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洋附着生物按其大小可分为两类,即大型附着生物(藤壶、海鞘、盘管虫、浒苔、水云等)和微型附着生物(附植性细菌、霉菌、放线菌、硅藻、原生动物以及微型线虫等)。附着微生物群落由于微生物之间以及微生物与被附着物体表面的相互作用,往往在表面形成膜状物,称为初级微生物粘膜(Primary microbial slime film)。它普遍存在于早期浸入海中的物体表面上,然后幼虫或孢子附着,从而局部或全部代替粘膜使大型附着生物成为优势种群。因此,在海洋中人为物体表面附着生物群落的演替中,微型生物群落先于大型生物附着,被认为是大型生物附着的先驱。  相似文献   

2.
海洋微型污损性附着生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洋附着生物按其大小可分为两类,即大型附着生物(藤壶、海鞘、盘管虫、浒苔、水云等)和微型附着生物(附植性细菌、霉菌、放线菌、硅藻、原生动物以及微型线虫等)。  相似文献   

3.
防污漆表面微型污损性附着生物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防污漆浸入海中以后,早期都有微型污损性附着生物首先附着。主要是细菌和硅藻等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和油漆中的成分相互作用,在海水和防污漆之间形成微生物粘膜。这层粘膜构成一种特殊的生态系,对大型生物幼虫的附着和油漆中毒物的渗出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研究海洋污损生物藤壶(Barnacle)不同生长阶段附着强度,可为科学制定藤壶清除规范及设计相关机械设备提供依据.本文采用浸泡法在湛江调顺岛(21°31′N,110°41′E)实海中挂板,结合形貌观察藤壶生长过程,利用自行设计的剪切强度测试装置,选取网纹藤壶测试不同生长阶段剪切强度.结果表明:试板浸泡10 d,幼体藤壶开始附着;30 d试板表面藤壶覆盖面积约占30%,基底直径1~6 mm,部分藤壶死亡形成空壳;60 d试板约 50%面积被藤壶覆盖,试板表面有覆膜,空壳现象加剧,藤壶基底直径最大达 10 mm;90 d试板约 95%面积被藤壶覆盖,出现藤壶相叠现象,基底直径 1~13 mm.藤壶附着生长过程中,剪切强度变化符合\"快-慢\"的特点,以藤壶基底直径为变量,构建藤壶剪切强度Logistic增长模型,决定系数R2=0.99,说明模型拟合良好.利用构建的Logistic增长模型将藤壶剪切强度划分为速增期(基底直径4.0~6.4 mm),缓增期(基底直径6.4~8.7 mm)及渐停期(基底直径>8.7 mm)3个阶段.结合藤壶附着生长过程,藤壶在附着后采用机械方式清除的最佳清除时期在速增期.  相似文献   

5.
有机硅涂层表面能对海生物附着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田军  薛群基 《海洋学报》1998,20(5):61-64
随着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防止海洋生物污损的要求,人们试图用具有特殊表面性能的涂层取代有毒涂层来减弱或消除海生物的附着。本文通过对含有机硅防污涂层表面能的测量计算,探讨了涂层表面能各分量对附着生物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表面能低色散分量的含有机硅涂层上,随涂层与水的相互作用力分量减小,绿藻和玻璃海鞘的污损增加。  相似文献   

6.
海洋水下设施生物污损及其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海洋水下设施不断投入使用,严苛的海洋环境使得生物污损问题凸显。生物污损会对海洋水下设施功能造成严重的危害,缩短其服役期,影响其正常运行。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抑制或减少生物污损,实现海洋水下设施的有效运行。本文综述了海洋生物污损及其形成过程,总结了生物污损对海洋水下设施的危害,概述了几种我国沿海发现的典型污损生物,总结了目前采用的生物污损控制技术或解决方案,并讨论了近年来新型防污策略的发展及生物污损控制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海洋细菌在生物表面和非生物表面附着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吖啶橙染色荧光显微镜检结合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了海洋细菌在多种生物和非生物表面附着的情况。细菌的附着过程是端生鞭毛首先附着,随后菌体横卧在表面上,然后生长出侧生鞭毛或粘多糖的纤丝,使菌体牢固地附着。硅藻表面没有细菌附着,细菌只附着在硅藻个体之间的间隙内;多管藻及石莼表面有大量细菌附着,多管藻表面还有大量硅藻附着。死贝壳表面有大量球菌、杆菌、丝状细菌及硅藻附着。挠足类动物表面的附着细菌主要是弧菌。  相似文献   

8.
海洋污损生物对平台钢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由于污损生物生长厚度的加大和结构表面粗糙度的增加而引起平台钢结构的动力荷载增加;硬性和和软性污生物都能妨碍平台水下安全操作;促进平台钢的腐蚀;影响平台阴极保护性能。  相似文献   

9.
污损生物附着对杂交鲍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0年11月至2011年4月,在福建平海湾海域开展了污损生物附着对杂交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鲍壳上污损生物种类主要是网纹藤壶Balanus reticulatus、三角藤壶B. trigonus、褶牡蛎Alectryonella plicatula和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带海域污损生物群落特点.对照组与去污处理组之间成活率无显著性差异,去污作业短期内会对鲍类生长产生负面影响.壳缘部位被生物附着污损的鲍类,其生长率有所降低,这可能与壳缘处附着的污损生物会堵塞鲍鱼呼吸孔有关,妨碍其呼吸和排泄等代谢活动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大型附着生物对近海圆盘浮标污损的特点,对布设在珠江口东南海域和北部湾东北部海域的4个圆盘浮标的大型附着生物群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浮标侧壁大型附着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00.00~78 296.00 ind./m2和659.42~62 276.00 g/m2,底部的丰度和生物量则为412.00~66 585.00 ind./m2和1 861.60~60 784.00 g/m2,多数情况下浮标底部大型附着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高于侧壁。浮标底部的香农-威纳(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介于2.39~3.06之间,马格列夫(Margalef)丰富度指数(d)为4.02~6.98,皮洛(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88~0.91;而浮标侧壁的H′为0.64~2.79,d为1.10~4.89,J′为0.58~0.96,其中H′和d均表现出底部高于侧壁。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结果表明,在30%的相似性水平上,可将各站位浮标侧壁和底部的大型附着生物群落分为4个群组,其中浮标底部基本上可归成1个群组,但浮标侧壁之间差异较大。单因子相似性分析和相似性百分比...  相似文献   

11.
几种海洋附着生物对海洋用钢影响的电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电化学仪器进行自然腐蚀电位、线性极化和动电位扫描极化曲线的测定,来研究微生物粘液膜和大型附着生物的藤壶、牡蛎、苔藓虫、蜾赢蜚及藻类的覆盖层对碳钢、低合金钢等海洋用钢腐蚀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浸海初期(10天左右)试样表面形成的微生物粘液膜具有某一程度的保护作用,尔后随着浸海时间的延长,保护作用减小,腐蚀率变大;几种大型附着生物覆盖层的保护作用大小的顺序如下:蜾赢蜚>藤壶>藻类>苔藓虫>牡蛎。  相似文献   

12.
南海北部石油开发区海洋污损生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污损生物系生长在船底和海中一切设施表面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这些生物一般是有害的。设施上长生物称生物污损,所以生物污损是人类开始接触海洋就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海洋污损生物对国防、航运、沿海工厂冷却系统及水产业的危害性,并介绍了国内、外已经应用和正在探讨的防除方法。化学的防除方法有防污涂料、电解海水、注氯、无水硫酸钠海水去氧、防污橡胶及其它物理的有砂滤、机械刮除、超声波、热处理;生物的有藤壶胶、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细菌粘膜、利用天敌和利用淡水港等方法。表1,参考文献14。  相似文献   

14.
污损生物附着机理及酶在生物防污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段东霞 《海洋科学》2011,35(7):107-112
生物污损(biofouling)是指生物在材料表面附着生长并造成危害的现象,根据附着生物类型可将生物污损分为微生物污损(microfouling)和大型生物污损(macrofouling)。微生物污损主要指细菌等微生物在材料表面附着并形成生物膜(biofilm)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郝斌 《海洋科学》1978,2(1):19-25
前言 海洋附着生物对于海洋设施的危害,随着海洋事业的日益发展,愈加显得突出。任何一种海洋设施,都必须注意防除海洋附着生物的问题。 海洋附着生物的种类很多,主要有藤壶类、贝类、苔藓虫和藻类等。这些附着生物的特点是在它们生活史中的浮游阶段后期,附着  相似文献   

16.
海水直流冷却水系统金属腐蚀、污损生物附着及其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从海水及其特性出发 ,重点阐述海水直流冷却水系统的腐蚀和污损生物附着特点、危害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17.
吴正伟  周怀阳  吕枫 《海洋工程》2017,35(5):110-117
几乎任何固体构件物放入水中,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生物附着现象,这极大地限制了海洋观测设备的长期运行。目前有多种防生物附着方法,但没有一种方法是普遍适用的,其效果受到环境因素及被保护对象本身特点的影响。本文论述了生物附着的形成机制以及环境因素对生物附着程度的影响,并按照主动方式与被动方式的分类,介绍了几种常用防生物附着技术的特点及局限性。最后根据各类防生物附着技术及被保护对象的特点,推荐了典型海洋观测设备各部位的防生物附着策略,为实现海洋观测设备长期运行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8.
19.
20.
文章从海洋污损生物的危害分析入手,首先概述海洋污损生物的清除方法,并结合空化水射流技术的原理与优势开展实例应用研究,指出空化射流清洗技术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新型清洗技术,可以在不破坏设施表面完整防腐层的基础上,高效、安全地清洗水下设施表面附着的海洋生物污垢层;最后对空化水射流技术进行展望,指出其关键技术在于空化射流喷嘴的设计和ROV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