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地震预测研究的主要依据是震前观测到的各类地震信息的异常变化,观测、计算得出的异常变化越多,地震危险性研究的可用信息越完善,同时,越来越多的不同异常对地震危险性判定结果的不一致,增加了综合分析的复杂度。本文以辽宁地区为研究区域,引入逻辑树方法,按照地震孕育过程以长、中、短、临的时间尺度分层,建立地震危险性逻辑树模型,扫描全域得到辽宁地区地震危险性相对概率分布和辽宁地区地震危险性指数分布,定量化表现异常对区域地震危险性的综合影响,简化分析过程。通过1999年岫岩5.4级地震和2013年灯塔5.1级地震两个典型震例的计算发现,异常信息的完整性、异常时间尺度的精确性对地震事件的预测判定准确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针对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前观测到的地震活动性与地球物理场观测异常,总结了震前的显著地震活动异常和地球物理场观测异常演化特点.在地震活动性方面,震前存在大范围5级地震平静被打破,5级地震空区、4级地震空区和3级地震平静被打破等显著异常;在地球物理场观测异常方面,新增异常数量自2010年开始逐渐...  相似文献   

3.
系统梳理2020年7月12日唐山古冶区5.1级地震前出现的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等异常,结果如下:①地震活动:震前存在地震平静、小震高频、中等地震成组等中短期异常;②地球物理观测:震前主要为电磁和流体异常,短期异常主要分布在震中100 km范围内;③震后回溯:北京及周边震前存在地震发生率异常,利用其他综合方法主要识别出年尺度异常。此次唐山5.1级地震发生在1976年唐山7.8级地震余震区,而7.8级地震序列地震活动呈非均匀衰减特征。此次唐山5.1级地震震源机制为走滑型破裂,截至7月31日,序列b值为0.70、h值为1.8,序列参数基本正常。综合分析认为,此次地震发生前,地震活动中短期异常较显著,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占比明显偏低;震前对该区域出现的中期和短期异常有所察觉,但短期异常的预测强度偏低,震后总结时按震前异常预测的地震强度为4—5级,接近实际发生地震的强度。  相似文献   

4.
1993年11月18日及1998年4月4日在天津市宝坻县和唐山强震区的钱营分别发生ML4.4级和ML5.0地震各一次,在这两次中等地震前,分别显示出中期地震活动空间分布及短临性水化学观测异常,其表现形式明显不同。本文在客观介绍上述异常的基础上,结合它们所属的地震类型、发震的构造背景以及相关地震的分析比较,对它们震前的异常表现形式不同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初步得出中等地震前产生不同异常显示的基础手  相似文献   

5.
汶川地震与松潘地震前异常现象分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1976年松潘7.2级地震和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异常现象。汶川8.0级地震为地震活跃期的首发大地震,震前区域性中小地震相对平静,区域地震活动b值为0.77;松潘7.2级地震是活跃期间发生的地震,震中附近地区地震活动密集,曾发生松潘黄龙6.5级地震,震前区域地震活动b值为0.62;汶川地震前区域主压应力方位与错动类型总体上与8.0级地震给出的解大体一致,这与松潘7.2级地震前的情况有显著差异,震前地震与余震震型有差异。根据观测数据的分析和异常判定结果认为,松潘地震与汶川地震前的观测异常没有一个台项是重复出现的,短临异常数前者显著多于后者。松潘地震与汶川地震前的宏观异常现象差异极大,更未出现火球、地光临震异常现象。这说明,已有的短临前兆观测异常的出现仅有个案特征,而无普适意义。  相似文献   

6.
利用山西地区地下水位观测井1993年以来所积累的震例资料,按照这些震例可采用的经验性异常指标,将该时段内的异常进行了逐一清理,再以每一震例的地震为准,对观测井周围4.0级以上地震进行清理,得到某井某一时段内异常与地震的2个系列。根据相关计算公式对单井的异常指标进行综合评判,得出各观测井的异常与地震相互对应程度的综合指标。  相似文献   

7.
系统梳理了2020年1月16日新疆库车5.6级地震前出现的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等异常,结果如下:①地震活动:震前存在地震平静、地震高频、带状分布、地震窗等中短期异常;②地球物理观测:震中350 km范围内均为形变异常,分别体现在固体潮、地倾斜、钻孔应变测项;③综合方法主要识别出年尺度异常。对库车5.6级地震序列进行分析,可知主震震源机制为走滑型破裂,余震不丰富,序列衰减不明显,序列发展过程中地震活动起伏变化明显。综合分析认为,此次地震前地震活动中短期异常较为突出,地球物理观测异常相对较少,发震前2年异常数量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现象,对地震的发震时间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邵志刚  王芃  李海艳 《地震》2016,36(4):1-21
2011年3月11日, 日本海沟发生的9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受到社会普遍关注, 本文基于此次日本9级地震相关研究结果, 尝试从不同侧面分析此次地震的观测、 现象和认识, 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① 此次地震发生在太平洋板块西北边界上日本海沟俯冲带上, 同震破裂可能存在深浅两个位错集中区, 较深的位错集中区位错量相对较小, 但历史上7级地震多发; 而较浅的位错集中区位错较大, 但历史上强震活动相对较弱; ② 基于GPS观测资料为约束的相关断层运动研究结果表明, 日本海沟断层运动背景以大范围稳定闭锁为主(闭锁区空间尺度与同震破裂尺度相当), 自2003年日本北海道8级地震后日本海沟地区断层运动开始出现扰动, 2008年以后有几次7级左右地震震后余滑分布明显比主震位错量要大, 之后分别于2008年和2011年观测到显著慢滑移事件, 最后分别于2011年3月9日和3月11日发生7级前震和9级主震, 震前日本海沟俯冲带断层运动变化过程比较清楚; ③ 可能是由于监测的原因, 传统上的前兆观测并未出现显著异常, 其震前异常主要为: 部分地震活动参数表明强震震源区震前应力状态相对较高、 区域地表运动速率的短期异常等; ④ 对于震源区物理性质的分析引起了更多的科学问题, 例如, 震源区介质物性是否与周边存在显著差异、 断层摩擦性质是否决定了发震能力和破裂过程、 震前断层运动是否存在预滑、 震前深部流体是否影响到震源区断层运动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希望本文对地震预测预报基础研究工作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2020年5月6日、5月9日,新疆地区南天山西段先后发生乌恰5.0级和柯坪5.2级地震,系统总结2次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其中:①地震活动:震前存在调制地震集中、地震窗、5级以上地震成组等中短期异常;②地球物理观测:2次地震震中附近震前出现形变、电磁和流体观测异常,其中形变异常3项、电磁异常4项、流体异常1项,主要分布在柯坪5.2级地震震中附近。通过对2次地震序列进行跟踪,发现:乌恰5.0级地震余震较少,震后60天内共记录ML 3.0以上余震4次,最大震级为ML 4.5;柯坪5.2级地震后余震较丰富,震后60天内共记录ML 3.0以上余震10次,最大震级为ML 4.7,计算得到序列h值为1.6,b值为0.73。综合分析认为,2020年5月新疆地区2次5级以上地震前存在的地震活动异常较少,但区域地震活动水平较强,主要存在具有中短期指示意义的地球物理观测异常。  相似文献   

10.
通过梳理2022年11月19日红河MS5.0地震前云南地区地震活动和定点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发现:此次红河MS 5.0地震发生在2019年以来持续活动的滇东北至滇南—滇西南ML≥4.0地震条带上,震前1年快速形成新的3级以上地震条带、峨山地震窗开窗、震群活动等地震活动异常,可以作为判定滇南—滇西南未来半年内5级以上地震发生的依据;震中附近地区200 km范围内的定点形变、流体观测异常显著,石屏倾斜和水位、思茅水温和气氡等测项异常出现时间晚于快速形成的3级地震条带,可作为判定发震紧迫程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开原-赤峰断裂两侧地震序列活动的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讨论了开原-峰断裂两侧地震序列活动的差异问题,认为在地震趋势预测研究中应该将辽宁南部和开原-赤峰断裂以北地区分开考虑更为合适,海城和岫岩应用前震序列进行主震预测的经验不能适用于东北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2.
从地震目录的变化论"十五"数字测震台网拾震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2005、2006、2007、2008四年,每年前10个月《辽宁省地震月报目录》进行分类统计,依据辽宁数字遥测台网“九五”与“十五”《辽宁省地震月报目录》的变化,分析辽宁数字台网的拾震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防御、地震应急和地震科学研究等几个方面介绍和总结了辽宁地震科技工作近四十年来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辽宁地震应急指挥系统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从辽宁地震应急工作需求出发,以地震应急基础数据资料和网络、软件编程、数据库等技术为基础,建立了一套软硬件相结合的地震应急数据服务系统,使应急指挥信息交流更直观、更快捷,提高了应急指挥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地震应急指挥中心互联平台是依托升级改造项目对辽宁省地震局应急指挥技术系统进行的全面升级,改进了原有的无线网络视频会议系统,新增了分会场功能,新建了测震中心、预报中心、强震中心三个分会场技术系统,进一步增强了应急指挥技术平台在地震应急指挥中的技术支撑能力,并在灯塔5.1级地震事件的应急工作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地震前数字形变固体潮变化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提取2003年内蒙巴林左旗和2004年内蒙东乌珠穆泌旗两个5.9级地震前辽宁数字化形变固体潮汐短临信息,探讨了中强地震前震源区附近的应力状态及异常产生和传播机理。  相似文献   

17.
1999年海城-岫岩地震序列的精准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9年11月29日,北京时间12点10分39秒(04:10:39 UTC)在我国辽宁海城-岫岩地区发生了一次Ms5.4地震.这次地震是继1975年2月4日海城Ms7.3地震之后该地区发生的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区域性的辽宁数字地震台网记录了这一序列的前震、主震与 余震.本文运用该台网的记录资料,用双差法对海城-岫岩地...  相似文献   

18.
海城-岫岩地区是辽宁省小震、震群多发地区。本文选用1975年以来具有一定发震规模,且仪器记录相对较完整的3个显著震群(1975年海城7.3级,1999年岫岩5.4级和2008年海城ML4.8级地震),将其较大地震前ML≥4.0级地震震源机制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海城7.3级和岫岩5.4级地震前ML≥4.0级地震震源机制解与主震有较好的一致性,而2008年11月海城4.8级地震前ML≥4.0级地震震源机制一致性较差。我们对能否借鉴前震震源机制一致性的差异快速判断中强震发展的趋势,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总结了台湾南投-花莲Ms7.6地震(1999.9.21)和岫岩-海城Ms5.4地震(1999.11.29)前后本溪井水位的异常变化情况。认为此次台湾强震群活动导致辽宁地区地壳应变及应力场发生明显改变,是发生岫岩5.4级地震的重要起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根据水库诱发地震的主要影响因素,对辽宁省锦凌水库的诱发地震危险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锦凌水库今后有可能发生3.5级地震,即使发生地震,其烈度也不会超过库区地震基本烈度Ⅶ度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