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小苹  林云芳 《地震学报》1995,17(2):247-252
将Capon谱估计法(即最大似然法)用于分析中国南极长城站1986年1-3月的地磁短周期事件,计算出周期T=45 s-160 min分的复数转换函数A和B.由A的模|A|及其相位角推测出,在本文计算周期所对应的地下深度范围内,长城站地下电导率有二层结构,分层处对应的周期为20-26 min左右.本文还就Capon谱估计法和快速富氏变换法的计算结果和误差作了比较,前者显示了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陕西地磁短周期变化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范国华  姚同起 《地震学报》1998,20(6):614-621
为研究陕西地区地磁短周期变化特征,1996年9月从陕西南部石泉至甘肃宁县布设临时测线一条,在测线上进行地磁短周期变化三分量同步观测.在3 min至2 h周期范围内,统计计算了各测点各周期成分的地磁垂直转换函数、水平转换函数及谱成分关系.在数据处理中参考应用了随机数据理论,取得了较好效果.分析指出,该区地磁短周期变化受武功、乾陵之间地下近东西向异常感应电流集中的区域性影响及测点附近局部感应电流影响.其主要分布特征为,垂直分量变化在武功和乾陵之间存在一反向轴,频率响应显示出转换函数在周期约20 min时有最大值.   相似文献   

3.
地磁月均值的长期变化结果表明,1994年台湾海峡7.3级地震前4年,泉州台与仑坪台的X和Z分量均出现异常,X分量呈现负异常,Z分量呈现正异常,异常幅度达20-30nT.另外,地震前一年半,泉州台与通海台的视深比或仑坪台与通海台的视深比(周期为24h)都出现过先降后升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大连地磁台1985年5种短周期扰动的175个事件,进行最大熵谱和带通滤波处理。所提取较准确的短周期信息反映出大连地磁短周期特征为:(1)5—15分钟周期段的谱存在于各种短周期扰动中;15—90分钟周期段的谱仅存在于湾扰中。(2)大连台的帕金森矢量指向南南西方向。(3)转换函数全年的变化范围A值为0.10—0.20,B值为0—0.10。  相似文献   

5.
杨冬梅  高玉芬 《地震学报》1997,19(4):413-417
通过对天水地磁台1991~1995年间H分量磁变仪的基线值的详细分析,结合数值模拟,阐明了以下观点:滑动不是长期存在的现象.对于正常运行多年的仪器,滑动的影响趋于零;基线值随温度的变化在特定的低温段可逆,在高温段不可逆,在高温段的不可逆,是导致基线值随时间的变化在形态上单调下降的主要原因.以往把这种现象归因于滑动是错误的.对于天水台来讲,目前H分量基线值的测量已经不存在滑动的影响.由此提出了分段处理基线值随温度变化关系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研究地震发震时的地方平太阴时和地震断层走向两者之间的关系.共计算了24组53个地震的地方平太阴时.根据月亮在地球内任一点形成的起潮力是一个主要周期大约为12小时25分钟左右的周期性函数,月亮在地方平太阴时相隔180的两个位置上,对地球内任一点的起潮力基本上相同这一现象,计算了原地重复发生的两个地震1-2或1-2180的值.计算结果表明:① 如果同一地点的前后地震断层走向一致,则一般较小;如果断层走向不一致,则一般较大;② 不同地区的地震,即使断层走向相近,其地方平太阴时的分布也较分散,且不表现出有在月亮的上、下中天附近集中的倾向.这些结果说明:月亮固体潮对地震的触发作用和地震断层走向有关;在研究月亮固体潮与地震的关系时,不宜把不同地区的地震放在一起进行统计,必须考虑不同震源区孕震环境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中国大陆76个地磁台站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地磁场Z分量日变幅的时空特征,得到结论如下:①在时间上,回归分析和傅里叶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台站地磁Z分量的日变幅均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周期主要有365天、183天、122天、73天等,其中365天的周期振幅最大(即年周期)。②空间上,地磁场Z分量日变幅随纬度整体呈非线性变化,在25°N附近存在拐点(极大值点),在15°~25°N,日变幅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加,在25°~50°N,Z的日变幅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③通过地磁场Z分量日变幅时空分布与等效电流对比,结果显示地磁场Z分量日变幅的时空变化特征主要是由等效电流的时空演化决定的。④若粗略地把地磁场Z分量日变幅最大值所处的纬度视为等效电流的焦点所在的纬度,则焦点所在纬度夏季最高,春秋季次之,冬季最低,逐日焦点变化最大可达10°。  相似文献   

8.
巨震前后地震活动度的最大熵谱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11次巨大地震活动增强区内地震活动度进行了最大熵谱分析,以寻求地震活动的正常期与异常期的周期谱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震前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地震活动主要表现为6.5~24.3年的短周期成分,长周期成分消失,而正常时期则主要为18.5~38.5年的长周期,震后阶段地震活动一般主要为数年或者十年左右的短周期成分.然后运用坚固体孕震模式对巨大地震的这一特征进行初步的物理解释,从而对巨大地震的研究与趋势预测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前的地磁场日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来很多学者报道强地震前地磁日变化异常现象.本文利用地面地磁观测台站分析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L=8地震前约37天的地磁场的日变化特征,探讨了地震前地下电磁感应磁场的相对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在地震之前,成都台(CDP)观测到地磁日变化的形态与其他台站相似,未见与地震相关变化;2)CDP的Z/H高于周边台站,在4月20日Z/H出现一个最大峰值(2.5);3)以4月20日为分界点,成都CDP台站的Z/H与恩施ENS台的Z/H的比值RCDP/ENS先增加后降低,周期越短变化趋势越明显.这些结果间接反映了震前CDP台地球内部电导率的变化信息.  相似文献   

10.
利用513中强地震仪记录图计算长周期地震动反应谱c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俞言祥  汪素云 《地震学报》1997,19(3):268-274
介绍了利用513中强地震仪记录图计算地面运动反应谱的方法.以泰安地震台记录的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的7.1级强余震两个水平分向的513记录图为例,对记录图进行了数字化、弧形校正、等距插值、仪器响应校正后,在频率域里计算了周期T10 s的不同阻尼比的水平向绝对加速度反应谱、相对速度反应谱和相对位移反应谱.   相似文献   

11.
用地磁转换函数研究震源区介质的电性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小苹  朱忠杰 《地震学报》1995,17(3):335-339
以兰州地区视电阻率yx曲线与该地区地磁转换函数变化和中强近震的分析研究为例,从震磁效应的观点出发,发现可用地下电导率值将兰州地区自地表向下分为异常层、过渡层、无异常层和异常层4层,只有异常层中转换函数的模|A|、|B|,磁方位角均值P及其均方差P,以及总方差Z随时间的变化在地震前有明显异常.由此可推测,异常层与地震活动区地下介质电导率的非均匀性变化有密切关系.此现象为进一步的机理研究提供了一种途径.其内涵和规律,还须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地磁日变化中的震磁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伯舫 《地震学报》1994,16(3):361-367
本文试图从地磁静日变化的三分量中提取与大震有关的震磁信息。研究方法称为两台的视深比法。先用单台Z/H法计算同纬度或纬度差不大的两台的视深(T=24h), 再分析两台视深比随时间的变化。1962-1988年期间北京与兰州的视深比变化与北京附近的三次大地震似乎存在一定的关系。震前视深比呈现正异常, 震后呈现负异常。   相似文献   

13.
根据第8代IGRF模型,计算分析了1900-2000年地球磁场和分量X,Y,Z的空间功率谱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00-2000年主磁场的空间功率谱呈减小趋势,由功率谱随谐波阶次n的变化关系得出的非偶极子场的等效磁源位于核幔边界附近,而且其位置随时间变化,用n=1,2两阶谐波的谱得到的等效磁源位于地球内核边缘,1900年以来离开地心一直向外增大。  相似文献   

14.
渭河断陷盆地地壳速度的层析成像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薛广盈  丁韫玉 《地震学报》1997,19(3):283-290
首次采用重叠球迭代重建层析成像技术,结合两点快速射线追踪,对渭河断陷盆地地壳速度变化进行了三维层析成像研究.通过理论模拟计算检验了陕西省台网观测系统的监控效能,并利用该台网的地震观测数据对渭河断陷盆地的地壳速度进行了层析反演成像.研究结果表明:位于泾阳以北的铜川、耀县一带,近南北方向伸展存在一高速区,铜川附近速度值最高;位于商县、兰田的西南方向,存在一长约100 km、宽约50 km的低速带,带内有两个相距50 km的最低速度区;历史强震震中主要分布在高速区的边缘或较高速度区;秦岭南缘的东西两部分速度横向不均匀明显.   相似文献   

15.
2000年中国地磁场及其长期变化冠谐分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98~2000年完成的118个地磁测点 和39个地磁台的三分量绝对测量资料以及IGRF2000,计算2000年中国地磁场冠谐模型(截断 阶数为8),以及2000~2005年中国地磁长期变化冠谐模型(截断阶数为6). 球冠极位于36 °N,104°E,球冠半角为30°. 中国地磁场冠谐模型能更好地表示我国地磁场的时空变化 ,地磁场模型的均方偏差为:104.4 nT(X分量),103.3 nT(Y分量),123.9 nT(Z分量). 依据地磁场及其长期变化的冠谐模型,分别绘制2000年中国地磁图(F,X,Y,Z)和异常磁场图(ΔF,ΔX,ΔY,ΔZ),以及2000~2005年地磁长期变化图(F,X,Y,Z). 指出改善地磁场模型边界效应 的途径,并对如何布设地磁复测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假定地震动物异常行为(SAAB)是对地震电信号(SES)的电生理反应的前提下,通过施加电场、实验再现了神户地震所报道的SAAB————蚕及鱼的定向排列.由于垂直于电场时动物体内骨格肌的阻抗较平行时大,动物表现出沿垂直于电场方向排列的行为.基于偶极电荷q源于地震应力(t)的变化,提出了一断层的电磁模型:dq/dt=-(d/dt)-q/,其中是一表征电荷生成的常数,比如压电系数;为介电常数,为花岗岩的电阻率.一长2a且位错或破裂时间为的断层,由于应力的变化将产生脉冲状的偶极电荷(面密度):+q(t,x)和-q(t,x+2a),或由地震矩M0而给出偶极矩P(t)=2aAq(t)=M0[/(-)](e-t/z-e-t/).断层位错D、位错速率D和应力降满足=D/D=(/0)(a/).断层域的电场强度F及电流密度J可由F=q/及J=F/得到.若为水的电阻率,则可得到J=0.1~1 A/m2,该值足以引起动物的异常行为.由P(t)所产生的近场甚低频(ULF)波可解释与距离R成反比的SES.   相似文献   

17.
陈佩燕 《地震学报》1997,19(2):145-153
研究了非线性参数H值曲线及其差值H曲线与华北强震之间的关系.首先将RSH算法应用于华北地区,详细研究了6种定量预报指标的方案,并进行了回溯性预报检验.结果表明:6个预报方案均具有一定的预报效能,且都通过了检验;其中方案A和E的效果最好,R值分别为0.47和0.48,我们推荐这两种方案以便将来实际应用于预测.另外,进一步研究了H的差值H曲线与强震的关系,提出了将H用于强震预测的RSH算法,并将该算法用于华北地区强震的预测.回溯性检验得到R值为0.45,表明该方法也具有一定的预报效能.我们还将两种算法联合应用,提出了HH算法.该算法减少了虚报时间,可使R值提高.   相似文献   

18.
地磁半年周期变化的源场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Sompi谱分析法分析了16个台站的北向分量半年周期变化的振幅与相位,时段为1984~1988年,资料是通日月均值.这些台站中大部分是中国的台站.分析结果表明,北向分量的纬度效应很小.这一现象本身已说明半年周期变化的源场不能单用P_1~0模式描述.如用P_1~0模式的假设研究半年周期变化的感应尺度C会造成极大的偏差.目的是研究计算半年周期变化的C值应该用何种源场模式最合适.初步结果显示用P_n~0(n=1,…,5)模式估算的C值较合理.  相似文献   

19.
用通日月均值减去夜均值计算的月均值资料和Sompi谱分析法分析了14个台站的北向分量1年周期变化的振幅向相位,时段为1984-1988年。分析结果显示用P^0n(dnd=1,…,6)复合模式的估算的C值较合理。各台的C值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20.
汪素云  俞言祥 《地震学报》1998,20(5):481-488
利用65次地震的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和NCDSN)宽频带和甚宽频带(BB及VBB)记录,分别计算了阻尼比=0.005,0.01,0.02,0.05和0.10的基岩水平向相对位移反应谱、相对速度反应谱和绝对加速度反应谱.结果表明,工程上常用的强震加速度记录,不足以给出可靠的长周期地震动反应谱,而CDSN宽频带记录恰恰可以作为强震加速度记录的重要资料补充来源,用于长周期地震动反应谱特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