细计算表明,并合模型的结果符合sdBVrs型热亚矮星的表面有效温度、重力加速度等观测特征,并且能够激发出稳定的p模和g模脉动.因此,氦白矮星与小质量主序星并合是形成sdBVrs型热亚矮星可能的渠道之一.  相似文献   

17.
《天文爱好者》2008,(6):42-43
最近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天文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型白矮星,他们称之为“碳脉冲白矮星”(pulsating carbon white dwarf)。之前。人们观测到了两种类型的白矮星:外层为氢的白矮星(约占80%)以及外层为氦的白矮星(氢壳层已被剥离开去,约占20%)。2007年底,又发现了一种非常罕见的“热碳白矮星”,即它的氢和氦外层都被丧失一空,  相似文献   

18.
密近双星自转的测量和研究(III)同步性的统计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们对前(I)和(Ⅱ)的实测和计算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讨论了自转同步与相对半径,轨道周期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几乎所有r〉0.18的不相接双星系统子星都是同步的,而r〈0.10的子星均处于非同步自转,在相接,半相接双星系统中,同步性与相对半径r也有很好的相关性,但由于子星间物质交流的影响,它们的同步性临界相对半径的0.21,大于不相接双星系统的0.18。  相似文献   

19.
我们对前文(Ⅰ)和(Ⅱ)的实测和计算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讨论了自转同步与相对半径、轨道周期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几乎所有r>0.18的不相接双星系统子星都是同步的,而r<0.10的子星均处于非同步自转.在相接、半相接双星系统中,同步性与相对半径r也有很好的相关性,但由于子星间物质交流的影响,它们的同步性临界相对半径为0.21,大于不相接双星系统的0.18.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ROSAT X射线选亮近类星体巡天的选择判据,从1995年4月至1996年10月期间,利用北京天台2.16米望远镜进行了试验观测,发现了73个类星体,27个赛弗特星系,1个BL Lac侯选体,1个白矮星和1个激变变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