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计钛阳极篮和钛阴极板组成电解装置,取代了传统的盐酸电解法中以玻璃钢篮加石墨铜棒的阳极装置和以铁板作阴极板的阴极装置,并将盐酸电解液改变为以硫酸镍为主盐的酸性电解液,在一定的工艺条件下,电解速度提高了三倍,同时可在阴极上回收纯度较高的镍钴合金板,阳极上回收二氧化锰。镍钴金属回收率达90% ̄94%,纯度在97% ̄99%。电流效率达66% ̄85%,电解时无有害气体及废水排放。 相似文献
2.
3.
4.
人造金刚石合成过程中触媒金相组织的变化及合成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金刚石合成过程中不同时期触媒金属金相组织的变化,讨论了人造金刚石的合成过程,给人造金刚石合成机理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客观依据。最后作者阐述了自己对转化机理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人造金刚石合成片中再结晶物质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金刚石合成片断面的再结晶物质具有分带现象,金刚石晶体出现了再结晶片-板状石墨亚带和枝状石墨亚带中,这一发现有助于深入探讨金刚石的生长条件和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6.
7.
人造金刚石合成片中的特殊产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造金刚石合成片内,常见矿物为金刚石、再结晶石墨和金属碳化物.此外,在与叶腊石接触的局域空间,发现了新的特殊产物锰铝榴石、锰辉石和锰橄榄石,为人造金刚石用非金属催化剂的合成工艺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8.
9.
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金刚石合成片断面的再结晶物质具有分带现象,金刚石晶体出现于再结晶片-板状石墨亚带和枝状石墨亚带中,这一发现有助于深入探讨金刚石的生长条件和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人造金刚石进行整形处理,采用适当的工艺,把连聚晶分离成单晶,对不规则的晶体进行浑圆化处理。整形后人造金刚石的连聚晶可控制在5%左右,经分选后可选出一定比例的高品级金刚石,既保证了金刚石质量的稳定性,又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文中综述了世界金刚石的生产情况,分析了人造金刚石产量增长的原因,介绍了国外在人造金刚石合成技术、金刚石的提纯、提高金刚石强度的方法,以及钻头用金刚石的粒度和钻头设计等方面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我国人造金刚石自1963年研制成功,其发展历程中第一个高潮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地质系统在发展金刚石钻进的推动下掀起的。目前我国人造金刚石工业得到了高速发展,是世界上人造金刚石产量最高的国家。 相似文献
16.
人造大颗粒金刚石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利用其制造表镶金刚石钻头在技术上及经济上均变得可行。本文对φ75 mm表镶人造金刚石钻头的受力、流场与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金刚石颗粒在高钻压无钻井液循环的条件下极易发生碳化;在钻井液冷却作用下,钻头旋转一圈0.08 s,钻头体会在0.006 s之内冷却;同时水力空化作用与钻井液中固相颗粒对钻头体的冲蚀作用明显;金刚石颗粒内存在较大微裂纹时,金刚石会在小于其许用应力条件下发生破坏。通过对比分析,表镶金刚石钻头的最外侧与最内侧水口处的金刚石较易发生破坏,在设计与制造钻头时应进行强化。 相似文献
17.
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人造金刚石的晶体形态特征及优晶生长区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rystal. habit and morphological peculiarities of synthetic diamond have been studied at various temperatures and. pressures.A diagram has been proposed based on experimental data for different erystal morphology with respect to different P.T conditions, Preliminary discussion has been given to the field of fine diamond crystal growth and a principle is presented for the optimum P-T conditions for fine diamond synthesis. 相似文献
18.
采用快速急冷工艺制备含碳粉末触媒,并以此触媒为原料,在国产DS6×800A型铰链式六面顶压机上进行金刚石合成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高速冷却条件下(冷速为104℃/s~106℃/s),大量石墨碳被固溶在触媒材料内部,固溶在触媒材料内部的石墨碳形态有球形、长条形及其它不规则形状;固溶石墨碳的存在有利于石墨碳源在高温高压金刚石合成过程中的溶解与传输,从而,缩短了触媒溶剂中溶解碳达到过饱和的时间,提高了金刚石的形核率和合成单产。 相似文献
19.
笔者把井底破岩过程看作一个叫做“黑箱”的控制系统,它的输入(P、n、Q等)和输出(扭矩M,功率N等)之间的规律性,可借助计算机拟合出来。笔者通过大量实验建立的功率公式可用于预测和控制。多次试验表明,若井底破岩功率超过了预测区间的上限(95%可信度),则烧钻很快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